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配餐2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解析7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餐作业(二十五)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2017·惠州模拟)以下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生素可以诱发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
B.某种群中若显隐性个体数量保持不变,则该种群肯定没有发生进化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必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D.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表现型
解析细菌本来就存在抗性突变,抗生素对其进行了选择,A错误;显性个体中有纯合子和杂合子,显隐性个体数量保持不变,但显性个体中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比例可能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种群发生进化,B错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必将导致生物进化,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C错误;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D正确。

答案 D
2.下列各项说法中,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符的是( )
①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使庞大种群中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②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③环境改变可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④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⑤突变和基因重组可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⑥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⑦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④⑤⑥ D.③⑤⑦
解析对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要特别注意: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可遗传的变异只是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并不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产生了生殖隔离,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另外要注意,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无遗传物质的改变),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由于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所以,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答案 D
3.(2017·浙江)经调查发现,某地区青菜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青菜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使用农药导致青菜虫发生抗药性变异
B.青菜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C.通过选择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
D.环境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
解析抗药性的产生并不是因为农药的使用。

抗药性在农药使用之前就已经出现,A错
误;青菜虫抗药性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通过自然选择可导致有利变异的积累,C正确;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D错误。

答案 C
4.(2018·海南中学、文昌中学联考)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
B.狮和虎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因此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C.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
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发展
解析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A正确;狮和虎交配产生的后代不可育,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变化,C正确;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发展,D正确。

答案 B
5.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

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

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

由此无法推断出( )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解析长舌蝠是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长筒花不可能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B 错误。

由于长舌蝠具有长舌而得到花蜜可有效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长筒花的各种性状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与长舌蝠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答案 B
6.(2018·苏北四校联考)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池塘内所有生物构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进化的原材料只能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
C.二倍体草莓与四倍体草莓存在生殖隔离
D.若种群中显隐性个体的数量保持不变,则没有发生进化
解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为种群,而一个池塘内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群落,A错误;可
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错误;二倍体草莓和四倍体草莓交配后产生的三倍体草莓不可育,因此二倍体草莓和四倍体草莓不属于同一物种,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发生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跟显隐性个体的数量没有必然关系,D错误。

答案 C
7.(2018·洛阳统考)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D.该种群中杂合子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纯合子
解析题图中从Q点开始A的基因频率增加,说明环境变化后A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A正确;曲线交点处A与a的基因频率相等,均为50%,B正确;自然选择会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图中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低,说明纯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越来越高,杂合子所占比例越来越低,D错误。

答案 D
8.(2018·安徽部分中学联考三)加拉帕戈斯群岛有海洋鬣鳞蜥和陆生鬣鳞蜥,它们的祖先来自南美大陆离群的陆生鬣鳞蜥。

与陆生鬣鳞蜥相比,海洋鬣鳞蜥的足有部分足蹼,眼睛上方有分泌盐分的腺体,能适应低温潜入海底以海藻为食。

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A.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陆生鬣鳞蜥与海洋鬣鳞蜥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B.海洋环境能定向诱导海洋鬣鳞蜥发生适应环境的基因突变
C.长期定向的自然选择可改变陆生鬣鳞蜥种群的基因频率
D.海洋鬣鳞蜥演变过程中不同个体的有利基因可通过重组整合到一起
解析由题意可知,海洋鬣鳞蜥和陆生鬣鳞蜥性状差别较大,很可能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故可能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海洋环境能够对海洋鬣鳞蜥进行定向选择,B错误;长期的定向选择可以降低不适应环境性状的决定基因的频率,适应环境性状的决定基因的频率升高,C正确;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基因重组可以将不同个体的有利基因整合到一起,提高其生存能力,D正确。

答案 B
9.下列有关种群及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并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
B.只有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被捕食者大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利于种群的发展
D.研究种群间差异的关键是它们能否出现地理隔离和形成生殖隔离
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很多,如有突变、基因重组、迁入和迁出等,B错误;被捕食者大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利于促进种群的发展,C正确;研究种群间差异的关键是研究它们的种群特征,D错误。

答案 C
10.(2017·江苏)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基因库和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及生物进化的证据。

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有的基因才是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A错误;各大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B正确;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可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越古老的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说明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进化的,D正确。

答案 A
11.如图所示,地球上的哺乳动物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不同种类在形态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该现象体现了生物的进化规律是生物朝着________的方向发展。

