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15个军编制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工农红军各军的编制序列及其演变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2支)
鄂豫皖边红一军(1920年4月成立)
军长许继慎政委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参谋长朱亚伦主任熊受暄
第一师(原31师)师长徐向前政委戴克敏(李荣桂)
第二师(原32师)师长漆德伟政委王培吾
第三师(原33师 + 原32师两个团)师长周维炯政委姜镜堂
独立旅(原32师一部与部分游击队)旅长廖业祺
(兵力:3个师1个旅长2100余人)
(1931年1月,商城长竹园会师,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
红一方面军的第一军(1935年7月21日)
军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主任朱瑞
(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1930年7月)
(湘西红四军和鄂西红六军合编而成)
军长贺龙政委朱勉之参谋长张应南
第四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
第一团(警卫团)团长覃甦政委汪毅夫
(兵力:一师一团2000余人)
(1931年3月,缩编为红三军第七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3支)
赣西南红三军(1930年7月)
(原赣西南的红六军改称红三军编入红一军团)
军长黄公略政委陈毅参谋长周子昆
第七师(原第一纵队)师长陈伯钧政委李涛
第八师(原第二纵队)师长刘畴西政委王如痴
第九师(原第三纵队)师长徐彦刚政委朱良才
(兵力:三个师5000余人)
(1932年,第八师撤销;12月,军部撤销)
(1933年,第七师、第九师同红二十二师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一师)
湘鄂西红三军(1931年3月)
(红二军团改编而成红三军)
军长贺龙政委邓中夏参谋长陈德清主任柳直荀
第七师师长孙德清政委朱勉之
第八师师长王一鸣政委王鹤
第九师师长段德昌政委陈培萌
教导第一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
教导第二师师长黄大鹏政委涂美中
警卫第一团警卫第二团警卫第三团
湘鄂西警卫团汉川独立团荆当独立团军直教导团
(兵力:5个师6个团5200余人)
(1934年10月,红三军在贵州印江县复称红二军团)
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1935年7月21日)
(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团奉命改称红军第三军)
军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参谋长肖劲光
(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下旬,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二纵队)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4支)
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28年4月28日)
(南昌起义部队余部、湘南起义农军、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井冈山的宁冈会师)
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主任陈毅
第十师(朱部与部分湘南农军)师长朱德党代表宛希先
二十八团
二十九团
第十一师(毛部与部分湘南农军)师长毛泽东党代表何挺颖
三十一团
三十二团
三十三团
第十三师师长陈毅
三十四团
三十五团
三十六团
(兵力:约万人,枪3000支)
(1928年5月25日改称为红军第四军。

