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的情境设计高于生活的素养落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于生活的情境设计高于生活的素养落实
发布时间:2021-03-16T08:33:34.980Z 来源:《素质教育》2021年3月总第373期作者:虞兰琴王嫒林[导读] 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以《常见的天气系统之锋面系统与天气》一课为例
浙江省萧山中学浙江杭州311200
一、研究背景
1.高中地理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

高中地理课程的首要理念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积极倡导“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希望一线教师“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2.情境教学法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地理学科情境教学法就是授课教师通过设计相关的地理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地感知、领悟地理知识,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认知的教学方法。

这与高中地理课程倡导“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因此,情境教学设计是地理学科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学习方式;有效的教学情境设计将有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二、教学过程实录与反思
1.通过有效地引入环节情境设计诱惑学生的求学欲。

【引入环节】实录:截取央视“天气预报”栏目的开场音乐作背景,呈现杭州市10月中上旬天气预报历史,配合两幅“我本是来自北方的狼,却在南方冻成了狗”的网红图,抛出本堂课的第一个问题——“同一时间不同地区天气不尽相同,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有晴阴雨雪、冷暖寒凉等变化。

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同学们自由回答的答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都是受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或者处于天气系统不同部位的缘故。

【教学反思】: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于一堂课而言,一个新颖、有趣、引人入胜的开篇环节,能有效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他们从铃响前涣散的下课状态收拢注意力在铃响后聚焦到到对本堂课学习的期待中。

因此,本课如何设计引入环节的情境,笔者和授课老师进行了多次讨论和磨课。

为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授课老师呈现了两幅网红图,说出了进入十月后一个北方老师耐不住南方湿冷的切身感受,诙谐幽默,营造了一种轻松的氛围,也让学生体会到天气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人每时每刻生活在地理环境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地理环境,人要有意识地去了解、去学习地理环境的相关知识。

一个好的引入环节,除了唤起学生的求学欲,还应该是一个用心良苦的铺垫。

在进入必修Ⅰ第二单元第三节的学习后,笔者一直在留意天气变化。

刚巧十月上旬出现了几日近30℃的最高温,明显反常,而中旬14日的傍晚刚好是高一年级的课间跑操却遭遇了冷锋过境时的暴雨狂风,几个打乒乓球的男生冒雨在连廊下激战,而那天的晚自习下课,则凉风阵阵秋意浓。

为了增加同学们的切身感受,笔者建议将这段时间杭州的天气情况也呈现给学生,除了引入外,在学习完冷锋的知识后,再回过来分析自身刚刚经历的天气变化就是典型的冷锋过境前后。

音效环节的引入,效果很赞。

授课教师在设计引入环节时,利用音频剪辑技术,在PPT中插入了一段央视天气预报的前奏音乐。

事实表明,这样的设计让地理课堂顿时“活”了!当上课铃声响起,教室里就响起了央视天气预报经典的旋律,同学们上一秒还处在涣散状态的注意力下一秒就被耳朵牵引着聚焦到幻灯片上了——今天地理课是天气预报吗?今天的地理课要学什么呢?今天的地理课好像会很有趣哦。

2.通过有效的应用环节情境设计鼓动学生的乐学劲。

【应用环节】实录:教师设计不同情境呈现不同的天气现象,学生抢答是由什么天气系统引起的。

歌词可以现场唱一唱,诗词可以现场诵读一下,活跃气氛。

情境1:歌词与锋面系统
“三月里的小雨,淅沥沥沥沥沥淅沥沥沥下个不停”——暖锋;
“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地拍,暖暖的眼泪跟寒雨混成一块”——冷锋;
“大风吹,大风吹爆米花好美……”——冷锋。

情境2:诗词与锋面系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冷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暖锋;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冷锋。

情境3:谚语与锋面系统
“一场春雨一场暖”——暖锋;
“一场秋雨一场寒”——冷锋。

情境4:气象灾害与天气系统
“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
“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冷锋;
“冬半年的寒潮”——冷锋。

【教学反思】:知识从生活中来,应该要用到生活中去。

这是一堂青年教师的大比武课。

应用环节开始后的课堂状态,改编一句歌词:“好嗨呦,感觉课堂已经达到了沸点”。

学生丝毫不受后面一排坐着的听课教师的影响,悦动的音乐细胞瞬间被唤醒。

由于前期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以及视频播放动画,学生对冷锋、暖锋的基本知识和特点已经理解。

现在就是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典型天气现象。

授课教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歌词与锋面系统”、“诗词与锋面系统”、“谚语与锋面系统”等三块内容,通过唱一唱、背一背、念一念来运用所学的新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

在磨课的过程中,笔者建议,为了增加层次性和知识性,再增加一个“气象灾害与锋面系统”的“思一思”部分。

学生比我们想象的活跃。

也是年轻教师的设计更懂学生的内心。

当“唱一唱”环节出来的时候,虽然歌词学生不是很熟悉,但是现场发挥现场作曲,只为答出“冷锋”答案后给自己的一个最佳奖励。

诗词环节,“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冷锋所致的答案引起了小小的争执,又在语文高手的稍稍解释下顿悟,一片释然的欢乐。

