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是超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研究。
文类学:(一)乐黛云认为文类在传统文学中具备两层意义:其一是“体裁”或“体类”,如诗、赋、史、传,而在西方有诗、戏剧、小说等;其二是指“体派”,也就是文学作风与风格,如“元和体”、“西昆体”、“巴洛克”与“流浪汉小说”等。
(二)韦勒克则以为文学类型的划分应建立在两个根据之上:一为外在形式 (如特殊的格律或结构),一为内在形式(如态度、情调、目的等)。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格律诗体。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
胡适“八不主义”:形式:一、不用典,二、不用陈套语(也即不摹仿古人),三、不讲对仗,四、不避俗字俗话,五、须讲求文法。
精神(内容):六、不作无病之呻吟,七、不摹仿古人,须语语有个我在,八、须言之有物。
戏剧是一种表演性的舞台艺术。
演员通过代言的方式,在舞台(即假定的情境)中,表演指定的动作,将书面的对话形之于声。
戏剧的文本结构,与文学的其他形式不同,直接受到分工协作与集体接受的影响。
日神:是理性、伦理、形式美、节制和对称、是分析和分辨;日神精神象征的是形式主义和古典主义、视觉主义。
酒神:打破禁忌、放纵欲望,解除一切束缚,复归自然;痛苦与狂喜交织的非理性状态;对人生日常界线和规则的破坏;狂热、疯狂的快感,是人与人之间界限的消弭;酒神精神象征浪漫主义、音乐、表演艺术。
题材:作品内容主题所用的材料简称题材。
广义的题材,泛指文学作品描绘的社会生活的领域,即现实生活(或想象)的某一面,如工业题材、农村题材、历史题材、吸血鬼题材等等。
狭义的题材,指在素材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用以构成艺术形象、体现主题思想的一组完整的具体的生活材料,那些经过集中、取舍、提炼而进入作品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
在叙事性作品中,题材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
题材是文学作品内容的基本因素,是产生和表现主题的基础。
题材是由客观社会生活的事物和作者对它的主观评价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构成的,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典型人物可以分为两类:原型形象与类型形象
原型形象一般是指保存于神话或者传说中具有“集体潜意识”特征的人物形象。
如:上帝原型、恶魔原型、智慧老人原型、大地母亲原型、长不大的男孩的原型、英雄原型、无法阻挡的邪恶的原型、阿尼姆斯原型、阿尼玛原型、阴影原型、人格面具原型、自性原型
类型形象指具有某种鲜明性格、个性或身份特征的形象。
像吝啬鬼、多余人、嫉妒者、野心家等。
如:落难少女、纯情少女、蛇蝎美女、白马王子、花花公子、恶棍、无赖或负心汉、跟班、喽啰/炮灰、守财奴、法外之徒/亡命之徒、硬汉、醉汉、绝世高手、武林盟主、复仇者、疯狂科学家、疯狂科学家的助手、心不在焉的教授、高贵的野蛮人、邪恶天才
意象,即富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主题学中的意象,主要指某一民族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形象或者文化形象。
同一意象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有时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有时却具有相近甚至相同的含义。
译介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译介学在比较文学中是指对文学交流中翻译的研究,以前是从媒介学出发,而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对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
“创造性叛逆”术语最先是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来的。
所谓“创造性叛逆”是指翻译文学对源语言文学的一种再创造行为。
这种创造性叛逆,体现在译者、读者和接受环境三个方面。
比较诗学是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比较研究。
诗学在西方泛指文学理论。
鉴于中国古代文论的具体情况和当今文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文学批评纳入比较诗学的范围。
