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录技巧与编辑技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电视摄录技巧
摄录技巧是指创造性地运用摄录工具和造型手段来表达
艺术构思的技能。

一、摄录象的主要修务与内容
1.援录象的主要任各摄录象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造型
处理。

电视摄录与照相技术有相同之处,即摄录的画面应能
表现被摄对象的各种视觉特征,如空间深度、立体形态、轮廓形式、表面结构和色彩等。

但它又与照相有不同之处,即照相一般为一张照片一个主题电视则由组合镜头表现内容和主题。

这些组合镜头的画面应连贯、协调,既要保持影调、色彩、
光线、主体(人物)动作、位置、方向上的衔接,又要保持节奏、时空关系、艺术气氛、造型风格上的一致性。

9.电视造型的主要内容
(1)光线处理光线处理包括处理被摄区域光线的明暗
强弱、明暗分布、明暗比例、明暗反差及光线效果,从而使被摄体的形象有别、层次有序。

(9)色彩处理色彩处理是指处理被摄体的色别、反差、
饱和度、冷暖关系及变化
(2)构图处理构图处理是指对摄录机的镜头光学特
性、景别、方位、角度的恰当运用,使被摄主体的主次分明、虚实得当,使连续画面统一、和谐。

(4)运动处理指对被摄对象的空间运动、空间位置及
空间关系的处理。

二、摄录操作的基本要求
摄录操作的基本要求可用平、稳、准、匀四个字概括。

1、平在电视摄录过程中,摄录机必须保持水平位置,
这样镊录后的画面才不会倾斜。

这是摄录操作的最基本要求。

被摄对象中的直立物和地平线都有着其明显的水平特征,电
视摄录中耍随时注意这些特征,尤其在镜头运动中更不能忽
视这些特征。

不然的话,摄录的画面中的主体不仅不合常态,而且会有摇摇欲坠感。

2、准“准”字的要求较多,它包括:
(1)取景构图要准确在摄录操作中,不论在何种情况
下,摄录机都要能准确地摄下画面,并使画面中主体与陪体的位置、前景与后景的安排合理。

(2)镜头的起幅或落幅要准确一个完整的镜头部会有
一个起幅和落幅。

一个镜头从何处开始,到何处结束,摄录人员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做到恰到好处。

过早或过迟地起幅或
落幅—个镜头,会造成镜头用意不明和混乱。

为了能准确地起幅或落幅镜头,在拍摄前最好能对选定的场景近行几次预揉练,做到心中有数,最后一气呵成。

(3)镜头的焦点要准确电视画面中主体形象必须完整
和清晰。

在电视摄录中,要随时注意对被摄主体有良好的聚焦。

家用电视摄录机都具有自动测距系统,内机械动作控制调焦,调焦变化相对较馒。

因此,在操作摄录机时,镜头运动的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影响画面的对焦。

在实际操作中应先对好焦点,再进行摄录。

此外、色彩和亮度复显也要准确。

3.稳这是对拍摄时的持机稳定性的要求。

特别是家用
摄录机采用的是手持操作,摄录时极易发生摇晃和抖动。

这抖的画面不仅会使观众观看时感到疲劳,而贝会破坏画面效果,甚至令人误解。

使用手持方式拍摄时,最好能稍离拥挤的人群,以避免碰撞,并尽可能少用长镜头或远距离摄录,防止画面抖动。

摄录时,手的动作轻,两脚稍分开,呼吸要均匀,最好用腰部力量来控制扣摄方向。

4.匀摄录过程中,画面的节奏要均匀。

用移动镜头拍
摄时速度要恰当。

如速度过快,观众看不清画面的内容;如速
度过慢,观众会感到不耐烦;如速度忽快忽慢,缺乏规律,会引
起观众的反感。

正确的挽作万法是运动镜头的起幅和落幅要
有一小段固定柏摄的画面,然后开始移动镜头;节奏应由慢转
快,然后由快转慢。

伴随运动体拍摄时,应使运动体在画面中
的位置保持不变。

三、常用拍摄方法
摄录机的拍摄方法分固定拍摄和运动拍摄。

1.固定拍摄固定拍摄又称“固定镜头”,指将摄录机机
身和机位固定后进行的拍摄。

对于被摄主体来说,摄录机的
拍摄方向、角度和位置可有许多变化,
(1) 方向变化可产生被摄主体正视、侧视和背视画面(图5-4-1)。

(图5-4-1):摄象机的拍摄方向变化。

(2) 角度变化可产生平视、俯视和仰视画面(图5—4—2)。

平视
俯视仰视(3)位置变化可产生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画面(图5—4—3)。

