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期末考试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准备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看作是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是一种“人学”.
(2)文学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认识与反映。
列宁说:“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么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会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
”又说:“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我国农民起义的弱点和缺陷的一面镜子,是宗法式农村的软弱和‘善于经营的农夫’迟钝胆小的反映."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毛泽东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3)艺术生产论。
这是马克思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文学艺术活动的结果。
第一种意义,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同时论述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认为艺术的一定繁盛期不与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
第二种意义,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在中国,“生产”=“创造”)第三种意义,专指在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属性。
(补充:法拉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马克思主义指出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同时,又注意到了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即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审美特征问题。
阿·布洛夫指出,艺术中并没有“纯粹"、“无杂质”、“绝对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原则上只有在各种表现中--作为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的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现实地存在”.(《美学:问题和争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5)艺术交往论。
马克思主义在论述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相互关系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合和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
这里以作品为中心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的交往关系。
于是,文学活动就是有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基本观念的五个要点有着内在的联系,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从哲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从美学的社会学观点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活动。
二.文学作为活动
1.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丰富了自己。
这就是所谓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人与自然的交换过程中,人以自身的本质力量作用于自然,使自然不仅脱离不适宜于人生活的原始的粗糙状态,而且在这种被改造过的自然中展现了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力量;而自然又提供了一个场所,使人得到锻炼,进一步充实了自身的本质力量。
因此,人的生活活动在属于自然的同时,又有超越自然地一面。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地展现出来。
陆机曾这样描述文学创作过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文赋》)借助想象的翅膀,人可以遨游于审美的王国,在诗意的世界中流连忘返,从而使人的本质力量显现出来,使人能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的存在价值。
2.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
(1)世界。
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
客观世界包括自然万物与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主观世界既包括人的思想情感,也包括宗教信仰意义上的超验世界。
文学无法脱离世界单独存在.(德谟克利特的“艺术模仿自然”说;别林斯基的模仿论和再现论;20世纪中期的魔幻现实主义,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国哲学强调的天人合一、物我相同)
(2)作者。
作者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感情。
中国,“诗言志"(《尚书》),“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白居易《与元九书》)。
西方的表现论,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强调文学不应遵循客观规律,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福柯的话语理论,认为写作的本质并不涉及与写作行为相关的崇高情感,更不是为了把作者用语言表现出来,而应当关注作者在作品中的不断缺席以及作者与死亡之间的独特关系。
(3)作品。
作品显示出与现实的差异,文学表达的情感也不同于作者内心的实际感受。
作品与形式的关系,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
(见下面:文学本体论)
(4)读者。
只有经过读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
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既是从作品中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作品中描写的人情世态的活动,同时也是读者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运用想象联想而使作品内涵在头脑中具体化的活动。
读者再创造。
接受美学.
3。
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这个术语最早见于英美新批评的代表人物兰塞姆的《纯属推理思考的文学批评》一书.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作为本体的作品,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的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都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结构主义思潮将文学结构提高到了绝对自主的地位,强调作品的独立性和自足性,几乎彻底取代了作者的重要性,作品本体论达到了偏激的程度.
4。
劳动说(简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
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同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以后是为某种需要而设定的。
史前人类在集体进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如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提到的“杭育杭育派"形象地说明了劳动中的需要直接促成了文学的产生.
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击壤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一书中考证,在原始民族中,狩猎部落都以动物作为图腾,而且其舞蹈也大多是模仿动物的动作,反之,种植部落则可能以植物花朵作为偶像,其舞蹈动作中多以采集种子等劳动活动为反映对象.