①比较文学的性质1、比较文学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
2、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
3、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4、“跨民族”是判断一项研究、一篇文章是不是属于比较文学的最基本标准。
②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1、跨越性: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2、可比性:亲缘关系、类同关系、交叉关系。
3、文学性:比较文学必须以文学为中心,文学是比较文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③比较文学的三个学派1、第一阶段:法国学派——影响研究;2、第二阶段:美国学派——平行研究;3、第三阶段;中国学派——跨文化诗学研究。
法国学派的形成及特点(1)、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是法国的泰克斯特(1897)。
(2)、最有影响的比较文学论著是法国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1931)。
特点:以影响研究为主要内容;以实证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的区别:(1)、法国学派强调比较文学不是比较;(2)、美国学派认为,比较文学就是比较,哪怕没有实际的影响关系,同样可以比较。
强调平行研究,注重不同文本的审美性比较。
④主题与母题的关系1、主题是对故事的归纳、概括和抽象,是一种高度综合的价值判断;母题是主题不能再分割的最小意义单元。
2、母题与主题的不同:主题包含价值判断,母题则无;主题是主观的,母题是客观的;主题是抽象的,母题是具体的;母题是一种常项,主题则是变量;母题的数目是有限的,主题的数目则是无限的。
⑤母题与情境的关系1、情境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典型格局,通常充满矛盾和两难选择。
2、情境是母题的具体化。
比如,“爱情”母题下,常见的情境有“两个男人之间的一个女人或两个女人之间的一个男人故事”;“被遗弃的女人故事”;“仇人子女相爱的故事”;
⑥比较文学形象学:一般的形象研究:文学形象或一般社会形象。
比较文学的形象学研究的是“他者”的形象,即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现象中异国(异族)形象的研究。
比如,“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战后日本文学中的美国人形象”“美国文学中的黑人形象”等。
⑦形象学的外部社会研究:主要研究作品中的“他者”形象与社会集体想象物之间的关系。
所谓社会集体想象物,是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作的阐释1、意识形态:按本社会模式,完全使用本社会话语重塑出的异国形象,即作品中的“他者”形象与社会集体想象物之间是一致的。
意识形态体现为对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整合功能。
对他者的态度是“不屑”、“憎恶”。
2、乌托邦:用离心的、符合一个作者(或部分群体)独特看法的话语塑造出的异国形象,即作品中的“他者”形象与社会集体想象物之间是相悖的。
乌托邦体现为对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颠覆功能。
对待他者的态度是“崇拜”、“狂热”3、混合与重建:体现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二者的张力上。
也即通过异国形象的塑造,既体现出作家对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整合性,也体现出对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颠覆性。
⑧形象学的文本内部研究1、词汇。
词汇是构成“他者”形象的原始成分。
(1)单个文本中出现的词汇。
(2)多个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词汇。
(3)异国形象词汇的流变。
2、等级关系。
3、故事情节。
⑨中西文学思潮流派特点(1)西方文学思潮流派线索明朗,欧洲文学史几乎就是由一连串的思潮流派的运动构成的;(2)中国古代文学思潮流派则显得比较松散,现代以来西方文学思潮与中国的本土文学形成了紧密联系。
⑩中国作家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筛选
(1)受中国传统的文化审美心理影响:中国作家反对传统一般限定在思想、制度、习俗、道德等社会政治方面,而在审美心理上,他们仍然难以完全摆脱传统文化对他们的潜在制约。
