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第二中学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第一学期高二级政治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步归纳出“天人合一”、“和为贵”等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
由此可见
A.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B.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C.哲学是现世的智慧
D.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慢生活”理念,一些人逐步接受了该理念,并加入到“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行列。
这反映了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C.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D.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概括和升华
3.哲学与数学、语文、政治、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区别是
A.前者概括了整个世界的共性,后者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
B.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对后者的概括和总结
C.前者随后者的发展而发展,后者对前者起着指导作用
D.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回答的问题不同
4.下列表述中,围绕哲学基本问题中的关于世界本原问题而展开的是
①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②没有不可认识,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③未有此气,先有此理,理生万物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5.2014年10月8日, 全球多地出现月全食景观。
这也是当年中国民众唯一一次可以观察的月全食。
月全食的时间和最佳观测地点,许多天文机构及专家都做出了精确的预报,与古时人们不能认识其现象与本质形成鲜明对比。
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体现了
A.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质的问题
C.事物是相对静止还是绝对运动 D.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6.有人说,“那座山在那里,即使你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山还在那里,实实在在存在。
”拜恩的吸引力法则认为,“我们现在的一切,都是过去思想的结果”。
这两个观点分别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7.南朝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与此反映的哲理相同的是
A.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悬崖了
B.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C.要是鸟儿有宗教的话,那么鸟儿的神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
D.我思故我在
8.下列对“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认识不正确的是
A.哲学具有时代性 B.哲学都是自己时代在精神上的反映
C.任何精神上的精华都是哲学 D.哲学属于精神的范畴
9.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②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③世界观与价值观的统一④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
11.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联系表现在
A.没有物质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
B.没有物质,就没有物质具体形态
C.物质是永恒的,物质具体形态是暂时的
D.物质概括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而物质具体形态除了有这种共同属性外,还有自己的个别属性
12.“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告诉我们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13.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具有客观性 B.在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
C.人可以认识和创造规律 D.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发展
14.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
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
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世界是瞬息万变的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 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 动不舍静
15.下面的漫画《请你吃》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突破规律的制约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B.尊重规律需要做到无为而治
C.改造世界需要注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D.办事情取得成功要改变事物固有的规律
1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古代诗人王昌龄笔下冷艳绝美的青海湖,由于盲目开发,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青海省不得不斥巨资实行“人退湖进”治理方略,生态逐渐好转。
从青海湖的变迁中,我们可以认识到
①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②保护环境是我国当前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③要按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惩罚
④人类驾驭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7.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他的住处周围长满了竹子。
他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枝、竹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都有透彻的了解,因而他在画竹时,能够做到“下笔如有神”,快速地画出各种各样生动逼真的竹子。
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流传至今。
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D.意识具有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特点
18.研究表明,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往往会做出无所畏惧的大胆举动,是由于大脑产生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使孩子们对恐惧感“暂时性失忆”。
这种大脑效应,会随着年龄增长及大脑进一
步发育逐渐消失。
这表明
A.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19.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
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2016年夏天,甘肃省出现严重旱灾,已造成省会兰州在内的多地622.2万人受灾,120.1万人因旱需生活救助。
面对旱灾,必须树立战胜困难的昂扬斗志,实事求是地分析形势,沉着冷静地面对挑战,坚韧不拔地克服困难。
据此回答20-21题。
20.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形势,就必须做到
①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解放思想②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坚持物质与意识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原则
④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理论作为救灾工作的出发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1.2016年8月底,甘肃省抓住有利时机,在天水市麦积区成功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有效缓解了旱情。
这说明
A.认识和改造规律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前提条件
B.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C.遵循事物固有的规律就无法促进事物的发展
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22.在蚂蚁界,一窝蚂蚁多达万只,但多而不乱,各司其职、分工明细:蚁后的任务是产卵、繁殖;工蚁负责建造、觅食、运粮、育幼等;雄蚁负责与蚁后繁殖后代;兵蚁则负责抵御外侵、保卫家园。
对于这种既没有谁挑肥拣瘦,也没有互相扯皮、内耗,大家配合默契的行为,有人认为某些动物还是有意识的。
认为某些动物有意识的观点
A.肯定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否认了只有高等动物才有意识的观点
2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B. 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
C. 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往哲学辩证否定的过程
②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③最新成果对中国人民的探索实践起决定作用
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A.①②B.②④C.①③ D.①④
答题卡
得分______________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题号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23 24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他的学生则认为“人不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连一次也不能”。
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8分)
26.当前我国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要求我们深刻
把握经济发展运行规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的经济形势,要着眼当前,谋划长远。
请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9分)
27.“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桥梁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桥梁大国,中国桥梁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广袤的地域和复杂的自然环境,决定了长大桥梁建设的需求,再加上我们国家正在向城镇化、工业以及后工业化时代转变,变通和人流物流运输需求巨大以及科学技术、智能化、信息化的告诉发展,造就了近30多年来中国桥梁发展的“黄金时期”。
从唐朝工匠李春主持修建的我国最早的石拱桥—赵州桥,到中国近代桥梁事业的先驱茅以升主持设计并在抗日烽火中建造的中国第一架现代桥梁钱塘江大桥,再到今天载誉世界的“中国桥”品牌。
中国桥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桥梁建设者的聪明才智,凸显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同时,中国桥梁建设中所显示出造桥报国的国家情怀,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更是成为了鼓舞我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分析中国桥梁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8分)
28. PM2.5对环境对人体健康都有很大的危害,中国政府绝不靠牺牲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换取经济增长。
2012年PM2.5检测项目首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要求,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 PM2.5 )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与之相适应的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经济增长目标也定在7.5%, 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继续把经济增长目标定在7.5%。
这进一步彰显出中国政府减缓经济增速以提升发展品质的决心,也进一步彰显出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1)根据材料,运用意识活动的特点分析我国政府这样做的道理。
(6分)
(2)结合材料就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两条方法论建议。
(6分)
29.如果问十八大报告中哪一个新词汇最能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最受普通群众欢迎,“美丽中国”无疑会首当其冲。
“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结合材料分析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唯物论哲学依据。
(15分)
高二政治月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 A A B D C C C C B A B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A B C D C D A A D B C B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因此,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正确的。
(4分)②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是绝对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
克拉底鲁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否认静止的存在,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得东西,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4分)
26.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必须把握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落实科学发展观。
(3分)
②人们可以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我国通过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从而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分)③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分)
27.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中国广袤的地域和复杂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桥梁建设的发展。
(4分)②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推动事物发展。
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中国桥梁人在大桥建设中形成的中国桥梁精神是支撑中国桥梁建设克服困难取得成就的精神力量。
(4分)
28.(1)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2013年预期经济增长目标定为7.5%,为2013年经济增长制定了日标。
(3分)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中国政府减缓经济增速以提升发展品质的决心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这也是对经济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为未来经济建设提出的规划,体现了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3分)
(2)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自觉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等。
(6分)
29.①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党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尊重世界的物质性,尊重自然的体现。
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
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决定。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首先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④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以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⑤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
从中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客观形势出发,具体解决各地的实际情况。
(每一要点3分,共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