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相关资料
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

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形势与政策已经成为了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对形势与政策的了解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做出正确的决策。
因此,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形势与政策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形势与政策的基本概念。
形势是指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政策则是指国家或组织为了解决问题或达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方针和措施。
形势和政策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形势决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而政策又会影响形势的发展和变化。
因此,了解形势与政策的关系对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至关重要。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当前的形势与政策。
在经济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旨在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政治方面,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外交方面,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稳定。
这些都是当前形势与政策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并掌握。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报纸、杂志、书籍等途径来获取更多的形势与政策资料。
报纸和杂志是了解形势与政策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政策调整。
此外,书籍也是获取形势与政策资料的重要来源,通过阅读一些经典的政治、经济、社会学等方面的书籍,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形势与政策的背景和原理。
除了阅读,参加一些相关的学习培训也是提高形势与政策水平的有效途径。
政府和各个行业都会组织一些形势与政策的培训班或研讨会,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我们可以听取专家的讲解和分享,了解最新的形势与政策动态,并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来加深对形势与政策的理解。
形势与政治[大全5篇]
![形势与政治[大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386b0e9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21.png)
形势与政治[大全5篇]第一篇:形势与政治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
今后5年~10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将快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
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先后崛起,将加速国际经济关系调整与格局演进,多极化趋势将日趋明显。
美国经济“双赤字”,使世界经济发展失衡。
美元贬值、油价飙升,使全球经济风险加大,但世界经济整体趋势依然向好。
去年,世界经济增长5%,为近30年来最好。
今年,受欧元区和日本经济疲软的影响,全球产出增幅将放缓。
美国经济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引擎。
国际机构和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国经济将持续稳健扩张。
虽然受到高油价冲击,又面临财政和贸易“双赤字”,但美国经济的内生性强,增长势头不会改变。
原因是:1。
企业投资强劲复苏,居民消费持续增长。
2。
低利率时代虽然结束,但宏观环境依然宽松。
3。
“新经济”虽然缺乏新动力,但活力再现。
加之布什政府的持续减税、弱势美元和油价适度回落等等,均有利于美国经济持续扩张。
日本经济意外衰退复苏步履维艰。
去年,国际机构普遍看好日本经济。
今年上半年日本经济将处于停止状态,下半年可能恢复增长。
然而,日本经济复苏依靠的不是内需而是外贸。
因为,目前仅靠内需尚难支撑日本经济复苏。
可见,当前日本经济基础依然脆弱。
一是油价飙升对经济影响开始显现;二是国内需求依然不旺;三是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出口。
欧元区经济增长缓慢,但复苏势头尚能维持。
欧元区经济在连续两年低迷后,去年增长2%,虽低于IMF估计的2。
2%但仍是近4年来最好的欧元的被动持续升值。
油价居高难下,开始影响欧元区经济复苏亚洲经济增长触顶回落,但仍是全球最快的地区。
该地区宏观经济基本稳定,区内合作效应凸显,互利共赢格局正在形成,发展趋势是:东亚地区将持续较快增长,“四小龙”则适度扩张;东南亚经济将稳步复苏,越南和泰国成为佼佼者;南亚经济增长势头不弱,印度成为地区领头羊;中亚经济恢复性高增长,但资源型经济风险将增大。
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

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当前经济形势和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目录一、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二、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三、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四、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五、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六、今年下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和重点工作一、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一)背景:1、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中,在“GDP增速大幅下滑”的担忧中,我国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和谐稳定。
经济增长缓中趋稳、夏季粮油再获丰收、物价涨幅进一步回落、新增就业持续扩大,这与世界上许多主要经济体经济持续下滑、失业状况迟迟得不到改善形成鲜明对比。
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依然严峻:(1)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一波三折,脆弱的市场信心更不易恢复,极易导致国际外汇、证券、大宗商品等市场持续波动,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可能持续相当长时期,扩大外需的难度增大。
(2)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趋稳的基础尚不稳固,扩大有效需求面临不少制约因素,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实现全年农业丰收尚存在不确定因素,最突出的问题是经济下行压力仍然比较大。
(二)聚焦三季度经济数据[CPI]9月份CPI同比上涨1.9% [PPI]9月PPI同比下降3.6%[外贸]9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增6.3% [信贷]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232亿[PMI]9月制造业PMI回升至49.8% [房价]8月份70大中城市房价半数环比上涨1、GDP数据:经济增速三年来首跌破8 ——房产调控是经济增速下滑重要原因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8%。
其中,二季度增长7.6%,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
2、CPI数据:9月CPI重回“1”时代——物价得到控制统计局:9月份CPI同比上涨1.9%2012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9%。
其中,城市上涨2.0%,农村上涨1.7%;食品价格上涨2.5%,非食品价格上涨1.7%;消费品价格上涨1.8%,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3%。
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