取消了师的番号,红四军下辖4个团及1个教导大队。

全军共6000余人)
(1930年6月中旬,红四军编入红一军团。

8月,随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序列)
(1932年底,红一方面军撤销军的建制,红四军番号撤销,部队于1933年6月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二师)
湘鄂西红四军(1928年7月)
(3月,周、贺桑植洪家关游击队3000余进占桑植县城;4月初,周、贺溃散;贺龙亲往桑植鹤峰边界之红土坪一带收集散部三四百人重组革命军;6月间猛增至1500余人;7月,撤销湘西北特委,成立以贺龙为书记的湘西前敌委员会,并将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军长贺龙政委恽代英(未到职)参谋长黄鳌
第一师师长贺锦斋党代表张一鸣
四个支队:文南浦、贺桂如、贺佩卿、刘玉阶
(兵力:全军共1500余人)
(1930年7月,红四军与鄂西之红六军在公安县会师,改称红二军)
鄂豫皖红四军(1931年1月)
(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在商南长竹园会合合编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军长邝继勋政委余笃三参谋长徐向前主任曹大骏
第十师(原红一军第一师与红十五军第一团)师长蔡申熙政委陈奇副师长刘英
第十一师(原红一军第二师与红十五军第三团)师长许继慎政委庞永俊副师长周维炯
第十二师(鄂豫皖苏区红军中央教导第二师和鄂东警卫第二团)师长许继慎政委庞永俊
(兵力:全军共约1.25万余人)
(1931年11月上旬,红四军与红二十五军共同组成红四方面军)
(1933年7月上旬,红四军3个师扩编为红四军、三十一军、九军;红十师成为扩编后的红四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2支)
湘鄂赣边的红五军(1928年7月22日)
(原平江起义湘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
军长彭德怀党代表滕代远
第十三师师长彭德怀党代表滕代远参谋长邓萍
一团团长雷振辉党代表李灿
四团团长陈鹏飞党代表黄公略
七团团长黄纯一党代表贺国中
特务连
机枪连
炮兵连
(1928年8至9月,改编为5个大队)
第一大队李玉华
第二大队黄公略
第三大队贺国中
第四大队雷振辉
第五大队李灿
(兵力:3团3连2500余人)
湘鄂赣边的红五军(1928年9月)
(红五军与当地赤卫队合编为3个纵队另一个特务大)
军长彭德怀党代表兼主任滕代远副主任张荣生参谋长邓萍
第一纵队队长孔荷宠党代表胡筠
第二纵队队长黄公略党代表张启龙
第三纵队队长贺国中党代表刘崇
(兵力:11个大队3000余人)
(1928年11月,彭、滕率第一、第三纵队上井冈山,12月与红四军会合,编入红四军三十团;黄、张率第二纵队600余人留驻湘鄂赣边,改称湘鄂赣境红军支队)
彭德怀红五军(1929年6月)
(恢复红五军番号)
军长彭德怀政委滕代远主任杨开明参谋长刘治志邓萍
第四纵队队长贺国中郭炳生党代表张纯清
第五纵队队长李灿队副王佐党代表彭鳌何长工参谋长徐彦
特务大队
彭德怀红五军(1929年9月)
(红五军与湘鄂赣边红军支队在铜鼓地区会师)
军长彭德怀军副黄公略党代表滕代远主任杨开明参谋长邓萍
第一纵队队长孔荷宠队副侯金武党代表兼主任于兆龙
第二纵队队长李实行党代表兼主任张启龙于定一
第三纵队队长吴溉之党代表兼主任彭鳌
第四纵队队长郭炳生党代表兼主任张纯清
第五纵队队长李灿党代表兼主任何长工邓乾元
特务大队
干部训练大队
(兵力:5个纵队2个大队3100人)
彭德怀红五军(1930年6月)
(红五军在湖北省大冶县刘仁八镇编入红三军团,原二纵三纵四纵合编为一纵和三纵,仍归红五军建制;五纵扩编为红八
军)
军长彭德怀邓萍政委张纯清主任吴溉之袁国平
军需处处长陈仲实军医院院长何复生军医院政委刘惠
第一纵队队长李实行政委于定一
第三纵队队长郭炳生政委张纯清
(兵力:约7000人)
邓萍红五军(1930年8月)
