蚶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布在中国沿海地区,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皆有养殖。
壳高大于壳宽,约为壳长的3/4~4/5,壳顶突出,而尖端又向内卷入,位于背前方,壳表被有棕褐色茸毛, 顶部者极易脱落,故壳常呈白色,壳前端边缘均圆,向后逐渐延伸,背面斜下,使壳的后端呈瓣状,左壳稍大于 右壳,每壳具放射肋纹30~34条,以31条者较多,肋纹与肋间沟宽度相等,壳的边缘亦有相同数目与肋纹及肋间 沟相当的凹陷。两壳的肋纹显然不同,右壳除前端数条有突起外,其余均极平滑,而左壳则只有后端10余条较为 平滑,其余则均由长方形小突起排列而成,放射肋在顶端细弱,向下变粗壮,两壳壳顶距离较远,韧带呈披针形, 铰合部直,铰合齿50枚左右,两端粗而稀疏,向中央则渐渐细密。壳内面亦有与肋纹相当的突起,无肋纹,但有 很细密的线形花纹;闭壳肌痕显明,前闭壳肌痕呈卵形,较小,下端尖,后闭壳肌痕呈鸡心形。两壳之中上部极 膨胀。外套膜边缘厚,呈波纹状,外侧印有与贝壳边缘相同之齿纹。足不很发达。无足丝。
蚶子
蚶类动物的总称
01 简介
03 烹饪方法 05 种类
目录
02 习性 04 形态特征
蚶子是蚶类动物的总称,是双壳纲中比较原始的类型。蚶子的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沿海各地普遍食用的 海产品。中国蚶子的种类很多,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有毛蚶、泥蚶和魁蚶等。
简介
蚶子又名泥蚶、芽蚶、血蚶、花蚶,产于鲒琦、桐照一带,称为“奉蚶”,是蚶子中较著名的一种。奉化蚶 子属瓣鳃纲、蚶科贝类动物,外壳两瓣,白色坚硬,大小相称,壳面有瓦楞状放射肋。奉化蚶子瓦楞数为18条, 与他处所产不同。奉化蚶子特点是无含口泥,肉色鲜红,体肥壮,柔嫩鲜美,咸味适中,为席间珍馐,故唐代即 列为贡品。
形态特征
魁蚶
泥蚶Leabharlann 毛蚶贝壳斜卵圆形,坚厚,一般壳长80~104mrn,高62~85mm,大者长可达122mm,高102mm。两壳合抱,左壳 比右壳稍大,极膨胀,壳顶突出,向内弯曲,稍超过韧带面。韧带梭形,具黑褐色角质厚皮。背部两侧略呈钝角, 壳前缘及肤缘均呈圆形;后缘延伸呈截形。放射肋宽,平滑整齐,无明显结节,约42~48条,以43~44条较多见, 生长轮脉明显,壳面白色,被棕褐色绒毛状壳皮,壳顶部壳皮带脱落,使壳顶呈白色。壳内面白色,铰合部直, 铰合齿60~70枚,中间者细小直立,两端渐大而外斜。闭壳肌痕明显,前痕小,卵形;后痕大呈梨形,外套痕明 显,鳃黄赤色。壳边缘厚,有与放射肋沟相应的齿状突起。
习性
蚶子喜欢生活在内湾河口附近的软泥底质中,因为它没有水管,所以潜入泥面下的深度不大,只是在泥底的 表层埋栖。蚶子有两扇很厚很坚固的贝壳,这两个贝壳都很凸,所以合起来差不多呈圆球形。蚶子的两扇贝壳在 背部咬合的部分很窄,呈直线形,上面生有一列互相嵌合的小齿。蚶子的身体里面有两块闭壳肌,它们的两端分 别固着在左右两个贝壳的内面。当肌肉收缩时,可以把两扇贝壳拉近、拉紧,使它关闭起来;当肌肉舒张时,贝 壳张开,足可以从前方伸出来活动。蚶子的前后两个闭壳肌的大小差不多,所以属于等柱类。
蚶子(18张)
烹饪方法
将蚶子放在钵中,倒入清水,用竹帚洗刷(要连续刷洗,不能中断,防止蚶子吸入泥水),至壳发白,倒掉 泥水,再用清水淘洗干净,放入沸水中略烫(不要烫得太熟,以免肉色发紫,没有鲜味),随即取出。如壳不易 剥开,可将蚶子翻动几下,再放入沸水中略烫。将烫好的蚶子剥去半边壳,放入盘中,撒姜末,葱末,淋上酱油、 酒、麻油即成。
感谢观看
生活于浅海泥沙底,尤其喜在有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
分布于中国沿海地区,以山东半岛的羊角沟,天津的汉沽和塘沽,辽宁的辽河口等处为多。
种类
