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南省周口扶沟县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周口扶沟县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
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学。
“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学术思想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
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
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
”中国“国学”既为中国之学术,那么,何为中国“国学”之“本”?
“国”原义是指邦国、疆域。
“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文化也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得到繁荣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
“中国”指我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
中国的“国学”指由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其“根”在本国,其发展亦在本国。
“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
“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
“祖国”有自己本土的古老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一直传承延续到有阶级的社会,甚至再延续到阶级消亡的社会。
“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
“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
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这个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许多个而不是一个。
而称呼“祖国”时,“国家”相对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性。
“本”原义是“根”,这里所说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
“国学”离不开“本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的。
中国“国学”之“本”即“中国”。
日本学者山田孝雄说:“国体的宣明是国学的第一要义……把国学看成文献学,就止于丢失精神的形骸,同时也丢弃了我国特异的意识。
”邓实在《国学今论》中也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
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
”
谈论中国“国学”之“本”,首先必须明确“国学”的本根在“本国”,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第一要义。
此外,还要明确“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就像日本近代盛行的“国学”以排斥外来文化、主张以研究《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
古籍为“根本”,以阐发日本的“固有精神”为主旨。
探讨我国之“国学”,即以中国固有文化为本根,例如中国“国学”者讲“国学”,大都以中国的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哲学等为主要内容。
偏离了“本国”之学,就不是“国学”,故而“国学”不仅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本”,而且还要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根据”。
(摘编自史少博《中国“国学”之本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是阐释一国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的学问,是人之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B.中国“国学”是中国之学,即中国之学术,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的,其“本”即“中国”。
C.“国学”不仅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本”,而且还要以本国所有文化为“根据”。
D.“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部分,从“国学”的定义写起,运用引证法,提出了“何为中国学术之本”这一论题。
B.文章中间部分厘清了“国”与“本”两个概念,并明确了中国“国学”之“本”。
C.文章结尾,指出日本近代盛行的国学排斥外来文化,举例论证,意在说明“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的。
D.文章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运用了引证法、对比法等论证了中国“国学”之“本”这一论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时间上看,“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一般来说它的外延大于“国家”。
B.“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的,那么,日本“国学”之“本”就是“日本”。
C.“国家”先于“国学”产生,“国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决定着“国学”的内容。
D.我国若要弘扬“国学”就必须以中国固有文化为“本”,致力于弘扬中国的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哲学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手表
欧阳明
高力在表店为父亲精心挑选了一块手表,瑞士名表。
目的是为了感谢父亲,因为父亲当
年曾给他买过一块上海牌手表。
那块表当年买得很贵,七十二元,要卖几百斤谷子,是家里几年的现金收入。
父亲买那块表是因为高力考上了大学。
高力是村子出的第一个大学生。
父亲为此走路腰杆都直了。
当年,高力家在村子里最穷,从来就没人瞧得起,对他家吃了上顿没下顿还供孩子读书,总是讽刺挖苦。
母亲觉得父亲不该买那么贵的东西,问父亲,哪来的钱呀?
