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部分省示范中学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部分省示范中学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新高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芬兰一直较为注重开展培养学生生存技能的劳动教育。
中小学生阶段开设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技术课、纺织课和家庭经济学课程。
技术课和纺织课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开设。
技术课上,学生学习使用锯、刨子等工具,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木工制作。
纺织课上,学生要学会使用缝纫机,学生在小学阶段进行简单的布艺制作,比如靠垫、手机包等;初中阶段,设计相对复杂,计算机设计、制作等方式会被学生引入课堂制作。
初中阶段还开设有家庭经济学课程。
学生在课上学习烹饪、熨烫衣物等。
一堂家庭经济学课,学生准备、制作一顿美食并现场享用,其间还插空熨烫衣物。
男女学生都积极投入其中,竭尽全力制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摘编自张永军《他山之石》,《光明日报》2018年10月9日)
材料二
我国的劳动教育时废时兴,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
劳动教育缺位成为我国当前教育的严峻现实,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从学校来讲,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师资、场地、经费缺乏,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有的把劳动当惩罚手段,劳动多教育少,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
从家庭来讲,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
从社会来讲,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
好逸恶劳、看不起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现象客观存在。
(摘编自吴安春《培养劳动精神为孩子幸福奠基》)
材料三:
劳动教育关系国家命运、民族未来。
我们需要从国家命运,民族未来的角度思考劳动教育体系的建构。
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未来劳动年龄人口可能将不再增加。
这一形势,要求我国劳动人口人力资源的开发应该由过去主要依靠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增加转变为主要依靠劳动年龄人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劳动教育不是一项简单的教学任务,它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制定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渐进的学习体系,精心策划、合理安排,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安排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适切的教育和锻炼。
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重视和努力,需要全社会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实现劳动认知与劳动价值的回归,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生活,收获技能,学会与人交往,锻炼各种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家长和
学校需要积极配合,培育孩子的劳动观念,社会要营造尊重劳动者的氛围,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共同的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以来,在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平均每周1课时,这样是搞不好劳动教育的。
应结合各科教学,挖掘蕴含在各科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形成教育合力,使劳动教育经常化、日常化。
将劳动教育纳入督导考核体系,加强督导督查。
杜绝劳动课只反映在课表上,平时却被语文、数学课或自由活动代替的现象发生;杜绝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的现象发生;克服场地紧张,工具不齐的难题。
通过学校自身建设、拓展社会资源共建等方式,建立劳动基地、劳技教育中心、素质教育基地、实践教育基地等,使劳动教育逐渐走上常态化发展的轨道。
(摘编自万作芳《劳动教育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芬兰劳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比如开设跟劳动教育相关的技术课、纺织课和家庭经济学课程。
B.劳动教育关系国家命运、民族未来,但严峻的现实是我国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劳动教育长期缺位。
C.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督导考核,督导考核内容包括劳动课是否被其他课占用,师资、场地、工具、经费是否缺乏等。
D.把劳动当成惩罚手段,这与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价值观是格格不入的,不利于劳动精神的培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好逸恶劳、看不起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现象,都不利于中小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
B.芬兰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安排不同层次的劳动教学内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C.许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劳动习惯培养,比如打扫卫生、烧菜做饭、洗衣叠被等,缺乏劳动教育观念。