而“思一思”环节,北方夏季的暴雨这一气象灾害究竟是冷锋还是暖锋,引起了同学们激烈的辩论。

看时间?看地点?看降水特点?哦,原来,冷气团不仅仅在冬半年横行霸道,即使是夏季,也会出现在我们北方地区呀!其实“气象灾害与锋面系统”的案例是教材上直接呈现的。

如果教师不采用如上的方式,直接要求学生将书本案例划线并背出,也是常见的授课学习方式。

但是一经辩论,认知矛盾冲突呈现,在大家的疑惑中,教师讲解原因,恍然大悟,印象深刻,欢声笑语、面红耳赤中牢牢掌握了一个个知识点。

本环节也留有遗憾:“大风吹,大风吹爆米花好美……”这句歌词是难以判断出冷锋的。

授课教师在备课时,为了找一句和风有关的歌词,生硬地选取了王菲的《催眠》,自以为“大风”即冷锋过境。

事实上台风也会带来大风、雷雨也会带来大风。

这提醒教师在挑选材料时还需更细致一些,不要生搬硬套。

不如选民族歌剧《白毛女》选段“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虽然浅显,但渲染的气氛可以加深对冷锋的印象,亦是民族艺术的熏陶。

3.通过有效的实践环节情境设计凸显学生的动手力
【实践环节】实录:教师在黑板上呈现底图提示。

每位同学先在学案的相应位置分别绘制冷锋和暖锋的剖面示意图,并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来绘制,再由同学进行点评修正。

然后全体同学将正确的剖面示意图绘制到教材图2-36和图2-37的旁边。

【教学反思】:绘图能力是地理实践力的重要体现。

2017版新课标将“地理实践力”列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室内、野外和社会的真实环境下,通过考查、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列为课程目标。

在本课的收尾环节授课老师设计了让每位学生动手绘制冷锋、暖锋天气系统剖面图的环节,旨在锻炼学生的绘图能力,实现文图转换,来加深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或者发现一些之前没有意识到的漏洞。

地理的绘图不是简单的临摹,是一边思考、一边用图形语言表达相应的地理内涵。

譬如:“如何在图上体现暖气团势力强大主动推进时整个天气系统时冷气团的走势”?“如何体现暖气团往往带来持续性降水而冷气团往往是大风、暴雨”?在修正环节,面对感觉已经无懈可击的修正“终图”,授课老师竟然提出了还有一处不足之处,不禁让同学们面面相觑,大眼瞪小眼,不知所以。

当老师用红笔在一位男生的板图上分别添上“气团”二字后,同学们暗暗点头,心悦诚服,这样才是严谨的表达。

“冷锋是一个天气系统,是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冷气团势力强大,主动推进”。

绘图环节结束,同学们再回顾去看一开始的冷锋定义,这才意识到一个简简单单的定义,在每位同学动手绘图后,竟变得字字珠玑、字字都有灵魂了。

4.通过有效的作业环节情境设计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学以致用】实录:
(1)参考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找到蒙古、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杭州的地理位置。

(2)完成以下材料的填空,并熟练模拟播报,准备下节课前脱稿演示。

来自西伯利来的冷空气前锋已经移到蒙古国南部,以及我国的东北平原一带,冷空气将继续向东南方向移动。

受其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将出现较大范围的大风、雨雪天气,气温也将明显下降。

请广大市民作好防寒防风准备,注意出行安全。

(3)据图描述11月5日到6日,受图示天气系统影响,北京、杭州的天气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月5日,(冷锋天气系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北京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杭州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气压较低。

11月6日,(冷锋天气系统移到长江流域,)北京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杭州出现大风、降温、降雨等天气。

【教学反思】:此部分内容是笔者在听课结束后,受启发而设计的作业部分,打算将其设计进入学案中,成为本课学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即“学以致用”。

第1题设计融入了区域认知的学科核心素养。

要求学生结合地图,找到蒙古、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杭州的地理位置。

这些地理事物中有我国的陆上邻国、我国重要的地形区、同学们生活的城市。

对高一学生而言是一项基础能力作业,可以轻松完成,也是有兴趣完成的。

第2题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不仅要将今天新学的知识运用到填空中,还要模拟主持人来一场播报;最后的温馨提醒,则体现了在自然环境中,人类要适应天气的变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通过模拟播报这样一个作业情境设计,让学生将枯燥单纯的记忆知识点转变成播报比赛,看台风、看流畅、看气场、看温馨提醒,反复诵读准备的过程中记住了知识点,还深深留下了空间感、逻辑感。

第3题的设计,是对学生综合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

笔者在备课时,感觉湘教版教材上P58活动题中第3、4题的作业对学生而言有执行的难度,于是作了以上改编,使无论住校生还是通校生均有条件完成这项学习活动。

三、总结
这节课是我校新近入职的年轻教师在参加教学能力大比武中的一堂参赛课。

笔者有幸作为年长教师与年轻教师结对,一起探讨、一起设计,反复磨课。

在这个过程中,有收获也有不足。

遂成此文,敦促自己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也要向年轻教师学习,彼此共同成长。

1.源于生活的情境设计。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只有在生活中获得的教育才是有用的、真的教育。

他强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甚至与生活打成一片。

我们一线教师常常会感慨:现在的学生真缺乏生活常识。

因此,高一的地理教师尤其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尽可能地将生活中的鲜明的、有趣的地理现象收集起来,设计成贴近生活又服务教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立足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高于生活的素养落实。

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倡导“通过教育创造一种高于现实生活的更加美好的生活,使社会生活更加完善、美好”。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面对众多的素材还要精心筛选,筛选好了还要精心设计,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盲目堆砌。

情境的设计必须有利于教学环节的推进,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掌握了地理学科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一次次情境教学的课堂中强化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锻炼了绘图识图等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逐渐养成了关注身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这就是地理学科的教学情境设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