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宗达讲《说文》:说说古代的“行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宗达讲《说文》:说说古代的“行李”
编者按:从这周起,“名家讲坛”栏目将推送一组陆宗达先生讲《说文解字》和古代典籍的文章。
陆宗达先生早年师从国学大师黄侃,学习以《说文》为核心的传统语言文字学。
他熟悉《说文》和古代文献材料,对训诂理论及《说文》的内在规律,都有深入的见解,他的《训诂简论》《说文解字通论》等著作,在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他长期在北师大任教,培养了一批熟悉语言文字学的弟子,推动了训诂学在当代的复兴,发展了章太炎黄季刚先生的语言文字学。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陆先生选取了一批常用词而不是生僻词作实例,综合运用查本推源、系词联义、较同辨异等方法,用透辟的语言讲解古代文献的词义。
这里,我们陆续选择其中的文章,以飨读者。
•说说古代的“行李”
•文/陆宗达
《左传》常说“一介行李”、“行李之往来”,杜预说:“行李,使人也。
”“行李”为什么是使官?这问题要从文字上解决。
古“史”、“吏”、“事”、“使”为一字,追寻它们字形的发展:
可以看出,这四个字在甲骨文时完全是一个字,笔划略有繁简之别,在金文中也仍是繁简之分。
“中”是书册,是它的繁文。
“史”和“吏”都是以又持中之形,又代表着手,史的本义,指的是掌管国家典策的人。
金文“事”字从“中”上有游,也是繁文。
以后,分化为三词三义,字形也有了分化:
(一)典策谓之史,《说文》:“史,记事者也”;
(二)从事的职务谓之事,《说文》:“事,职也”;
(三)掌事之人谓之吏。
《说文》“吏”训“治人者”,是“史”义的分化。
(四)出使的官也叫“吏”,后再加人旁,分化作“使”,这也是我们今天跟外交有关的“大使”、“使馆”等词的意义来源。
这四个字音义相通,是同源词,在小篆中才有了明显的区别。
在古籍中,“吏”(“史”、“使”)常借“李”为之(这些字在古音中均是之部字,声纽相近):老子李耳本为“柱下史”,即掌史策之官,柱下史即“柱下吏”。
所以老子以李为氏,“吏”假“李”为之,“李”实是他的官称,“耳”是他的名。
《管子·法法》:“皋陶为李。
”“李”即“吏”。
“吏”又可借为“里”或“理”,《左传》“史克”又作“里革”。
《汉书·王莽传》:“夫吏者理也。
”《礼记·月令》:“命理瞻伤。
”注:“治狱官也。
”《国语·周语》:“行理以节逆之。
”注:“理,吏也。
”《离骚》:“吾令蹇修以为理”、“理弱而媒拙兮”,“理”皆是“使”之借。
明确了“史”、“吏”、“使”、“事”这四个字的关系及它们与“李”、“理”的关系,便容易明白:《左传》的“行李”即是“行使”,也就是外交使节。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杜预注:“行李,使人。
”
孔颖达疏引《周语》“行理以节逆之”,“节”是旄,也就是出使的标志,“李”是“使”的借字。
贾逵注:“理,吏也,小行人也。
”所以,“一介行李”也就是“一个外交使节”。
文章作者:陆宗达(1905~1988),字颖明,浙江省慈溪人。
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
1926年起,追随国学大师黄季刚先生,学习文字、声韵、训诂等传统语言文字学。
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预科、辅仁大学、中国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著有《训诂简论》《说文解字通论》《训诂方法论》等。
栏目主持人:孟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从事训诂学、《说文》学研究,章黄国学主编。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