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文章大意,理解重点词句;
2.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以景传情的写法;
3.对比阅读,分析本文与《答谢中书书》的不同之处。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佳句赏析,体会文课文的意境美和写法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人本互助、多媒体
课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导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父为苏洵,弟为苏辙,父子三人并称“三苏”。

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这一篇随笔式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标题,作者)请一位同学说说标题的含义。

(预设:记一次夜游承天寺的经历)
设计意图:用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讲解做准备。

同时解题,初步了解文章。

二、初读知“音”——朗读,感韵味
1.听老师范读,标注字音停顿。

2.请两位学生代表读
师指导:
①文言文句子要读出美感,停顿时要声断气不断。

②注意把握语速语调,语速稍微慢一些,语调要有抑扬。

陈述句用平调,疑问句用升调,有的音节要拉长一点儿——念、盖、但
③念——无与为乐者,读出寂寞之感;
盖——竹柏影也在——读出兴奋之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出感慨之情。

把这三个字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我们在朗读时要将文中欣赏、感慨等意味表达出来。

3.男同学齐读,女同学齐读,全班齐读。

课件出示:藻荇交横xìng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问:本文与《答谢中书书》语言特色有何不同?
预设:《答谢中书书》:句式整齐,多是四字句;又用对偶,极具节奏感。

《记承天寺夜游》: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并把握文章大意,初步理解作者情感。

三、再读知“意”——译读,通文意
设计意图:此环节注重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同时教师适时点拨补充,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翻译全文
通过小组合作,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学生质疑,教师解惑,然后小组成员间间互相提问,检查掌握情况并及时更正。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欲:将要户:门欣然: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到遂:于是,就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一起,共同步:散步中庭:院子里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澄澈藻荇:水生植物盖:大概是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只是耳:罢了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将要睡觉,月光从门照入,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俩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请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纠正并加以补充。

3.梳理层次。

通过翻译朗读,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请学生来分层并说说理由。

本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元丰六年——欣然起行。

第二部分:念——中庭。

第三部分:庭下——盖竹柏影也。

第四部分:何夜——耳。

四、三读赏“美”——赏读,品心境
找出文章的六要素
1.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2.地点:承天寺
3.人物:苏轼、张怀民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此时,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

4.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背景资料: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史称“乌台诗案”。

坐牢期间,几次濒临被砍头境地。

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执政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躲过一劫。

获释出狱后,他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但不得“签书公事”,不得随意外出,无住所,无薪俸。

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5.经过:遂至寻张怀民,共赏月景
赏析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交横的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澄澈以及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幅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图景。

苏轼赏月的心情是复杂的,其中既有贬谪的凄凉,仕途失意的落寞,又有自我排遣、豁达悠闲赏月的欣喜。

结果:相与步于中庭,抒发感概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师问:如何理解“闲人”?
诗人说自己是闲人,不仅因为他无职无权,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

同时,这其中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作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被一贬再贬,其内心深处何尝又不想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六、课堂小结
文章短短85字中交杂着苏轼内心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漫步的悠闲和赏月的欣喜。

但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也在于他能够从官场的失利者转变为大自然的欣赏者,他能够从这美丽的月色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

由此可以看出苏轼性情中的乐观豁达。

七、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寻友赏月——见月抒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