1、2019年,中国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为()岁,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和欧洲地区平均水平。
(2.0)A、 60.5B、 65C、 68.5D、 75正确答案: C2、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A、 2025B、 2030C、 2040D、 2049正确答案: B3、()早就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2.0)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正确答案: B4、1978年12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新的长征。
(2.0)A、党的七届二中全会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C、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D、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确答案: B5、发达国家应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资金,尤其是兑现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亿美元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
(2.0)A、 300B、 700C、 1000D、 2000正确答案: C6、《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核心预算的最大捐助国和全球环境基金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捐资国是()。
(2.0)A、中国B、美国C、日本D、俄罗斯正确答案: A7、()适应又改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建立了高度关联和深刻认同。
(2.0)A、马克思主义B、空想社会主义C、实用主义D、利己主义正确答案: A8、《巴黎协定》的主要目标是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以内。
(2.0)A、 4B、 3C、 2D、 1正确答案: C9、我国低生育率时代已经持续了()年。
(2.0)A、 10B、 30C、 50D、 70正确答案: B10、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

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地理单元的总称,它是由洋、海、海湾、海峡等部分组成,面积为3.62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的71%。
作为国际政治博弈的重要舞台,海洋竞争已成国际焦点,态势渐趋激烈。
从国土构成上看,中国是一个海陆复合型国家,不仅有数万公里的陆上边界,也有着漫长的海上边界。
海洋承载着中国崛起的诸多重大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
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和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互为一体。
中华民族的崛起,必然是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过程。
第一章海权在国家政治、经济、安全中的作用历史上称霸世界的国家都曾是海洋强国古时:雅典、迦太基(坐落于非洲北海岸(今突尼斯),与罗马隔海相望。
最后因为在三次布匿战争(Punic Wars)中均被罗马打败而灭亡。
)、威尼斯中世纪:葡萄牙(达伽马经过好望角达到印度,麦哲伦完成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西班牙(支持意大利人哥伦布开辟新航线,发现了美洲)、荷兰近代:英国、日本、美国孙中山先生曾发出了“伤心问东亚海权”的感叹,并警示后人:“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
毛泽东缔造了人民海军,并发出了“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号召。
一、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历史上,我们一直把海洋视为天然屏障,更谈不上主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
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在《海权论》中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
海洋权益属于国家的主权范畴,它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权利,或者说,国家在海洋上获得的属于领土主权性质的权利,以及由此延伸或衍生的部分权利。
进入21世纪以来,“强于世界者必先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已成为社会各方的共识,把我国建设成海洋强国的呼声越来越高,对海上通道及海权的需求成为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选择。
形势与政策资料

形势与政策资料形势与政策资料1文化软实力竞争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1)2中日关系 (2)3钓鱼岛之争 (3)4文化体制改革 (3)5朝鲜半岛问题 (5)6台湾问题 (6)7南海问题 (8)文化软实力竞争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路径选择一.内涵解读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软实力竞争软实力:一种与“经济和军事”相对应的“文化、价值观和国民凝聚力”中国对文化软实力的定义: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文化模式所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它是相对于经济、军事等外在的、刚性的力量而言的。
1、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状: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了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②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形成。
③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④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文化贸易稳步增长。
⑤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2、我国文化建设的挑战①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的发展存在着结构性失衡。
②我国文化创新能力不足,在对外文化贸易中存在巨大的“文化赤字”。
③西方文化对我国影响构成了强烈冲击,民族文化面临着被侵蚀的危险。
3、路径选择(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①统筹发展两种生产力,实现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⑴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协调发展。
⑵在强调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时也必须避免陷入去硬取软的误区。
②捍卫以“尚中和合”为本原的民族文化个性,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
⑴中国的“尚中和合”的文化本质,是历史的积淀、民族的灵魂,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两个源泉。
⑵坚持文化多元性,反对文化一元性,即文化霸权主义。
③倡导以“和谐世界”为向度的文化外交理念,提升中国文化的亲和力。
④构建以“和而不同”为准则的安全共处模式,培育中国文化的感召力。
《形势与政策》专题资料