D.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缺位原因复杂,有学校方面的,也有家庭方面的,还有社会方面的,扭转形势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3.搞好学校的劳动教育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石油作为重要的化学能源,在过去近160年里,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作出了重大重献,而石油开采技术是伴随着美国工业革命的步伐萌茅和发展的,前赴后继,直到今天。
石油开采技术的________,在保证了能源供应的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战略地位的体现。
陆上的石油天然存储量经过多年的________已近枯竭,而占据全球71%面积的海评中,石油储量巨大,被开发的数量________。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风急浪高的海洋里面开采石油难度很大。
虽然过去70多年里,在浅海区
城开来石油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在超过3000米深的25%的广阅海域,还是一块待开垦的处女地,()。
超深水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如今就是只有极少数国家控制的深海采油的高精尖技术。
我国在该技术领域后来居上,研发成功了大国重器“蓝鲸1号”和“蓝鲸2号”等系列产品,________,让世界艳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日新月异汲取风毛麟角一步登天
B.今非昔比汲取风毛麟角一鸣惊人
C.今非昔比攫取九牛一毛一步登天
D.日新月异攫取九牛一毛一鸣惊人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谁能获取更多的资源,谁就能掌握深海水域的石油开采主动权,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B.谁能掌握深海水域的石油开采主动权,谁就能获取更多的资源,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C.谁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谁就能获取更多的资源,进而掌握深海水域的石油开采主动权
D.谁能掌握深海水域的石油开采主动权,谁就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进而获取更多的资源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超深水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技术,“如今就是只有极少数国家控制的深海采油的高精尖技术。
B.超深水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就是如今只有极少数国家控制的深海采油的高精尖技术。
C.超深水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技术,就是如今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的深海采油的高精尖技术。
D.超深水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如今就是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的深海采油的高精尖技术。
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嚣张跋扈.(hù)的重庆保时捷女司机以一个耳光将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网友纷纷谴责或谩.(màn)骂她,也有网友“人肉”其女儿并扬言要曝光,这样的做法却实在为人不耻。
B.请你牢记:与其在从人前出乖露.(lù)丑,丢人现眼,惹人耻笑,还不如把自己的短项、可笑处隐藏起来,晦莫如深,毕竟藏拙.(zhuō)固然不佳,却比露丑略胜一筹。
C.1978年始,亿万人民踏上了改革征程,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席卷大江南北,四十年的砥砺前行,神州大地硕果累累.(léi),四十年的光辉历程已然载.(zǎi)入史册。
D.毋庸讳言,现代人的疏离感,部分源自被一些无良者蒙.(méng)骗、讹诈的经历与听闻,以致人们面对陌生人时,首先选择警惕与畏葸.(xǐ),而不是选择信任。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站在古镇谯楼,我不禁抚今追昔。
古镇作为交通要隘的功能已成历史,但黄峭遣子孙秉承家训到各地创业传承家风的故事,至今让人。
黄峭子孙们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后,第二代或第三代又分出一支到外地打拼,成家创业,周而复始。
多年的迁徒,不仅是地理上的变动,更是历史与文化的传扬。
一批贤者传播文明火种,发展文化基因,在当代
孕育了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
家训家风为何能显示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第四十四代子孙黄子曦娓娓道来:黄峭弃官归乡后创建和平书院,培养栋梁人才,撰写《家训》十七款;当代古镇人则,把古代家训家风沐浴于时代新风中,赋予其新的内容。
中国自古就是重视家风传承的国度,家是人生的起点,也是国家的根基,(),会对子孙后代优良品格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在令人且充满诱惑的世界里,我们多想想先辈的谆谆教诲,回忆先辈们的创业艰辛,定能从中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前行的路上行稳致远。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津津乐道革故鼎新目不暇接筚路蓝缕
B.乐此不疲继往开来目不暇接栉风沐雨
C.津津乐道继往开来眼花缭乱筚路蓝缕
D.乐此不疲革故鼎新眼花缭乱栉风淋雨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批贤者延续文明火种,发展文化基因,在当代孕育了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它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
B.一批贤者传播文明火种,延续文化基因,在当代所孕育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