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各民族最早的文学体裁都是诗,而诗在当时是必须吟唱的,而且它以载歌载舞的方式来传达。
这种早期文艺的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
5。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文学伴随着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来得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发展。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但是,“不平衡关系”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
约文学发展水平.不平衡与平衡两者共存于文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之中,从局部情况看,或者从某一历史时期情况看,不平衡关系确实存在的,但在总体的方面看,或者我们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分析,文学发展的水平就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
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缺陷,就是这种不平衡关系并不能说明一切文学发展的规律。
如我们显然不能说我们现在的文学就比唐诗宋词元曲等更优秀。
三.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
1.文学概念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1)文学的文化含义。
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章炳麟《文学总略》)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初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一方面,文学还没有从历史、哲学、演讲术等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另一方面,它所包含的某种特殊审美属性也已经被察觉到了,尽管后来才被明确地突出出来.
(2)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在中国,文学的审美含义大致在魏晋时期脱颖而出.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次提出“诗赋欲丽"(强调诗赋的语言形式),“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家的创作个性)。
在西方,审美文学的观念从文化的文学观念中分离出来大约是在18世纪完成的。
这一点集中体现在诗正是成为“美的艺术”。
1747年,查理斯·巴托做出区分: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之中。
西方审美的文学观念的确立,一方面是长期的文学活动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则是18、19世纪间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思潮的理论成果之一部分,与卢梭、歌德、拜伦、华兹华斯、雨果等作家、诗人在创作领域的审美追求相呼应。
(3)文学的通行含义。
文学作为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第一,人类活动的持续发展,促进了人类符号表意能力的发展与丰富,使得文学这类专门的审美表现领域得以从一般文化形态中独立出来。
第二,现代性在全球的扩展,推动了世界文化、学术、学科的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而在各种人类活动的合理化分工机制中,文学被划分到审美——表现领域,专门承担以符号形式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
文学诚然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但实际上无法与社会的文化过程分离出来。
2。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了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表现为:
①无功利与功利。
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互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即文学的功利性深深地隐伏于无功利性内部.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②形象与理性。
别林斯基说:“在真正的诗的作品里,思想不是以教条方式表现出来的抽象概念,而是构成充溢在作品里的灵魂,像光充溢在水晶体里一般。
"即文学是由艺术形象构成的世界,但这一世界蕴含着理性。
③情感与认识。
文学通过审美形象表现作者的主观评价态度,同时也表达其客观理智认识。
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地理智认识。
3.文学的话语蕴藉
(1)话语蕴藉这一概念,是将现代“话语”概念与我国古典文论术语“蕴藉”相融合的结果,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①就整个文学活动而言,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可能性。
②就具体的文学活动而言,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2)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①含蓄,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如鲁迅《阿Q正
传》中,阿Q这个小人物的命运似乎包含着道不尽的“思想”:中国国民性的痼疾;辛亥革命失败的深刻历史教训;辛亥革命时期农村各阶层状况;农民革命的必然性和盲目性;“阿Q相"触及灵魂的作用;鲁迅作为思想家的睿智、人道主义的情怀和爱国的赤诚等。
②含混,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如杜甫《江汉》诗中有两句:“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戴望舒的《雨巷》中的“雨巷"和“丁香”都意义含混.
四.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1。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中的雅与俗问题?
