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永城乡丁集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商丘市永城乡丁集中学2020年高三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下图为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形成这一态势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B.世界市场的形成
C.新型交通工具轮船的发明和创制D.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参考答案:
D
图片反映的是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不是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故B项错误;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是英国成为世界市场的有利条件,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确立了它在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故D项正确。

2.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 D.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参考答案:
B 3.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参考答案:
C
解析:题眼:“勃列日涅夫政府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开创了改革的先河之前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没有成效,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4. 《纯粹理性批判》的作者是()
A.康德 B.洛克 C.霍布斯 D.狄德罗
参考答案:
A
5. 恩格斯指出:“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下列表述符合材料所表达含义的是:
A.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B.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C.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D.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
参考答案:
D

6.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列是德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A.1870年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获胜——普鲁士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法国高
B.1871年德意志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1948年柏林危机爆发——德国成为冷战在欧洲的前沿阵地
D.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联邦德国的社会制度更先进
参考答案:
C
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科学早期阶段最杰出的人物,一位可与欧几里德和爱因斯坦相媲美的伟人。

”这位伟人是 ( )
A. B.C. D.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材料描述的人物是牛顿。

应该选择B。

A、C、D选项分别是伽利略、哥白尼、瓦特,应该排除。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8.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夫成绩者,今所现之果也,然必有昔之成绩以为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

”下列基本没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A、铁器和牛耕——井田制瓦解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C、工业革命——鸦片战争
D、民族工业短暂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参考答案:
B 9. 《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

文中的“新政治制度”是指
A.直接选举制 B.义务教育制 C.社会主义政权 D.无产阶级专政
参考答案:
D
10. 下表为美国建国以来选民资格变化表,据此可知美国
时间宪法修正案
1870年
第十五条第一款:“合众国或任何一州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的奴
隶身份而否认或剥夺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

1920年
第十九条:“合众国或任何一州不得因性别而否认或剥夺合众国公民
的选举权。

1964年第二十四条:“合众国或任何一州不得以未交纳人头税或其税款为理由,否认或剥夺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


1971年第二十六条:“合众国或任何一州不得因年龄而否认或剥夺已满18岁或18岁以上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


B.公民权利得到充分保护
C.选民限制逐步取消
D.民主运行机制不断完善
参考答案:
A
【详解】题干表格反映自1870到1971年近100年间,美国逐步放宽选民的种族、肤色、奴隶、性别、穷富、年龄等资格限制,可知美国民主在有序推进,故A项正确;题干提及的是放宽选举条件限制,无法体现“公民权利得到充分保护”,故B项错误;选民限制逐步取消,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C项;西方的民主运行机制是参与机制、竞争机制、制衡机制、纠错机制、法律机制,所有这些构成了西方民主的框架,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1. 明史专家马渭源在讲解中网科举制度时说:“中国的科举制度起源于汉代,经过隋唐两代的发展,在宋代得以完善,被利玛窦等人介绍到西方,成为西方文官制度的根源……”马渭源认为“中同
的科举制度起源于汉代”的依据最可能是()
A.汉代察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汉代察举制选拔人才注重德才兼备
C.汉代察举制开创了以儒学选官的标准
D.汉代察举制中考试是制度中重要环节
参考答案:
A2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察举制
D
解析:依据材料中“中国的科举制度起源于汉代,经过隋唐两代的发展,在宋代得以完善,被利玛窦等人介绍到西方,成为西方文官制度的根源”说明作者比较倾向于汉代选官制度察举制中的考试制度,故D项符合题意。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察举制的理解。

12. “它利用‘冷战’的阴影,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划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

”这里的“它”是指( )
A.马歇尔计划
B.布雷顿森林体系
C.关贸总协定
D.杜鲁门主义
参考答案:
A
13. 下图中“外务部”的前身是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总理衙门
参考答案:
D
结合所学,1861年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

公元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首,D正确;中书省是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三省之一,职责是草拟政令,外务部是管理外交事务的部门,排除A;内阁、军机处都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侍从机构,外务部是管理外交事务的部门,排除BC。

14. 有一首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

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

民谣反映了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乡镇企业的崛

C.农业合作化的深入开展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参考答案:
A
15. 下图反映了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历程。

以下对这一历程解读正确的是
16世纪的手工工场 19世纪的机器工厂 20世纪的跨国公司
①其产生都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②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特征
③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调整④工业化和经济一体化是必然趋势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
B
16. 直到现在,日本国内部分历史学者仍然这样审视甲午中日战争,其一般看法是“虽说战争的事实
是日中两国之间引起的战争,然而寻其真却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决非两国间的战
争”即“文明和野蛮之战”,“吾人的目的是为惊醒支那,朝鲜战争乃义战”。

