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改革或变法的类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改革专题梳理
一、改革的类型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所进行的变革和调整。

中国古代的改革从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1)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2)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的改革(商鞅变法);(3)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4)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的改革(孝文帝改革)。

从原因看:(1)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3)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4)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5)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从性质看:(1)奴隶主贵族为实现富国强兵、达到某一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军政改革;(2)封建地主阶级为巩固统治基础、克服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政治改革;(3)少数民族统治者为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而进行的社会改革。

二、改革的实质
改革主要是对国家管理制度的革故鼎新。

从根本上说,当政治、经济制度不能保证国家实施有效管理,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改革这种制度,也就是对上层建筑中某些老化、腐朽的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并相应地对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作局部性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因而改革实际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践活动。

中国古代的改革早在奴隶制时代和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就显示出了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巨大作用。

至于封建社会的改革,无论它发生在王朝的什么时期,都是对当代或前任弊政进行改革并有所创新的产物。

封建社会的阶段性繁荣与改革有关,一些王朝的中兴也与改革有关。

三、成败的原因
有些改革成功了,有些失败了。

从成功的原因看:(1)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2)改革者或为最高统治者,或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3)制定了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4)改革者必须有坚强的意志、不怕牺牲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决心。

从失败的原因看:(1)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2)用人不当或操之过急,改革反而危害了百姓。

一般说来,王朝建立之初的改革大多容易成功(王莽改制是个例外),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则容易失败。

这是因为:(1)新的封建王朝大多是在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之后建立的,旧秩序土崩瓦解,为新王朝改革破除了阻力;王朝中后期,由于政权建设、典章制度、权力分配根深蒂固,统治阶级内部派系势力、保守顽固势力强大。

(2)王朝初期,统治者容易吸纳前代灭亡的教训,为长治久安而大力调整统治政策,符合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王朝中后期,在不根本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的调整及利益的再分配,必然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抵抗。

(3)王朝初期,皇权相对强大,可作为改革的基本保障;中后期皇权相对衰弱,起不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改革难免失败。

四、对改革的评价和认识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革除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适应生产力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改革,必将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4)在改革中,由于触及旧的社会形态或某些人的私利,因此改革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
顺应历史发展,也会在曲折中前进。

(5)落后地区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必然被先进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所同化。

4、对古代重大变法与改革的综合认识
改革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始终。

尽管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不同,具体改革的内容、目的、手段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即改革都不是固守已不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形势的旧法制、旧体制或旧政策。

(1)改革的原因: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⑤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按照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古代改革可分为四类:①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
②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的改革(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政治改革),如商鞅变法;
③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④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具有封建化性质),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2)改革的主要内容:①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②采取措施恢复发展经济;③整顿政治,惩处贪官污吏;④改革军制,严肃军纪;⑤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
⑥吸收先进民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等。

(3)封建改革的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封建的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4)改革的结果和作用:有的改革成功了,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这些改革增强了本国的经济、军事力量,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程,为实现其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

试图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改革尽管一度取得成效,但最终结果还是失败了,如王安石变法等。

(5)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四看):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②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得到统治者或民众的支持,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③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

④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

一般说来,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而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大多数失败。

这是因为:①新的封建王朝大多是在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建立的。

农民起义风暴打碎了旧王朝的国家机器,陈章旧制受到猛烈冲击,旧秩序土崩瓦解,为新王朝改革破除了阻力。

而王朝中后期,年深日久,政权建设、典章制度、权益分配已根深蒂固,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势力盘根错节,保守顽固势力强大。

②王朝初期,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为长治久安,大力调整政治政策。

这种政策符合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

而王朝中后期要在不改变封建根本制度的情况下进行某些政策和具体制度的调整及利益再分配,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许多改革家因顽固派的扼杀而抱恨终身。

③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皇权作保障,而中后期改革的主将则缺乏这种权威。

(6)对改革的认识: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改革实际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间活动),改革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②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③改革必然触及某些人或集团的特权和私利而遭其反对,因此改革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④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意志。


改革成败关键是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⑥在认识改革时一定要注意其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不同。

封建统治者实行的改革,可能会使百姓得到一些实惠。

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