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山东高考化学二轮课件:第7章 碳及其化合物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碱液吸收法是脱除二氧化碳的方法之一。已知:
考点16 碳及其化合物
若选择Na2CO3碱液作吸收液,其优点是_______,缺点是______。如果选择K2CO3 碱液作吸收液,为了降低成本,可_______,写出这种方法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 (4)以下是测定半水煤气中H2以及CO的体积分数的实验方案。取一定体积(标准状况) 的半水煤气,经过下列实验步骤测定其中H2以及CO的体积分数。
出现_______,可以证明有硫化氢存在。
(2)半水煤气在铜催化下实现C0变换:������������ + ������2������
������������2 + ������2 。若半水煤气中 V(H2):
V(CO): F(N2) =38: 28: 22,经 CO变换后的气体中V( H2): V( N2) =_______。
2.CO、CO2气体的除杂方法
(1)CO中混有CO2,通过盛有 NaOH的洗气瓶,然后再干燥。 (2)CO2中混有CO,通过盛有 灼热CuO 的硬质玻璃管。 (3)CO2中混有SO2、HCl,通过盛有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的洗气瓶,然后再干燥。
考点16 碳及其化合物
➢考法2 CO2与强碱溶液反应产物的确定
溶液中,出现黑 色沉淀可以证明有硫化氢存在。
(2)若半水煤气中 V(H2):V(CO):F(N2) =38:28:22, CO变换发生反应: ������������ + ������2������
������������2 + ������2 ,在
此过程中,CO的消耗量等于H2的生成量,N2的量不发生变化。由题中的流程图可知,经CO变换后
CO全部转化,则所得气体中V( H2):V(N2) =(38 +28):22 =3: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若选择Na2CO3碱液作吸收液,其优点是价廉,但缺点是吸收CO2的能力差。由
于生成的碳酸氢钾受热易分解产生碳酸钾,可以使碱液循环使用,降低成本,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3 ≜ ������2������������3 + ������������2 ↑ +������2������。 (4)①由于半水煤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可能影响一氧化碳体积分数的测定,所以首先利用强碱溶液除
考点16 碳及其化合物
考点16 碳及其化合物
➢考法1 碳及其化合物知识综合应用 ➢考法2 CO2强碱反应产物的确定
考点16 碳及其化合物 1.碳单质
(1)碳的主要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色、态
晶体类 型
硬度 导电性
石墨 黑色鳞片状固体
混合晶体 很小 导体
金刚石 无色晶体 原子晶体 自然界中硬度最大 不能导电
CO2与强碱溶液反应的计算
考点16 碳及其化合物
例[上海化学2016 •7,12分]半水煤气是工业合成氨的原料气,其主要成分是H2、 CO、CO2、N2 和H2O(g)。半水煤气经过下列步骤转化为合成氨的原料。
完成下列填空:
(1)半水煤气含有少量硫化氢。将半水煤气样品通入_______溶液中(填写试剂名称),
考点16 碳及其化合物
【答案】(1)硝酸铅(或硫酸铜) 黑色沉淀 (2)3:1 (3)价廉 吸收CO2能力差 碱液循环使用 2������������������������3 ≜ ������2������������3 + ������������2 ↑ +������2������ (4)①KOH 浓硫酸 浓硫酸 KOH ②除去半水煤气中 的 CO2(包括 H2S)和H2O ③IV
去二氧化碳,干燥后再通过氧化铜反应,利用浓硫酸吸收产生的水蒸气,利用碱液吸收产生的二氧化
碳,进而计算体积分数。流程为
②根据上述分析,I中KOH吸收CO2和H2S, II中浓硫酸吸收水蒸气,干燥气体。③氢还气原氧化铜生成 水蒸气,浓硫酸吸收水蒸气,通过浓硫酸质量的增加量可计算得出氢气的体积分数,所以该实验方案 中,步骤IV用于确定半水煤气中H2的体积分数。
①选用合适的无机试剂分别填入I、II、III、IV方框中。 ②该实验方案中,步骤I、II的目的是:_______。 ③该实验方案中,步骤_____(填“ IV ”或“ V ”)用于确定半水煤气中H2的体积分数。
考点16 碳及其化合物
【解析】(1)硫化氢能与重金属离子反应生成硫化物沉淀,所以将半水煤气样品通入硝酸铅(或硫酸铜)
用途 用作电极、铅笔芯
制作首饰等
考点16 碳及其化合物 1.碳单质
(2)碳的化学性质
考点16 碳及其化合物 2.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
考点16 碳及其化合物
➢考法1 碳及其化合物知识综合应用
1.在高温下进行的反应不能作为判断还原性强弱的依据
如反应
不能说明单质C的还原性比单质Si强。
常温下自发进行的反应,才可以作为判断还原性强弱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