图5—4—8 摄录机的立置变化产生不同景别
(4)造型效果固定拍摄方向、角度、位置的变化,不仅
可以产生多种沟图,而且可以产生多种造型效果。

①左右角度变化产生的造型效果
正面角度:可表现被摄主体的正面特征。

它具有端正、安定、稳重、对称的视觉效果。

正面角度可用来拍摄雄伟庄严的建筑物;但正面角度的画面往往比较呆板,缺少透视变化
(国5—4—4(1))。

斜侧角度:既可表现被摄主体的部分正面特征,也可表
现部分侧面特征。

斜侧角度拍摄可获得鲜明的立体感和较好的透视效果(图5—4—4(2))。

图5—4—4 正面角度和斜侧角度的不同造型效果
侧而角度:可表现被摄主体的侧面特征,勾划被摄对象
侧面轮廓形状。

②、上下角度变化产生的造型效果
仰角度:仰角度又叫仰拍,是将摄录机镜头视轴偏句视
平线上方的伯摄方法、使用仰角度拍摄,能够净化画面的背景。

由于仰伯的画面中竖向线条有向上方透视集中的趋势,围因而常被用于表现崇高、庄严、伟大的主体。

表现人物时有一种高大雄伟、气壮山河的气势。

俯角度:俯角度又俯拍,是将摄录机镜头视轴偏向视
平线下方的拍摄方法。

它能展现景物的明显空间位置,造成空间的深度感。

由于俯拍的画而中竖向线条有向下透视集中的趋势,田此常被用于描述环境特色。

仰角度拍摄方法也可以用来产生压抑、低沉的气氛。

如果在较近的距离拍过俯的角度,则可产生透视变形,获得某种艺术效果。

⑧位置变化产生的造型效果
远景:可采用广角度的拍摄方法。

主要用于交待环境,
表现主体在环境中的位置,介绍主体与环境、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全景:是一种用镜头运动或机位前移,拍摄主体全貌或
拍摄人体全貌的方法。

它将主体的全貌—览无遗地介绍给观众,能表现主体的特征以及上下左右的结构、关系。

中景:是一种将摄录机变焦镜前推或将机位前移,表现
主体的三分之一以上部分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面貌的拍摄方法。

由于电视画面较小,采用这种景别的拍摄方法,更容易
表现主体的特征,让观众看清主体的由貌,特点。

近景:是将摄录机变焦镜继续前推,采用小角度拍摄或
将机位继续前移,摄取主体的局部或人物腰部以上面貌的拍
摄方法。

它比中景更能表现主体或人物的局部特征,也是电
视中大量使用的景别之一。

特写:是采用窄角度或近距摄录的拍摄方法,能表现主
体局部的某一特征,或表现人物表情和脸部的细节。

是电视片中表现人物的面貌或心里的常用方法(图5—4—3)
2.运动拍摄运动拍摄又叫移动拍摄,指摄录机在推、
拉、摇、移、跟、升降、旋转和晃动等不问形式的运动中进行的拍摄。

它和电影一样,是一种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独特表
观手段。

(1) 推镜头推镜头指摄录机沿光拙方向向前移动的拍
摄。

当使用变焦镜头时,表现为由短焦距向长焦距变化的镜
头运动方式。

它具有一个由全景到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的变化形式。

这种形式能清楚地介绍主体和环境的关系,整
体与局部的关系。

由于是在一个镜头内完成的画面,中间没有间断和组接,这样的镜头具有真实性、可信性和说服力。

推镜头能最大程度上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在视觉上具有某种“强制性”。

(2)拉镜头拉镜头和推镜头相反是一种对主体由近
及远的表现方法。

它使主体形象在画面中逐渐缩小,造成一种远离的感觉。

拉镜头的特点为:不让观众开门见山、一览无遗,而是渐渐扩展视野范围,在同一镜头中逐渐了解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用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并让观众的视觉有短暂休息的机会。

(3)摇镜头摇镜头是指摄录机位置不动,只用机身作
上下友右、旋转等运动。

画面表现为动态构图。

摇镜头的特点为:能逐一展元,逐步扩展景物,产生巡视环境、展示规模、揭示动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烘托情绪与气氛的感觉。

(4)移镜头移镜头是指摄录机沿水平方向作各方面的
移动所拍摄的画面。

移镜头多为动态摄象。

当被摄物体为静态时,移镜头可使物体依次从画面划过,造成巡视或展示的视觉感受。

当被摄物体为动态时,移镜头能产生跟随的视觉效
果。

移镜头一般要借助于移动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等)。

移镜头是电视创作中获得长镜头的一种手段。

运动拍摄是电视创作中的重要表现手段,耍学会正确的
使用;在未掌握运动拍摄的技巧时,应尽可能使用固定拍摄方法。

因为运动拍摄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它不仅要求机身和镜头运动合理,更要求运动的合法,即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事物规律。

