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函数求值》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函数求值》教学反思
之所以选择这个内容作为第三章的第一节复习课,是因为在我们即将结束必修4第三章《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的内容时,有学生走过来说:“老师,学习这章时,感觉自己还做了不少题,但是脑子里面晕乎乎的,一时是拆角,一时又是配凑角,混乱的很。
拿到题了还是不知道该怎么下手,怎么办啊?”这位学生还是我班层次比较好的学生。
当时听了他的话,我就立马明白课上的太零散了,忘了“收捡”了.所以与其说这节课是一节复习课,不如说这是一次将第三章的三角函数求值问题收拾在一起,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捡”的过程。
在复习案的设置上,结合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所存在的困难,并且对学生作了很充分的学情调查,清楚了学生易混易错处。
在编写上一方面按知识进行条块分类,引导同学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整理,形成全局观念。
另一方面,以方法为主线,形成专题,提升解题策略,使同学解一题会一类。
并且每一类型的知识点都没有完全命题,给一半留一半,将题型的归纳交给学生。
为了关注全体学生,没有用一个标准同一模式去衡量评价学生。
低起点多层次的设计为学生架桥铺路,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层次的数学。
对题目的难度与熟悉度都进行了A,
B,C三个层次的设置,注意到了分层教学。
甚至连展示学生的安排也做到了侧重以中等或中等以下的学生来尝试。
个人觉得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引课是很关键的。
首先我利用了幻灯片中春天的插图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用带有引导性和点拨性的通俗语言,来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再加上精心设置有启发性的题目和比较有倾向性的追问,使学生很快、很自然地进入所要探究的问题情境中。
接下来我利用多媒体对预习情况作了一个反馈表,一方面明确指出我们今天的重点展示内容,好让学生知道自我的欠缺处,能及时做到精力集中;另一方面对于普遍完成比较好的题目,可以选择直接核对答案或省略不讲。
这样可以更加有针对性一些。
在课堂上,我设计好每个问题放手的时间,不给结论引导学生自己去展示,去讨论、去合作、去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探求,寻求与体会解题中化异为同的思想。
我的问题中有自我预设的问题,也有课堂现场生成的问题,回答问题的方式也很多样化。
可能是直接对展示同学提问,考察他是否准备充分,整个小组是否讨论具体;也可能是针对某个学生提问,通过这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及时了解到全班的一个学习状态。
这样还可以让每一位同学都感觉到课堂是新的,预习就算是再充分仍然要注意力集中,思维集中。
为了每一位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我设置了当堂检测,这样得到的信息是直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了学生的分小组与分层次教学。
除了复习案题目的设置分层,学生也进行了分层。
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将学生分为四个层次,然后每一层次平摊到8个小组,方便我在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时保持公平性和合理性。
其次在展示任务的安排上,更加倾向与层次中等或中等以下的学生;在追问上会随机抽取同学回答,让每一位学生都做到有事可干。
能真正做到生进师退,生退师进,让学生体会自我完成的快乐性和老师参与点拨提示的技巧性。
整堂课上,师生感情融洽,氛围和谐,学生不管展示如何,对抗质疑如何,小结归纳如何,都在积极参与其中,有一种安全的感觉。
本节课也做到了突破重点、难点,就像“挠痒挠在痒处”。
落实了三角函数求值问题中的一些解题技巧,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在求值过程中化异为同思想的重要性。
不过,这节课还是留了一个很大的遗憾,那就是只做到了就课论课,没有注意课堂的延伸,课上完后,我老是后悔没有给学生拓展延伸一下,“化异为同”的思想不单只是运用在三角函数求值中,化简,三角恒等式的证明等都适应。
缺乏了对课与课之间的联系与整体把握。
在以后的课堂上还要多多注意,好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