C.一批贤者传播文明火种,延续文化基因,在当代所孕育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
D.一批贤者延续文明火种,发展文化基因,在当代所孕育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的表现。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祖先创造的辉煌文明,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能源
B.祖先创造了作为永恒的精神能源的辉煌文明
C.文明的辉煌由祖先创造,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能源
D.永恒的精神能源,是由祖先创造的一种辉煌文明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①
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鸥鹭闲眠。
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②。
人在舟中便是仙。
(注)①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任颍州知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
此词作
于欧阳修晚年。
②骖鸾:仙人驾驭鸾鸟云游登仙。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首句直抒胸臆,词人充满喜悦之情,由衷地赞美西湖美景,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B.“云物俱鲜”一句,一个“鲜”字写出西湖景物的新鲜美好,表达词人内心的喜悦。
C.“风清月白”二句营造了清风徐徐、月光皎洁,湖水在月色中莹碧如玉的美好意境。
D.“谁羡”两句在描绘西湖昼夜美景的基础上,抒发词人厌弃红尘、飘然出世的情怀。
2.“鸥鹭闲眠。
应惯寻常听管弦”两句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6、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
2019年10月27日晚,武汉两江四岸灯火璀璨,武汉体育中心体育馆内万众欢腾。
一名中国军人将火种保留在“和平尊”中,主火炬塔缓缓熄灭,在上万名观众、运动员的注视下,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湖北省会武汉圆满闭幕。
本届军运会,中国人民解放竿体育代表团以顽强的毅力挑战极限、攀越新高,共夺得133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一。
此外,中国代表团的健儿还摘取了64枚银牌和42枚铜牌,以239枚奖牌位列奖牌榜第一。
其中的军事五项竞赛,这个项目被视为“捍卫军旗之战”,是衙量各国单兵战斗力的一种标志。
中国队屡破世界纪录,先后打破男子障碍、女子障碍、男子团体、女子团体和女子个人全能等5个项目上的世界纪录。
7、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
刘醒龙
①过年回家,有一种东西总在堵着我的喉咙。
②我们是在黄昏时刻到家的。
从车窗里望见系着旧抹腰的母亲,孤单地等候在院门外的那一刻,我第一次发觉,一生中最先学会、叫得最多、最了不起的称谓,竟然无法叫出声来。
最后还是女儿趴在怀里,冲着奶奶,响亮而又深情地替我叫了一声生命中最爱的母亲。
母亲灿烂的笑容,分明是冬日苍茫中最美丽的景致。
我的心却紧得很,阵阵酸楚直往眼底涌:国庆节放长假我们曾经回来过,才3个月时间,母亲又老了,并且老得格外厉害,许多次,我在电话中一边同母亲说话,一边想象母亲苍老的模样,眼见为实的母亲让我惊讶不已。
在一段时间里,我一直不去看女儿绕在奶奶膝前撒娇并撒欢的模样,只用耳朵去听她们一声声“好奶奶——好孙女”地相互叫着,并相互说着:我好想你呀!在听来的这些动静中,让我略感宽慰的是母亲的笑声,在女儿的亲昵下,其至还透露出一丝逝去多年的娇媚。
③这么多年,记忆中惟一没变的是系在母亲身上的抹腰。
母亲四十几岁时就病退在家,此后的三十年中,一件又一件的抹腰,也就是别处称之为的围裙,就成了她日常生中主要的时装。
回家之前,妻子拉着我特意去商场为母亲买了一件枣红色绣花中长棉外套,我们非常满意,拿给母亲试穿,母亲也非常满意。
初一早上,母亲在穿上新衣服的同时,亦随手系上那件沾着油腻、补有补丁的抹腰。
④母亲过分的苍老,主要原因在于父亲。
八十一岁的父亲在所有事情上越来越任性而为,完全是母亲宠坏的。
父
亲将自己可以有些作为的岁月,全部献给了他曾百般信任的乡村政治。
如今回过头去看,父亲这辈子从未弄懂得过什么是政治。
于是,已到了“现在的事记不得、过去的事记得清”阶段的父亲,就用那貌似清醒明白的糊涂,开始了对母亲仿佛不近情理的导演。
譬如他不让母亲洗被子,母亲没有听信,父亲便夺过被子,放到砧板上,用菜刀剁得稀烂。
⑤母亲是天下最常见的那种任劳但不一定任怨的妻子,心里有委屈,就会在儿女的面前一一数落。
吃着母亲亲手做的饺子,心中塞满了母亲这辈子太多的辛苦、辛劳和辛酸。
不由得,我们也会跟着母亲抱怨父亲几句。
然而,母亲往往不给我们哪怕一丁点的过渡,只要父亲那里有任何动静,她便即刻赶过去,那种敏捷与由衷,让满屋子的晚辈每每自叹弗如。
⑥我想起前年母亲在武汉过年。
因为母亲当时那一身折磨她多年的疾病实在不能再拖下去,答应我们年后上同济医院彻底治一治。
为了陪伴母亲,我们要了一间温馨病房。
母亲住院的那半个月,是迄今为止,我对她最为孝顺的日子。
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坐长途客车来看望的大姐, 捧着母亲的手说,真像是姑娘的手。
那一刻,母亲笑得十分满足。
⑦到家的第二天,我抢先起床,打算做一顿早饭给母亲吃。
正在忙碌,母亲出现了。
母亲一边和我说着话,一边随手将我正在做的各种事顺手接了过去。
而我也像以往每次回家那样,不自主地就顺从了母亲。
直到这顿早饭做好后端上桌子,我才重复着从前,在心里责备自己,怎么连这么小的一点事情也替不了母亲哩!无论我如何告诫自己,到头来一切如故,母亲轻轻地走近来,不用费力争夺,只需稍一抬手,我就放弃了为母亲分担点什么的诺言。
⑧在家的那几天,母亲曾问她的孙女:“我到你家去住好吗?”女儿想了想才回答:“我家住7楼,奶奶你上得去吗?”女儿没有笑,我也没有笑,惟有母亲在那里开心地笑着,一切答案仿佛都与己无关,就像母亲这辈子所走过的,70岁、80岁和100岁都不是目的,真正属于她的只有这些日复一日,让我这做儿子的想得心疼的实在小事。
那一天,我将女儿叫到身边,故作神秘地问,将你的奶奶借给我当母亲好不好。
女儿很快就明白我在逗乐,一边说奶奶本来就是你的母亲,一边像小猫小狗一样快乐地跑开了。
所有的青春都是在快乐中渐行渐远,直到无影无踪,留下来陪伴终生的都是不再将爱字说出口来的老母,那才是每一个人的至亲。
1.阅读文章第①段,联系全文,分析“堵着我的喉咙”所包含的情感。
2.第②段的两个画线句都是描写母亲的笑,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3.第③④⑥段都运用插叙,举例分析它们在构思中的作用。