【政治】《形势与政策》专题资料《形势与政策》专题资料1.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路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备的先决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要“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和谐,就是通过调和的办法解决因事物的多样性和差异而产生的矛盾,求得均衡。
就社会而言,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解决矛盾的途径多种多样,但不外乎斗争革命、调和改良两种方式。
至于采取什么方法,则取决于矛盾的性质。
和谐是客观事物的基本属性。
和谐首先是一个整体的范畴。
和谐除了具有因素和要素量上的差异外,还有质的对立或区别。
社会制度不同,和谐的内涵也有所差别。
和谐不能取消事物的矛盾斗争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它所体现的是事物对立的统一,差异中的一致。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和谐社会是符合哲学所说的“矛盾同一性原理”的。
同一性即“统一”、“一致”,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是事物的稳定、和谐状态。
矛盾同一性为事物的发展提供条件,使矛盾的各方在统一的整体中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并壮大和发展自己,并且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矛盾的同一性的本质要求是和谐、稳定、有序。
分析题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共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形势与政策考试知识点总结

形势与政策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国际形势1. 经济全球化:国际形势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经济全球化。
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相互联系,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等活动日益频繁。
参与全球化的国家可以分享全球资源,促进经济增长,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比如全球性经济危机、金融风险等。
2. 多极化:国际形势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多极化。
随着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多国之间的竞争、合作、摩擦日益增多,国际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3. 战争与恐怖主义:国际形势中安全问题一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恐怖主义、国际冲突等问题给国际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要求各国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4. 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
二、国内形势1. 经济发展:国内形势的首要问题是经济发展。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压力,需要创新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是国内形势的重要方面。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维护社会稳定。
3. 生态环境: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
国内形势需要政府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4. 水资源与能源:水资源和能源问题也是国内形势的重要方面。
政府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水资源和能源的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政策理论知识1. 政治理论:政治理论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理论等。
考生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构建主义等理论。
2. 政策实践:政策实践知识包括国家治理理论、国家治理实践、政策分析与制定等。
考生需要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了解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
形势与政策专题

形势与政策专题一、背景介绍作为一名关心国家形势与政策的学习者,了解当前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非常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当前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当前时局。
二、国内形势与政策1. 经济形势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深,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然而,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的经济形势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也逐步提升,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市场的竞争也越发激烈。
2. 政治形势当前,我国政治形势稳中向好。
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理论和政策,强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国际和平与安全形势仍存在不稳定因素,当前我国的政治安全形势也需加强。
3. 社会形势当前,我国社会形势总体稳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当前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变化,老龄化趋势明显,同时,社会安全形势也存在一些风险。
4. 科技创新当前,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已经取得了显著提升。
我国正加强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创新研发,推动科技创新向更高水平、更广领域发展。
三、国际形势与政策1. 经济形势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于不确定性中。
尤其是新冠疫情的爆发,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长期低迷的状态。
此外,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进一步打击和限制国际贸易和投资。
2. 地缘政治情势当前,全球地缘政治情势复杂多变。
特别是美中关系的紧张,加剧了全球地缘政治风险,社会上出现保护主义思潮,加大了全球贸易和经济合作的难度。
3. 气候变化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了严重影响。
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应积极采取措施,制止生态环境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4. 科技创新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正在逐渐向亚洲地区向东移动,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经济体对于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的认可度在不断提高。
本文对国内外形势和政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说明了我们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和科技等领域的优势和挑战,以及全球形势中的各种风险和机会。
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1、积极参与(A:),引导国际体系和秩序变革方向。
A.全球治理B.脱贫攻坚C防风固沙D.国际合作2、我国坚持道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摒弃冷战思维,反对(D),不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
A.多边主义C.合作共赢B.和平共处D.单边主义3、西方现代化的最大弊端,就是以(B)为中心。
A. 人民B.资本C. 利益D.民主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B)A、高速度发展B、高质量发展C、既是高质量发展,也是高速度发展D、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国内循环国际循环畅通无阻5、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一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二是来源于(C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B、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6、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C)A. 建立新中国B.追求共同富裕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D.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7、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搭建了世界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 D)平台。
A.国内合作B.国有合作C.国共合作D.国际合作8、(C)是构建“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
A.贸易畅通B.政策沟通C.民心相通D.设施联通9、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C)全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A. 中国式近代化B.西方式现代化C.中国式现代化D.中国式先进化10、中国式现代化是(D)相协调的现代化。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A. 发展和和平B.人类和自然C.合作和竞争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1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C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因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A.“三个代表”B.科学发展观C、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D.邓小平理论12、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A),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形势与政策知识点