(红五军平江长寿街整编,纵队支队分别改称师团)
军长邓萍政委张纯清主任袁国平军医院院长陈春甫饶正锡
第一师师长李实行政委吴溉之侯中英
第一团团长彭绍辉王炳良政委喻庚李鸣铁
第二团团长钟彪政委温象符
第三团团长周彩星政委黄克诚
第三师师长彭鳌政委于定一谢翰文
第七团团长易振华何复政委谢翰文何保元
第八团团长侯中英刘校书政委朱义逸罗毅
第九团团长何复李寿轩
(兵力:约8000人)
(1931年9月,红五军与红八军合编为三个师,由红三军团军团部直接指挥,红五军的番号与建制被取消)
邓萍红五军(1932年3月21日)
(1932年3月12日中革军委命令恢复红五军番号与建制,原合编的三个师划归红五军)
军长邓萍政委贺昌参谋长耿万敌主任黄克诚
经理处处长刘益云副官长吴自立军医院院长饶正锡
第一师师长洪超彭绍辉政委江华参谋长彭绍辉
第一团团长王炳良政委余筠
第二团团长李寿轩政委余化民方强
第三团团长姚喆曹德清
第二师师长郭炳生政委彭雪枫
第五团团长白志文政委张平凯
第六团团长乐毅唐亮
第七团团长龙昌汉常子杰政委李志民
第三师师长彭鳌政委徐策参谋长吴异生主任孙发力
第九团团长吴桂桥黄英特政委李芬
第十团团长彭绍辉
第十一团团长何思栋文年生
邓萍红五军(1933年6月,红五军和红八军合编为红三军团第四师)
董振堂红五军团(1931年12月)
(1931年12月,由原西北军第五路军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的军直、两个师直,六个旅直,十一个团共计约17000人,于江西宁都起义,改编为红五军团)
总指挥季振同副总指挥董振堂参谋长赵博生
十三军军长季振同
十四军董振堂
十五军黄中岳
红五军团改编
军团长季振同董振堂副军团长董振堂赵博生
政委肖劲光朱瑞李卓然参谋长赵博生,陈伯钧,曹里怀,刘伯承
政治部主任刘伯坚组织部长张南生
宣传部长黄镇政治保卫局局长欧阳毅
供给部部长傅兰荪卫生部部长陈义厚姬鹏飞
董振堂第五军(1935年7月21日)
(1935年7月21日,红五军团改称第五军)
军长董振堂代政委曾日三代参谋长曹里怀政治部主任曾日三
保卫局局长欧阳毅供给部部长傅兰荪卫生部部长姬鹏飞
第三十七团
第三十八团
第三十九团
董振堂红五军(1936年1月)
(1936年1月,红五军与红三十三军合编)
军长董振堂政委黄超副军长罗南辉参谋长李屏仁毕占云
政治部主任杨克明保卫局局长梁旷生
第十三师(2个团)
第十五师(2个团)
五个团编制(1936年7月)
第三十七团团长刘佩王彦秉李屏仁吴克华李连祥
政委谢良陈道贵政治部主任张南生
第三十九团团长董俊彦吴代朝政委庄振风朱金畅参谋长吴克华
第四十团团长郭锡山政委谢良
第四十三团团长万汉江政委何志余
第四十五团团长叶崇本政委张力雄
董振堂红五军(1936-1937年,西路军兵败祁连山,建制取消)
西路军编制(1936年11月10日)
西路军军政委员会
主席陈昌浩副主席徐向前
军政委员会陈昌浩徐向前曾传六李特李卓然(以上5人为常委)
熊国炳杨克明王树声李先念陈海松郑义斋(以上11人组成)
西路军总指挥部(原四方面军总指挥部)
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参谋长李特
政治部主任李卓然政治保卫局局长曾传六
第五军军长董振堂政委黄超参谋长李屏仁政治部主任杨克明
辖2师4个团,3000余人,枪1000余支,平均每枪子弹5发
第九军军长孙玉清政委陈海松参谋长陈伯稚政治部主任曾日三
辖2师6个团,6500余人,枪2500余支,平均每枪子弹15发
第三十军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参谋长黄鹄显政治部主任李天焕
辖2师6个团,7000余人,枪3200余支,平均每枪子弹25发;另有骑兵师,200人马,200支枪,平均每枪子弹25发
(全军计21800人,机关、医院、伤病员及勤杂人员占40%左右)
高台战役(董振堂4100人)
第十三师
第39团
第45团
总指挥部
骑兵师
特务团
倪家营子战役
西路军总部
第五军 2个团
第九军
第三十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4支)
鄂西长阳红六军(1929年7月)
军长李勋副军长陈寿山参谋长李子俊,部队共编有2个师。

