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民俗传承文化——魅力中国传统节综合实践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民俗传承文化——魅力中国传统节综合实践方案
第一篇:感受民俗传承文化——魅力中国传统节综合实践方案感受民俗传承文化——《魅力中国节》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时下,洋节火爆,而传统节日渐行渐远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挽救和保护传统节日已刻不容缓。
为此,我把“魅力中国节”系列主题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教育活动,使民族文化在我校得到了普及、延续和发展。
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
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历史,感受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底蕴,从学生熟悉的“节日”入手,引领学生重新认识、探索身边的传统节日,走进历史,以全身的视角,审视今天的生活,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2、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调查等各种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写作形式来表现传统节日这一主题。
3、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传统节日的由来,认识各种传统节日习俗的演变过程及各地丰富的民俗活动,从中体会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活动步骤:
开题——访问/上网查资料/调查活动——班级汇报交流——写心得”的顺序。
四、活动时间安排:
开题一课时,访问、上网查资料在课下完成,班级汇报交流一课时。
五、活动要求:
1、根据兴趣,学生自由选择,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要了解的传统节日,老师进行分类设立子课题。
2、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成立六个研究小组,各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制订活动计划。
3、各小组积极主动地去活动,并做记录。
4、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然后每小组选出代表进行班级交流。
5、以作文的方式写出活动心得体会。
第二篇:感受民俗传承文化
感受民俗传承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夏李乡实验学校
王荣霞
一、活动主题:
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
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历史,感受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底蕴,从学生熟悉的“节日”入手,引领学生重新认识、探索身边的传统节日,走进历史,以全身的视角,审视今天的生活,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2、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调查等各种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写作形式来表现传统节日这一主题
3、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传统节日的由来,认识各种传统节日习俗的演变过程及各地丰富的民俗活动,从中体会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活动要求:
根据兴趣,学生自由选择,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成立六个研究小组。
各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制订活动计划。
1、按着老师的指导的方法去访问、收集资料,并由各种传统节日
习俗的演变过程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过节的。
2、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过这些传统节日的,老师进行分类。
3、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四、活动过程:
(一)、交流汇报
1、春节来历和习俗: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我们了解各地的活动内容异常丰富多彩、像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很盛行。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习俗。
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始于南北朝,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炉团坐,笑语连连。
奶奶告诉我--拜年是中国国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的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话语。
中国还有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呢。
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现在过年我们还是吃饺子、全家围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初一早晨起来,穿上新衣服去给长辈拜年。
2、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也称灯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正月十五这天夜晚,皓月高悬,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观灯、放焰火、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现在,元宵节这天我们也吃元宵、看灯展。
3、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丰富有趣,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植树、放风筝等,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4、端午节来历和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5、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一家人围在一起,吃月饼、赏明月
6、重阳节的习俗: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二、写作指导:
1、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对我国的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进行了汇报,归纳起来我们地传统节日就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在汇报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但了解了各个节日的来历,习俗,而且还联想到现在我们是怎样过这些节日的。
在这些节日中你一定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把这个节日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活动写出来。
2、先说一说你最喜欢的节日,为怎么喜欢?说出喜欢的原因。
其中你最喜欢怎么?把你最拿手的说出来。
(1)所说的活动一定突出这个节日的特色文化,当然要写到特色食物和民俗活动。
如:春节贴春联、放鞭炮、除夕守岁、吃饺子、拜年等。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
(2)要把活动的过程说得具体、生动。
节日里的活动很多,着重抓住能突出节日意义和气氛的一两种活动写出来,其它的一带而过。
(3)还要说一说自己在这个节日里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知识。
(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3、进行写作:
把自己刚才交流的内容写下来,写完后,自己先读一读,然后读给同桌听,让同桌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修改。
最后把它抄在作文本上。
第三篇:魅力中国传统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魅力中国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民族节日。
2、知道我国少数民族也有许多传统的民族节日。
3、知道三个主要传统的民族节日的来历,这些节日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
4、知道元宵节、重阳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的日期几习俗。
情感:
1、感受过传统民族节日的快乐和喜庆。
2、对我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感到自豪。
行为:
1、能说出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主要传统节日的日期、习俗和来历。
2、能分辨公历和农历。
3、尊重少数民族的节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我国主要的传统民族节日,以及它们的日期、来历和主要习俗。
难点:知道公历和农历的不同,了解传统民族节日的习俗与来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看日历,引进课题
1、出示十月份日历
师:同学们你们今年的十月份,你们过得开心吗?
(国庆放假7天、还有重阳节和中秋节)
看一下年历,你能说出十月份的节日吗?
(师出示国庆节、中秋节、重阳节)
2、这一个月里有三个节日,那么一年12个月中还有哪些节日,你知道吗?
(出示节日卡片)
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讨论以下有关节日的话题好吗?
(出示课题:……节日)
3、这个日历,大家会不会看?请小组讨论一下日历有几种看法?(日历有两种看法:一种是阳历,也称公历,是世界上通用的一种历法;另一种是阴历,也称农历,是我国古人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发明的一种历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历法。
)
4、看你面前的日历,再看看黑板上这么多的节日,你能区分公历
的节日和农历的节日吗?
