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市普通高中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
生物学试卷(答案在最后)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一片森林、一个湖泊、一片草原、一块农田等,都可以各自成为一个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D.组成该生态系统的所有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消费者和分解者。

故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C符合题意。

故选:C。

2.在我国华北地区某苹果园里生活着多种昆虫,害虫主要有卷叶蛾、蚧虫、蚜虫和食心虫等;害虫的天敌(即天敌昆虫)为草蛉、异色瓢虫、螳螂等;既非害虫又非害虫天敌的中性昆虫有蚊、蝇、蚂蚁、蜜蜂等。

在果园中种草,天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增加。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卷叶蛾、蚧虫、蚜虫等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
B.中性昆虫对维持果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重要作用
C.卷叶蛾→螳螂→黄雀,构成一条食物链,其中螳螂位于第二营养级
D.种草后,果园中的食物网更复杂,有助于果园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一条食物链中生产者绿色植物属于第一营养级;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昆虫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属于第四营养级。

【详解】A、一条食物链中生产者绿色植物属于第一营养级,卷叶蛾、蚧虫、蚜虫等植食性动物以绿色植物生产者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A正确;
B、中性昆虫可以增加群落的丰富度,提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对维持果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重要作用,B正确;
C、卷叶蛾→螳螂→黄雀,缺少生产者,不能构成食物链,因此螳螂也不是第二营养级,C错误;
D、种草后,果园中的食物网更复杂,群落结构更加复杂,有助于果园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D正确。

故选C。

3.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中的灰狼种群在历史上曾被人为清除,导致马鹿等多种生物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20世纪末,公园管理者把灰狼重新引入黄石公园。

研究者在马鹿被狼捕食的低风险区和高风险区,分别测量了杨树被马鹿啃食植株的比例与植株(幼苗)的平均高度。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引狼入园第4年时,低风险区杨树的现存生物量比高风险区更大
B.引狼入园第4年时,高风险区杨树的生长比低风险区受到的抑制作用更强
C.图示结果体现三级消费者可间接控制生产者的数量变化
D.引狼入园后,马鹿的种群结构得到优化,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低风险区杨树被啃食比例在灰狼引入的第3年就明显升高,高风险区则明显下降,说明4年后低风险区杨树的现存生物量比高风险区更小,A错误;
B、无论高风险区还是低风险区,在灰狼引入后的第1年到第4年杨树的平均株高都在不断增加,其中高风险区株高增幅大于低风险区,说明引狼入国第4年,低风险区杨树的生长比高风险区受到的抑制作用强,B 错误;
C、本题的食物链是杨树→马鹿→灰狼,该食物链中灰狼是二级消费者,题图结果体现的应是二级(次级)
消费者可间接控制生产者的数量变化,C错误;
D、灰狼以马鹿为食,引狼入园后,马鹿的种群结构得到优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增加,D正确。

故选D。

4.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其中a~d代表能量值。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的能量c可代表生产者呼吸作用释放的热能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B.该金字塔的底座属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的能量
C.一般来说,能量金字塔和生物数量金字塔一样,会出现倒置的现象
D.上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少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输入到每个营养级的能量的去路有:用于自身呼吸消耗;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其去向有: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的能量。如果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称为能量金字塔。
【详解】A、由图可知:能量c可代表生产者呼吸作用释放的热能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A正确;
B、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将能量固定在体内开始,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所以该金宇塔的底座属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的能量,B正确;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所以能量金字塔不会出现倒置的现象,但生物数量金字塔会出现倒置的现象,C错误;
D、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上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少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D正确。

故选C。

5.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它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图中W1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能量。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B.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2/D1×100%
C.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B1+C1+D1
D.第二营养级生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C1
【答案】B
【解析】
【分析】每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④未被利用。

【详解】A、由于自然界中食物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故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因每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中包括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故能量逐级递减,A正确;
B、由题图可知,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W1,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D1,故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10%,B错误;
C、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中除去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剩下的即为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所需要的能量,故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B1+C1+D1,C正确;
D、每一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故第二营养级生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C1,D正确。

故选B。

6.“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出自《庄子·齐物论》,现喻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应和谐相处。

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周末返校时搭乘公交车属于低碳交通,能使人类的生态足迹减小
B.对野生动物最有效的保护是建立动物园、繁育中心
C.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D.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处理,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就地保护中最有效的为建立自然保护区。

【详解】A、搭乘公交车属于低碳交通,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能使人类的生态足迹减小,A正确;
B、对濒危野生动植物最有效的保护是就地保护,建立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属于易地保护,B错误;
C、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适时地有计划捕捞成鱼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C正确;
D、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处理,可回收垃圾可作为有效资源进行回收利用,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D正确。