第一师师长刘良臣
第二师师长陈子清
(兵力:全军共3000余人)
(沿头溪打土豪邓甲山告捷;8月间,资丘遭伏,军长李勋等77人遇难,部队溃散)
赣西南红六军(1930年1月18日至21日)
(中共赣西、湘赣边特委和红五军军委决定将江西红军独立第二、三、四、五团与赣西南红军游击队合编为红军第六军,红五军及时派出43名有活动能力的骨干参加红六军工作)
军长黄公略政治委员刘士奇参谋长陈奇涵政治部主任毛泽覃。

下辖3个旅,后改为纵队
一纵纵队长柯武东政治委员李文林
二纵纵队长罗炳辉政治委员曾炳春
三纵纵队长刘作述
(兵力:全军共2600余人)
(1930年7月,红六军改为红三军,编入红一军团)
鄂西红六军(1930年2月5日)
(鄂西特委指示鄂西中央独立师第一、第二纵队于监利汪家桥会师,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
军长孙德清政治委员周逸群
一纵司令员段德昌政治委员王鹤
二纵司令员段玉林政治委员许光达
三纵司令员特委派任(由当地“神兵”改编的)
(兵力:全军共8000余人)
(1930年7月,红六军与红二军在湖北公安会师,组成红二军团)
洪湖新红六军(1931年1月)
(鄂西特委以红六军返回洪湖的一个多团为主,加上红二军留下的部分伤病员,合编为新红六军)
军长段德昌(不久,新红六军改编为独立团,段德昌改任团长)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
百色起义(右江)(1929年12月11日)
中共中央特派员邓小平张云逸叶季壮广西省绥靖司令李明瑞
广西省政府警备第四大队
教导总队一部
后改编的第八大队全部
第五大队第五营
韦拔群领导的右江农军
(兵力:共计2800余人)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
红七军组织了七人前委邓小平(书记)张云逸
军长张云逸政治委员邓小平参谋长龚楚政治部主任陈豪人
一纵(原警备四大队)司令员李谦政治委员沈静斋
二纵(机关枪营、特务营及地方武装合编而成)司令员胡斌政治委员袁任远
(1930年秋,红七军奉命北上,主力转战于黔、桂、粤、湘、赣五省边境,行程6000余公里,于1931年2月到达湘赣革命根据地;7月3日,进入中央苏区,遍入红三军团建制。

(1933年6月,红一方面军整编后,红七军与红二十一军缩编为红三军团第五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3支)
龙州起义(左江)(1930年2月1日)
中共中央特派员邓小平俞作豫
广西警备第五大队
部分反桂系军阀武装
广西龙州红八军
军长俞作豫政治委员邓小平
一纵队何家荣
二纵队宛旦平
三纵队王飞虎
(同年秋,该军余部100多名干部、战士经过艰难转战到达右江地区,被编入红七军)
鄂东南红八军(1930年4月)
(鄂东原有的第五军第五纵队,中央已决定扩大为第八军)
军长李灿(久伤未愈)黄公略(未到任)何长工政治委员邓乾元政治部主任柯庆施
一纵队司令员陈毅安政治委员彭雪枫
二纵队司令员程子华政治委员郭一清
三纵队司令员谢振亚政治委员余海清
四纵队
五纵队
(红八军成立后,与红五军组成红三军团;1931年春红八军军部撤销,所辖两个师直属红三军团)
(1930年夏,由鄂东南部分部队和当地游击队及赣北游击队组成的红八军第四、五纵队,先后北渡长江,进入鄂东地区作战。

同年10月,改编为红军第十五军)
湘赣红八军(1932年3月14日)
(湘赣省委以红军独立一师和三师为基础组成了红八军)
军长李天柱冯达飞代政治委员王震
(归三军团指挥;因为缺乏干部,没有成立军部)
(1932年10月,中央派蔡会文、萧克到湘赣领导军事工作,组建了军部,将两个师的政治部合编为军政治部。

11月,又将从一、三师抽出的部分工作人员组成军司令部,并设立了军医处)
军长萧克政治委员蔡会文(湘赣军区总指挥兼)
二十二师(原一师)师长谭家述政治委员王震
二十三师(独立师)师长戈勇政治委员胡楚父
二十四师(原三师)师长杨茂政治委员李毅
(兵力:全军共计2200余人)
(1933年6月,红八军改编为红六军团第十七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3支)
鄂北地区红九军
(1930年7月,出襄、枣、宜等地的红军游击队)
红九军第二十六师师长张香山政治委员余益庵参谋长何尚志
下辖4个团,共500余人
(1931年打下蔡阳等三市镇后,仅枪支就猛增至3000余支)
师长赵侗(中央委派)
(均县、房县地区活动的红三军教导团与当地游击队合编)
红九军第二十五师师长汤穆禹政治委员朱勉之
(1932年春,正式成立红九军军部)
总指挥张木阡政治委员马三光参谋长韦克铎
(红二十五师即由房县转移到洪湖地区,编入红三军第八、第九师;红二十六师改编为襄枣宜第一、第二路游击军,红九军番号即行取消)
闽西红九军
(1930年3月,闽西工农兵“一大”将闽西各县赤卫团、队改编为红九军)
军长邓毅刚政治委员高静山参谋长郑益政治部主任陈正
第一团(龙岩)
第二团(上杭)
第三团(永定)
第四团(连城)
第五团(武北、汀南)
(全军共约3000人,2000多支枪)
(1930年5月,红九军番号取消,改称红十二军)
红四方面军红九军
(1933年6月底7月初,四川省南江会议,决议师扩编为军)
(第十二师连同巴中地区的地方武装合编为第九军,1万余人)
军长何畏政治委员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参谋长王学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
第二十五师
第二十七师
第二十六师(后编)
(1935年5月参加长征后,红九军整编为4个师另2个团)
(1936年11月中旬,编入西路军序列,转战甘肃省河西地区)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2支)
赣东北红十军
(1930年7月,中央军委长江办事处将浔阳、湖口、鄱阳一带红军集中成立第十军)
(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扩编组成红十军)
军长周建屏代理政治委员胡庭铨
下辖3个团,每团编6个连,每连80人左右,枪63支,2000余人)
另编一个特务营
(战湖口辟新区。

