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下语文学生学业质量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测试
七年级语文
2012.06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8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的黑色水笔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并认真核对。
3.答客观题时必须用2B铅笔,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主观题时,必须用0.5毫米的黑色水笔,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24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
jué( ▲)择hào( ▲)瀚自lì( ▲)更生面面相qù( ▲)
2、下面句子中每句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4分)
(1)黄岩岛在每年四、五月和十、十一月间总是风平浪静。
海水清澈、透明,水底彩色珊
瑚清淅可见,那些憨态可鞠的鱼儿在其中游来游去。
(2)阅读经典作品,你会情不自禁地被一种柔软的情绪所感染,燥动的心灵会得以平静。
不妨走进自己或别人心灵的花园,去亨受那份惬意和感动。
错别字▲▲▲▲
正确字▲▲▲▲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填写相应的作家、作品。
(10分)
①▲,五十弦翻塞外声。
(▲《破阵子》)
②▲,▲,分外妖娆。
(毛泽东《沁园春雪》)
③戎马关山北,.▲。
(杜甫《登岳阳楼》)
④▲,但余钟磬音。
(常建《▲》)
⑤▲,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⑥晨兴理荒秽,▲。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⑦万里赴戎机,▲。
(《木兰诗》)
⑧力尽不知热,▲。
(白居易《观刈麦》)
4、专题与综合应用。
(6分)
在学完“荷专题”之后,语文老师要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张以荷为主题的手抄报,你们小组的小报准备四个版块的内容:“荷与文学”、“荷与生活”、“荷与文化”、“荷
与我”。
(1)在“荷与文学”这个版块中,小组成员选择了两段文字。
请任选一段文字,从语言、意境、情感、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中的任一角度写几句点评。
(2分)
①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
——节选自流行歌曲《荷塘月色》
②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节选自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
点评:▲
(2)在“荷与生活”的版块中,小组成员选择了一段新闻,请你给这一段新闻加一个标题(包括标点符号不超过20个字)。
(2分)
2011-07-25苏州东山论坛:农历六月廿四,一年一度的荷花节又在东山镇龙头山隆重举行,自发而来的近二万名群众在葑山寺进香并参加了“出猛将”祈福活动。
今年的荷花节格外热闹,来自东山各村的群众分别从陆路及水路进行了“出猛将”祈福民俗文化活动,一批批穿着民俗服饰的群众轮番上场,舞龙、荡荷船、扭秧歌……,这一切吸引了许多都市人前来观看,记者、摄影爱好者们更是不断按着快门,捕捉着那难得一见的精彩镜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你们的组员为“荷与我”版块写的一段描写荷花的文字,但是这段文字中有两个不怎么明显的语病,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在原句上修改吗?(2分)
我被一池荷花给迷住了。
月光下,荷花千姿百态,有的像害羞的小女孩涨红了脸,躲在碧绿的荷叶下;有的花瓣全部舒展开来,努力绽放着所有的热情……我看着朵朵的荷花,淡淡的清香,不禁陶醉在这如诗如画。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36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5-8题。
(11分)
7、这则寓言写了一头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
有人认为,驴子的悲剧不可避免;也有人认
为,驴子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出你的观点及理由。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①去诸?”其父曰:“是非若②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③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④去夫猫也?”
【注释】①盍:何不,为什么不。
②若:你。
③病:这里有“害处”的意思。
④若之何:为
什么。
(1)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文,回答9-10题。
(5分)
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
②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吧……都无从知道。
9、文中“拔何首乌根”这一趣事体现了“我”的孩子气,作者为何要写这一充满“孩子气”的趣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②段中“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从第
②段中我们能体会到当时的“我”怎样的心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说明文段,完成11-12题。
(6分)
你相信“2012末世论”吗?