故选B。

7.东南景天是一种常用于修复铅污染土壤的观赏植物。

科研人员研究了东南景天与樱桃萝卜单作及间作两种种植模式对修复铅污染土壤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若铅均不影响这两种植物的生长发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铅元素会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积累,生物营养级越高,积累量越多
B.与单作相比,间作可提高樱桃萝卜对铅元素的吸收程度
C.植物修复具有不会引起二次污染、安全可持续的优点
D.运用植物修复铅污染的土壤可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铅以比较稳定的物质形式存在于环境中,会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积累,生物营养级越高,积累量越多,A正确;
B、据右图可知,与单作相比,间作条件下无论是根部还是地上部,樱桃萝卜的铅质量浓度降低,说明间作可降低樱桃萝卜对铅元素的吸收程度,B错误;
C、植物修复属于生物类型的防治,具有不会引起二次污染、安全可持续的优点,C正确;
D、间接价值是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运用植物修复铅污染的土壤可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故选B。

8.塞罕坝曾因乱砍滥伐变成了林木稀疏的荒漠,后经合理引种、多树种搭配混交等治理,得以重现昔日风貌。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塞罕坝修复过程中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多树种搭配混交有利于提升塞罕坝的抵抗力稳定性
C.依据协调原理引种时,应优先考虑相近环境下的树种
D.引种树种的生态位相似度越高越有利于生态恢复
【答案】D
【解析】
【分析】群落演替有两种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这两种演替类型是根据起始条件划分的。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还有:初生演替速度慢,趋向形成新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多;次生演替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

这两类演替,都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详解】A、塞罕坝曾因乱砍滥伐变成了林木稀疏的荒漠,保留了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和繁殖体,塞罕坝修复过程中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B、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主要与生态系统的组分有关,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人工造林时搭配多种类型的树种,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复杂程度,有利于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B正确;
C、引种时,应考虑生物与环境相适应,依据协调原理,应优先考虑相近环境下的树种,C正确;
D、生态位相似度越高,竞争越激烈,故引种树种的生态位相似度越低越有利于生态恢复,D错误。

故选D。

9.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生态缸、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缸(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甲缸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分解者数量过少
B.乙缸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
C.丙缸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
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缸不应放在黑暗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甲缸中小鱼过多,缸中水藻不能制造足够的氧气,小鱼会因缺氧致死;乙缸水藻丰富适当,氧气和有机物等完全可以自产自销,所以小鱼可以生活时间最长;丙缸黑暗中水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维持缸中生态平衡。

【详解】A、甲缸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小鱼数量过多,种内竞争激烈,A错误;
B、乙缸中动植物数量比例适中,所以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B正确;
C、丙缸中的分解者是细菌和真菌,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C正确;
D、若想维持稳定性,丙缸不应放在黑暗中,也应放在散射光下,补充能量,D正确。

故选A。

10.双碳,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CO2的排放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数字表示CO2的排放量或减少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实现碳达峰后,空气中CO2的浓度仍可能会增加
B.图中C、D能通过食物关系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C.若用图中的数字构建碳中和数学模型,则该数学模型是①=②+④+⑥
D.与碳在生物成分和环境之间传递相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答案】C
【分析】据图可知,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和D表示消费者,①表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②④⑥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③⑤表示捕食,⑦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⑧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详解】A、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而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受排放和吸收双重影响,故实现碳达峰后,空气中CO2浓度仍可能增加,A正确;
B、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关系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题图中C和D表示消费者,B正确;
C、题图中CO2的排放量包括②、④、⑥、⑦、⑧,CO2的减少量为①,而碳中和指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因此用图中的数字构建的碳中和数学模型是①=②+④+⑥+⑦+⑧,C错误;
D、线粒体是细胞呼吸产生并释放CO2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固定CO2的场所,因此与碳在生物成分和环境之间传递相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D正确。

故选C。

11.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传统发酵技术制作的食品,酸奶、果酒、果醋、泡菜等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饮食多元化的需求。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制作酸奶与制作泡菜控制发酵的气体条件不一致
B.酿果酒时无需对葡萄严格消毒,原因是缺氧、酸性的发酵液抑制了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C.变酸的酒表面会有白膜出现,是醋酸菌大量繁殖形成的
D.家庭制作的泡菜因早期亚硝酸盐含量高而不宜过早食用,需等到亚硝酸盐含量较低后食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泡菜的制作原理: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详解】A、制作酸奶和泡菜都是利用乳酸菌,乳酸菌是厌氧菌,故制作泡菜与制作酸奶控制发酵的气体条件是一致的,A错误;
B、由于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绝大多数微生物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抑制,因此酿制果酒时,不需要对葡萄严格消毒,B正确;
C、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C正确;
D、泡菜腌制初期,亚硝酸盐的含量先是升高,因此家庭中制作的泡菜不宜过早食用,后来亚硝酸盐含量会降低并稳定在低水平,D正确。

