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周易的思想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周易的思想原理
在《简易道德经》里,周是周到圆满,易是运动变化无不果的意思。
太昊伏羲创作简
易图时,把简易符即现在八卦图的阴阳符排列成一个圆形即一周的形式,阐明了周和易是
简的主要组成部分。
周易的周字并非周朝的沿用,而是周朝或周姓沿用了《简易
道德经》里的这个完美的“周”字。
无疑周易的周字,替代了简易的简字。
大自然万
物的变化,是易的根本现象。
恒之无休而无不果,说明了易,就是物的变化而成事,物每
一点变化都有一定的结果,这就是易象。
“简之周”和“周之易”说明了周是简的,易是
周的。
以父子的排列方式,就是成了:“简周易”。
“求千太万后之果,明千思万绪之象”,说明了“简易图”是判断推理的一种测探工具。
202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认为:《易传》是孔子定制的宇宙模型“易
与天地准”。
它以乾坤运动来描摹宇宙运行的节律,进而揭示了宇宙开合启闭的运行机制“乾坤,易之门野”,“易之不见,乾坤或几乎息矣”。
还指出:由八卦到六十四卦的发展,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八卦、六十四卦衍生原理是:八索男三索、女三索,乾索坤,坤索乾、八进制的阳四宫、阴四宫组合叫画卦;二进制叫衍演卦。
除此之外,《童子问易》还掀起了《易经》的盖头,用专家的话说是“真知灼见层出
不穷”。
比如:
1.发现了舜帝“重卦”,并创立了“五圣同揆说”、“易宗说”。
圣人所“揆”不是
如王夫之笼统所言的“天人之理”,而是“阴阳、三才观。
”易宗是“乾坤一元,阴阳相倚,终始兴替;三才印心,德道同形,数理比翼。
”
2.《易经》六十四卦不是什么“上经讲天道、下经讲人事”。
认为六十卦都是在讲天道、人事相会通的道理。
只不过是《大·小象传》上经用的八经卦“乾坤物象说”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解易,下经是用的是“乾坤父母说”父、母、长男、长女、中男、中女、次男、次女解易而已。
3.认为“天地之心”不是什么“道心”,而是“德心”。
因为孔子观易主要“观其德义”。
天有“天德”、地有“厚载之德”。
主张要“与天地合其德”。
4.阴阳不是气,提出“阴阳以‘力’为本”的命题。
5.发现“形”也是“道”,指出“以形判道”是《易传》的重要特点,进而提出“德
道同形”课题。
所谓德道,就个体而言,是弘扬仁、义、礼、智、圣之道;对社会而言,
是奉行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
和平、合作之道。
6.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个“万有定律”。
亦可云:一柔一刚之谓道、一仁一义
之谓道、一雄一雌之谓道等等。
7.认为《易传》是宇宙的摹本,它描述的是宇宙的运行机制,所以能弥纶天地之道,
成为“成为大道之源”。
8.发现“内圣外王思想”不是儒家真传。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来自易经的德道。
9.提出“以同而异”、“文明嘉汇”和“殊途同归”是《易经》现代化、国际化的理
论基石。
10.指出“损益论”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11.以“物不可以终尽剥”理论,澄清《易经》不是所谓的“变色龙”的学问。
强调
易用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
12.提出性善论是人道、法治的基础。
世界人文的原点在古老的中国。
13.指出老子的“三生万物”理论与孔子的“太极理论”同出于易。
老子尚柔,受
《坤乾归藏》影响大,其“三”是指三才。
“三生万物”就是三才生万物。
扬雄的《太玄》只不过是对老子“三生万物”思想的发阐完善而已;孔子尚刚,受《周易》影响大。
孔子
认为是“太极生两仪”,“两仪”、“四象”生万物,即老阴、少阴、老阳、少阳相互运
动化生万物,遵循“七上八下”、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14.认为太极图中阴阳鱼和鱼眼所代表的是现代数学集合概念。
它反映的是先贤关于“德性论五行仁、义、礼、智、圣”之间的交集关系。
所谓“圣”应该是指智者高超的、
会通天人之道、开物成务的本事,并在来知德太极图基础上创造了“中华神圣图”。
15.认为中西差异主要在于:国人重视“方以类聚”的集体主义,西方强调个人主义;
国人尚杂、多包容,西方人多排斥;国人尚德道,西方人主霸道。
所谓“中国古代自然科
学不发达”责任不在孔子,而主要在于“元素论五行”学说的泛滥和“独尊儒术”及后世
推行的只重道统的科举制度,等等。
正可谓《勤苦问易为天道,直思无碍童子心》。
《周易》,简称《易》,亦称《易经》。
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之一。
儒家尊
为之首。
玄学、道教奉为三玄之一对其性质,认识不一,主要有以下观点:
1卜筮书。
《周易·系辞上》具体介绍大衍之数的卜筮法,卦爻辞中有大量的吉凶占语,史书认为《易经》之所以免遭秦火,正因其为卜筮书。
宋朱熹《周易本义》主此观点,近人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高亨《周易古经今注》、李镜池《周易探源》等亦持
此说。
易经2哲学书。
庄子认为“《易》以通阴阳。
”阴阳问题是中国哲学基本问题。
近代
有学者认为《周易》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哲学着作。
3历史书。
讲述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
章太炎《易论》“乾坤两卦是绪论。
阮济、未济是余论,自屯卦至离卦,为草味时代至殷末之史,自咸卦至小过卦为周初文、武、成时
代之史。
”胡朴安《周易古史观》,另有学者或以为《周易》为商周之史。
或以为是奴婢
起义史,或以为是用谐音隐文体和卜筮外形写成的一都特殊史书。
尚有他说,所据不一。
一般认为《周易》经文为占筮书,但其内容涉及历史、社会、
制度,范围极广,且蕴涵一定哲理。
而《周易》传文则是哲学著作。
故《周易》含有卜筮、哲学、历史、科学等多种成分。
《周易》的主要特点是以八卦、六十四卦、象数为模型、
以占筮为形式,模拟演绎、预测宇宙万物的起源、结构、运动变化的规律。
其卦爻象符号
系统和卦爻辞文字系统互相诊透补充,构成“任何数目都可以套进去”的“宇宙代数学”。
冯友兰《中国周易学术讨论会代祝词》虽带有神秘的占卜色彩。
但蕴含较深刻的理论思想
和朴素的辩证观念。
书中精义乃是对天道与人理的综合探索,凝聚着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
几千年来,《周易》原理不仅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渗透到古代社会科
技的各个领城,融化进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之中,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调,启迪和
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发展。
成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源头活水。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