9月红十军扩编,6000余人)
3个旅
1个特务团
政治委员邵式平军长周建屏赣东北军委主席方志敏
(红十军精简成3个团,共4000余人,艰苦奋战,巩固和发展了赣东北根据地)
(1933年1月25日,南渡信江到贵溪上清宫与中央红军第三十一师会合后,组成红十一军,归红一方面军指挥)
闽浙赣红十军
(1933年2月,红十军调离后,闽浙赣军区将留在当地的赤色警卫师与其他地方武装组成新第十军)
军长兼政治委员王如痴。

下辖两个师(1500余人)
(1934年春,红十军发展到4400多人)
(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拼消耗,损失巨大,缩编为3个团)
(11月红十军与担任北上抗日先锋队的红七军团在江西省德兴县重溪会合,合编为红十军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3支)
鄂豫边红军第十一军
(1928年7月,鄂东北特委河南省光山县柴山保尹家咀村会议,决议湖北黄安、麻城农民起义部队为基础组建的工农革命军第七军改编为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
军长吴光浩(兼师长)党代表戴克敏参谋长曹学楷
三十一师师长吴光浩党代表戴克敏参谋长曹学楷
下辖4个大队(共300余人)
(11月间,又成立了政治部,主任陈定侯;经一年奋战发展到700余人)
(1929年5月,河南商南起义部队班竹园整编为三十二师)
三十二师师长周维炯党代表徐其虚副师长漆德伟参谋长漆海峰政治部主任漆雨元
下辖3个团(全师共100余人,一个月后发展到300余人)
(1929年11月初,安徽六安、霍山农民起义,建立了第一、第二游击队)
(1930年1月20日,六安中心县委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三师)
三十三师师长徐百川政治部主任姜镜堂
下辖3个团(全师共200余人)
(上述3个师通过开展游击战争,分别创建了鄂豫边、豫东南和皖西3块根据地,整个部队发展到1500余人)
(1930年4月,依照中央指示,红十一军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改编为红一军)
广东东江工农红军十一军
(1930年5月19日,中央军委南方办事处东江特委将东江工农红军总指挥部下辖的第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五十团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
军长古大存政治委员吴秉泰参谋长龚楷政治部主任罗欣然
下辖第一、二、三、四、五纵队(全军2500余人)
(1930年8月17日,攻克梅县,在东江一带声威大振。

后来转战闽粤边界地区时遭到挫折)
(1930年12月,红十一军余部改编为东江红军独立第二师)
红一方面军的第十一军
(1933年1月25日,红十军奉命南渡信江到贵溪上清宫与中央红军第三十一师会合后,组成红十一军,归红一方面军指挥)军长周建屏政治委员肖劲光
辖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共4500余人)
(成立后即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

6月,改编为红七军团第十九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3支)
鄂东南红十二军
(1929年9月,鄂东南中心县委将阳新、大冶等地游击队)
第十二军
军长谢振亚(共200余人,百余支枪)
(1929年秋,红五军第五纵队由江西转战鄂东南,开辟根据地,扩大工农武装,编入红五军第五纵队)
(1930年红八军成立后,原红十二军主力编入第三纵队,纵队长谢振亚,政治委员余海清)
闽西红十二军
(1930年5月,闽西特委将成立不久的红九军改编)
红十二军
军长邓毅刚政治委员邓子恢参谋长郑益政治部主任陈正
原辖的5个团扩编为3个纵队。

