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风暴》从曲高和寡到雅俗共赏——论艺术类综艺节目的大众传播与创新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5 卷 总第 125期 41
影视传播
收稿日期:2021-1-29
作者简介:刘雅囡(2000—),女,江西景德镇人,杭州市西湖区浙江工业大学广告学专业2019级本科生;颜欣彤(2000—),女,山东济宁人,杭州市
西湖区浙江工业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2019级本科生。
在消费主义与泛娱乐化大行其道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已得到普遍满足。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清晰地观测到自我实现需求作为终极目标,符合当前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内在精神的探索行为。
这便直接导致纯粹“娱乐化”的综艺节目不再独占鳌头,受众更加重视节目的艺术审美和更为高阶的内在精神,艺术类综艺节目也因此具备了一定的市场感召力。
特别是近几年,中国艺术类综艺如雨后春笋映入观众视野,譬如《声入人心》《舞蹈风暴》《这就是街舞》等节目均掀起了讨论热潮并取得不斐成果。
一、大众传播与小众艺术的精神汇融
艺术类综艺节目作为社会价值体系的“镜像”映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传播观。
特别是在泛娱乐化的社会环境中发掘综艺节目的审美价值并观照受众高阶精神需求,正成为综艺节目的重要突破口。
而这一突破口就艺术类综艺来说,即实现大众传播与小众艺术的精神汇融。
如同居伊·德波所说,“景观不是影像的聚集, 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电视媒体通过呈现节目内容向观众传递价值和文化观念, 其本质也是一种媒介文化的表征。
《舞蹈风暴》作为一档典型的艺术类综艺节目,始终秉持着高度的艺术自觉,将小众化的领域与大众化的传播有机交融,使舞蹈的时代魅力得以展现。
二、艺术类电视综艺节目的“求变”之道与“求新”之路
在媒体发展浪潮中,日益繁盛的综艺节目样态虽使艺术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之路愈发逼仄难行,其中却也暗藏着无限机遇。
一方面,新兴的媒体形态瓜分了原有广电媒体的用户市场,数字化技术颠覆了原有广电业务的生产架构,与广播电视行业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内生与外在的挑战。
另一方面,5G 催生下的大视频时代也不断创造出全新的场景消费风口,为广电媒体业务革新和经营模式再造带来了蔚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期间,《舞蹈风暴》经历了媒介变革的风起云涌与大浪淘沙。
它并未困囿于深奥驳杂的专业讲解,而是通过舞者及作品等维度实现综艺艺术化,进而探索出了一条
普适于艺术类电视综艺节目创作生产的新路径。
(一)内容生产另辟蹊径,创新节目模式
在媒介融合时代,物联网技术正开启“万物皆媒”的世界,内容生产的精准触达终将成为未来的必由之路。
《舞蹈风暴》善于通过丰富的舞蹈表演形式传播积极向上的内容。
而这些内容的产出也凸显出“舞者”和“电视人”共同发掘艺术审美新方式的探索历程,使节目更具深度和感染力。
一方面,“科班选手”精益求精,保证节目质量。
湖南卫视作为主流媒体,期望为深耕专业的舞者们提供专属舞台,以表达中国新生的舞蹈力量。
在制作前期,《舞蹈风暴》节目组坚持用最朴实的眼光寻找宝藏。
与此同时,节目组为了保证节目的普泛化和理解性,从受众视角出发,采用更加清晰明了的方式讲诉舞者们的内心故事。
另一方面,“风暴伙伴+风暴鉴证官”毫无保留,同舞者共成长。
在当下信息过载的时代,由谁为身处信息洪流的人们提供价值坐标与权威意见尤为重要。
《舞蹈风暴》恰好回应了这一时代诉求,选择了“风暴伙伴”和“风暴鉴证官”。
他们在节目中既能够发现舞者的独特才情、毫无保留地提供经验建议,也能聚合各组力量,挖掘节目深层价值。
(二)媒介开展深度融合,找准差异定位
媒介融合作为当今时代的重要命题,在媒体产业中发挥着一定的生产价值和融合力量。