(2)试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E的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种C的某种群中,基因型AA占46%,aa占20%,5年后,该种群中基因型AA占46%,aa占20%,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由图示可以直接看出,原始的哺乳类动物可以演化成很多生物,生物朝着多样性的方向发展。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5年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答案(1)多样性
(2)原始的哺乳类产生不同的变异,其中适应水环境的变异被水环境选择而保留下来,这样代代选择、积累,经过漫长年代而形成了水栖的E动物
(3)否因为基因频率没发生改变
12.如图中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

图①②③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发展过程示意图。

(1)上述地雀之间的关系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类型是________,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干年后,小岛上出现了地雀C。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起到选择作用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这种新物种的形成方式实质上是由于不同种群内的________发生改变。

若图②时期,小岛和大陆的两个地雀种群的相关基因型种类和个体数如下表所示。

(4)种群甲的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____。

(5)已知上表中乙种群每个个体有2×104个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则该种
群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是________。

解析(1)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且产生的后代可育,这表明地雀A与地雀B属于同一个物种,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表明地雀C与地雀A、B产生了生殖隔离,它们并非同一物种,因此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类型是地雀A和B,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类型是地雀A、B与C。

(2)若干年后,小岛上出现了地雀C,在这一变化中起到选择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海洋环境的变化。

这种新物种的形成方式实质是不同种群内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3)种群的基因库指的是某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

(4)种群甲中基因A的频率=(20×2+22+20×2+12+2×9+8)/200=0.7。

(5)该种群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400×2×104×10-5=80。

答案(1)地雀A和B 地雀A、B与C
(2)海洋环境的变化基因频率
(3)基因库(4)0.7 (5)80
13.(2018·石家庄质检)下表是某种生物迁入新环境后,种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1970年,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8%
C.基因a决定的性状是适应该环境的
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
解析表格中数据表明不同年份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可知该种群发生了进化,基因频率改变是环境对生物个体表现型进行选择,进而使种群基因库改变的结果。

从1900—1970年来看,每年基因频率都因环境对个体的淘汰而发生变化,说明该种群还没有达到遗传平衡,不能用平衡定律来推测1970年Aa的基因型频率,B错误。

答案 B
14.(2018·长春调研)如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以及隔离
B .小岛上蜥蜴原种全部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 .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同属一个物种的蜥蜴很快就进化为不同的物种
D .小岛上蜥蜴新种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蜥蜴新种的基因库
解析 蜥蜴产生不同性状,原因可能是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的多种性状中有利的被保存,而不利的被淘汰,属于自然选择的结果,新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是隔离,故A 正确;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即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的个体,故B 正确;由于地理隔离,不同环境内的生物进化方向可能有差异,但进化是个漫长的过程,故C 错误;一个种群内所有个体的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该小岛上全部的蜥蜴新种即为一个种群,故D 正确。

答案 C
15.(2018·沧州名校联考)玉米的高秆(H)对矮秆(h)为显性。

现有若干H 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 1。

各F 1中基因型频率与H 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0<p<1时,亲代群体都可能只含有纯合体
B .只有p =b 时,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体
C .p =a 时,显性纯合体在F 1中所占的比例为19
D .p =c 时,F 1自交一代,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59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中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

亲代群体中都可能只含有纯合体,且显性与隐性比例不同,后代的H 基因频率介于0~1之间,A 正确;p =b 时,Hh 所占比例是1/2,即HH 和hh 占1/2,所以亲代基因型可能是Hh ,B 正确;p =a 时,hh =Hh ,即a 2
=2a(1-a),可知a =2/3,即H 基因频率为1/3,h 基因频率为2/3,F 1中HH 的基因频率为1/9,C 正确;p =c 时HH =Hh ,c 2=2c(1-c),可知c =2/3,即H 的基因频率为2/3,h 的基因频率为1/3。

F 1中HH =4/9,Hh =4/9,hh =1/9,F 1自交后代中纯合体占7/9,D 错误。

答案 D
16.为研究番茄的抗冷性,将美国不同纬度和不同种的番茄幼苗培养在相同温室中,然后将所有幼苗经历7天的冷处理(0 ℃),再转移至温室,培养7天。

统计其存活率,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生长在高低纬度的番茄之间存在地理隔离
B.高纬度地区的番茄更容易产生抗冷性突变
C.高低纬度番茄之间抗冷性的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高低纬度番茄种群之间基因频率有差异
解析生长在高低纬度的番茄之间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存在地理隔离;变异是不定向的,在实验之前已经出现了抗冷性突变,自然选择使高纬度地区的番茄抗冷性较强,故冷处理后高纬度地区的种子存活率高;高低纬度番茄之间抗冷性的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自然选择不同,高低纬度番茄种群之间基因频率有差异。

答案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