(1)雅与俗,即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是文艺活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文艺现象。
从字面上讲,雅即高雅美好,高雅艺术一般是指思想艺术水平高或较高的作品;俗即平凡通俗,通俗艺术是指水平一般或较低的作品。
文学艺术的雅与俗是相对的,往往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接受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2)雅与俗在文艺领域被使用,同毛泽东提出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提高文艺与普及文艺,具有同一层面的含义。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都是中国古代楚国的艺术。
据《文选·宋玉对楚王问》记载:当时,楚都唱“下里巴人"的,“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而唱“阳春白雪”的,“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毛泽东所说的“阳春白雪"即高雅的、提高的文艺,它的特点是比较细致,比较难于生产,并且往往比较难于在目前广大人民群众中迅速流传;“下里巴人”指通俗的、普及的文艺,它的特点是比较简单浅显,比较容易为目前广大人民群众所迅速接受.由于文化素质的关系,那些不识字、无文化或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众,在劳动、工作之余,迫切需要从那些普及的、通俗的文艺中得到消遣、娱乐。
随着人民群众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人民要求普及,跟着也就要求提高,要求逐年逐月地提高.”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
因此,衡量雅与俗、提高与普及文艺作品价值的高低的标准,要看它是否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是否为人民群众所赏识。
(3)对目前文艺领域出现的雅与俗的问题,大众文艺、网络文学与高雅文艺的问题,需要正确地对待,积极地引导,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出发,在大力发展高雅的、严肃的艺术的同时,又要重视引导大众文艺和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在普及——提高——再普及-—提高、俗--雅——俗——雅以至无限循环的发展过程中,将我国社会主义文艺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2. 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的意义。
(1)批判地继承本民族文传统,是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基础和前提。
学习、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学史,激发各民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而且对于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新文学,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2)不朽的文艺经典,往往既渗透着历史积淀的体验和哲理、又蕴含着时代孕育的理想和精神,既延续着传统艺术的特点和优势、又创造者新颖鲜活的内容和形式。
优秀的民族文化直接影响当代作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方式,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发展.从思想内容来说,优秀的民族文学在题材、主题、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会给当代社会主义新文学提供借鉴.从艺术形式来讲,社会主义新文学可以在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学的进步的创作方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
(3)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学,要继承古代的优秀遗产,但不是“全盘继承”,而是批判地继承。
应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方法,全面整理民族文化遗产,然后加以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吸取一切有价值的成分,用以创造社会主义民族新文艺,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
文学传统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系统。
因此,在文学活动中,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打破各种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在继承中批判,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和发展。
3.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
(1)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一对范畴。
①民族文学是指世界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征和民族传统,并以民族语言为表现形式的文学.从理论上提出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概念的是歌德。
他在1827年1月31日同爱克曼谈话时说:“我愈来愈深信,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我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的情况,我也劝每个人都这么办。
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
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
促使它早日来临。
”歌德强调诗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各民族的文学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长处,不能故步自封、夜郎自大。
应当通过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对话,促使世界文学的时代到来。
歌德的这一见解,反映了人类文学活动发展的总的趋向。
②世界文学是与民族文学相对而言的,它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此作过深刻的论述,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可见,世界文学是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由世界各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共同构成的一种世界性文学的总称。
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全人类性,同时,各民族文学又保留有自己的特色。
(2)在世界文学形成的过程中,各民族文学之间在相互吸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了本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从而使世界文学这个百花园显得更加五彩缤纷、绚丽夺目。
我们中华民族不仅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在自己的文学活动中也很善于批判地吸取和借鉴一切外来的有益文化。
在美学、文艺学领域,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更需要加强对话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推进理论的创新和各民族文学艺术的繁荣。
世界文学在形成的过程中,各民族文学在汲取其他民族文学养料的基础上,必将进一步弘扬和发展本民族文学的民族特色。
五.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1。
精神生产
(1)精神生产的概念最初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此后在《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等著作中多次出现,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的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2)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
但是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就具有了相对独立性。
首先,精神生产的繁荣与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存在着不平衡性.如18世纪末的德国(国内手工业、商业、工业和农业极端凋敝,而在文学方面是伟大的);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俄国(农奴制的残余仍然渗透于整个俄国经济之中,但文学方面却出现了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等文学巨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科学、哲学、文学出现了大繁荣。
其次,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发生能动的反作用。
如科学的进步引起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的变革,从而推动物质生产的发展;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给艺术和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
(3)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三个特性: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的创造活动。
2.艺术生产(“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1)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
具体地说,它作为一种生产,是一种感性、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实践;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以创造审美对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自己特有的目的。
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来看,文学创造是一种生产。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艺术活动称作“艺术劳动”,后来马克思又在《〈政治经济学>导演》中称之为“艺术生产"。
(2)同“精神生产”【(2)和(3)】。
3.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1)文学创造与科学的本质区别: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在于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以满足人的理性需要。
文学活动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和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其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人的情绪、情感的形象形态。
科学认识的因素在文学创造及其作品中已被情感化、诗意化以及审美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