面对层出不穷的传播技术和媒介形态,铸就媒体粘性的首要关键因素依然是媒体内容。
对于影视艺术发展而言, 想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手段, 就要打破形式壁垒, 真正汲取电视和互联网的自身优势, 创造新时代的影视精品。
《舞蹈风暴》正是基于该媒介环境,致力形成一个新的内容生产制作机制,实现平台深度融合。
从第一季到第二季,它在坚守中焕发新生,在艺术里引领潮流,在差异下孕育生机。
首先,《舞蹈风暴》的台网联播模式不仅体现了媒体场域内的网络化表达对节目内容的二次包装,也搭建了电视与互联网二重媒介的沟通桥梁。
其次,《舞蹈风暴》开辟了多元新媒体矩阵,通过官方微博号、抖音号等移动终端传播节目内容,使其成为优秀加工者、解读者和深化者。
与此
《舞蹈风暴》:从曲高和寡到雅俗共赏
——论艺术类综艺节目的大众传播与创新路径
◎刘雅囡 颜欣彤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 杭州 310000)
摘 要:2020年10月,《舞蹈风暴》第二季甫一播出便引如潮好评,豆瓣评分高达9.2分。
作为湖南卫视在艺术领域的又一次成功试水,《舞蹈风暴》将舞蹈这一小众艺术推向了主流媒体平台,打通了曲高和寡与雅俗共赏的通路。
但如何在传播难度与创新成本较高的前提下挖掘艺术类综艺节目的传播价值,也开始成为该类综艺的关键制胜点。
本文通过分析两季《舞蹈风暴》的节目经验,以期为同类综艺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舞蹈风暴》;媒介融合;艺术类综艺节目;大众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1)05-0041-02
42 传播力研究 2021年05期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
同时,节目组在第二季发散全媒体思维,联合多家视频网站同步推送,并受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官方媒体的点名表扬。
《舞蹈风暴》的媒介融合举动,使其破圈突围之路愈加顺畅,打通了从曲高和寡到雅俗共赏的“求变”之路。
(三)技术赋能风暴时刻,打破审美壁垒
在网络碎片化时代,受众不求全而求精的媒介倾向日益明显。
艺术类综艺节目若想成功,除却节目本身的精良制作外,如何利用智能化技术赋能媒介平台,以增强节目体验感和竞争力,正成为众多艺术类电视综艺的现实导向。
《舞蹈风暴》在智能技术层面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即于实景演播厅设置上百台摄影机,对舞蹈表演进行360°全景式实时观测。
与此同时,《舞蹈风暴》也采用“时空凝结”技术手段和“子弹时间”摄影方式捕捉舞蹈动作,完美定格舞者表演时的“风暴时刻”。
站在普通观者视角,“风暴时刻”在打破艺术间的审美壁垒的同时,也跨出了晦涩难懂的循环圈,使舞者最想要抒发的内容情感不被大众所忽视。
反之,观众也能“定格的完美瞬间”中感悟舞蹈艺术的磅礴震慑之美。
由此可以看出,智能化技术的时代价值不可忽视。
毕竟,以往内容生产的底层支持力量是人的经验,今天智能化技术正在成为内容生产的一种新的底层支持,虽然它不会替代人的经验,但它会在 较大程度上改变生产模式与生产系统,驱动内容生产的革命。
三、新时代背景下《舞蹈风暴》的价值趋向与传播效果
据有关媒体调查,就大多数公众而言,当面对不同人群参与的电视舞蹈选秀节目时,代表艺术高度的“专业舞者”显然更能吸引观者目光,因为多年积累的专业素养使得专业舞者可以保留舞蹈艺术的专业性。
不可否认,《舞蹈风暴》之所以能达成较为理想的艺术效果,其原因不仅在于聚焦了舞蹈这个承载叙事极为丰富的领域,而且在传播形式等方面也能够大胆创新突破。
但《舞蹈风暴》却也不止于此,其深层的价值趋向与传播效果也值得作进一步的探索思考。
首先,《舞蹈风暴》突破了资源冗余的信息茧房。
近年来,综艺内容的生产出现了大量同质现象,尤其当节目内容
的生产逻辑仍按照消费主义价值观进行制造时,综艺节目为
了顺应市场价值规律,无可避免陷入了一条“娱乐至死”的内循环。
但《舞蹈风暴》第二季的强势回归,打破了市场“至高无上”的游戏规则,重新计量艺术类电视综艺应有的价值尺度。
它不仅延续了第一季的高收视与美誉度,也凭借良好的口碑效益,获得了广泛市场认可。
其次,《舞蹈风暴》跨越了行业领域的审美门槛。