此种观点的本质是A.战争是有助于中国开化
B.认为此役非为国家利益乃为文明冲突
C.认定为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冲突
D.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视角主观化
参考答案:
D
根据材料“寻其真因却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决非两国间的战争” 即“文明和野蛮之战”“吾人的目的是为惊醒支那,朝鲜战争乃义战”的信息明显是站在日本的角度看待甲午中日战争,故应选D。

17. 1919年,刘海粟在《西洋风景画史略》中写道:“……此等画家,在户外空气之下,先行采取瞬息的自然现象,然后回室内修饰之,此为诸先达所不及之新发明也。

”对“新发明”理解正确的是
A 突出强调室内装饰
B 强调户外写生,捕捉色彩微妙变化
C 反传统,图像夸张变形
D 蔑视科技手段,强调恢复事物原貌
参考答案:
B

18. 蒙古军队南下之后,“今王公大人之家,或占民田,近于千顷,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孽畜”;1273年以后,大农司辑《农桑辑要》、王祯《农书》等各类官修、私修农书相继问世。

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农书的种类和来源繁多
B.土地高度集中社会动荡
C.农耕文明的影响力很大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参考答案:
C
材料表明,元朝建立之初,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占据大量的农田用以放牧,1273年以后,大量农书的出现,反映了元朝农业生产有所发展,说明农耕文明的影响力较大,C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动荡的相关信息,B不正确;D与材料所述无关。

19. 下图是1952-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百分比示意图.对此表述正确的是()A.①④形成的共同因素是所有制形式的根本变革
B.②低谷的形成是由于国家经济政策的严重失误
C.③是由于国家找到了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D.④到⑤的变化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遇到了挫折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①是由于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之后我国仍以公有制为主题,④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排除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导致1960年经济呈现下滑趋势,②说法正确,故B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找到了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③说法错误,排除C;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提出的,排除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特点
20. 归纳出五种处世道德标准的是()
A.董仲舒 B.朱熹 C.二程 D王阳明
参考答案:
A
21.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

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

”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地主士地私有制的变迁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参考答案:
D
22. 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父为“家君”,君为“国父”。

由此可知
A.儒家思想根植于悠久的文化传统
B.分封制是“家国同构”的制度根源
C.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顺
D.“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张
参考答案:
D
“治国必先齐其家者”说明做好“家君”才能做好“国父”,即“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张,故D项正确;擦料未涉及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出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故C项错误。

23.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以为如此,守令不得以残害其民矣。

不知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及,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依据材料最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A.认为王国制、郡县制各有利弊
B.反对过分消弱地方权力
C.猛烈抨击君主专制高度集权
D.主张地方适当分权自主
参考答案:
D
此题考查热点中央与地方关系。

必须从这个材料整体阅读,选项A/C都是正确的,但都是部分材料的反映。

本材料主题是批判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过分集权造成地方无权,主张加强地方权力以利民生。

选项B是作者观点,依然落脚到作者意图选项D。

24. 1923年共产国际指出,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是必须的……但中国共产党无论如何不应在这些活动中隐藏自己特殊的旗帜。

这里“特殊的旗帜”指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C.武装斗争的革命方针 D.革命统一战线方针
参考答案:
B
25. 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路。

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文中“走一段危险、困难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
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B.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C.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D.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参考答案:
B
26. 德国学者尤尔根·哈贝马斯说:“随着经济的跨国化,特别是金融市场以及工业生产的跨国化,民族国家的政府今天越来越发现,为了保持国际竞争力,自己不得不忍受诸如失业率持续上涨,少数群体不断被边缘化这样的后果。

”该观点( )
A.论证经济全球化阻碍了民族国家强大 B.认为经济全球化伴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C.表明作者对经济全球化持反对的态度 D.说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缓解民族矛盾
参考答案:
B
材料并不是在论证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作用,故A项错误;该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会伴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自己不得不忍受诸如失业率持续上涨,少数群体不断被边缘化这样的后果”,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标明作者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经济全球化与民族矛盾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27. 《水经注·淯水》记载了东汉大户樊重兴修水利的规模:“朝水又东南,分为二水,一水枝分东北,为樊氏陂,陂东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谓之凡序陂。

”据此可知当时
A.国家赋税的保障十分可靠
B.田庄水利灌溉系统较成熟
C.封建政府重视农业基础设施
D.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
参考答案:
像这样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不是一家一户所能进行的,故非小农经济,排除A、D两项;“东汉大户”说明非政府行为,排除C项;兴修水利,有效地对农田实行“陂渠灌注”是汉代田庄农业生产的特色,遍及大江南北的田庄都建有自己的水利工程,故B项符合题意。

B
28. 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

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

这段材料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C.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 D.说明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参考答案:
A
考察近代美国的1787年宪法。