全军3000余人
(两个月后,红十二军编入红一军团)
所辖3个纵队改称第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师
军长伍中豪政治委员谭震林
(1931年10月,红十二军在第三十四、三十五师分别编入红三、红四军后,率第三十六师进入长汀)
(12月,与新十二军会师,两军合编,仍称红十二军)
新十二军改称第三十四师
军长罗炳辉政治委员谭震林任
(1932年4月,增编第三十五师)
(10月,红十二军军部及第三十六师编入红二十二军)
十二军缩编
萧克任军长,黄甦任政治委员
(1933年6月间,十二军整编为红一方面军独立第一团)
闽西新十二军
(1930年11月,由红二十军、红二十一军合编而成)
红十二军
代军长贺沉洋,政治委员施简,政治部主任李力一
下辖3个步兵团
二团(共1100支枪,2600人)
三团(枪500支,人500余)
(红十二军成立后便立即集中岩城,改编训练,准备于11月30日前出击敌人,向漳州进展)
(12月,中央派左权前去任军长)
(1931年第三次反“围剿”后,新十二军与老十二军会师合编,仍称十二军)
(1933年6月间,红十二军整编为红一方面军独立第一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2支)
浙南红十三军
(1930年5月11日,浙南特委决定以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为基础,扩大红军;8月于温州永嘉楠溪五鶒建军)
红十三军
军长胡公冕政治委员金贯真陈文达(又名柴连福)
下辖第一、二、三大队和教导团
(8月底,红军攻陷城池,建立苏维埃)
(9月,红十三军因敌强我弱,在敌人的进攻中大部失散,余部转为零星的游击活动)
(1935年11月,红十三军余部加入红军挺进师)
红五军团的第十三军
(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万余官兵,在参谋长赵博生和旅长季振同、董振堂等率领下,在江西宁都举
行起义。

当日,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下辖3个军。

季振同任总指挥,副总指挥董振堂、赵博生,政治委员肖劲光)第十三军(第二十六路军第七十三旅)
军长董振堂政治委员何长工参谋长刘耀增
第三十七师
第三十八师
(1932年6月,红十四军缩编为第三十九师,归红十三军建制)
第三十九师
军长赵博生兼任政治委员王如痴
(同年12月,红十三军建制撤销,三十七师编入第三十九师,三十八、三十九师归红五军团直接指挥)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2支)
苏南红军第十四军
(1930年4月活动在江苏通海、如皋、泰兴地区的农民武装)
红十四军
军长何昆政治委员李超时参谋长薛衡竞政治部主任余乃诚
下辖两个支队(共1300余人)
(进攻老虎庄初战告捷)
扩编为第一、二师
(8月27日,红十四军二师四团六营会同5万余农民,攻下有苏南交通要道之称的南通市五楼桥)
(10月间,红十四军主力被敌人打散,余下少数部队转移到中央苏区,红十四军至此即告结束)
红五军团的第十四军
(1931年12月,宁都起义的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一部改编入红五军团)
第十四军
参谋长赵博生(兼任军长)政治委员黄火青参谋长朱冠甫
辖第四十、四十一师
(1932年6月8日,红十四军缩编为第三十九师,调归红十三军建制)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3支)
徐海蚌地区的红十五军
(1930年7月上旬,中共徐海特委领导徐海蚌地区的农民武装起义)
红十五军
军长陈资平
第一师(萧县黄口、王寨、永固地区的暴动队)
第二师(铜山县东黄集、太湖、贺村地区的暴动队伍)
第三师(宿县百善、东三铺、也池铺等地的暴动队伍)
(分别向萧县、铜山、宿县等县城发起进攻,但不久就在敌人的进攻中遭到挫折,部队失散,番号随之取消)
鄂东南地区红十五军
(1930年10月18日红八军攻打长沙部队一部和鄂东南各县游击队、赣东北部分游击队及红八军部分痊愈伤病员编成的四、五纵队)
红军第十五军
军长蔡申熙政治委员陈奇政治部主任周吉可
下辖第一团、第三团(全军约1800余人,活动于黄梅、广济、宿松、太湖等县)
(1931年1月,红十五军与红一军在商城南部的长竹园会合,并合编为红军第四军)
红五军团第十五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