父亲乐呵呵地说,借的。
今后拿什么还呀?母亲顿时满脸愁容。
慢慢还,儿子读大学,没块表,多丢人啦。
父亲得意地笑着。
后来为了那块表,父亲帮人打了一个多月的谷子,脸晒得黢黑,手上到处是伤。
高力戴着那块上海牌走进了大学,走进了城市,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那块咔嚓咔嚓不停走动的表,时刻提醒着他,永远不能懈怠。
四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留在了城市,有了一个体面的职业。
高力很爱惜那只表,除洗浴时怕进水取下来小心存放,其余时间都戴在手腕上。
高力想,有钱了,一定得给父亲买块表。
可工作了很多年,高力也没富裕起来。
美好的愿望,像月亮,一直挂在遥远的夜空。
高力喜欢上了一个女孩,一个干部子女。
可女孩的父亲坚决反对,说,看他戴的表,就知道家里穷,你嫁给他能有好日子过吗?女孩的父亲有好几块瑞士名表。
和女孩分手后,高力把表给了父亲。
父亲说,你戴吧,上班好有个时间。
高力说不用了。
他没法给父亲解释。
高力发誓要买块名贵的手表。
他背着父母辞去了公职,没几年,竟奇迹般发了。
有钱后,他相继买了8块瑞士名表,块块价值不菲。
但由于应酬太多,四处奔波,却把给父亲买表的事忽略了。
直到上次回家,看到父亲手上的那块上海牌,才又突然想起。
高力给父亲买表的另一个目的,是想靠这块表,改变父亲死活不进城的态度。
有钱后,高力就一直想把父母接进城里居住。
但父亲不答应,说空气不好,太嘈杂。
父亲不同意,母亲自然也不敢同意。
母亲一辈子都听父亲的。
上次回去,父亲还是那个态度。
回到家,高力对父亲说,爸,把右手伸出来。
干啥?父亲问。
伸出来就知道了。
父亲颤颤巍巍地伸出了右手。
我给你买了一块表。
高力把新表展现在父亲面前。
父亲手像被蜂刺了一下,突然缩了回去。
说,不要,我有表。
那表都20多年了,肯定坏了。
高力说。
又不是泥做的,怎么会坏!我每天都和新闻联播的时间对了,准得很。
父亲说。
这表很贵的,比那块贵几百倍,你辛苦了一辈子,该戴块好表了。
高力继续劝。
父亲坚决不换,说表是看时间用的,又不是拿来吃的,都一个圈圈,有什么好不好的。
高力无可奈何,摇了摇头,把表揣进了裤兜,直接说进城的事情。
父亲没直接回答愿与不愿。
问他,你是经过杨柳湾回来的吧?
不从那里从哪里回来呀?高力不明白父亲究竟想说啥。
看到那一片田土了吧?
嗯,全是大棚蔬菜。
那是高山承包的,搞农业开发。
父亲说。
高山是高力的堂兄,在城里搞房产开发很多年了,比高力有钱多了。
现在,他父母都回来住了,自己也搬了回来。
父亲继续说。
高力忽然明白了父亲转弯抹角的意思,说,你是想我搬回来?
你爸看到这么多地丢荒太可惜了,想你也回来承包,还可以吃自己种的粮食。
你们城里现在吃啥都不放心。
母亲插话了。
父亲接着说,搞农业不一定就不赚钱,再说了,钱赚多了也没用,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见高力不语,父亲突然伸出右手说,你看看这表,不管时针分针秒针,都只能围着表圈转,从哪里出发,还得回到哪里。
人一辈子,就是转圈。
现在,你们城里越来越不像人呆的地方了,我们跑去干啥?我估计,今后,说不定城里人会往乡下跑。
高力万万没有想到,父亲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一时竟无言以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叙述高力给父亲精心挑选手表及其目的,既可见高力的专注与用心,反映其内心对父亲的感恩之情,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美好的愿望,像月亮,一直挂在遥远的夜空。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高力一直渴望富裕起来的念想虽然纯洁美好却难以实现的内心感受。
C.小说文字简洁,也重视细节描写,如“颤颤巍巍地伸出了右手”“手像被蜂刺了一下,突然缩了回去”两处,看似简单,却真切地折射出人物内心细微的反应。
D.小说的内容温馨而深刻,既反映人伦亲情和乡土情怀,又蕴含作者对人们游离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生活现象所作的观察与思考,有憧憬也有忧思。
5.小说以“手表”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
6.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二、古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王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
总角尝造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
”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
兼声名藉甚,倾动当世。
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
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
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
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
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放效。
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
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
衍妻郭氏,贾后之亲,藉中宫之势,刚愎贪戾,聚敛无厌。
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其措意如此。
时齐王冏有匡复之功,而专权自恣,公卿皆为之拜,衍独长揖焉。
衍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
及越薨,众共推为元帅。
衍以贼寇锋起,惧不敢当。
辞曰:“吾少无宦情,随牒推移,遂至于此。
今日之事,安可以非才处之。
”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
衍为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
勒甚悦之,与语移日。
衍自说少不豫事,欲求自免,因劝勒称尊号。
勒怒曰:“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坏天下,正是君罪。
”使左右扶出。
谓其党孔苌曰:“吾行天下多矣,未尝见如此人,当可活不?”苌曰:“彼晋之三公,必不为我尽力,又何足贵乎!”勒曰:“要不可加以锋刃也。
”使人夜排墙填杀之。
衍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
”时年五十六。
(选自《晋书·王衍传》,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其措意如此
B. 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其措意如此
C. 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举阿堵物却/其措意如此
D. 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谓婢曰/
举阿堵物/却其措意如此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总角,古时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来代指儿童时代。