我国蚶子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舟蚶、偏胀蚶、棕蚶、布纹蚶、青蚶、扭转蚶、半扭转蚶、古蚶、泥蚶、毛 蚶、魁蚶、比那蚶、鲁梭氏蚶、球蚶等等,其中以毛蚶的产量最大,泥蚶最好吃,魁蚶的个体最大。其中以浙江 宁波奉化海边滩涂产的泥蚶最为驰名,相传在唐元和四年(809年)即被列为贡品,每年选送一石五斗至京城长 安。
生活于潮下带5m至10~30m深的软泥或泥沙质海底。
分布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以辽宁、山东产量最多。
海产贝类。壳高大于壳宽,约为长度的2/3,壳顶突出且向内卷,约在壳前方1/3处,其间距离较远,壳表被 有棕色壳皮,极易脱落,尤以顶部为甚,故壳常呈白色,壳背面具放射肋纹18条,肋间沟较肋纹为宽;放射纹仅 后方数条光滑,其余均由粒状突起排列而成,顶端细密,至腹面粗糙;壳之前端钝圆,向后延伸,背面斜下,故 后端尖瘦。韧带为黑褐色角质皮,呈矛头状,壳顶前方部分较后部大,铰合部直,铰合齿约为40枚,两端粗而稀, 向中央渐渐细密。壳内面边缘有与肋纹相应的凹陷,无肋,但在中部前方有稍稍突起的细放射花纹,约占2/3的 面积;闭壳骨痕较明显,略似圆形,后者大于前者,外套膜较发达,边缘呈与放射肋相应的波状。无足丝。生活 于浅海软泥滩中。
蚶子(1张)据元至正《四明续志》载,其时奉化已有人工养育,谓之“蚶田”。明嘉靖间,养有蚶田4亩2分。 养殖蚶子,先要在海涂筑塘蓄水,第一年冬天种苗,至第三年年初采收,小寒、大寒期间,蚶肉最肥。蚶苗来自 山东文登、荣城、乳山及省内乐清、玉环等地。1936年养蚶2025苗,产170吨。以后,由蚶苗多寡随价格涨落, 产量不稳。1974年,经县政府和省海洋研究所扶植和指导,在松岙养殖场开展人工育苗,历时3年,获得成功。 1982年,杨村的500亩滩涂投放亲贝25吨,稚苗500万颗,当年每平方米得稚贝155粒。1988年,养殖2607亩,产 量1679吨。2001年,松岙海沿村卓宏波与乐清人合作建成百亩蚶场。2003年,全市养蚶2000亩,产量597吨。 2006年,放养6270亩,其中混养3500亩,产量1385吨。2007年,养殖面积骤减至2505亩,产量2166吨。2008年 减至2310亩,产量510吨。奉化蚶子主供本地及沪、甬各埠 。
壳高大于壳宽,约为壳长的3/4~4/5,壳顶突出,而尖端又向内卷入,位于背前方,壳表被有棕褐色茸毛, 顶部者极易脱落,故壳常呈白色,壳前端边缘均圆,向后逐渐延伸,背面斜下,使壳的后端呈瓣状,左壳稍大于 右壳,每壳具放射肋纹30~34条,以31条者较多,肋纹与肋间沟宽度相等,壳的边缘亦有相同数目与肋纹及肋间 沟相当的凹陷。两壳的肋纹显然不同,右壳除前端数条有突起外,其余均极平滑,而左壳则只有后端10余条较为 平滑,其余则均由长方形小突起排列而成,放射肋在顶端细弱,向下变粗壮,两壳壳顶距离较远,韧带呈披针形, 铰合部直,铰合齿50枚左右,两端粗而稀疏,向中央则渐渐细密。壳内面亦有与肋纹相当的突起,无肋纹,但有 很细密的线形花纹;闭壳肌痕显明,前闭壳肌痕呈卵形,较小,下端尖,后闭壳肌痕呈鸡心形。两壳之中上部极 膨胀。外套膜边缘厚,呈波纹状,外侧印有与贝壳边缘相同之齿纹。足不很发达。无足丝。
蚶子
蚶类动物的总称
01 简介
03 烹饪方法 05 种类
目录
02 习性 04 形态特征
蚶子是蚶类动物的总称,是双壳纲中比较原始的类型。蚶子的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沿海各地普遍食用的 海产品。中国蚶子的种类很多,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有毛蚶、泥蚶和魁蚶等。
简介
蚶子又名泥蚶、芽蚶、血蚶、花蚶,产于鲒琦、桐照一带,称为“奉蚶”,是蚶子中较著名的一种。奉化蚶 子属瓣鳃纲、蚶科贝类动物,外壳两瓣,白色坚硬,大小相称,壳面有瓦楞状放射肋。奉化蚶子瓦楞数为18条, 与他处所产不同。奉化蚶子特点是无含口泥,肉色鲜红,体肥壮,柔嫩鲜美,咸味适中,为席间珍馐,故唐代即 列为贡品。
形态特征
魁蚶