第一部分大国兴衰的历史经验和中国的“和平崛起”主讲:申东镇一、大国兴衰的历史经验1.大国(强国)的界定定义: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和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特征:①必须有强劲经济基础和综合实力②要有整合的国家制度和社会结构③有吸引力的文化和精神特征④能够在全球施加国际战略影响【注】1688年,英国最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2.大国崛起的进程回顾①重商主义时代的世界性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②工业化时代的世界性大国——英国、法国·英国崛起:·16世纪末,英国大白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建立海上霸权·18世纪后期,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起日不落殖民帝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有世界工厂之称·英国崛起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亚当斯密《国富论》)·英国在世界上最先完成工业革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瓦特、牛顿)·繁荣的文化(莎士比亚提升国民素质)·法国崛起:·强大的专制主权形式·法国大革命·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兰西帝国·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定·法国的工业革命③实施赶超战略的后发国家——德国、日本·德国崛起:·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一种新的工业化模式——弗里德希·李斯特·武力挑战世界霸权——一战、二战·二战后德国的重新崛起·日本崛起:·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通过甲午中日战争,打败了中国,控制了朝鲜·通过日俄战争,打败了俄国,并控制了中国东北南部,1910年,正式吞并朝鲜·一战期间,日本进一步扩大在亚洲的影响,并成为五大决策国之一·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发动二战·战后日本的崛起④第一个社会主义世界强国——苏联(俄罗斯)·苏联崛起:·近代俄罗斯的崛起·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计划经济模式·美、苏两权争霸格局的建立·苏联解体与大国地位的衰败·俄罗斯走上重新崛起之路⑤新自由主义下的世界大国——美国·美国的崛起·美国的工业化·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大萧条——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美国的世界霸权3.大国崛起的启示:①安定稳定的政治局面和民族凝聚力是崛起的前提②长期稳定的发展是基础③创新是关键④自由、繁荣的文化是支撑⑤中国要“和平崛起”4.大国崛起中的制度创新:①英:资本主义制度,市场经济制度②苏:社会主义制度,计划经济制度③德、日:后发国家宏观快速崛起的路径创新④美:更健全、完善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二、中国的“和平崛起”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决定②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③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④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2.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
形势与政策资料参考