4.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8、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逝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
它们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
如果不想听这悲凉之声,那么只有打捞泪鱼了。
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
渔妇们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心安理得了。
次日凌晨时人们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
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
吉喜被敲门声惊醒,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
“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
男人第一次当爸爸时都是这么慌乱不堪的。
吉喜喜欢这种慌乱的神态。
吉喜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
一百多幢房屋的阿甲渔村在雪中显得规模更加小了。
房屋在雪中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枣一样。
吉喜望了望逝川,似乎能感觉到泪鱼到来前河水那微妙的震颤了。
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这个可怜的老渔民在七十岁那年成了黑熊的牺牲品。
年轻时的胡会能骑善射,围剿龟鱼最有经验。
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然而胡会却娶了毫无姿色和持家能力的彩珠。
胡会曾在某一年捕泪鱼的时候告诉吉喜没有娶她的原因:“你太能了,你什么都会,你能挑起门户过日子,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
”
吉喜恨恨地说:“我有能力难道也是罪过吗?”吉喜的这种想法酿造了她一生的悲剧。
在阿甲,男人们都欣赏她,都喜欢她,但没有一个男人娶她。
逝川日日夜夜地流,吉喜一天天地苍老,两岸的树林却愈发蓊郁了。
吉喜过了中年特别喜欢唱歌。
但过了四十岁就不再歌唱了,她开始沉静地迎接她头上出现的第一根白发,频繁地出入一家家为女人们接生。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见到吉喜,眼睛湿湿地望了她一眼。
“吉喜大妈,我会死吗?”产妇从毯子下伸出一只湿漉漉的手。
“头一回生孩子的女人都想着会死,可没有一个人会死的。
有我在,没有人会死的。
”吉喜安慰道,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
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了。
”
吉喜说:“我去捕泪鱼,谁来给你接生?”
产妇说:“我自己。
你告诉我怎样剪脐带,我一个人在家就行,让胡刀也去捕泪鱼。
”
吉喜嗔怪道:“看把你能耐的。
”
夜越来越深了,吉喜换上一根新蜡烛,给产妇讲她年轻时闹过的一些笑话。
产妇入神地听了一会儿,忍不住笑起来。
吉喜见她没了负担,这才安心了。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吉喜大叫着:“胡刀胡刀,你可真有造化,一次就儿女双全了!”
胡刀兴奋得像只采花粉的蜜蜂。
产妇终于平静下来,“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
”产妇疲乏地
说。
吉喜吃力地朝逝川走去。
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
没有那种悲哀之声从水面飘溢而出了,逝川显得那么宁静。
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
她开始起网了,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
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她跌坐在河岸上。
天色渐渐地明了,篝火无声地熄灭了。
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
吉喜慢慢地站起来,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
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吉喜用尽力气将木盆拖向岸边。
她跪伏在岸边,喘着粗气,用瘦骨嶙峋的手将一条条丰满的泪鱼放回逝川。
这最后一批泪鱼一入水便迅疾朝下游去了。
(选自《短篇小说三十年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阿甲渔村在每年初雪降临的黄昏捕捞泪鱼,是为了消灾祈福。
人们在寒冷的夜晚安慰了一条条悲伤的鱼,便也得到了内心的安宁。
B.胡会告诉吉喜:“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
”这是吉喜古稀之年仍然单身的直接原因,而根源却在于吉喜保守落后。
C.这篇小说充满了北国情调,对景物描写生动贴切,如“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房屋在雪中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枣一样”。
D.作者描绘的一条神秘的河流——逝川,它会发出呜咽之声,是一条时间之河,也是一条生命之河,见证了世间的欢乐悲苦。
2.请简要分析吉喜这一人物形象。
3.请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演进过程中,民间组织的出现要早于官方组织。
从源头上讲,民间组织促进和推动了官方组织产生、发展和不断演化;从实际运行看,官方组织出现之后,便开始组织引导、规范和管理民间组织,它们相互配合、共同构建有秩序的社会环境。
到明清时期,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组织管理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为适应新的形势,官方组织管理体系在继承中不断发展,民间组织形式屡有创新,呈现出强烈的自我发展态势和明显的地域差异性特征。
民间组织是由基层民众自发形成的非官方组织,到明清时期它们的存在便已无法与官方完全脱离,即便是一些看似与官方毫无关系的民间组织,实质上仍是在官方的允许或默认之下存在。
明清时期没有普遍设立县级以下机构,所以发挥民间组织的管理作用极为重要。
其基层组织可简单划分为官方、半官方和民间三类,半官方和民间组织都具有广义上的民间组织性质,比如里甲、乡约、社学等,都属于半官方性质,因为它们虽然主要是由民间群体来组织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