12.氨基酸是酱油中最重要的营养成分,酱油中含有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

如图为工业上制作酱油的流程图,
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由图可判断出黑曲霉属于异养好氧型生物
B.黑曲霉发酵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使黑曲霉大量分泌制作酱油过程所需的酶类
C.发酵过程中大豆中的蛋白质、小麦中的淀粉均可为黑曲霉的生长提供氮源
D.发酵过程中,酵母菌、乳酸菌的发酵产物以及食盐均能起到抑制杂菌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制作酱油的原理是利用米曲霉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将蛋白质和脂肪分别水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A、黑曲霉发酵时需要添加大豆、小麦和麦麸等各种有机质,同时需要通入空气并不断搅拌,由此
A正确;
B、黑曲霉发酵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使黑曲霉充分生长繁殖,大量分泌制作酱油过程所需的酶类,B正确;
C、蛋白质的主要组成元素是C、H、O、N,淀粉的组成元素是C、H、O,故黑曲霉发酵过程中大豆中的蛋白质可为黑曲霉的生长提供氮源,小麦中的淀粉可为黑曲霉的生长提供碳源,C错误;
D、发酵过程中,酵母菌、乳酸菌的发酵产物的酸性物质以及食盐抑制了杂菌的生长繁殖,D正确。

故选C。

13.获得纯净的微生物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污染。

无菌技术在生产、生活和科研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列有关无菌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煮沸的方式可以将物体表面的一部分微生物和芽孢杀死
B.紫外线消毒常用于对培养环境的空气和一般物品的表面消毒
C.玻璃器皿和金属等耐高温且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可以用干热灭菌
D.接种环、涂布器以及接种过程中的试管口、瓶口可以通过灼烧来灭菌
【答案】A
【分析】无菌技术主要包括消毒和灭菌。

消毒是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微生物。

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方法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详解】A、通过煮沸的方式可以将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一部分芽孢杀死,部分耐高温的芽孢能够生存,A 错误;
B、对于培养环境的空气和一般物品的表面可以采用紫外线消毒法,其原因是紫外线能能够使杂菌的蛋白质变性,也会使杂菌的DNA结构遭到破坏,从而失去活性,B正确;
C、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如玻璃器皿(吸管、培养皿)和金属用具等,可以采用干热灭菌,C正确;
D、将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涂布器、接种环、接种针或其他金属用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

此外,在接种过程中,试管口或瓶口等容易被污染的部位,也可以通过火焰灼烧来灭菌,D正确。

故选A。

14.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通过将细胞毒素与单克隆抗体结合,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

ADC 组成及作用机制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毒素的特异性是ADC能选择性作用于肿瘤细胞的关键
B.ADC进入肿瘤细胞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C.ADC中抗体的作用是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将细胞毒素带到肿瘤细胞
D.ADC中药物的作用是通过诱发肿瘤细胞坏死而杀死肿瘤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文描述和题图,抗体上带有细胞毒素,抗体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通过胞吞的方式把细胞毒素一并带进靶细胞,引起靶细胞溶酶体膜的破裂,最后导致细胞凋亡。

【详解】A、细胞毒素杀伤肿瘤细胞没有特异性,能与肿瘤细胞膜上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是抗体,A错误;
B、ADC通常由抗体、接头和药物(如细胞毒素)三部分组成,ADC进入肿瘤细胞的方式是胞吞,B错误;
C、肿瘤细胞相当于抗原,ADC中,抗体可以特异性的和肿瘤细胞结合,将细胞毒素带到肿瘤细胞,C正确;
D、由图可知,ADC中药物的作用是通过诱发肿瘤细胞凋亡而杀伤肿瘤细胞,D错误。

故选C。

15.近年来多肉植物备受青睐,但由于其繁育周期长,难以适应产品商业化需求。

为了缓解多肉植株生长量和需求量的供求问题,可使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迅速繁育如图。

下列有关多肉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宜选择成熟叶片,分别用70%的酒精浸和次氯酸钠溶液消毒
B.过程②诱导愈伤组织期间一般不需要光照,后续培养过程中需要给予适宜光照
C.过程③中,转接培养基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不同阶段试管苗对营养的需求
D.过程④将试管苗应移植到珍珠岩基质需添加适量蔗糖,为幼苗生长提供碳源
【答案】B
【解析】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的流程是: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经再分化形成胚状体,长出芽和根,进而形成完整植株。

【详解】A、过程①选取的叶片应该用酒精消毒30s,然后立即用无菌水清洗2~3次,再用次氯酸钠溶液处理30min后,立即用无菌水清洗2~3次,A错误;
B、为了防止愈伤组织分化成筛管、维管等,过程②诱导愈伤组织期间一般不需要光照,后续再分化培养过程中需要给予适宜光照,以利于叶绿体的形成,B正确;
C、过程③中,将生长良好的愈伤组织转接到诱导生芽的培养基上。

长出芽后,再将其转接到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上,进一步诱导形成试管苗。

可见,转接培养基的主要目的是诱导形成试管苗,C错误;
D、过程④将试管苗移植到消过毒的珍珠岩基质中,是为了试管苗适应外界环境,再移栽到土壤中。

试管苗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不需要在珍珠岩基质中添加适量蔗糖作为碳源,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5分。

请把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6.亚洲象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的主要栖息地位于云南省南部。

截至2021年年底,云南省内的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约为360头,但它们分布于5个互不连通的地区。

回答下列问题:
(1)当野外生活的象群遇到食物和水源短缺时,会分工去远距离寻找食物和水源,大象的远距离通讯能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