无目的的运动拍摄,结果将是弄巧成拙,镜头无法被采用,给电视片的后期编辑带来影响。

四、镜头拍摄要求
一部电视片是由许多镜头组接而成的。

所谓“镜头”,就
是指一个连续的完整的画面,即从按下开关开始拍摄,到按下开关停止拍摄所录制的—个完整画面。

一部电视片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镜头的质量。

为了提高电视片的质量和效率,电视片摄录都采用分镜头拍摄方法。

而分镜头拍摄要依赖于分镜头剧本。

业余电视创作人员也许不具备分镜头创作的条件,但从提高电视摄录的质量而言,重视每一个镜头的拍摄是十分必要的。

镜头拍摄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1.拍摄前做好白平衡调整白平衡调整必须是在对白
色物体拍摄时进行。

2.掌握好每个镜头时间镜头时间是指一个镜头所占
用的时间。

镜头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要表现的内容。

(1)掌握好不同景别的镜头时间不同景别的镜头由于
视距和取景范围不同,画面内容的繁简也就不同,引起观众在视觉上的审理时间也不同。

要让观众看清每一画面的内容,了解每一画面的意图,不问景别所要求的时间也就不同。

通常
情况下,对于固定镜头,人眼的适应时间为:全景大于六秒、中景大于三秒、近景大于一秒、特写大于一点五秒。

对于运动镜头来此说,入眼的适应时间要大于固定镜头时间,具体时间应以交待清楚所要表现的内容为准。

(9)以“叙述标淮”确定镜头时间指镜头时间取决于所
表达的内容对观众产生吸引力的变化,以恰到好处为标准(图5—4—5)。

图5-4-5 “叙述标准”的正确的镜头时间
(3)以节奏快慢确定镜头时间镜头时间的确定也可以
根据摄录题材的体裁和节奏来选择;如风光片以介绍名胜为主,供观众欣赏,行奏比较侵,镜头时间可以适当长一些。

而音乐片中的流行音乐,节奏活泼,应配以运动隔度大、时间短促的镜头。

此外,画面的亮与暗,物体的动与静,以及画面中的特殊物体,都是影响镜头时间的因素。

镜头时间的选择不应干篇
一律,应根娟片情的实际需要而定。

3.起幅、落幅要有适当时间镜头起幅后要留有一定的
时间,让观众看清画面后再运动镜头。

落幅时在镜头运动停
止时,也要留一些固定拍摄的时间,让观众看清画面后再停机。

切忌起幅、落幅的向时运动镜头:对有表演场面的镜头
的起幅、落幅更要恰当,时间也要相对长一些。

同时,起幅、落幅画而的构图要精确,以便于后期的镜头组接。

4.前后镜头的用光、色彩和线条应接近这样的镜头在
组接后就不会产生跳跃感。

五、镜头的方向和轴线规律
镜头的方向是指在分镜头拍摄中,画面主体运动的变化方向。

1、上、下镜头的三种方向关上、下镜头的三种方向关系见图5—4—6。

图5-4-6 上、下镜头的三种方向关系
(1)同向关系同向关系指前后两个镜头中,主体运动
的力向不超出90度的镜头方向关系。

(2)异向关系异向关系指前后两个镜头中,主体运动
的方向变化超过90度,但不超出180度的镜头方向关系。

(3)反间关系反向关系是指前后两个镜头中,主体运
动方向相对的镜头方向关系。

在拍摄中,表现同—主体运动的两个镜头的组接,只能
采用同向或异向关系。

表现两种势力的冲突,可采用反向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所有经过画面的动体都会有一个方向,使观众在视觉上有规律可循,如飞机飞行时通常总是由下而上运动。

否则会使观众觉得不舒服,甚至莫明其妙。

9.轴线规律轴线是指被摄录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
和对象之间关系所形成的一条假定直线。

