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设计说明(十白线金东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体设计说明(十白线金东段)
说明书
一、概述
金华至至武义公路(金东区段)工程(十八里至岩岭段)起自十八里村,与330国道K233+949相交,途径卢村、江东镇、徐里、浪石头、洋滩、国湖、黄埔坑等村镇,终点岩岭,与正在建设的岩岭至范村段相连。
本项目的实施符合省战备公路规划,也符合金华市、金东区公路水路建设规划,对完善金东区公路网,加强武义县与金华市的交通连接,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及方便群众出行具有重要作用。
本期施工图测设起点为K0+000,终点K7+797.828,施工段路线总长7.783公里(短链15.188m)。
1、任务依据
(1)、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浙发改设计[2012]10号《关于金华至武义公路(金东区段)工程初步设计批复的函》;
(2)、《金华至武义公路(金东区段)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专家组意见》;
(3)、金东区交通运输局与我院签订的设计任务委托书及勘察设计合同;
(4)、《金华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5)、《金东区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6)、交通部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
(7)、有关部门对本项目的环评、水保方案批复意见。
2、测设经过
根据初步设计批复及审查专家组意见,结合多次进行现场踏勘了解的实际情况,对部分初步设计线位进行适当调整,2012年1月上旬,我院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施工图定测、调查并搜集各种外业资料。
施工图设计2012年4月完成设计,并汇总出版。
3、路线走向、里程、主要控制
本工程路线起点位于十八里村南侧,与330国道K233+949处相交,起点桩号K0+000,终点位于岩岭村,与正在建设的岩岭至范村段想接,终点桩号K7+797.828,路线设短链一处:K5+568.509=K5+583.697,短链长15.188m,路线总长7.783Km。
行政区域属金东区管辖。
本项目主要控制点有:起点与330国道平面交叉、原十白线老路及沿线村庄、国湖村、及终点处与正在建设的岩岭至范村段接顺。
二、沿线地形、地质、地震、气象和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概况
1、地形、地貌、气象、水文
⑴地形、地貌
本区位于金衢盆地边缘,植被发育。
本段公路经过地段的地貌可分为平原地貌和丘陵地貌两种类型。
测区范围内,海拔高程一般为40~200m,地形坡度15—60度。
由于风化作用强烈,区内山峰峰顶浑圆,平原区内覆盖层和强风化层较厚,山坡坡底相对平缓。
水系呈树枝状,多沟谷,沟谷中刷深度2~5m,雨季短期流水湍急,枯水期干涸。
⑵气象、水文
本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春季降水丰富,且降水过程长;初夏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东南风;秋季受蒙古气压影响,天气干燥;冬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出现晴冷天气,盛行西北风。
据1955~1985年资料,本区主导风向为东风及东南风,平均风速1.3m/s,年平均气
温17.30℃,年平均降雨量为1503mm。
7月的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和偏西风为主,其余各月
以东风和东南偏东居多;灾害性气象主要为5~10月的暴雨、大暴雨和7~8月的大风。
沿线主要河流为八仙溪、武义江等,均为雨水型河流,河流水量枯洪变化大,洪水
期间内水量丰,水深流急,枯水期水量小。
境内全程均不通航。
2、地质条件
⑴底层
①前第四系
测区出露岩石地层主要有下白垩统朝川组(K1c)晶屑凝灰岩、粉砂岩等。
②第四系
主要为冲积、残坡积的浅黄、灰、灰黄色亚粘土、圆砾、卵石、含粘性土卵石、含碎石亚粘土、含粘性土碎石等。
1. 全新统冲积层(alQ4):岩性由亚粘土、细砂、圆砾、卵石组成,主要分布于武义江及其附近平原区。
3. 第四系残坡积层(el-dlQ):岩性为含碎石亚粘土及含粘性土碎石,分布于山麓和沟谷坡地。
⑵地质构造
测区属于华南褶皱系,北侧为江山—诸暨复向斜隆起区。
主要断裂有:
A、江山—绍兴大断裂①:呈北东向走向,由许多规模不等断裂组成,倾向北西,倾角45°~88°居多,挤压严重。
B、常山—漓渚大断裂⑥:由早期元古代断裂,呈北东向走向,破碎带宽150~220m,直接控制着白垩系地层,燕山晚期活动强烈,并有先压
后张性质变化。