B. 龙门,古代身份高的人的府邸,“一世龙门”是指文人所崇仰的人物,后起的文人登门拜访,可称为“登龙门”。
C. 长揖,旧时见面的一种礼节。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向对方表示敬意。
D.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在不同朝代,三公的具体所指不尽相同。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衍神情秀美,仪态风雅。
虽然得到了山涛的赞扬,但是山涛认为他也许会贻误天下苍生,事实证明山涛眼光独到。
B. 王衍声名显赫,时望所归。
朝野上下一致认为他是“一世龙门”,而后辈士子将他视为楷模竞相模仿,甚至使虚浮妄诞成为风俗。
C. 王衍身居要职,却推脱责任。
司马越死后,众人推举王衍做元帅,但他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借口推脱。
D. 王衍被俘后,因远近闻名,身居晋之重任,不肯参与石勒政事为其尽力,加上劝石勒称帝,致使石勒大怒,将他杀掉。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
(2)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春日怀秦髯
李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先以“山雨萧萧作快晴”写出春天气候的倏忽多变,再以“郊同物物近清明”点
明时序,曲折有致。
B.“化如解语迎人笑”使用了借喻的手法,写出了一派明媚景象、蓬勃生机,表现了人们的欢愉之情。
C.“草不知名随意生”,虽是无名小草,但处处映人眼帘,烂漫无边、新翠欲滴,春天的气息非常浓郁。
D.'颈联笔锋一转,尽管春天如此妩媚,人们都为春天的到来而心境欢忭,但诗人因年事渐高,游兴阑珊。
E.本诗风格沉郁顿挫,与杜甫的诗风类似,且善于以叫白晓畅之语创造出新的意境,寓警奇于平淡。
12.全诗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古诗文默写(11分)
13.(1)李白的《蜀道难》一诗描写行人走在蜀道上可以摸到星辰,并且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两句是:“,。
”
(2)《琵琶行》中借助对听者的反应和江中月影的描写来侧面烘托琵琶声动听的两句是:“,。
”
(3)杜甫的《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4)《劝学》以蚯蚓为喻,论证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用心躁也。
”
(5)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
”
三、课内基础(16分)
14.下列词语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变脸色)一夫当.关(把守)
B.如听仙乐耳暂.明(忽然、一下子)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取)
C. 凡六百一十六言.(句)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样)
D.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即使)材木不可胜.用也(尽,完)
15.下列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B.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弟子不必不如.师
C. 蒙故业,因.遗策\因.利乘便
D.邻国之民不加.少\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16. 下列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所守或.匪亲\或.五十步而后止 B.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以致.天下之士
C. 非及向.时之士\凄凄不似向.前声 D.低眉信.手续续弹\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17.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和含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
B.士大夫之.族\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C.故木受绳则.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18.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
A.无如寡人之用心
..为圣
..者 B.圣人之所以
C.然而
..曰:学不可以已
..不王者,未之有也 D.君子
1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类活用分组正确的一项是()
①填然鼓.之②积善.成德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④外连衡而斗.诸侯⑤王无罪.岁⑥小.学而大遗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⑧会盟而谋弱.秦⑨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A.①⑤\②⑥\③⑦⑨\④⑧ B.①③⑤⑨\②⑥\④⑧\⑦
C.①⑤⑨\②⑥\③⑦\④⑧ D.①⑤\②③⑥\④⑧\⑦⑨
20.下列句子句式分组正确的一项是()
①非我也,兵也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不拘于时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⑦如今人方为刀俎⑧鸡豚狗彘之畜⑨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⑦∕②⑧∕③⑤⑥∕④⑨
B. ①⑦∕②⑤⑧∕③⑥∕④ / ⑨
C. ①⑦∕②⑤⑧∕③⑥∕④⑨
D. ①④∕②⑤∕③⑥⑧∕⑦⑨
2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反映的社会生
活极为丰富,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度的艺术成就。
B.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C. 古体诗又称“古风”“古诗”,是和近体诗相对的诗体,产生较早。
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和唐以后文人仿照他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古体诗没有格律限制。
D. “司马”在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如何给高考作文命题,。
有人反对作文题太贴近现实,也有人认为作文题还是应该多接一接地气,接洽时代风采,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
