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天津市武清区杨村四中高二语文《秋歌 给暖暖》课件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甜美是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感情基调
❖从“落叶”“荻花”落花”“琴 韵”等意象看:
❖苦涩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比喻特色
❖从作者将雁子成群高飞喻为 写十四行诗看;
❖新奇是这首诗的比喻特色
节奏特点
❖从“什么也没留下”诗的节奏特点
暖暖是什么?

“暖暖”是什么? “这世界已经够冷,让我们以彼此 的体温取暖。”——痖弦如是说。
这首诗艺术特点
❖这首诗印证了诗歌创作“言有尽而意 无穷”的千古定律。这首诗呈现出某 些古典气象,但情绪是现代的,感觉 很鲜活。
❖诗人像在追求暖暖,又像在歌颂暖暖, 给淡远清凉的古典意境涂上温暖的情 感色彩,这首诗既是秋歌,也是对恋 人甜美的赞歌
语言特点
❖从抒情主人公对“暖暖”这个温 柔的名字的亲切呼唤看:
评论家叶珊称道痖弦的 诗“是从血液里流荡出来的 乐章”,“甜蜜而冷肃”。 一时间甚至“成为一种风尚、 一种传说;抄袭模仿的人蜂 拥而起,把创造的诗人逼得 走投无路。”
诗评家罗青曾给予这诗集高度评价: “自五四运动以来,在诗坛上,能以一 本诗集而享大名,且影响深入广泛,盛 誉持久不衰,除了痖弦的《深渊》外, 一时似乎尚无他例。”
可以有如下几种理解:
A.暖暖是爱人,秋天种种美好事物的远去带有作者对往昔甜 美情感的回味。暖暖就是一切,表达了作者对感情的珍爱,视 爱情为生命全部的决绝。
B.暖暖是朋友,在冰冷的世界,暖暖人如其名,给人心灵的 温暖和慰藉。朋友的关爱,给人对抗寒冷的勇气和力量。
C.暖暖是亲人,如母亲的怀抱般温暖。当全世界都抛弃我们 的时候,唯一的港湾就是母亲。
《秋歌——给暖暖》
痖弦
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 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七月的砧声远了 暖暖
雁子们也不在辽夐的秋空 写它们美丽的十四行了
暖暖
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 在南国小小的山径 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 在北方幽幽的寺院
秋天,秋天什么也没留下 只留下一个暖暖 只留下一个暖暖 一切都留下了
❖ 痖弦,著名台湾诗人,原名王庆鳞。1932年出 生于河南省南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入本地 小学,九岁南都中学.1949年8月,在湖南参加了 国民党军队,并随之去台。到台湾后进国民党政 工干校的影剧系学习,1953年3月毕业后分配到 国民党海军工作。1961年任晨光广播电台台长。 1966年12月,以少校军衔退伍。
“暖暖”在题目出现后,在诗中不厌其烦地重复出现。一、
二两个诗节都用“暖暖”作为一个诗句结尾,两个“独立”的 “暖暖”极大地强化了它的效果。最后两个诗节采用了诗歌创 作中的“蝉联”技法,“只留下一个暖暖”是第四个诗节的结 尾,也是第五个诗节的开头,不仅增加了诗的音乐性,还强化 了主题:秋歌即是“暖暖”,“秋”的特点是“暖”,给人的 也是“暖”。读完全诗,觉得诗题应该是《秋歌:暖暖》,但 是这个诗题绝对没有诗人的“无理而妙”。诗是最精炼的语言 艺术,最忌讳词语重复,这首诗却出现了五个“暖暖”(题目 中一个诗中四个,诗中的四个恰好与一年四季暗合)十个 “暖”(与人类的最高理想“十全十美”暗合)。难怪诗人感叹: “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
❖暖暖是个虚拟的人物,甚至不是人, 而是一种象征。
主题
❖《秋歌》这首诗,歌唱了爱情 的富有。
❖ 为了表现爱情的富有,痖弦 把诗笔集中表现在“去”、“留” 二字上。
哪些意象表达“去”的主题?
