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含解析)(wor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含解析)(word)
一、走进化学世界选择题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下列关于蜡烛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泪”是指石蜡燃烧生成的水
B.“泪”说明蜡烛燃烧只发生物理变化
C.“泪”说明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有物理变化
D.“泪”说明石蜡不能燃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泪”指的是高温下蜡烛融化变为液态,属于物理变化,说明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有物理变化。
考点:化学常识
点评:本题属于对化学常识的考察,近几年中考加大了对化学常识记的考查力度,特别是和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
2.下列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有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B.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C.把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无色气体中,火焰熄灭,可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D.铁丝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热,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答案】B
【解析】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有无色无气味的气体生成;B. 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酸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C. 把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无色气体中,火焰熄灭,可证明该气体没有助燃性,但不一定是二氧化碳。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才是二氧化碳;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热,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选B
点睛:鉴定物质时应根据物质的特性。
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是所有不助燃的气体的共性,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才是二氧化碳的特性。
3.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类别—用途”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
必须经化学变化才能表现的性质叫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A、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是化学性质,用于制作叶脉书签;B、液氮气化时会吸热,物理性质,用作制冷剂;C 生石灰遇水,和水反应放热,化学性质,用作干燥
剂;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物理性质,用于制糖工业脱色。
选A
4.学习化学过程中需要经常做实验。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闻气味B.倾倒液体C.取粉末D.过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实验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
A、闻气味: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要在瓶口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进入鼻孔,故A不正确;
B、倾倒液体时,取下瓶盖,要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故B正确;
C、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故C不正确;
D、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液体,不能直接倒入漏斗内,且漏斗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故D 不正确。
故选B
考点:嗅闻气体的方法,液体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的取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关于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成分探究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将空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不变浑浊,说明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B.呼出气体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呼出气体中不含氧气
C.空气不能在干燥玻璃片上形成水雾,说明空气中不含有水蒸气
D.对着干燥玻璃片哈气形成水雾,说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增多
【答案】D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将空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不变浑浊,是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少(体积分数为0.03%),不能说明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错误;
B、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多,燃烧越旺,呼出气体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是因为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较少,不能说明呼出气体中不含氧气,错误;
C、水蒸气遇冷能凝结成水雾,空气不能在干燥的玻璃片上形成水雾,不能说明空气中不含有水蒸气,错误;
D、水蒸气遇冷能凝结成水雾,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形成水雾,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增多,正确。
故选D。
6.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下列叙述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A.人吃进的食物逐渐被消化
B.人体的呼吸作用
C.使用煤气作燃料烧饭做菜
D.水在冰箱里结成冰
【答案】D
【解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食物被消化的时候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B. 人体的呼吸作用有二氧化碳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C.煤气作燃烧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D. 水在冰箱里结成冰,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故选D。
7.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不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A、由于绿色植物光和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可作气体肥料,故A错误;B、由于熟石灰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所以,用熟石灰来改良酸性土壤,故B正确;C、由于小苏打能与盐酸反应,所以,用小苏打来治疗胃酸过多,故C正确;D、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氮气用作焊接金属时做保护气,故D正确,故选A。
8.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其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作制冷剂 B.汽油洗涤衣物上的油污 C.浓硫酸作干燥剂 D.稀盐酸除铁锈【答案】D
【解析】
必须经化学变化才能表现的性质叫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的性质叫物理性质.A.干冰作制冷剂 B.汽油洗涤衣物上的油污 C.浓硫酸作干燥剂,都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是物理性质; D.稀盐酸除铁锈时,盐酸和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反应方程式6氯化铁和水;是化学性质。
选D
9.2016杭州G20峰会的精彩文艺演出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音乐喷泉 B.焰火表演 C.舞台升降 D.灯光表演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考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0.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A.读出液体体积B.稀释浓硫酸
C.点燃酒精灯D.检查装置气密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A、量取液体时,视线没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A错误; B、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将浓硫酸沿着容器壁慢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故B错误; C、点燃酒精灯应该用火柴,不得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故C错误; D、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手掌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选D
11.“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思,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的到国外.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稻草造纸B.使用火药C.蚕丝织布D.冶炼金属
【答案】C
【解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稻草造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使用火药的过程中,火药燃烧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蚕丝织布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冶炼金属的过程中有金属单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12.下列生产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油分馏 B.
C.湿衣服晾干 D.淀粉转化成葡萄糖
【答案】D
【解析】A、石油分馏过程中将石油的成分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B、灯泡通电发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C、湿衣服晾干过程
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D、淀粉转化成葡萄糖过程中有新物质葡萄糖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故选D。
点睛: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13.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聚沙成塔B.百炼成钢C.滴水成冰D.铁杵成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聚沙成塔,C.滴水成冰,D.铁杵成针,均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
B.百炼成钢是降碳量,除S,P, 调Si,Mn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考点∶考查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
14.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词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案】A
【解析】
A.下雨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B.燃放烟花爆竹能生成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C.石灰石高温煅烧时能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D.蜡烛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明确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题关键,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本题可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据此分析判断。
15.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以蜡烛为主题,对青少年发表了一系列演讲,其演讲内容被编成《蜡烛的化学史》一书。
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蜡烛燃烧时,在顶端会形成一个液态石蜡的凹槽
B.用玻璃管从蜡烛火焰中引出的白烟是水蒸气
C.蜡烛燃烧时,液态石蜡抵达烛芯上汽化并燃烧
D.拿住火柴梗一端迅速平放入蜡烛火焰,约1 -2 s后取出,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炭化变黑【答案】B
【解析】
A、蜡烛燃烧时,温度升高,蜡烛会熔化,在顶端会形成一个装满了液态石蜡的凹槽,正确;
B、用玻璃管从蜡烛火焰中引入的可燃物是蜡的蒸气,而不是水蒸气,错误;
C、蜡烛
燃烧时,液态的蜡要气化,液态石蜡抵达烛芯上端汽化并燃烧,正确;D、蜡烛的外焰温度最高,拿住火柴一端迅速平放入蜡烛火焰,约1-2s后取出,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炭化,正确。
故选C。
16.下列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不一致的是
A.标签受损B.不会产生氧气
C.灯内酒精燃烧D.量
得的液体偏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液体流出会腐蚀标签,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不符合题意;
B、加热固体氯酸钾,试管口没有向下倾斜,可能导致试管炸裂,不会影响产生氧气的量,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不一致,符合题意;
C、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不能用嘴吹,可能会灯内酒精燃烧,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不符合题意;
D、读取液体体积,视线没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不正确,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托盘天平静止时,指针偏向右边,若不再调平,就称药品,则读数为5时,药品实际质量()
A.等于5克B.小于5克C.大于5克D.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当指针不在分度盘中央而偏右时,就开始称量,说明在未加砝码时,右边已经重了;在称量时是左物右码,只有左边多加称量物才能使天平达到平衡。
读数为5时,只有左边加入多于5g的药品才能使天平达到平衡,则称得的药品的质量大于5克。
故选C。
18.李林同学在不同季节的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春天花朵瓣成花瓣B.夏天粮食酿成美酒
C.秋天水果榨成果汁D.冬天冰砖凿成冰雕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粮食酿酒有新的物质酒精生成,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故选B。
19.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野火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燃料的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 错误;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过程中发生了生石灰与水、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形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20.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海水晒盐B.大米酿酒C.苹果腐烂D.人的呼吸
【答案】A
【解析】
A、海水晒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大米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苹果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人的呼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点睛: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