很显然,无论怎么出题,都不难达成这样的基本共识:读死书、死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该变变了,不能让考生缺席于这个时代的进程,不能让考生拘泥于个人情感中不能自拔。
通过作文题呼唤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应是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所决定的。
事实上,这一代年轻人是有抱负的,更有社会责任,也更有资格享有出彩人生。
究其因,他们处于一个更多元的新时代,他们将遇到一个更好的自己。
如果说作文题只是,那么步入大学或踏入社会之后,更应该身体力行地融入时代征程之中,走好属于自己的长征路。
置身的新时代,( )。
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人需要写好高考作文,更要写好人生大作文。
2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见仁见智不合时宜坐而论道日新月异
B. 见仁见智不合情理坐而空谈推陈出新
C. 各执己见不合情理坐而论道推陈出新
D. 各执己见不合时宜坐而空谈日新月异
2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通过作文题呼唤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应是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
B. 通过作文题呼唤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是因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所决定的。
C. 通过作文题唤起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是因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所决定的。
D. 通过作文题唤起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应是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
24.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只有不负所托,不辱使命,把个体理想与时代需要相契合,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也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
B. 只要不负所托,不辱使命,把个体理想与时代需要相契合,就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也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
C. 只有不辱使命,不负所托,把个体理想与时代需要相契合,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也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
D. 只要不辱使命,不负所托,把个体理想与时代需要相契合,就能实现人生价值,也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
五、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际边界是指人与人之间基于人性与规则形成的界限。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否具有人际边界的意识,对个人和社会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你对“人际边界意识”有怎样的认识?请就此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解析】A“国学是人之精神错误”。
据原文,“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
C.“还要以本国所有文化为根据”错误,据原文,“而且还要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根据”;
D.“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错,原文:“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
“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
2.D【解析】文章运用“对比法”错误,文章没有使用对比法,末段运用“类比法”。
3.C【解析】错在“国家”先于“国学”产生。
“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
“国家”是随着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
4.B【解析】考查点是对含蓄语句内涵的理解,选项说“高力内心一直渴望富裕起来的念想”,理解不切合文意,这里“美好的愿望”应该指的是高力想帮父亲买表的愿望。
5.①“手表”作为全文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②“手表”在小说中是感情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思想情感的表现;③“手表”在小说中隐喻一种生命轨迹与人生哲理,有助于主题的开掘。
(每答对一点2分;答对3点满分。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给相应分值。
)
6.①慈爱(自尊):儿子考上大学,父亲“腰杆都直了”,并借钱买了上海牌手表,以及后文让孩子留着手表用等,都可以读出父亲内心潜藏着的对孩子的慈爱和被尊重的需要;②乐观(勤劳):面对母亲的忧愁,父亲的“得意”笑,并为那手表而“帮人打了一个多月的谷子”,直接地表现父亲个性中的乐观与勤劳;③厚道、本分:儿子多次请他进城,父亲都不愿去,说城里“空气不好,太嘈杂”,反映了父亲个性中的厚道与本分。
④能观察、有思想:当儿子再次劝父亲进城时,父亲以堂兄高山为例,间接表达希望儿子回来的心愿,还以手表为喻,表达自己的认识,这都可以看出父亲善于观察,并且对人生有所思考。
(答对一点2分;答对3点满分。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给相应分值。
)
7. A【解析】本题A 项“故”是“因此”的意思,放在后句的开头,其前断句,排除B、C 项;“举阿堵物却”是其说的话,意思是“拿这些东西下去”其后断句,排除D项。
句子翻译为:王衍憎恶郭氏贪婪鄙俗,因此从不提钱。
郭氏想试试他,让婢女把钱环绕床边放着,让他不能走动。
王衍早晨起来看见钱,对婢女说:“拿这些东西下去!”他对待钱的意思是这样的。
8. C【解析】长揖,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
稽首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向对方表示敬意。
9. D【解析】因果关系错,原文为“衍为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
勒甚悦之,与语移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