①目前有一种“2012末世论”的观点,说的是2012年12月21日是人类这个物种的终结,没有人能够看到第二天的太阳。
②“近年来地震频发”,是持“2012末世论”的有力证据。
但这种观点只对了一半,地震频发是事实,但这并不是近年来才发生的。
实际上,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讲,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天有1万多次,只不过绝大多数不被人所察觉,只能被地震仪记录下来;而因为人口在地表分布得极端不均,只有少数带来巨大损失的地震会让我们记忆深刻。
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青海昆仑的8.1级地震,是中国近半个世纪来震级最高的一次,但是因为它发生的地点和带来的损失都不够引人注目,所以很少被大众提及。
③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其中全球地震的70%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15%分布在欧亚地震带,还有5%在大洋中脊,其他的10%则分布在板块内部。
但是,这种统计学上的规律并不能确定地震在何时何地发生,有什么样的强度,因为人们至今也没有清晰地了解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
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又
是随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夜的尽头是家的灯光》,完成13-17题。
(14分)
夜的尽头是家的灯光
马家越
我的父亲,在河南开封长大。
父亲一直在奋斗,考上了武大,来到武汉——一个全然陌生的城市。
他在这里读书,工作,结婚,生了我。
他的奋斗,换来了一所理想的大学、一个合适的职业和一个幸福的家庭。
这也许就是别人眼中我平凡的父亲——离家游子。
他的心也许一半是黄河,一半是长江。
我仍记得,父亲那晚接我放学后没有带我回家,而是赶上一班火车,直奔开封。
父亲那时的表情,我从未读懂。
列车上,我们坐在窗边,父亲只是看着窗外,似乎想逃避什么。
他只是告诉我,奶奶病危了。
说得很慢,眼睛里似乎闪烁着什么,那不是眼泪,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
他一定认为我当时无法理解他的心情。
他是对的,那时的我的确太小,奶奶去世的消息传来时,我竟没有落下一滴眼泪。
长大了一点儿,我才明白,和自己深爱的人离别,心有多么痛。
想到自己再也不能和她说话,再也不能久久地看着她的眸子,再也不能向她诉说自己的心事,想到这些,便潸然泪下。
对于父亲也是,造就自己、牵着自己长大的人,走了。
并且是永远地走了。
我一直单纯地认为这就是父亲全部的痛苦。
现在我知道,其中还夹杂着一丝恐慌,他也许明白,这个轮回,一个人不能再陪他走了。
他也许在奶奶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都是我不愿说,也不愿了解的。
奶奶是中秋节去世的。
几年之后的一个中秋节,刚搬进新房不久,父亲在奶奶的照片前点了一炷香,叫正躲在屋里干自己事情的我出来,让我坐在他旁边,可之后他便不语了,只是静静地看着照片。
我有点糊涂了,猜不出其中的意味,良久,父亲看着前方说:“今后别再让你妈生气了。
”
也许他在遗憾自己小的时候没有好好报答自己的母亲,现在没机会了。
不知道天下有没有人不想出去闯一番事业,然后衣锦还乡。
不知道衣锦还乡能不能弥补老人心中的寂寞。
不知道最后的回家在终日等待面前是否显得渺小。
不知道天下有多少父母,
再也等不到儿女回家的那一天。
谁会料到,自己一离家,也许再也不会回来。
可是,谁又能改变这一切?
也许母子之情在孩子小时候是最深的,因为那时孩子一无所有。
幸福的是,这些悲凉的事,不曾光临我温暖的小窝,也没有在父母的家庭里徘徊,不知道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离家后,天下会生出多少老无所依的人。
我也明白,这个轮回,终由我来接下去。
父亲那眼神中,也许还有责任。
父亲的母亲已经将全部交给父亲,我懂得有一天,父亲也会将全部交给我,虽然我极不愿那一天的到来。
我也懂得有一天,我也会将全部交出去,虽然我不愿那一天的到来。
那晚,我和父亲静静地坐在一起,我能感受到,他害怕失去的,不只是他的母亲,还有他的孩子。
他知道有一天他的孩子也会离家。
所以我努力和命运抗争,不要离家太远。
可身体和身体间的距离,总等于心和心的距离吗?我不懂。
但我只相信,没有身体的亲近,就不会有心的亲近。
父亲一直在弥补,他总是一有时间就回开封看看,谁不想念自己的故乡、自己的父母呢?父亲每年也都带我回开封,也许我的优秀正是老人心中的慰藉和幸福感的来源之一。
我在父母还未衰老的怀抱中,渐渐意识到,该轮到我了。
我的文章里,总是有意识无意识的掺进很强的归属感,从磐石到蒹葭,从风到面朝烟雨的花。
也许这正是我害怕失去的表现吧。
曾经空旷的校园让我懂得,不能依靠他人活命。
的确,路要自己走,家要自己回。
当你依靠着父母长大,走向独立后,再想回到那温暖的依靠是多么艰难。
13、文中“我一直单纯地认为这就是父亲全部的痛苦。
”一句中的“这”指代什么?从文中
可知父亲的痛苦还有哪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我有点糊涂了,猜不出其中的意味,良久,父亲看着前方说:‘今后别再让你妈生气了。
’”
父亲为什么会对“我”说这句话。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可身体和身体间的距离,总等于心和心的距离吗?我不懂。
但我只相信,没有身体的
亲近,就不会有心的亲近。
”什么是“心和心的距离”?(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如何理解文章题目“夜的尽头是家的灯光”的含义?如果把题目改成“父亲的痛苦”行
不行?为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不知道天下有没有人不想出去闯一番事业,然后衣锦还乡。
不知道衣锦还乡能不
能弥补老人心中的寂寞。
不知道最后的回家在终日等待面前是否显得渺小。
不知道天下有多少父母,再也等不到儿女回家的那一天。
谁会料到,自己一离家,也许再也不会回来。
”这一段话,完成下列诗句。
(2分)
很多年前
你▲
你说:“不混出个人样,儿决不回家乡。
”
很多年里
你到处流浪
每夜枕着家的方向
你说:“儿夜夜梦见家里的破瓦房。
”
很多年后
你▲
跪在娘的坟前
你哭着说:“娘啊,没有你,哪里才是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