它是制约视角变化范围的界线,超越这条界线,就是“越轴”。

越抽是电视创作中的大忌。

在图5-4-8中,B镜头属于越轴镜头,这样的镜头是无法同A镜头相组接的。

有时为了寻求表现力和场面调度,或者画面构图受摄录
角度的限制,不得不超越轴线。

对此应当采取补救措施。

(1)利用对象的运动改变轴线,下一个相连的镜头应按照已改变的轴线设置角度(图5—4-9)。

(2) 利用摄录机的运动越过轴线(图5—4—10)
(3)利用空镜头来间隔轴线两边的镜头,使观众跳跃的视觉感受得到缓和。

(4)利用镜头中主体的细节部分的特写来过渡,即将主体细节的特写镜头插在两个镜头之间。

(5)利用双轴线。

当超越一个轴线时,由另一个轴线完
成空间的统—(图5—4—11)。

轴线可分为运动袖线与方向轴线。

运动轴线指物体运动方向的规定性,方向轴线又叫关系轴线,即两个主体之间的连线:掌握和运用轴线规律是很重要的。

特别是初学者,容易在这方面犯错误,造成上下镜头的组接困难。

虽然有的越轴镜头中间可以采用空镜头去弥补,但也只能说是一种不得已的办法,是逃不过内行们的眼睛的,因此,在进行一些比较重要的电视摄录时,一定要把握好轴线规律。

第二节编辑技法
电视片的编辑工作是电视创作中的最后一次再创作,
所谓“百米竞赛的最后冲刺”之称。

一、编辑与编辑符号
1.为什么要编辑尽管在电视摄录中严格要求每一个
镜头,并注意镜头之间的相应关系,仍必须进行编辑。

这是
因为:
(1)开拍前的主观想象有很强的规定性,一旦进入现场
拍摄,情况就会复杂得多,会出现许多偶然性,发生许多意外。

这一切都是对主观规定性的否定。

(2)实际拍摄场景、顺序与想象不相吻久
(3)被慑对象在摄录中的言语、表现与想象的距离太大。

(4)前后景的搭配、场地的光线、气候的变化、速度和节
奏把握上的差异,也是对事先构思的一种破坏。

2.常用编辑符号编辑符号是电视镜头与镜头之间的
组接技法的名称。

常用编辑符导有:切出切入、谈出淡入、化出化入、划出划入、固出圈入和帘出帘入等。

除广告和一些
特殊片子外,目前最常用的编辑符号是:切出切入、淡出淡入和化出化入。

(1)切出、切入切出、切入又叫“跳切”,属于无技巧编
辑技法。

它不借助任何附加光学技巧来交持时间、空间变化和场景转换,是目前最常用的编辑方法。

切出、切入可以快速度地进行镜头转换。

它将—个单一场面的冗长镜头切分成多个不同场景的镜头,以一种连续地“跳跃”活跃观众的视觉和心理,加快电视片的节奏。

(2)淡出、淡入淡出、谈入又叫“渐显、渐隐”,是用来表示时间间隔和空间间隔的重要手段。

它主要表现为前一场景的画面渐渐隐去,后一个场景的画面才渐渐出现,常用作一个情节或一个大场景的开始和终结,就像文学作品的一个大段落的开始和结束:使用这个编辑符号,能使观众视觉上得到短暂的间歇。

(3)化出、化入化出、化入又叫“叠化”,是电视片中表
现时空转换和深化情感的重要手段。

它的表现形式为:前一个画面渐渐隐去之前,后一幅画面就渐渐显露。

这种编辑符号使两个画面同时重叠隐现,能起到时空过渡的作用。

它可以用在对过去的回忆、想象、梦幻。

如用一张婴儿照片、一张幼儿照片、一张儿童照片作叠化,表示婴儿已经长大。

化出、化入是一种技巧编辑方法,必须借助于电视特技设备。

二、电视镜头的组接原则
电视片是通过对不同镜头的组接而得到生命力的。

镜头
组接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镜头的一定的排列顺序去支配观众
的注意力。

根据蒙太奇原理,将不同画面巧妙地组接在一起,可以产生超出画面本身所提供的含义,而形成更新更深刻的
意义。

1.镜头组接约总原则是舍乎逻辑、内容连贯、衔接巧
妙合乎逻辑,就是要合乎情理,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合乎
人们的生活规律,让观众看了能够接受。

内容必须连贯,否则会割裂观众的思路,不仅会破坏电视片内容的整体性,甚至会使人感到牵强附会、七拼八凑。

衔接巧妙,是要避免生硬的衔接,防止出现明显断痕,力求在镜头组接中不留痕迹。

9.镜头组接要符合人的视觉习惯即是要表现的每个
内容,都应有秩序、有层次、循序渐进,做到由点到面或由面到点;在电视叙事中,镜头组接不要产生明显跳动,应由全景到中景、近景、再进入特写,或由特写慢慢展开。