一,简述当前我国外交战略:1. 探索中特大国外交之路,打破“国强必霸”铁律,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2. 开拓新型大国关系之路;3. 践行亲、诚、惠、容的理念开创周边外交新局面;四个布局:大周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主要舞台;4,巩固和发展同国家的传统友谊;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自主,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我国外交战略要为改革开放和争取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三,简述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内涵:一种崭新的国际理念,用一种新思维,新理念看待,不冲突不对抗,互相尊重,合作共赢途径:1基本战略布局: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2根本出路:改革3坚持走和平发展路线,与各国一道共建,以和平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大周关系4,面临机遇挑战,双发从战略高度出发和看待中美关系,创新思维,加强双边合作,求同存异;四,简述当前大国关系的新特点:1,美欧与俄持续较量,双方濒临“新冷战”2,中俄助推国际格局多极化,成为新兴大国合作的典范3,中美竞争与合作并存,“新型大国关系”好事多磨.4,战后70年之际的中日关系,依然复杂敏感;5,中国周边国家形势,任重道远;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三个坚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一个理念:合作共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一个观:树立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杨正义树道义;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外交特征一个重点全面推进一带一路,两条主线和平发展十八,简述影响当今大国关系调整的主要因素1,面对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国际恐怖主义等全球挑战问题,各国都不能独善其身,必须,同舟共济; 2,大国之间共同的经济,安全的利益问题,须以和平, 发展式进彼此竞争和平和军事层面的较量; 3,大国的竞争和合作关系交之,缠绕,竞争关系突显,是故事友的界限走向模糊化;, 4,大国之间互相的核威胁,常规武器日益趋向高科技化,导致各国之间战争代价过高,各方均难以承受; 5、当今大国汲取大国抗战的历史教训,要避免重复发生1首先,是适应趋势的必然产物;2其次,是的客观要求;3再次,是经济因素占据主导的现实需要;十一,简述中国梦的两个基本目标和基本内涵目标: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涵:国家富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民族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幸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二,简述中国梦的时代特征1,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2,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3,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化特征”4,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十四,简述实现中国梦路径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中国社会主义带路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4,实现中国梦归极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提“中国梦”核心在民众认同和“自我实现”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努力圆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价值内核,指引着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国家梦政治前提社会主义中国更加繁荣富强;民族梦可靠保障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人民梦根本目的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保障,不断提高;把握好大势,分析自己周围的形势,看准形势来行动,明辨,善于决断选择,笃实;1、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2、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3、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4、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5、坚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经济新常态三特征:新常态阐态:1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认识新常态2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适应新常态3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引领新常态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已经发生诸多重大转变,也基本告别了过往的高速增长阶段,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表明我国未来经济进入发展换挡期,将出现常态化的中高速发展阶段经济新常态多挑战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新动力:1改革是发展的“最大红利”2“双创”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3内需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经济新常态进程——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实施网络强国战略2.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3.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4.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5. 实施中国制造20256.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7. 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再次证明,没有坚实的制造业支撑,必将导致经济体的不断虚化和弱化;鉴此,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吸引和鼓励高端制造回流本土;我国经济已进入以增速换挡,结构转型和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如何既能保持中高速增长,又能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关键还是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国制造2025:①坚持创新驱动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1创新能力不强2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3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不完善4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主体缺失等问题突出;②坚持质量为先近年来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但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领军企业发展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③坚持绿色发展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全面推行工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④坚持结构优化虽然我国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但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严重、区域发展同质化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把加快构建高端引领、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作为中心任务,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跃升,大力发展高端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大中小微企业协调发展,持续优化产业布局,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⑤坚持以人为本人才队伍是制造强国的根本保障;1. 你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怎么看答:①宏观经济仍在合理区间,趋稳向好迹象出现;②中长期潜在增速下降,内生动力依然强劲;③稳增长结合调结构促改革,寄望改革激发动力;2.如何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性答:1、“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2、“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3、“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3.“一带一路”建设面临哪些挑战答:一是沿线国家的制度体制差异大,政局动荡不稳;二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市场开放难度大;三是民族宗教矛盾复杂,非传统不安全因素突出;四是文化繁杂多样,沿线国家的猜疑,“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五是战略规划设计有待完善和细化,中国主导实施国际宏大战略还需要更多的经验积累;来自大国的掣肘对应办法:加强沟通,建立合作机制,协调各方;“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表现在:政策沟通上、设施联通上、贸易互通上、资金融通上亚投行和丝路基金、民心相通上等方面。
《形势与政策专题》课件

