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九年级数学上册 18你能证明它们吗 导学案北师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你能证明它们吗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
2、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重点难点】
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
2、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3、 反证法
知识概览图
新课导引 如下图所示,很多古代建筑以及我们居住的一些房屋的屋顶都是人字形梁架.
【问题探究】上面叙述的人字形梁架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呢?它们有哪些性质?
教材精华
知识点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述为等边对等角).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如图1-1所示,在△ABC 中,∵AB =AC ,∴∠B =∠C . 定理的证明:
取BC 的中点D ,连接AD . ∵(),()()AB AC BD CD AD AD =⎧⎪=⎨⎪=⎩
已知中点定义,公共边,∴△ABD ≌△ACD (SSS).
∴∠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定理的作用:证明同一个三角形中的两个内角相等.
拓展 等腰三角形还具有其他性质.
(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都等于45°.
(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是锐角,不能是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以是锐角、钝角或直角.
(3)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设腰长为a ,底边长为b ,则2
b <a . (4)等腰三角形的三角关系:设顶角为∠A ,底角为∠B ,∠C ,则∠A =180°-∠B -∠C =180°-2∠B =180°-2∠C .
知识点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推论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1)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如图1-3所示,
①在△ABC 中,∵AB =AC ,∠1=∠2,∴AD ⊥BC .BD =DC ;
②在△ABC 中,∵AB =AC ,AD ⊥BC ,∴∠1=∠2,BD =DC ;
③在△ABC 中,∵AB =AC ,BD =DC ,∴∠1=∠2,AD ⊥BC .
(2)推论1的证明.
①在△ABC 中,∵AB =AC ,∠1=∠2,AD =AD ,
∴△ABD ≌△ACD (SAS).
∴BD =DC ,∠ADB =∠ADC =90°.∴AD ⊥BC .
②在△ABC 中,∵AD ⊥BC ,∴∠ADB =∠ADC =90°.
∵AB =AC ,∴∠B =∠C .又AD =AD ,∴Rt △ADB ≌Rt △ADC (AAS).
∴∠1=∠2,BD =CD .
③在△ABC 中,∵AB =AC ,AD =AD ,BD =CD ,
∴△ABD ≌△ACD (SSS)
∴∠1=∠2,∠ADB =∠ADC =90°,∴AD ⊥BC .
(3)推论1的作用: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或垂直.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1)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如图1-4所示,
在△ABC 中,∵AB =BC =AC ,∴∠A =∠B =∠C =60°.
(2)推论2的证明:
∵AB =AC ,∴∠B =∠C .
∵AB =BC ,∴∠A =∠C .
∴∠A =∠B =∠C .
又∵∠A +∠B +∠C =180°,即3∠A =180°,
∴∠A =∠B =∠C =60°.
知识点3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述为等角对等边).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如图1-6所示,在△ABC 中,
∵∠B =∠C ,∴AB =AC
判定定理的证明:如图1-6所示.
过A 作AD ⊥BC 于D ,则∠ADB =∠ADC =90°.
∵∠B =∠C ,AD =AD ,∴△ABD ≌△ACD (AAS),
∴AB =AC .
√判定定理的作用:证明同一个三角形中的边相等.
拓展 如图1-6所示,在△ABC 中,
(1)如果AD ⊥BC ,∠1=∠2,那么AB =AC ;
(2)如果AD ⊥BC ,BD =DC ,那么AB =AC ;
(3)如果∠1-∠2,BD =DC ,那么AB =AC .
知识点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推论
推论1.
(1)推论1的内容: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如图1-8所示,在△ABC 中,∵AB =AC ,∠A =60°(或∠B =60°或∠C =60°),∴AB =AC =BC .
(3)推论1的证明:
在△ABC 中,∵AB =AC ,∴∠B =∠C .
又∵∠A =60°,∴∠B =∠C =01802
A -∠=60° ∴A
B =A
C =BC .
(或∵∠B =60°,∴∠A =180°-2∠B =60°.∴AB =AC =BC .或∵∠C =60°,∴∠A =180°-2∠C =60°.∴AB =AC =BC .)
√推论2.
(1)推论2的内容: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如图1-8所示,在△ABC 中,∵∠A =∠B =∠C ,∴AB =AC =BC .
(3)推论2的证明:
在△ABC 中,∵∠A =∠B ,∴BC =AC (等角对等边).
又∵∠B =∠C ,∴AB =AC (等角对等边).∴AB =AC =BC .
(4)推论1和推论2的作用: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拓展 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定义,证明三条边相等;
(2)根据推论1,证明两条边相等,有一个角是60°;
(3)根据推论2,证明三个角都相等.
√推论3.
(1)推论3的内容: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如图1-9所示,在Rt △ABC 中,∵∠C =90°,∠A =30°,
∴BC =2
1AB .
(3)推论3的作用:证明一条线段是另一条线段的一半或2倍.
知识点5 反证法
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从假设出发,推导出与定义、公理、已证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否定假设,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
拓展 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间接证明方法,用反证法的一般步骤是:
(1)假设命题不成立;
(2)从假设出发推导出矛盾;
(3)否定假设,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
规律方法小结
1.转化思想: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中,都是通过构造全等三角形,转化为全等得以证明的.
2.类比思想:采用类比思想,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对照着学习.
3.用反证法进行证明时,注意推理的规范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不能忽略任何一种可能的情况.
探究交流
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吗?
解析 有,作等腰三角形ABC 的顶角平分线AD ,如图1-2所示.
∵⎪⎩
⎪⎨⎧=∠=∠=,)(),(21,)(公共边角平分线定义
已知AD AD AC AB ∴△ABD ≌△ACD (SAS).