泥蚶Leabharlann 毛蚶贝壳斜卵圆形,坚厚,一般壳长80~104mrn,高62~85mm,大者长可达122mm,高102mm。两壳合抱,左壳 比右壳稍大,极膨胀,壳顶突出,向内弯曲,稍超过韧带面。韧带梭形,具黑褐色角质厚皮。背部两侧略呈钝角, 壳前缘及肤缘均呈圆形;后缘延伸呈截形。放射肋宽,平滑整齐,无明显结节,约42~48条,以43~44条较多见, 生长轮脉明显,壳面白色,被棕褐色绒毛状壳皮,壳顶部壳皮带脱落,使壳顶呈白色。壳内面白色,铰合部直, 铰合齿60~70枚,中间者细小直立,两端渐大而外斜。闭壳肌痕明显,前痕小,卵形;后痕大呈梨形,外套痕明 显,鳃黄赤色。壳边缘厚,有与放射肋沟相应的齿状突起。
习性
蚶子喜欢生活在内湾河口附近的软泥底质中,因为它没有水管,所以潜入泥面下的深度不大,只是在泥底的 表层埋栖。蚶子有两扇很厚很坚固的贝壳,这两个贝壳都很凸,所以合起来差不多呈圆球形。蚶子的两扇贝壳在 背部咬合的部分很窄,呈直线形,上面生有一列互相嵌合的小齿。蚶子的身体里面有两块闭壳肌,它们的两端分 别固着在左右两个贝壳的内面。当肌肉收缩时,可以把两扇贝壳拉近、拉紧,使它关闭起来;当肌肉舒张时,贝 壳张开,足可以从前方伸出来活动。蚶子的前后两个闭壳肌的大小差不多,所以属于等柱类。
蚶子(18张)
烹饪方法
将蚶子放在钵中,倒入清水,用竹帚洗刷(要连续刷洗,不能中断,防止蚶子吸入泥水),至壳发白,倒掉 泥水,再用清水淘洗干净,放入沸水中略烫(不要烫得太熟,以免肉色发紫,没有鲜味),随即取出。如壳不易 剥开,可将蚶子翻动几下,再放入沸水中略烫。将烫好的蚶子剥去半边壳,放入盘中,撒姜末,葱末,淋上酱油、 酒、麻油即成。
感谢观看
生活于浅海泥沙底,尤其喜在有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
分布于中国沿海地区,以山东半岛的羊角沟,天津的汉沽和塘沽,辽宁的辽河口等处为多。
种类
我国蚶子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舟蚶、偏胀蚶、棕蚶、布纹蚶、青蚶、扭转蚶、半扭转蚶、古蚶、泥蚶、毛 蚶、魁蚶、比那蚶、鲁梭氏蚶、球蚶等等,其中以毛蚶的产量最大,泥蚶最好吃,魁蚶的个体最大。其中以浙江 宁波奉化海边滩涂产的泥蚶最为驰名,相传在唐元和四年(809年)即被列为贡品,每年选送一石五斗至京城长 安。
生活于潮下带5m至10~30m深的软泥或泥沙质海底。
分布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以辽宁、山东产量最多。
海产贝类。壳高大于壳宽,约为长度的2/3,壳顶突出且向内卷,约在壳前方1/3处,其间距离较远,壳表被 有棕色壳皮,极易脱落,尤以顶部为甚,故壳常呈白色,壳背面具放射肋纹18条,肋间沟较肋纹为宽;放射纹仅 后方数条光滑,其余均由粒状突起排列而成,顶端细密,至腹面粗糙;壳之前端钝圆,向后延伸,背面斜下,故 后端尖瘦。韧带为黑褐色角质皮,呈矛头状,壳顶前方部分较后部大,铰合部直,铰合齿约为40枚,两端粗而稀, 向中央渐渐细密。壳内面边缘有与肋纹相应的凹陷,无肋,但在中部前方有稍稍突起的细放射花纹,约占2/3的 面积;闭壳骨痕较明显,略似圆形,后者大于前者,外套膜较发达,边缘呈与放射肋相应的波状。无足丝。生活 于浅海软泥滩中。
蚶子(1张)据元至正《四明续志》载,其时奉化已有人工养育,谓之“蚶田”。明嘉靖间,养有蚶田4亩2分。 养殖蚶子,先要在海涂筑塘蓄水,第一年冬天种苗,至第三年年初采收,小寒、大寒期间,蚶肉最肥。蚶苗来自 山东文登、荣城、乳山及省内乐清、玉环等地。1936年养蚶2025苗,产170吨。以后,由蚶苗多寡随价格涨落, 产量不稳。1974年,经县政府和省海洋研究所扶植和指导,在松岙养殖场开展人工育苗,历时3年,获得成功。 1982年,杨村的500亩滩涂投放亲贝25吨,稚苗500万颗,当年每平方米得稚贝155粒。1988年,养殖2607亩,产 量1679吨。2001年,松岙海沿村卓宏波与乐清人合作建成百亩蚶场。2003年,全市养蚶2000亩,产量597吨。 2006年,放养6270亩,其中混养3500亩,产量1385吨。2007年,养殖面积骤减至2505亩,产量2166吨。2008年 减至2310亩,产量510吨。奉化蚶子主供本地及沪、甬各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