这样就符合人的思维和视觉习惯。

3.镜头组织要符合相似性的原则相似性指的是相邻
两个镜头在光线、色彩、线条、明亮程度、立体形态、运动方向
上的相似。

镜头组接时,利用画面之间的各种相似特点进行编辑,将会产生一种自然流畅的感觉。

4.镜头组接要符合动接动、静接静的原则“动接动”指
的是将两个在视觉上都有明显动态的镜头相连接的切换方法。

动接动和动作编辑点是两回事。

动作编辑点是指同一主体之间的镜头切换方法,而动接动是指不同主体间镜头切换方法,比如,上一个镜头是一辆飞驰的汽车,然后镜头推向飞转的车轮;下一个镜头则从快速旋转的车床夹具,或电动机飞转的特写镜头拉开——这样的组接就是以动体接动体,很巧妙地实现了场景的转换,毫无跳动的感觉。

“静接静”指的是视觉上没有明显动感的镜头的切换方
法。

静接静是相对的,是指镜头切换前后的部分画面所处的状态,可以指摄录机镜g;运动处在相对停止状态,也可以指两个相接镜头中的主体处在相对静止状态。

比如,拍一个人匆匆行走时突然看见墙上有一张布告,可先拍摄那人在马路上匆匆行走,然后将镜头推向近景,拍下行走中的他突然止步,抬头凝视(静止)的画面,而将下一个镜头转向墙上的布告——这就是静接静,不会产生明显的跳动,衔接比较自然。

当然,有时为了追求某种效果,也可以采用动接静或静
接动的方法。

5 相同机位、景别、角度的镜头不能组接在一起镜头
组接时,如将相同机位、相同景别、相同角度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不仅显得缺乏变化,看上去雷同,而且当画中景物一有变化时,就会产生明显的跳动感觉,从而破坏画面的连续性。

如果一定要组接的话,可以在两个镜头中间插入空镜头或中间镜头,画面就会自然多了。

三、电视编辑的种类
电视片的编辑分画面编揖和音响效果编辑,画面编辑又
可分为组合编辑和插入编辑。

1.组合编辑组合编辑是一种顺序编辑方法、它在放
象机上从摄录的许多镜头中选出要用的镜头,按顺序逐一录制在另一盒录象带上,组成一条新的、完整的电视片。

组合编辑时,录象机对原来磁带上的磁迹应作全消处理,抹去原留磁带上的声音、图象和控制信号,并重新录制声音信号、图象信号和控制信号。

组合编辑的最大优点是:操作过程比较简单,最适宜组接素材镜头。

它的缺点在于只能顺序组接,对编好的镜头无法作修改,替换,只能重新进行编辑。

2.插入编辑插入编辑是利用原磁带已经录下的控制
信导,对原磁带上的画面作随意替换(插入)的编辑方法。


要旧磁带卜的控制磁迹不出问题,它就能任意删改画面内容,即对已经编辑完毕的电视片进行修改。

擦去多少就可以补上
多少,不留痕迹。

(2)解说词解说词是相对于画面而言的。

它与画面有
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它能克服电视画面的局限性,使电视画面具有完整的叙事能力,使画面更自然。

解说词的写作与文学
作品一样,要求立意清楚、叙事准确、用词生动。

除此,它还有如下一处特殊要求:
①解说词应是对画面内容的补充,解说画面不可能说明
的问题,而不应是画面内容的重复。

②解说词应有较多的停顿、间歇,宜用短句,不用长句。

②解说同应口语比,少用术语、俗语、方言,要适合观众
的听觉习惯。

④解说词的解说速度要恰当,要与画面相对应。

画面和
解说词合成时,要注意两者的时间比例,不要过于悬殊。

(3) 背景音乐的选择背景音乐的选择应该注意:
①背景音乐的内容要与面面内容相接近,不应选用与
画面内容不相干,乃至对立的音乐内容。

②背景音乐宜选用知名度小的音乐,不宜选用名
曲。

⑧背景音乐的节奏要与画面节奏相适应。

④背景音乐的起始、终结要和电视片的场景转换相一
致,当语言信号出现对,背景音乐应转向轻缓。

插入背景音乐时,音乐的响度要适当,与画面保持和
谐。

4.电视片中的字符叠如字符叠加是电视制作中不可
缺少的一道工序,可利用摄录机的字符数字叠加功能来完成。

第三节家庭电视片的制作要求
家庭电视片是家庭生活的纪实,是一部完整的作品。


有主题,有表现对象,有场景,也需要有后期加工。

在通常情况下,家庭电视片受内容限制,不可能拍得很长,一般为8—10分钟。

但要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怎样去拍好家庭电视短片呢?下面几点可供参考。

一、确定主题,考虑拍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