根据材料,明确总统选举受到最高法院的监督与制约,故B、C两项不符合题意。

同时,材料突出的是总统人选在选票上发生了争议,而不是体现选民意愿,故D项也不符合题意。

29. 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

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1920—19211921—19221922—19231923—1924
平均税款
(卢布)
10.30 6.11 3.98 3.06
A.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参考答案:
B
本题以新经济政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读取表格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表格中时间1921年以及表格中税款的下降,说明苏俄当时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该政策规定以粮食税代替过去的余粮收集制,故本题选B项。

A项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C项说法错误;D项属于“斯大林模式”的内容。

30.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进程中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两者的相同点是
()
A.都反对宗教信仰
B.都提倡理性王国
C.都反对专制王权
D.都批判封建主义
参考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1)据材料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4分)
(2)与商鞅变法相比较,在土地问题上魏孝文帝改革有何不同?简要分析两者不同的原因。

(6分)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取信于民;奖励军功;实行县制;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

(4分)
(2)不同: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

(2分)
原因:商鞅变法:土地私有制发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

(4分)
知识考点:本题旨在考查东西方古代政治制度、新航路开辟、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试题分析:
第(1)问,从材料信息“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有功者显荣”“为田开阡陌封疆”加以回答。

第(2)问,“土地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原因从当时时代背景加以回答。

商鞅变法处于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发展;孝文帝改革时期土地兼并严重。

32. 近代中国伴随着苦难,一步步走向蜕变。

民族工业是第一个迈向蜕变的,然而在蜕变的整个过程中,它却如同幼虫破茧成蝶一般艰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代
商办官办和官商合办外商企业
设厂数资本(千元)设厂数资本(千元)设厂数资本(千元)
1872~
1894年
534697191619610328000
1895~
1913年
463908018628469136103153
材料三、仅1937年8月~1938年3月,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损失超过八亿元。

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

——历史必修二教材(人教版)
(1)请结合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所说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6分)
(2)依据材料二,从经济结构的角度说明1895~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三类企业发展情况并指出其原因。

(11分)
(3)依据材料三,这一时期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分)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政治:鸦片战争后,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斗争;
经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6分)
(2)情况:民族资本主义(商办)企业发展较快,所占比重上升;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在中国近代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严重下降;外企一直占据主导。

(3分)
原因:商办企业: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减少了发展阻力,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实业救国的推动。

(4分,任答两点给4分)
官办、官督商办企业:洋务运动的破产。

(2分)
外企:《马关条约》给予列强在华开办工厂的特权。

(或:列强对华资本输出)(2分)
(3)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的掠夺);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3分)
试题分析:
鸦片战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

(1)从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的政治、经济等都是受到严重的破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转变。

(2)由材料信息可知三类企业都在发展但发展情况不同,比较三类企业变化情况,结合此时中国经济政策调整、列强对华侵略加剧、洋务运动破产等知识回答原因;(3)首先明确这一时期是抗战爆发初期联系此时战乱及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回答。

33. 材料李悝是魏文候、武候时参加政治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

李悝曾兼采各国成文法而作《法经》。

规定大盗要戍边守卒,重者则处以死刑。

甚至还禁止道路拾遗,认为这是有“盗心”的表现。

“贼”指伤人、杀人,“杀人者诛”,其家属没入于官。

《法经》中规定一人越城者诛,“十人以上夷其乡及族”。

“群相居一日以上则问”,三日以上要处死。

李悝做《尽地力之教》。

他认为农民“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即要农民加强劳动强度,以增加国库收入。

李悝又作“平籴法”,即在丰年时向农民多征粮食以作为储备,供荒年时调剂之用,农民遍不至因饥馑而破产、流散。

这样既缓和了阶级矛盾,又保证封建国家不失去大量的劳动人手。

李悝这些措施,“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选贤任能,赏罚分明。

李悝主张废除世袭贵族特权,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名言。

李悝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腐朽的世袭制度的挑战。

——根据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归纳李悝的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悝思想形成的原因。

参考答案:
(1)思想:重视法律的治国作用,主张严刑峻法;主张加强对社会基层的管理;重视农业;加强政府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管理;主张废除世袭贵族特权。

(2)原因: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逐步此解;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逐步形成;思想活跃,百家争鸣。

【详解】(1)思想:根据材料信息“李悝曾兼采各国成文法而作《法经》。

规定大盗要戍边守卒,重者则处以死刑。

甚至还禁止道路拾遗……‘杀人者诛’,其家属没入于官”概括得出:重视法律的治国作用,主张严刑峻法;“‘群相居一日以上则问’,三日以上要处死”概括得出:主张加强对社会基层的管理;“李悝做《尽地力之教》……要农民加强劳动强度,以增加国库收入”得出:重视农业;“李悝又作‘平籴法’,即在丰年时向农民多征粮食以作为储备,供荒年时调剂之用,农民遍不至因饥馑而破产、流散”得出:加强政府在经济上的管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得出:重视政治管理;“李悝主张废除世袭贵族特权”得出:主张废除世袭贵族特权。

(2)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逐步瓦解;经济上,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逐步形成;思想上,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等角度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