比如西方人由于长期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通常将理想归宿指向神秘的彼岸世界,而中国作家则不以为然。
未来主义文学对传统文明的彻底否定,是中国作家难以接受的。
(2)受中国时代的文化审美需求影响:西方现代主义将文学与社会日渐疏离,而中国作家则是将文学与社会日益接近。
(3)受浪漫主义精神的影响:西方现代主义的核心是“表现”与“形式”两个观念,而在中国作家则更偏爱前者,相对疏远后者。
⑽文学是一种时间艺术、绘画等造型艺术是一种空间艺术。
(1)从题材看:文学描写连续的事件和动作,造型艺术描摹瞬间静止的物象;文学的题材是广阔的,造型艺术的题材是有限的。
(2)从媒介看:文学采用语言文字、具有符号性,造型艺术采用点、线、面、色彩以及其它材料等。
(3)从接受看:造型艺术诉诸视觉,一览无余,是直观的;文学诉诸思考,依赖记忆和想象,是间接的。
⑿文学与音乐虽然都属于时间艺术,但二者在使用媒介、摹写对象、反映现实等方面仍有各自特点。
(1)文学用语言符号作媒介,音乐用声音作媒介;(2)文学长于描写,音乐专于抒情;(3)音乐在表达思想和
观念反面不如文学明晰。
⒀文学与其它艺术的相互借鉴1、西方歌剧从文学中借取题材的情形不可胜数。
(德)格鲁克的《奥菲欧与欧律狄克》剧情取自希腊神话,(奥)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姻》从博马舍的同名剧作改编,2、纯音乐有许多是从文学获得主题和灵感的。
贝多芬的《D小调第16钢琴奏鸣曲》是受到莎士比亚剧本《暴风雨》的启示写成的;《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也都明显从文学作品中取意而成。
3、造型艺术从文学作品中借取主题和题材的情形,西方绘画雕塑中大量作品取出于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故事等。
如鲁本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等4、许多文人兼善多种艺术,大文豪苏轼,不仅工诗词,而且擅长绘画和书法,精通音律5、综合艺术形式综合艺术包括西方的歌剧、寓言诗配画、电影,中国的戏曲、题画诗、连环画、京剧等。
6、文学对其它艺术的借鉴多表现为借取意境或形式。
中国古代诗人常常在观看一幅画、听一段音乐、或者看一场舞蹈之后,有感而发,即兴赋诗。
⒁中西方“宗教”的含义1、西方“宗教”意指有限与无限的联系,特别是指人与神之间的联系。
“旧约”:上帝与犹太族祖先亚伯拉罕及其后人签订;“新约”:因为犹太人违约,上帝与人类重新签订。
2、中国“宗教”一词最早来源于印度佛教。
佛教以佛陀所说为教,以佛的弟子所说为宗,宗为教之分派,合而称之为“宗教”,意指佛法、教理。
⒂文学与宗教的关系:1、在本文化中二者相互影响彼此共生。
(1)历史事实与理论概念上彼此联系融通。
(2)在意义阐释上的相似,互补。
文学是启发式运用含义;宗教是寓言式运用含义。
2、在跨文化中二者碰撞、砥砺、转型和复合。
⒃佛教和中国文学1、《佛藏》分经、论、律三部分。
其中佛经部分佛陀说教内容所具有的玄想夸诞、神异奇变和韵散交错等形象性特征对中国文学的改变。
(子不语怪力乱神)2、新的文学形象。
孙悟空形象。
3、物我两忘情景交融的美感意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4、人世无常的认识感叹。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5、因果轮回、地域鬼神等观念。
窦娥冤:终至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6、新文体(1)六朝后的格律诗。
陈寅恪:平上去入是西域(梵文)传入之技术。
(2)唐代的变文→讲话、平话、弹词等→话本、宝卷、拟话本和小说等。
(韵散结合)7、新手法。
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韩愈《原道》等条分缕析和事数排列的论述方法。
8、新语言。
因缘、世界、境界、觉悟、不可思议、打成一片、心心相印等。
9、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
妙悟说、神韵说、性灵说。
佛教: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言语顿断和顿悟成佛等。
10、中国佛教文学⑯中国文化中的文学与哲学1、道家之道:道家之道体现在反文明崇自然上。
如果说儒家之道倡导“大我”,是社会哲学、伦理哲学,那么道家之道则是尊重“小我”,是自然哲学、养生哲学。
体现在文学上,受儒家影响的呈现出积极进取、吊古伤怀亲朋赠答、天伦之乐的面貌;受道家影响的则呈现出寄情山水、梅妻鹤子悠然飘然的面貌。
2、中国哲学的“理”与西方传统哲学的“理”。
西方的“理”是世界的本体,中国的“理”即“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