民主性原则
政策制定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充分 体现民意,增强政策的代表性和包容 性。
系统性原则
政策制定应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注重 政策的整体性和协调性,避免政策冲 突和矛盾。
实践性原则
政策制定应基于实际情况,充分考虑 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增强政策的针 对性和可操作性。
政策执行的过程与监督
政策宣传与解读
政策调整与改进的必要性
应对环境变化
随着环境的变化,原先的政策可能不再 适用,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以适应新的
形势。
解决政策问题
针对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以解决实际问题
。
提高政策效果
通过政策调整和改进,可以优化政策 的实施方式和方法,提高政策的效果 和效益。
增强政策可持续性
通过政策调整和改进,可以增强政策 的可持续性和长期效应,避免政策的 短期行为和不可持续的后果。
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01
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积极应对挑战
02
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行动,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03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个人价值和社
会价值的统一。
THANKS
感谢观看
《形势与政策专题》ppt课件
目 录
• 形势与政策概述 • 国际形势分析 • 中国国内形势分析 • 政策制定与执行 • 形势与政策的发展趋势 • 应对策略与建议
01
形势与政策概述
形势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形势的定义、特点
详细描述
形势是指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它具有客观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形势与政策章节知识点总结

形势与政策章节知识点总结
1. 国内外经济形势
国内外经济形势是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知识点中的重要内容,通常包括对于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结构、国民经济增长、外贸外汇、金融政策等方面的了解。
考生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
经济学知识,了解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演变和趋势。
2. 政治形势
政治形势是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知识点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通常包括对于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改革、政治生活和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了解。
考生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政治学知识,了解国内外政治形势的演变和趋势。
3. 外交形势
外交形势是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知识点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常包括对于国际关系、国际
组织、国际安全、国际冲突等方面的了解。
考生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国际关系学知识,了
解国际形势的演变和趋势。
4. 军事形势
军事形势是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知识点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常包括对于国家军事实力、
军事战略、军事安全、军事冲突等方面的了解。
考生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军事科学知识,
了解国家军事形势的演变和趋势。
5. 社会热点事件
社会热点事件是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知识点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常包括对于国内外重大
事件、社会热点、突发事件等方面的了解。
考生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事件学知识,了解国
内外社会热点事件的演变和趋势。
综上所述,形势与政策知识点是考研政治考试中的重要内容,考生应该通过系统学习,掌
握国内外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情况,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形势与政策资料

1.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趋势明显。
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放缓将成为大势所趋,出口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是必然趋势。
据亚洲开发银行16日发布的年度报告《2008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预计,中国经济增速将从2007年的11.9%回落到2008年的10%;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回落至9.5%。
主要原如下,①由于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出口增长减速远超出预期;②通货膨胀率升高的趋势将使政府采取更严厉的紧缩货币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企业倒闭潮出现,工业利润增长大幅放缓;③信贷紧缩下房地产市场降温,可能出现比2008年更为严重的危机;④宏观调控下,房地产、钢材、水泥、铝合金和汽车产业投资增速回落;⑤每年1000万个新就业岗位完成很困难。
农民工回农村种地回潮,农村隐性失业大量增加;⑥由于明年油价和电价可能会进一步上调带来PPI继续上升的传导因素,2008年中国全年CPI涨幅预测值从先前的5.5%上调至7%。
2009年预测值从2008年4月的5%上调到5.5%;⑦居民消费增长速度下降,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等于“画饼充饥”。
收入的不稳定性增大、股市的负财富效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等原因使居民的消费欲望受到抑制。
2.央行的货币政策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目前,在“保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之间,央行的货币政策“左右为难”。
在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增长率放缓是必然的,但在连续10年的高速增长下的“急刹车”会是一大批企业倒闭和就业的困难,影响社会稳定和谐。
但放松货币政策又使已经比较严重的PPI和CPI更加泛滥成灾。
15日宣布的“两率”下调市场并不领情就是证明。
同样,人民币对美元是继续升值或是贬值也是“两难”选择。
3.中国银行业的经营效益增长出现困难。
主要原因:①在经济下滑状态下,银行的业务拓展空间变窄;②在居民收入不稳定性加大和货币紧缩政策下,存款大量增加与贷款增量减少的矛盾突出,加上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③经济下滑带来的行业、企业破产倒闭,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很大(比如房地产贷款下面专门分析);④资产泡沫破裂后,银行的抵押物大量缩水,贷款的抵押率超过“警戒线”,第二还款来源丧失。
形势与政策(最终5篇)