见附图1:浙江省主要褶皱断裂构造分布图
3、地震及区域稳定性
根据区域资料,本区在燕山期及以前的地质年代里,构造运动强烈,到喜山期基本结束了大规模的断裂和褶皱,地壳运动主要表现为升降运动,深、大断裂逐渐趋于稳定,从上更新世以来,据区域资料,本区上升速率小于0.17mm/年,地壳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据国家地震局1990年编制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本区属少震区,地震烈度为<Ⅵ度。
根据邻近多项重点工程前期工作对地震危害程度的调查和咨询得
到的结论认为测区区域稳定性好,未来一百年内不会对道路及构筑物产生震害,适宜本工程建设。
三、沿线筑路材料、水、电等建设条件及与公路建设的关系
1、筑路材料
筑路材料主要包括路基填筑材料、路面材料、桥、涵、以及防护、排水工程等构造物用料。
路基填筑材料主要采用宕渣、砂性土等,路面、桥涵及防护、排水工程等构造物用料主要有石料(碎石、块片石)、黄砂、水泥、钢材、木材等,路面面层有沥青。
(1)、路基填筑材料
本工程挖方数量大于填方数量,挖方路段开挖的土石方可满足路基填筑需要。
(2)、桥涵及防护工程等构造物材料
a.骨料(碎石、块片石)
本工程道路沿线石料储藏丰富,取运方便,除可利用挖方中的新鲜岩石,经加工后可用作骨料外,还能就近从附近石料场等采购。
b.砂
本项目所经的武义江、八仙桥中均产天然河砂,砂质较好,基本上属于中粗砂,采集比较方便,可就近开采,用于防护工程;桥涵所用砂料可从兰江沿线砂场采购。
c.水泥
金华有多个水泥厂家,生产的水泥量大、品优、质量稳定;基本可以满足本工程对水泥的需求。
d.钢材
原则上所需钢材以省内采购为主。
e.沥青
本项目路面工程所用的沥青主要外购解决。
f.木材
本项目所用的木材量不多,当地物资市场基本能满足需求。
2、水、电资源
沿线各乡镇均有自来水及变电系统,大部分路段具备通水、电的
条件。
四、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协调情况
1、土石方及水土流失的影响设计
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必须因地制宜,既要符合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要求,又要兼顾其实施的可行性,还要考虑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协调,以及各种措施之间的综合布局。
在路线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填挖方平衡原则,路基填方应考虑充分利用,减少废方。
本工程填方主要以路线内挖方处理后的料源为主,这样可减少废方占用土地。
在施工过程中应防止水土流失、淤塞河沟、污浊水体,及时对边坡进行防护,建立良好的临时排水系统。
对废方场地应采取排水、防护(植树、植草)等方法防止水土流失。
2、噪声影响设计
公路两侧植树,以减少噪声及大气的污染。
施工期间的居民密集区禁止夜间施工,减少对居民的干扰。
营运期,噪声主要来源于车辆驱动系统,由于路线标准的提高,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噪声得以有效控制,通过加强车辆管理,可以将噪声降低可接受范围之内。
3、大气环境影响设计
本项目的建设能大大改善了原有公路的交通状况,因而能减轻原有公路的大气污染,并能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施工期应加强管理,石料场、砼及稳定料拌和场等,应尽量选择在远离村庄的下风向处。
4、洪涝水利及水环境的影响设计
本工程沿途设置了桥、涵等交通、水利设施,以满足防洪排涝的要求,公路两侧边沟兼有防涝及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除施工时对承包商提出必要的保护措施外,对河道的改移应确保泄洪畅通,避免水流对岸坡的冲刷,并作必要的防护措施。
5、绿化设计
绿化可起到稳定路基、保持水土、美化路容、诱导行车、保护环境的作用。
各种绿化措施宜结合当地气候等实际情况,综合布置。
五、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1、工程规模
批复意见:本项目路线全长约10.3公里,其中大桥252米/1座。
执行情况:本次施工图设计为十八里至岩岭段,路线长7.783Km,正在建设的岩岭至焦岩段长2.513Km,金东区段总长为10.296Km,其中正在建设的焦岩大桥长为252.08m。
2、工程技术标准
批复意见:同意本项目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中二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12.0m,桥涵设计荷载为公路-Ⅱ级,设计洪水频率:大、中桥1/100,路基、小桥函1/50。
执行情况:本设计严格按照批复意见执行。
3、路线
批复意见:
(1)、同意该项目起点十八里,与330国道(K233+949)处相接,路线经江东、国湖、焦岩,于焦岩南侧跨越武义江后下穿金丽温铁路,终点与武义段改建工程相接。
(2)、原则同意(K5+071-K6+490)路段采用初步设计推荐方案,即过洋滩村后左转,跨东干渠后沿山布线,穿过国湖村后与原老路相接,路线长约1.419公里。
执行情况:本施工图路线走向按照批复意见执行。
4、路基、路面及排水
批复意见:
(1)、原则同意初步设计提出的路基横断面形式、组成尺寸和一般设计原则。
(2)、同意面层采用设计推荐的沥青砼路面,面层结构采用4厘米厚AC-13C型沥青砼+6厘米后AC-20C型沥青砼,基层采用20厘米厚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采用20厘米厚水泥稳定碎石。
执行情况:
(1)、本设计按初步设计提出的路基横断面形式、组成尺寸和一般设计原则设计。
(2)、路面结构采用4厘米AC-13C型沥青砼+6厘米AC-20C
型沥青砼+20厘米厚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厘米厚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
部分老路利用路段,在满足基底承载力的前提下,将原有老水泥路面破碎,用作底基层,在之上直接加铺基层与面层,以增加老路的利用及减少建安造价。
5、桥涵
批复意见:
(1)、同意焦岩大桥上部结构采用7×35米预应力砼T梁,下部结构采用桩柱式桥墩,
桩接盖梁桥台。
(2)、同意其他小桥上部结构采用预应力砼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U型桥台、扩大基础。
执行情况:本施工图桥梁上部结构梁板的采用,下部结构墩台及基础的选择均按照批复意见执行。
6、平面交叉
批复意见:
(1)、进一步做好下穿金丽温铁路及其它交叉道路的设计衔接和优化。
(2)、请设计单位按《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678-2009)要求,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全线交通安全设施设计。
执行情况:
(1)、下穿金丽温铁路顶进涵工点在岩岭至焦岩段正在建设中,施工图阶段根据外业调查资料及当地乡镇意见,对全线平面交叉进一步优化设计。
(2)、施工图阶段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交通安全设施进一步优化设计。
7、环保、水保设计
批复意见:请按照省环保厅(浙环建[2010]84号)环保批复和省水利厅(浙水许[2009]136号)水保批复意见完善相应设计。
执行情况:环保、水保批复为本次施工图设计的重要依据,并参照执行。
8、用地
批复意见:本项目占地土地479.55亩。
执行情况:。
9、工期
批复意见:本项目建设工期为24个月。
执行情况:本次施工图设计计划工期为24个月。
10、概算
批复意见:本项目核定概算为16685.36万元。
执行情况:。
六、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采用和计算机应用情况
1、控制测量采用GPS定位技术
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作为一种先进的测量手段,较之传统的测量方法,其速度快、精度高、全天候观测、限制因素少等优势十分明显,随着近几年在公路测设中的不断推广应用,其技术体系已日臻完善。
为快速、准确地完成本项目的控制测量,依据国标CH2001-9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进行了全线的导线布设及控制测量。
本次施工图设计部分路段位于山岭重丘区,地形复杂,在测量中对GPS高精度三维定位技术的利用,大大简化了导线联测的工作,加快了测量作业的进度,提高了控制测量的精度。
2、地形图测绘采用数字化成图技术
为满足线位选择高精度、高效率的要求,本次施工图设计利用数字化测图技术进行测绘工作,采集了沿线的三维地形数据,生成了含三维数据的1:2000带状地形图。
地形图中的点、线在包含平面数据(XY坐标)的同时,还包含高程数据(Z坐标),为施工图设计平面定线提供了技术支持。
3、数字化技术与CAD技术的充分结合
我们利用CAD技术读取数字化地形图中控制点、控制线的三维数据,建立了全路段的三角网数字地面模型(DTM)。
在DTM模型内进行纵、横断面数据插值,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得各断面的原始地面数据,整理后即可与路线、桥梁等CAD软件相结合,直接在计算机上进
行路线设计、桥梁设计等工作。
DTM模型的运用使公路设计工作更加便捷、直观、快速、准确,特别是对于平面线位的选择,可以大大减少反复测量或读取地面数据的工作量,缩短了路线设计的工作周期。
七、与有关部门协商情况
为了使本次施工图设计更趋合理,金东区各有关部门及沿线有关乡镇村干部与我院设计人员一道于现场就线位走向及有关结构物的设置进行了充分的磋商,取得了共识,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