舞蹈作为一种舞台抽象艺术,要求观者有着较高的审美感知和共情能力。
因此“如何实现大众与小众的共融”,是突破艺术桎梏的关键所在。
毕竟,“阳春白雪”的艺术作品往往曲高和寡,唯有“下里巴人”的通俗作品才能雅俗共赏。
《舞蹈风暴》为解决这一问题将艺术普适化,主要突出舞蹈作品的故事性和情感力,让观者身临其境体悟百感交集,飞入寻常百姓家。
例如在作品配乐的选择上,多采用知名度较高的乐曲。
因为相较于主观晦涩的舞蹈肢体语言,音乐更加通俗易懂。
最后,《舞蹈风暴》唤起了社会公众的情感共鸣。
在
《舞蹈风暴》的舞台上,传递者与接收者的情感交流无时不刻不在进行着。
人生故事加肢体感悟的艺术形式以及焕然新生的力量,均源于对舞蹈义无反顾的爱。
第二季里谢欣用舞蹈《原点》,致敬每一位用爱保护孩子的母亲;谭元元用舞蹈《归来》,象征天鹅又回归了自己的舞台;李艳超用舞蹈《离你并不遥远》,给予大众面对衰老与遗忘的勇气,挑拨大众心弦。
每个舞蹈作品的背后都是一个个感同身受的故事,故事里既有充满温度的情感,也是小众艺术大众化的解谜所在。
四、艺术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与发展策略
在媒介内容极大丰富,受众选择日渐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开拓节目的创新路径并为之制定合适的发展策略或许是大多艺术类综艺的破局关键。
《舞蹈风暴》可为此类综艺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一)实行技术赋能,扩展内容边界
伴随智能时代的到来,社会化媒介场域间的构建与链接更加频繁。
特别是在大数据、5G、AI 与VR 等新技术的共同作用下,电视综艺的制播流程也呈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此,艺术类综艺节目若想占领市场高地,就必须在兼顾内容生产和市场效益同时,传播节目主流价值,并通过技术赋能用户体验,持续优化传播效果。
(二)挖掘小众领域,开展媒介融合
根据当前艺术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可知,小众体
系与融合思维的贯通或将成为未来艺术综艺的发展趋向。
该
趋向主要通过挖掘小众领域的现实价值,以实现节目形态创
新和媒介深度融合。
特别是对艺术类综艺而言,开展媒介融
合不仅能够突破旧时的传播窠臼,同时也符合交互性的内容主体和平台现状。
(三)加强分众推送,达成精准触达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场景”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分众触达与市场细分的现实意义亦不可小觑。
在未来,艺术类综艺节目既需要加强分众推送优势,也需发挥精准触达功能,使之更具市场效益和时代价值。
与此同时,节目也应借助全新视角搭建“场景”平台,为内容注入艺术动力,创设
受众“在场感”。
五、结语《舞蹈风暴》的成功表明,曲高和寡的小众艺术也能实现雅俗共赏的大众目标。
虽然艺术类电视综艺来的前行之路道阻且长,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小众艺术的未来之路终将愈走愈宽广。
毕竟,艺术的开发与呈现需要长期的发掘培育和平台的群策群力,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探索出大众
化传播的具体途径和有效举措。
[1][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赵睿,喻国明.5G大视频时代广电媒体未来发展的行动路线图[J].新闻
界,2020(1):52-58.
[3]冷凇.从“融”到“合”:论电视艺术新媒体化的“四维驱动”[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11):103-107.[4]彭兰.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传统媒体转型的三大路径[J ].新闻
界,2018(1):35-41.
[5]高雁,黄凯迪.舞蹈共赏时代已来?———由《舞蹈风暴》热播现象谈起[J].舞蹈,2020(1):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