5、在这么多公历的节日中,老师还可以把他们分分类,你看得出吗?
(引导观察6月1日国际儿童节、5月1日国际劳动节等)
6、(大黑板上的节日)这里的节日就是一些传统的民族节日,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我国的传统的民族节日。
(出示课题:魅力中国节)
这些传统的民族节日是从我们的祖先世代相传下来的,代表了我们祖先当时特有的民俗风情。
二、讨论中国节,了解相关知识
1、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我国最热闹、也是最隆重的一个节日。
我们中国人民是以怎样的方式来欢庆春节的呢?请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2、老师刚才听到同学们过春节的方式可真不少,有开PARTY的、有放爆竹的、还有做家庭游戏的,可真开心,其实我也很喜欢过年。
那你们知道过年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小品,在看过小品之后要请你讲一讲春节的日期、来历以及有哪些习俗?有哪些同学知道?说一说。
3、谁能告诉我春节的日期?它的来历?有哪些主要的习俗?
4、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你是怎么过的?就让我们研究一下。
先请同学们讲一下,你们想要研究这哪个传统节日的哪些内容呢?学生汇报。
5、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定出六个子课题。
6、全班分组,撰写研究计划。
三、各小组进行活动并做相应的记录。
第二课时交流汇报
一、谈话导入
经过一个月的研究,我们对魅力中国节了解了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汇报一下。
二、各组进行汇报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在交流汇报中,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对所收集的资料、图片、信息等在班级进行汇报。
(各组进行汇报)
附汇报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以学生的记录为准。
1、春节来历和习俗: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我们了解各地的活动内容异常丰富多彩、像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很盛行。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习俗。
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始于南北朝,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炉团坐,笑语连连。
奶奶告诉我--拜年是中国国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的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话语。
中国还有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呢。
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
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现在过年我们还是吃饺子、全家围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初一早晨起来,穿上新衣服去给长辈拜年。
2、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也称灯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正月十五这天夜晚,皓月高悬,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观灯、放焰火、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现在,元宵节这天我们也吃元宵、看灯展。
3、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丰富有趣,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植树、放风筝等,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5、端午节来历和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6、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一家人围在一起,吃月饼、赏明月
7、重阳节的习俗: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三、汇报一下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高兴的事和困难,并说明是怎么解决的。
四、写作指导:
1、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对我国的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进行了汇报,归纳起来我们地传统节日就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在汇报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但了解了各个节日的来历,习俗,而且还联想到现在我们是怎样过这些节日的。
在这些节日中你一定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把这个节日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活动写出来。
2、先说一说你最喜欢的节日,为什么喜欢?说出喜欢的原因。
其中你最喜欢什么?把你最拿手的说出来。
(1)所说的活动一定突出这个节日的特色文化,当然要写到特色食物和民俗活动。
如:春节贴春联、放鞭炮、除夕守岁、吃饺子、拜年等。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
(2)要把活动的过程说得具体、生动。
节日里的活动很多,着重抓住能突出节日意义和气氛的一两种活动写出来,其它的一带而过。
(3)还要说一说自己在这个节日里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知识。
(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五、进行材料的整理与活动心得的书写:
把自己刚才交流的内容和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写下来,写完后,自己先读一读,然后读给同桌听,让同桌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修改。
最后把它抄在稿纸上。
六、小结
我们中华民族还有许许多多传统的民族节日,这些节日不仅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大家庭的凝聚力。
我们要按照中华民族的风情过好自己的传统节日,同时也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么多的传统节日,我们就利用这个机会一起来祝愿中华大家庭更加美满幸福、更加繁荣
富强,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七、在音乐《好日子》中结束这个活动。
第四篇:中国传统民俗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传承
中国传统民俗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传承
在当今社会,由于新潮与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正在逐渐被现代人所遗忘,特别是身为大学生的我们,甚至有不少同学崇拜洋节,但是作为被现代人忽视的中国传统的的确确曾经带领中国走向辉煌,那么中国究竟有怎么样的习俗?它逐渐被现代人所遗忘的原因又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中国传统习俗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深思。
中国传统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因而中国传统民俗既有人类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个性。
例如春节,是中国人最为传统,最受重视,最能体现中国民俗的节日。
每年的农历大年初一被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习俗有:祭灶、扫尘、除夕夜、祭祖、守岁、迎春、拜年、年夜饭、贴春联门神、放爆竹、压岁。
而到现在,仅有除夕夜、祭祖、守岁、拜年、年夜饭、贴春联门神等习俗存在了,像一般除了一些乡村地方让放鞭炮外,几乎都禁止放炮竹,祭灶、迎喜神、桃符、送穷……除了桃符转化成了春联,这些习俗在现代人的春节习俗中也已经非常少见。
其实很多春节习俗,都是中国人民为了祈求新年能有好的生活而形成的。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延续这些习俗不符合现代人对生活的追求。
加之现代人对自然和科学有了比古代多得多的了解,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大大增强,封建迷信在他们的心中不再有地位,他们祈福也仅仅是寄托自己的美好心愿,并不在乎繁文缛节和各种忌讳,所以部分春节习俗的消失是理所当然的。
春节因为是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节日,虽然有些习俗消失了但它还是存在并且节日气氛也很浓,而其他的传统节日就不然了,尤其是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青年冷落,
许多节日文化色彩都逐渐淡漠下来。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文化都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东西,要破除掉。
节日没有文化上的阐释的时候,人们渐渐的就忘掉了。
但是传统节日在现代生活中有存在的必要!传统节日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有三点:
1、传统节日有着凝聚民族精神的作用;
2、有增进人际和谐,传承文明的作用;
3、有利于建构“和谐”社会。
在历史上,传统节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演化,整合着的。
那么,在都市化进程中,如何使传统节日在都市生活中获得传承与转生,获得新的载体,却又保持其民族性?