形势与政策(最终5篇)第一篇:形势与政策1.中国梦我的梦2.世界经济形势及对我国影响3.中国外交站在新的时代潮头论文题目从三个专题中选做一题,字数最低要求为1000字,用400字稿纸誊写,拒绝打印文本;并要求学生把姓名、班级及班内序号标注在论文的首页,论文不要封面。
校本部2011级、2012级和2013级各小班学委请在第15周周四至周五(12月5日—12月6日)将论文收齐订好并按学号排序后,交到主楼1312办公室。
宏福校区各学院2011级、2012级和2013级各小班学委请于第15周周五(12月6日)前将论文收齐订好并按学号排序后,交到宏福教务。
论文参考题目如下:(1)什么是中国梦?大学生如何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2)世界经济对我国短期和中长期影响分别有哪些?(3)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外交新理念、新布局的认识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
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4、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1.2012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同时,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2.2012年我国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采取的主要措施(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
《形势与政策》学生自学资料

国际“形势与政策”学生自学要点及资料三、关注世界经济。
低速回暖,把握增长格局分化态势(一)基本内容世界经济弱复苏势头仍在延续,各主要经济体增长态势和政策取向明显分化。
帮助大学生认清世界经济总体形势的同时,要让他们看到其中的新动向。
一是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经济基本面表现相对较好,已宣布退出持续6年之久的量化宽松。
欧洲、日本则徘徊在衰退边缘,面对下行压力加大了量化宽松力度。
新兴经济体增速不同程度放缓,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巴西、俄罗斯经济大幅减速,但总体看新兴经济体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二是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建立防御全球金融风险的合作机制不断深化,但同时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仍处于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发展水平之中。
三是世界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非常突出。
国际政治安全形势并不平静、埃博拉疫情扩散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多发、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背道而驰可能导致国际资本大规模异动、国际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波动等,这一系列风险挑战都将对世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二)基本概念导读经济基本面: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的事情,也是体现国情的重要环节。
它体现在国民的生产力,国民收入等方面。
基本面仅有好与坏之分,比如一个国家出现大规模的持续经济救市局面,就说明这个国家的经济经济面不好。
量化宽松: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简称QE)是一种货币政策,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支和借贷,也被简化地形容为间接增印钞票。
量化指的是扩大一定数量的货币发行,宽松即减少银行的资金压力。
当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有价证券被央行收购时,新发行的钱币便被成功地投入到私有银行体系。
量化宽松政策所涉及的政府债券,不仅金额庞大,而且周期也较长。
一般来说,只有在利率等常规工具不再有效的情况下,货币当局才会采取这种极端做法下行压力:简单的说就是下降所带来了压力.这是一个新闻常用语。
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

1对于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你都有哪些体会?一、A.培养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科学判断、准确把握国际形势。
B.坚定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始终把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放在突出位置。
C.加强学习,掌握政策,不断提高处理国际事务,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能力。
D.善于实践、勇于参与,不断提高走出去、引进来的实际本领。
二、A.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不断增强全党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B.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动摇,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推进党的建设。
C.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不动摇,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D.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动摇,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本领。
2.大学生应当怎样看待腐败问题?如何理解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A.全面认识反对腐败的重要性问题。
B.深刻理解反对腐败斗争的长期性问题。
C.客观看待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问题。
D.反腐倡廉的根本问题是教育人。
E.既要充分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开展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斗争,又要加以必要的教育和引导。
F.树立坚定信念,做好本职工作。
树立坚定的信念,坚信我们党有能力、有力量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逐步消除消极腐败现象。
3.国际金融体系深化改革的阻力和障碍主要有哪些?①国际多边机构的一些运作看,往往是承诺容易,执行困难。
在后续程序和政策的协调,监管框架的建立,全球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方面,执行的任务依然艰巨。
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强国仍然想接着以前的体系维护本国的利益,使得国际经融机构的职能形同虚设!③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需要很大的成本,单靠几个国家改革起来比较困难!4.怎样认识中国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从经济的发展角度来看:现在中国是作为一个世界工厂的位置,经济在迅速的爬升,对于发达国家,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又是一个廉价的劳动力源地。
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参考资料

