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药物是中风的引擎 治疗中风的药物有哪些.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压类药物有些高血压患者由于降压心切,自己到药店购买药品,或超量服用,或把多种药物同时服用,致使血压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使脑部供血不足,血流缓慢,血液易于凝集。

对于已有脑动脉硬化、动脉内膜表面粗糙不平的中老年人,很容易发生脑血栓,堵塞血管,导致缺血性中风。

利尿类药物常用的利尿药,如速尿、双氢克尿噻等,可直接作用于肾脏,促进水和电解质的排出。

若使用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尿液排出就会增多,易使体内水分大量丢失,可导致血液浓缩,易致脑血栓形成。

解热镇痛类药物高热病人用解热镇痛类药物,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退热,这些药物使人体大量出汗增加散热而使体温下降。

大量出汗失去水分,尤其伴有呕吐、腹泻的中老年人,发汗后使机体严重缺水,造成血液浓缩,促使脑血栓形成。

因此,中老年人发烧时,最好不要使用此类药物。

止血类药物中老年人发生出血性疾病时,常用止血敏、止血芳酸、安络血等止血药。

这些药物虽然有止血作用,但过量使用易引起血栓形成,阻塞脑血管,导致脑中风。

特别是脑动脉硬化、血脂偏高的中老年人,更容易形成血栓。

抗凝类药物心脏瓣膜病已行机械瓣置换或有心房颤动的病人,常常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抗凝药。

若抗凝药用量过大,容易引起脑出血。

因此,在服用抗凝药期间,要注意监测凝血功能,以防发生意外。

镇静类药物许多镇静、安眠药物,如氯丙嗪、水合氯醛等,在起镇静作用的同时,也可抑制心脏,扩张血管。

若使用不当,特别是超量应用时,可引起血压下降,影响大脑血流量,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而发生中风。

避孕类药物口服避孕药也可引起颅内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

统计显示,每100万服药妇女中,大约有100人因脑血栓而住院,有5人死于血栓性中风。

每日服药量超过50 毫克者,易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

滋补保健类中药如人参等,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体质虚弱的中老年人若长期、大量服用时,有造成脑血管意外的可能。

中风后用药原则
中风以后,病人该选什么药,这是病人及家属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临床实践发现,中风是否再发,很大程度与服药习惯有关。

然而,究竟怎么吃药呢,应该学会三个“不”。

不中途停药突发中风的病人,若能及时获得有效治疗,绝大部分能度过急性期,经过1~3个月的治疗,病人可基本痊愈,从此
转入恢复期。

根据临床资料统计,中风在一年内复发率为25%~30%;二年为17%~20%;三年为20%~23%;四年为15%~18%;五年
为5%~9%。

由此可见,中风病人的服药时间,最好坚持至少五年。

不自己选中成药从预防中风复发和治疗后遗症的角度来讲,比较一致地认为,中药制
剂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药物种类很多,但病人却不能轻易自行挑选。

每一种中成药的作用均有侧重,这一点,并非
病人所能辨别。

病人在
不懂得自己的病症,也不太了解药物作用的情况下,要避免自己挑药,应该先咨询医生,让医生
根据病情和体质等有针
对性地选择,才能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避免错选药物的危害。

不奢望“特效药” 不少中风病人及家属求愈心切,总想找到一种或几种特效药,希望使用后能在短期内获得康复,或有效防止复发。

也有些人以为,进口药、贵重药就是好药、特效药,结果不惜一切代价给病人使用;有的人则片面地听信报纸、电视等广告。

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有可能对身体不利。

中风病人发病因素非常复杂,如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等,这都属慢性病,中风的治疗也是一个漫长过程。


人不单纯要治疗中风,还应控制血压、血糖,调节血脂和降低血黏度等,才能有效预防二次中风和治疗中风后遗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