第一、维持夏历和西历并存的历法制度:建设传统节日不能离开与之息息相关的夏历,对此,政府应该声明:夏历和西历并存是现政府的历法制度,报纸、电视台等媒介也应该夏历与西历并用,也许会觉得繁琐,可是却是对民族文化的觉醒意识,对自己民族传统的珍视。
不至于让我们在全球化的今天迷失自我,失落最宝贵的东西。
第二、将传统节日适当增加为法定节日:我国现行的法定节日中,只有春节是民族传统节日,而其他的有些是政治性节日:如国庆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消费出发,来设置了七天长假,少了文化底蕴,节日的欢愉,却多了浮躁与喧嚣。
在传统节日与现代政治性节日比重大大失谐的情况下,尊重人们的风俗习惯,适当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显得迫切并必要。
在2005年的两会上,60多位香港特区代表又联名提案,呼吁把清明节、中秋节增设为国家法定假日,各地人大代表门也纷纷建议将增设传统法定假日纳入议程之中。
中国人民大学的纪宝成教授多次呼吁增加中国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
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意义也为越来越多的人士所关注,所探讨。
第三、加强对下一代传统文化的教育:多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通过教育使他们有一种对传统节日,对本国节日的温情和敬意感,在传统节日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之前,社会教育的功能缺位必须由学校教育来补充,才不至于出现传统节日的“断代”。
第四、需要民俗学学者的努力,社会对民俗学的重视:民俗学家在发掘传统节日文化意蕴,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转生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社会应该重视民俗学家的工作,其中政府也应该在此起积极的引导作用,创设各种条件,引导民众对传统节日的喜爱,使传统节日既不失其文化意蕴,又在新时代下,增添了新的载体,新的方式为年轻人所喜爱。
使年轻人在快乐地过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时同样不忘记我们自己的节日,对我们的传统节日多一份温存和敬意,对洋节多一份宽容。
华夏传统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好好地珍惜,华夏传统节日该如何回应全球化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考验传统节日在社会生活领域能否继续具有现实生命力的标志。
但是传统节日的现代转生并不意味着抛却固有的传统和精神内核,一味地去屈就现代化、都市化。
而是在都市化、全球化浪潮中给人们以精神的慰藉,自我身份的认同。
让我们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一起传承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把它更加发光发大。
第五篇:领略民俗精髓,感受民俗魅力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领略民俗精髓,感受民俗魅力
——“民俗文化”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考、探索与收获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孙亚珠
我们的思考——引导学生了解并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各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中,民俗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闪光亮点。
我国优秀的民俗文化艺术传统,不仅塑造了华夏民族的伟大形象,并维系着中华民族走过了5000多年的历程。
许多专家和文化官员认为,一个民族有一种文化,一个地方有一种传承的、独特的带有乡土气息的文化,这是新时代构筑国家、民族现代先进文化的基因。
古往今来,民俗文化一直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和重视。
民间也有“入乡随俗”,以及“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等说法。
可见民俗文化在人们的意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人们精神
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许多传统的优秀文化缺失,很多人选择西方的潮流,丢弃本民族的文化,在教育中也多少呈现这种趋势。
孩子们知道西方的圣诞节,不知道中国的春节的意义;知道外国的情人节,不知道中国的“七夕”;传唱世界流行歌曲,不谙民族音乐。
传统文化精华的缺失已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担忧。
近年来,国家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各地兴起的民俗文化活动,很多民风民俗就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就为学校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教育资源,但民俗文化活动是社会的俗文化,更多在来自民间,是一种没有经过筛选的文化,良莠不齐的情况,甚至对学生成长有负影响的东西仍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这就启迪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更重视引导学生科学辨识,让我们的学生从小了解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继承优秀的民俗文化。
为此,我们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择从本地区民俗入手,挖掘传统文化精华,让学生通过体验、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我们期盼通过研究,实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并身体力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使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永葆青春,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学生能在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我们的行动——在活动中力求发展
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我校蓬勃开展起来,由此,知识之峰在主动跋涉中攀登,智慧之花在自主体验中盛开,思维之鸟在合作氛围中飞翔,探索之歌在研究实践中吟唱。
镜头一:梳篦留香
为了做好“梳篦留香”这项课题研究,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活动。
到网上搜索资料;去图书馆查寻文档;走访了篦箕巷,探寻了一家家老字号梳篦店,一睹了具有几百年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