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反思推荐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反思第【1】篇〗
1、教学混合运算时,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的"规定性"。
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一年级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小括号的作用,因此要理解"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并不困难。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没括号的情况下,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往右顺序进行计算,不同级运算要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这一内容。
在学习的初级,我结合我们学校大课间出场的顺序,用打比方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这一规定。
我将二级运算比作二年级,一级运算比作一年级,当要出场的都是二年级或者都是一年级的时候,谁先出场呢(同级运算)?学生会回答:谁排在前面谁先出场(从左往右的.顺序)。
如果又有二年级又有一年级呢?根据已经积累的我校学生出场顺序的经验,学生回答:二年级先出场(不同级运算,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
这样,通过打比方的方法,避开了学生认为理解比较困难的数学名词,理解和记忆起来比较方便。
我还通过教学生简短的儿歌"先乘除来后加减,小括号里算在先"进一步帮助学生记忆。
在计算之前,即便题目中没有要求,我也会要求学生要把先算的部分下面划横线,并问一问自己:这部分为什么先算?通过这
些方法,给学生以直观的支撑,作为学生学习的"拐杖"。
绝大多数孩子借助这一拐杖能够较好地完成混合运算的学习,但是也有绝少数孩子在计算的顺序上还是会有所混淆。
2、教学脱式计算时要规范写法。
由于脱式计算是本单元才开始正式学习的,在此之前,学生都是以直等的方式写出得数。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过程书写的规范。
由于学生对将两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感觉有困难,我在教学中教学生使用"等量替换法",将第一步算式中的算式部分替换第二步算式中的对应的数,替换完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考虑要不要加小括号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我的这种方法,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在要不要加小括号的问题上有所混淆。
3、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解决没有中间问题的两步问题,并列出综合算式。
这是本单元最难的部分。
因为在这一内容中,学生要先从数学信息和问题中,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解答,然后才能根据中间问题得出的答案解决最终的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教师要逐步教学生学习画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
通过边画图,边分析数量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找到隐藏的中间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因为有的学生面对较复杂的两步问题时,不愿或者不能仔细读题,而是用题目中的数量加减乘除乱列一气,中间也会出现有的孩子明明是乱做的,但是由于二年级乘法法都只学习了表内的,学生很容易根据数字的大小投机取巧。
所以有的孩子虽然解答正确,但是算
理却是非常不清晰的。
为了避免学生钻这个空子,在分步列式时,我注重让学生说(写)出第一步算出了什么?第二步算出了什么?这样学生对算理是否清晰就一目了然。
列出综合算式时,我强调学生列完以后一定要思考:需不需要加小括号?(这个算式加小括号会先算哪里?不加小括号会先算哪里?哪种跟题目的要求是一致的?)
整体来说,这个单元的内容是本学期最难的一部分,在教学这部分内容以后,学生还需要经常练习以巩固学习效果。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反思第【2】篇〗
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知道两个分数相加减分母一定要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
然后出一道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相加的题目。
问:“怎样才能相加?”学生回答:“先通分,变成同分母分数,再按同分母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师生共同完成题目。
再出一道分母不同的减法题,让学生尝试练习,并告诉学生把上题的加号改成减号就行了。
通过练习大多数学生能完成作业,效果还不错。
完成了教学目标。
但是有个别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先通分,就直接分母与分母相加减,分子与分子相加减。
如果遇到分母小的分数减分母大的分数就反过来减。
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修改
1、改变教学方法,变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
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越容易忘掉。
而来之不易的东西记忆深刻,有的甚至终身难忘。
对知识也是这样,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为学生提供探究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去,给学生思考,动手的时间,这样得到的知识掌握牢固。
于是我改变教学方法,先以小组合作完成和两道计算题。
每组有两张表示和的园片,让他们不管用什么办法计算出结果,只要能说出理由就行。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是的两倍,把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两倍得到,和的分母相同,可以相加减了。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自己探索总结出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
先通分再加减这一道理。
这个活动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
2、让学生在探究体验后,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的道理。
分数的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和前面
学过的不同长度单位要化成相同的长度单位;不通的面积单位要化成相同的面积单位,才能相加减是一个道理。
使学生牢牢记住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定要先通分,再计算。
3、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
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
学生对过生日很有兴趣,用过生日分蛋糕做题能一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问:“小红吃了蛋糕的,爸爸吃了蛋糕的,他们俩共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利用生活实际问题巩固新学内容效果很好。
最后提出课外延伸:“求剩余蛋糕的几分之几?”这样培养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时,第三组的同学操作能力稍差一些,有待今后辅导。
通过两次教学反思的比较,使我深刻认识到数学教学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学生能完成作业就行了。
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新知,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反思第【3】篇〗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了分数的
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是在异分母分数的计算这一环节,而是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体会算法多样化的价值。
因此,我对本课的教材安排进行了改变。
在教学1/2+1/4时,重点突出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转化思想。
首先,让学生思考,能像复习题那样直接计算吗?为什么不能?强调分母不同,分数单位就不同,不能直接合并,既然不能你有什么办法找到1/2+1/4的答案呢?在此处学生的思维发生了碰撞,我没有急着给学生以提示,而是让他们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所以有些小组提出:可以运用学过的有关分数的知识去解决,也有小组提出可以借助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再找到答案,还有的小组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去解决。
在后来的小组交流中,我让学生充分描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再交流计算的方法。
在出现多种计算方法后,我引导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了优化,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通分再计算是最好的方法。
接着我又问:“为什么要通分?”这样的提问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由于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只有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后才可以直接计算。
在这些基础上,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其具有本质的相同点,即它们都是先通分再计算,由折纸涂色引出异分母分数加法,又以此题让学生提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
然后放手让学生独自解决。
通过解决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你认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怎样算呢?”经历了充分的探索和思考后,学生很快总结出: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顺势板书:通分、→、转化,并说明:最后要把结果化为最简分数。
上完一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后,经过我深入地讲解,本人体会颇深,浅淡如下:
1、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道理。
数的'运算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把单位统一。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为基础的,作为本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异分母的分数计算法则,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即为什么要先通分。
2、关注学生的基本事实,着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
在新知的解决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加深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理解。
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3、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每一个人从说的过程中来掌握知识。
整节课中,分三个点让学生来说,首先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
要先通分。
接着在做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后,让学生比较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之间有什么区别。
最后,让学生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并总结出计算法则以及注意点。
通过这三次说的过程,学生基本上对异分母分数计算方法和为什么要通分有了一定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