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减负”到“赋能”——工银大学全面助力员工能力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银大学丨平台39
从“减负”到“赋能”
----工银大学全面助力员工能力成长
中国工商银行企业文化部(教育部)
工商银行专业资格考试认证工作自实施以来,在引导员工职业发展、提升职业素养等方面的重要
性曰益显现,“人岗匹配”"证岗匹配”的机制和理念已在全行范围内落地根植。
随着这项工作的深
入开展,员工对资格认证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为此,工银大学积极回应广大员工诉求,坚持问
题导向,围绕"减负""赋能”两大主题,全面推进改革优化,有效缓解员工压力,进一步支持员工
持续学习、能力提升、职业发展。
减负:改革考试认证制度
贴近基层,灵活安排考试认证
专业资格原先主要采取’‘总行统一 组织、集中闭卷考试”的方式开展认证,但也有部分员工反映‘‘灵活性不够”"工 考矛盾问题。
为此,工银大学以全行"网 点岗位设置和劳动组合优化"为契机,选择以网点客服经理岗位为试点,授权 各分行探索采取“集中闭卷”“分散闭 卷”"集中开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认证,既满足了“按需考试、即时认证”需求,又缓解了网点倒班参试的问题,得到了 基层行和广大员工的充分认可和良好反 馈。
以人为本,适时调整认证政策
专业资格考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 升员工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成就员工 成长。
为此,工银大学在政策层面,对 考试报名条件、分数线划定规则、继续 教育制度等进行了调整,为员工学习和 考试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进一步搭建
20201金融言行
40平台|工银大学
员工职业发展、能力提升的通道。
新政策出台后,在岗员工持有初级资格一年即可报考同序列中级 考试,新员工最快在入行后第三年即可参加高级 考试。
同时,持有CFA等权威性社会职业资格,报考高等级考试时还可不受年限限制。
相关举措 有助于进一步支持员工晋升发展,也激发了员工 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加强统筹,系统整合资格考试
目前,我行已建立起以人力资源岗位职级体 系为依托、涵盖4大类19个序列的认证机制。
因部分条线岗位归属于不同序列,员工在同条线 相近岗位间流动和发展时,需要取得不同序列的 多项资格。
为此,工银大学结合‘'不忘初心牢记 使命”主题教育要求,对部分业务实际相近且知 识技能要求存在共性的考试进行了整合。
已率先 对人力资源序列下属两个考试模块进行归并,并 实现了营销和产品两个序列高级别考试的交叉报 考。
后续将根据全行业务发展需要和人员队伍现 状,逐步推进金融市场、产品创新、金融科技等 条线的资格整合与内容优化,为基层员工的岗位 流动和兼岗通岗提供便利。
丨赋能:构建“学考用”一体化通道
闭环管理,大力开发学习资源
专业资格认证作为员工岗位履职基本知识技 能水平的客观评价,应着力发挥推动员工S主学 习、牵引员工职业发展、助推业务知识技能传导 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此,工银大学以“一个精 准的大纲、一套科学的考试题库和一本配套的教 材”“三个一”建设为着力点,聚焦履职能力要求,精准梳理“应知应会”内容,构建以大纲为牵引,三者配套衔接的一体化“闭环管理”模式,引导员工有针对性地参加学习、考试和认证,现已发 布信贷、财会等9个序列18个模块大纲及配套 题库和教材。
从员工反馈来看,相关学习资源内 容全面,重点突出,与业务实际联系较为紧密,不仅是学习备考的有效资料,也是日常工作的重 要参考依据。
无缝对接,深入推进学考结合
专业资格考试的着力点是引导员工进行持续 性、有针对性的学习,帮助员工掌握岗位履职所 必需的知识与技能。
为此,工银大学以强化"以 考促学”为出发点,推动资格认证与员工自学、集中培训、继续教育"无缝对接”。
在考前阶段,在‘‘工银e办公-工银大学”平台开放了自测练 手模块,引导员工S学赋能、储备知识;在考后 阶段,优化继续教育机制,将学习积分作为继续 教育达标依据,将员工纳入常态化、自主学习的 培养轨道。
从基层反馈来看,上述措施有效地激 发了员工学习热情,进一步解决了‘'为考而考”“为学而学”的问题。
持续提升,服务员工能力进阶
专业资格考试认证工作的发展方向,是立足 于各岗位员工的能力成长路径,打造层次清晰、路径分明、内容详实的全周期知识管理体系,实 现对员工分阶段、梯次化培养。
为此,工银大学 率先以私人银行财富顾问和投资顾问岗位为试点,综合考量员工成长周期、发展路径和培养方 向,从"生手、熟手、精专”三个层面,系统梳 理出员工各阶段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养要 求,在系统盘点已有面授培训班及网络课程等存 量资源的基础上,探索、实施分阶段、梯次化的 进阶式人才培养,为后续进一步完善高素质、专 业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机制提供有益参照。
20201金»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