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资料整理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7~8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学资料整理是根据教学目标,运用科学方法,对授课过程中所获得的多种文字、视频、音频、图片、图表等资料进行审查、检验、分类、汇总等初步加工,使资料系统化、条理化,并以集中、简明的方式反映授课内容总体情况的过程。
教学资料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资料使用价值的保证,是完善教学资料库的客观需求。
教学资料整理的原则是真实性、合格性、准确性、完整性、系统性、统一性、简明性和新颖性。
每个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必定会积累大量的教学资料,如何科学有效地整理这些教学资料,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及学生自学,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
我从教十余年,讲授过很多课程,没有哪门课程像《中国新闻传播史》一样拥有如此庞杂的教学资料库,所以以《中国新闻传播史》为例,简述我自己总结的教学资料整理方法。
本文虽内容浅显,但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一、根据授课内容搜集教学资料
每门课程,每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有拓展教材内容的需要,一定程度上说,教师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评价教师授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在教材之外,拓展授课内容,丰富授课资料也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途径。
可是很多教师急于丰富教学资料难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管这个资料有用没用,统统收入囊中,上课时,一遍一遍地放给学生看,学生不明就里,一堂课下来东一榔头
西一棒子,什么也没记住,重点就更别提了。
初为人师时,我也曾犯过这样的错误。
可是经过时间的检验,我发现这样的教学资料整理方法其实非常糟糕,一方面,课堂上有限的授课时间被侵占,另一方面,学生还无法有效掌握学习重点,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
于是,我静下心来,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地挑选教学资料。
例如,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这一章中涉及的时间节点有两个,一个是五四运动之前,另一个是五四运动之后。
教材中的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根本就没有涉及到五四运动,所以我们的教学资料以人物介绍和作品介绍为主。
陈独秀和李大钊是第一节中提到的重点人物,首先我们要搜集大量有关两人生平简介的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了解两位伟人,然后再辅以两人当时的名作名篇等文字资料。
一动一静,配合起来相得益彰。
教材中的第二节是以五四运动的爆发为背景,所以我们首先要搜集有关五四运动的视频资料。
网络上可以找到的有关五四运动的视频资料非常多,我们要有侧重地进行选择,教材中其实没有过多提及五四运动的背景,只是在介绍《每周评论》的创办背景时提了一下,却对五四运动进行过程中各种爱国报刊的积极行动作了大篇幅介绍,所以我们的侧重点也要选择清晰介绍五四运动进行全过程的视频资料。
在第二节中,都是简略
浅析《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资料
整理方法
李微
(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摘要:教学资料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资料使用价值的保证,是完善教学资料库的客观需
求。
如何有效整理各种教学资料是每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难题。
文章以《中国新闻传播史》为例,简述整理教学资料整理方法,为积极拓展教材内容,提高教师授课深度广度,及学生自学提供帮助。
内容虽浅显,但条理清晰、逻辑缜密,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资料;五四运动;梁启超
作者简介:李微(198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新闻学、传播学。
基金项目: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改革初探”(项目编号:JY14-155)
理论政策研究
●2016年第7~8期(总第1179、1182期)
No.7~8,2016
Serial No.1179、1182
理论·研究
LILUN YANJIU 7
提及各种报刊的报道活动,没有详述,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细究报刊上刊登的新闻作品。
仍以第六章为例,第六章中集中介绍了很多名人、大家,其中既包括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新闻界前辈,也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政治伟人。
如果我们把这些名人、大家全都介绍一遍,不分主次,学生难免会分散精力,所以我们要有选择地进行介绍。
如,在第八章中还有毛泽东同志的介绍,在这里我们就可以暂时略掉。
周恩来同志虽然为革命事业贡献终生,可只是在年轻时有过短暂的办报经历,和众多为我国新闻事业做过巨大贡献的人物比较起来不值一提,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在此特别提及,只须在授课过程中简单讲述即可,没有必要展开论述。