❖落叶枯了,荻花残了,大雁远去了, 一个个视觉意象都离去了;
❖砧声也从听觉上消失了,秋意深浓, 万物萧索,好一幅传神的写真画。
D.暖暖什么都是,是每个人心中最隐秘最纯洁最令人向往的 一份情怀。
E.暖暖什么都不是,人们用暖暖记录季节交替变化瞬间的感 受,一个暖暖对应一切,走了的秋是一个具像,留下的暖暖是 一种精神。诗人用绝望留下一个暖暖,又由暖暖留下一切。瞬 间亦可永恒,于秋的荒凉萧瑟中给人以温暖的慰藉。主题超越 了悲秋的传统,减轻人类灵魂的不安,还人类以旷达。
●他师从张彻、齐如山,演过孙中山, 获最佳男演员金鼎奖。
●三十多年来,台湾一共选了三次“十 大诗人”,他每一次都当选。
●他曾任《联合报》副总编辑,提倡 “副刊学”,把副刊提高到学问的层次。
在汉语古典诗歌里,秋天不仅 仅是一个季节,更是主题:作为 季节,它所呈现的是万物萧瑟的 景状;而作为主题,历代文人反 复吟咏的基本上都和“悲”有关, 悲怆、悲伤、悲凄、悲切、悲痛、 悲叹、悲郁、悲悼……正所谓 “悲秋”。生命短促,人不过如 落叶、荻花一般,季节一到就不 得不四处飘零。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 1969年任台湾“中国青年写作协会”总干事。 1974年《中华文艺》总编辑。1977年10月起担 任台湾《联合报》副刊主编至今。其间入威斯康 辛大学学习。主要著作有《痖弦诗抄》、《深 渊》、《盐》等诗集。
笔名用痖弦,有三重意思。
因为青年时期爱文艺,会拉二胡,二胡沙 哑的声音,很是喜爱,就用了“痖弦”作笔名。
再一个就是喜欢陶渊明。陶渊明一生不为 五斗米折腰,爱酒好诗,家里有一把无弦的琴。 每每与客人饮酒至酣时,便抱住他那无柱无弦 的光身琴子,又弹又吟地作乐,还诵道:“但 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无弦之琴,“痖弦” 也。
笔名用痖弦,有三重意思。
第三层,是有人说,你这“痖弦”是否 与老诗人纪弦有比肩之意?痖弦说: “纪弦是三十年代就出了名的老前辈, 其实我发诗时,还不认识纪先生。我就 说,岂敢。不过人家是大弦,我就算是 小弦吧。“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 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 玉盘。”不也很有文化味吗?”
哪些意象表达“留”的主题?
❖ 诗的后两节是写“留”; ❖ 在嗅觉意象上,南国山径尚有马蹄留香; ❖ 在听觉意象上,尚有北国寺院的琴韵余音;
“只留下一个暖暖 /一切都留下了”怎么体现 “留”的主题的?
❖ 堪称点睛之笔,抒情、哲理、悟理,诗学、人生, 尽在其中。
❖ 诗人在“秋”的天幕下,采用多个外景,以“留” 为主角,以“去”为配角,写“去”是为了 “留”。然而,这毕竟太缥缈,太微妙,在感觉 上可以说,“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
❖ 然而,暖暖留下来了,爱使一切有了生机,使心 灵有了乐趣,精神得到充实,生活有了幸福,于 是“一切便都留下了。”
暖暖是什么?
“暖暖”可以说是诗人生造的词语,也可以说是诗人改变 了这个本来是形容词的词语的词性,如“暖暖的春天”,在本 诗中还有名词的性质。“暖暖”可以产生“通感”,强烈地刺 激人的触觉和听觉,从声音上和温度上都给人以温馨的感觉。 诗又一咏三叹地“强化”这种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