∴∠B =∠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应用题
1、如图1-10所示,在△ABC 中,AB =AC ,AD =
32AC ,AE =3
2AB .求证BD =CE .
2、如图1-12所示,已知点D ,E 在△ABC 的边BC 上,AB =AC ,AD =AE .求证BD =CE .
3、如图1-13所示,已知∠CAE是△ABC的一个外角,∠1=∠2,AD∥BC,
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综合应用题
4、下面是数学课堂的一个学习片段,阅读后,回答问题.
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内容后,张老师请同学们交流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已知等腰三角形ABC的∠A等于30°,求其余两角.
同学们经过片刻的思考与交流后,李明同学举手说:“其余两角是30°和120°.”王华同学说:“其余两角是75°和75°.”还有一些同学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假如你也在课堂上,你的意见如何?为什么?
探索创新题
5、已知等边三角形ABC和点P,设点P到△ABC三边AB,AC,BC的距离分别是h1,h2,h3,△ABC的高为h,若点P在边BC上,如图1-17(1)所示,此时h3=0,可得结论:h1+h2+h3=h.
请直接应用上述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点P在△ABC内,如图1-17(2)所示.点P在△ABC外,如图1-17(3)所示,这两种情况时,上述结论是否还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h1,h2,h3与h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
体验中考
1、已知等腰三角形ABC的周长为10.若设腰长为x,则x的取值范围是.
2、如图1-20所示,在△ABC和△DEF中,AB=DE,BE=CF,∠B=∠1.求证AC=DF(要求:写出证明过程中的重要依据).
学后反思
附: 课堂检测及体验中考答案
课堂检测
1、证法1:∵AB =AC ,AD =32AC ,AE =3
2AB (已知), ∴AD =AE .
在△ABD 和△ACE 中,
∵⎪⎩
⎪⎨⎧=∠=∠=,)(),(),(已证公共角已知AE AD A A AC AB
∴△ABD ≌△ACE (SAS),
∴BD =CE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证法2:∵AB =AC (已知),
∴∠ABC =∠ACB (等边对等角).
∵AD =
32AC ,AE =3
2AB , ∴CD =31AC ,BE =31AB , ∴CD =BE (等量代换).
在△DBC 和△ECB 中,
∵⎪⎩
⎪⎨⎧=∠=∠=,)(),(),(公共边已证已证BC CB EBC DCB BE CD
∴△DBC ≌△ECB (SAS),
∴BD =CE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解题策略】认真观察BD 边和CE 边所在的三角形,寻找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
分析 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推论的应用.要证明线段BD =CE ,可以证
明△ABD≌△ACE.由已知AB=AC,AD=AE,所以只要证明∠BAD=∠CAE即可,这可由“等边对等角”得出∠ADE=∠AED,∠B=∠C来证明.本题还可以运用“三线合一”的性质作辅助线(高AF)来证明.
证法1:∵AB=AC,AD=AE,
∴∠B=∠C,∠ADE=∠AED(等边对等角),
∴∠ADE-∠B=∠AED-∠C,
即∠BAD=∠CAE.
在△ABD与△ACE中,
∵AB=AC,∠BAD=∠CAE,AD=AE,
∴△ABD≌△ACE(SAS).
∴BD=CE.
证法2:过A作AF⊥BC,垂足为F,则AF⊥DE.
∵AB=AC,AD=AE,AF⊥BC,AF⊥DE,
∴BF=CF,DF=EF(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BF-DF=CF-EF,即BD=CE.
规律·方法作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或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从而运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进行解答,这是引辅助线的常见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并灵活运用.
3、分析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应用.要证明△ABC是等腰三角形,需证明∠B=∠C,这可利用已知条件得出.
证明:∵AD∥BC,∴∠1=∠B,∠2=∠C.
又∵∠1=∠2,∴∠B=∠C.
∴△ABC是等腰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解题策略】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方法有:
(1)根据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等角对等边”.
4、分析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题中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由于∠A=30°<90°,所以∠A可能是顶角,也可能是底角,故需分类讨论另两个角的度数.解答时要考虑全面,不要遗漏或忽略任何一种情况.
解:上述两名同学回答的都不全面,应该是:其余两角的大小是75°和75°或30°和120°.理由如下:
①当∠A是顶角时,设底角为α,则30°+α+α=180°,解得α=75°.
∴其余两角分别是75°和75°.
②当∠A是底角时,设顶角是β,
则30°+30°+β=180°,解得β=120°.
∴其余两角分别是30°和120°.
综上,其余两角为75°和75°或30°和120°.
规律·方法在解答有关等腰三角形的问题时.要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
5、分析对于图(2)结论仍然成立,对于图(3)结论不成立,此时h1+h2-h3=h.
解:当点P 在△ABC 内时,结论仍成立,证明如下:
过点P 作NQ ∥BC ,分别交AB ,AC ,AM 于N ,Q ,K ,
由题意得h 1+h 2=AK ,
易证KM =PF =h 3.
∴h 1+h 2+h 3=AK +KM =h .
当点P 在△ABC 外时,结论不成立,它们的关系应是h 1+h 2-h 3=h .
体验中考
1、分析 底边长为10-2x ,显然10-2x >0,∴x <5.∵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x +x >10-2x ,∴x >
25.故2
5<x <5. 2、分析 由SAS 可知△ABC ≌△DEF ,则AC =DF .
证明:∵BE =CF ,
∴BE +EC =EC +CF ,即BC =EF .
在△ABC 和△DEF 中,∵⎪⎩
⎪⎨⎧=∠=∠=,,1,EF BC B DE AB
∴△ABC ≌△DEF (SAS),
∴AC =DF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