根据这样的思路整理教学资料,不仅教师可以较为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学生也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了解更多详略得当的知识点。
二、文字资料的整理方法
在《中国新闻传播史》授课过程中,涉及大量文字资料,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详细阐述一下文字资料的整理方法。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定性资料基本上都是文字资料。
由于文字资料在来源上存在差异,所以其整理方法也略有不同,但是通常情况下可分为审查、分类和汇编三个基本步骤。
对于文字资料的审查,主要是解决其真实性、准确性和适用性等问题;对于文字资料的分类,是指将资料分门别类,使繁杂的资料条理化、系统化,为找出规律性的联系提供依据;对于文字资料的汇编,主要是根据调查研究的实际要求,对分类完成之后的资料进行汇总、编辑,使之成为能反映调查对象客观情况的、系统的、完整的材料。
我们以梁启超的新闻作品为例,浅析文字资料经过整理后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提供的启示。
之所以选择以梁启超为例,是因为他是清末影响最大的资产阶级报刊政论家,他的新闻思想在维新派新闻思想中最具典型性,他是维新派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
梁启超擅长用浅显流畅的文字阐述重大的时事问题和深刻道理,文章常带感情,有很强的鼓动性。
他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大胆抨击和对西方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力宣扬,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具有很大感染力。
连严复这样著名的学者也评价“任公文笔,原自畅遂。
其自甲午以后,于报章文字,成绩为多,一纸风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
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格的“新文体”,成为五四运动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
在教材中根据第三章和第四章的教学内容,我们整理出梁启超的很多新闻作品,如《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敬告同业诸君》《祝辞》《国风报叙例》《读十月三日上谕感言》《变法通议》等,还有其他很多曾经刊发于《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新中国报》等报刊上的文章。
通过搜集整理这些文字资料,我们从中总结出梁启超的办报思想和文体特点。
早年王韬在《循环日报》上运用的报章文体,在维新变法时期遭遇变革,西方的新思想、新知识、新名词大量涌进后,旧体文言文无法适应介绍新知、新学的需要。
于是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应运而生,这种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
梁启超在其所著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对这一文体进行过精辟阐释:“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
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
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戊戌变法时期,其思想主要集中于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第二时期为1899年至1911年,其新闻思想主要集中于梁启超参与创办的《新民丛报》《清议报》《国风报》等报刊中;第三时期为1911年之后,《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是他当时最重要的新闻作品。
文字资料整理是从调查阶段过渡到研究阶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文字资料分析和研究结论的可信性与准确性。
因此,科学地、合理地整理文字资料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于教师授课来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科学管理教学资料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般都是按章节整理教学资料,每个章节自成体系,在一个文件夹下进行管理。
但要想在众多文件夹下找到某个确定内容,恐怕就有难度了,所以我们须要科学管理教学资料。
我的科学管理教学资料的方法是按照两条线进行的,一是时间顺序,二是逻辑顺序。
按照时间顺序,毋庸置疑就是依据每一章节的进行,按照时间、年代,进行排列。
按照逻辑顺序,虽然整理起来有点困难,但是整理好后,一目了然,我们可以制作一个大的图表,在这张图表上,人物、年代、事件依次排序,既有横向的时间节点,又有纵向的逻辑发展,纵横交错,科学完整。
四、其他教学资料整理方法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教学资料整理方法,还有一些教学资料整理方法可供借鉴:将有价值的外文资料翻译为中文;将图片资料转化为文字格式;将繁体字转化为简体字;将竖排方式转化为横排方式;将书籍资料扫描录入形成可供传播的电子版;将录入并校对好的文字资料整理成完善的CHM或其他格式的电子书。
教学资料的整理对恒心的要求远高于能力。
除了翻译需要一定的外语基础,文字资料整理成电子书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外,扫描、录入和校对都不需要特别的能力。
任何工作都是越做越熟练,资料整理的能力也会在不断的练习中增长。
但资料整理这样的基础性工作,短时间是看不出效果的,只有积少成多才能显出它的力量。
所以,这项工作也是考验教师是否具备良好毅力的
一个标准。
编辑/岳凤
8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