形势与政策复习考试参考资料一、有关选题(一)简答题主要参考题目1.简要回答在城镇化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如何保障农民权益?你对保障新进城农民权益有何具体建议?第一,我们是适当的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当前农民对征地补偿标准低,反响非常强烈。
这是怎么样处理好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利益问题。
第二,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第三,采取多种安置方式帮助被征地农民就业。
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保障制度。
第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一些地方将居住在深山老林交通不便的农户转移到发达的周边。
将山区原村庄建设用地退建还林。
第五,完善程序,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
一、(一)观念创新首先,在发展战略上,应更多地关注公平,改变效率至上、GDP 至上的观念。
要做到“五有”:有组织保证、有政策支持、有财政投入、有宣传动员、有管理服务。
要为农民工提供全程跟踪服务。
党和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服务观念,从管理观念向服务观念转变。
服务是基于一种换位思考,站在农民工即服务对象的立场来思考和行动。
(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有两个层次和两个方面:即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两个层次;修改完善和创制两个方面。
1、对有关的法律和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应该对涉及到农民工权益的法规和制度进行一次综合性的全面的清理、修改和完善,以适应更好更快地保障农民工权益的需要。
主要有:①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②改革劳动就业制度。
③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④改革教育、培训制度。
2、创立农民工权益全程保障制度要针对农民工从迈出家门口的阶段一直到进入用工单位工作的全过程存在的问题,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各个环节的管理与服务进行联动,创立农民工权益全程保障制度。
(1)输出地与输入地政府配合、联动,搞好农民工的教育、培训。
(2)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即整合资源,规范市场,提高服务能力。
(3)规范用工,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三)体制创新1、以属地管理为主,强化组织领导。
2、建立政府、雇主、农民工协会三方协调、制约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道路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模式和样本;实践经验凝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和验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什么,它都包括哪些内容?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如何正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
在当代中国,坚持这个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2)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要关于近现代中国与当代中国的时限——毛泽东思想不属于“当代中国”这一历史时段理论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人、创新理论的内涵——毛泽东思想是基础理论关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是什么,它有哪些质的规定?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党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由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所开创,经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所继承、发展,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向前推进,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终于探索并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道路。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②在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在新的发展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继续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①在新的发展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继续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影响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已经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报告:中国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目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25%。
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要穿1双中国制造的鞋买2米中国产的布穿3件中国制造的服装西方消费者已经无法适应没有中国货的日子2008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1978年,我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第一种观点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的1982年党的十二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第二种观点主张把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之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
第三种观点主张把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以苏为鉴的1956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
第四种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早在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第五种观点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运动和追求目标的角度,把历史起点上溯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六种观点从科学社会主义既包括社会主义一般也包括社会主义个别这一原理以及落后国家、人民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等著名论断出发,认为马克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始祖,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起点推到了19世纪70年代。
邓小平主要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江泽民主要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好执政党?胡锦涛解决了“什么是发展?怎样更好地发展?”这一主题,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前提,指导思想,前进动力,根本要求,奋斗目标等问题,使这一理论体系更为明晰完整(1)第一种错误观点制造着“晚年马克思”与“早年马克思”、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对立。
(2)第二种错误观点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出现了严重偏差,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必须把改革开放严格限定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的几个抽象的形式规定之中。
(3)第三种错误观点认为改革开放就是转变方向,他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误以为是“打左灯、向右转”,进而提出“公开的私有化”,甚至荒唐地鼓吹私有化“本来就是物归原主的过程”。
也有人认为“现代化就是美国化”。
(4)第四种错误观点认为邓小平以来的一系列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政策都是属于民主社会主义的,甚至说什么中国已经踏上了民主社会主义道路。
(5)第五种错误观点认为中国改革已经差不多了,中国已经处于内外交誉的“盛世”,从而滋生了“改革成功论”,认为没有解放思想、推进改革的空间和余地了,甚或患上了“改革疲劳症”,对进一步改革产生畏难情绪,得过且过,缺乏进取。
许多国家发展的进程表明,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跃的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因为政策把握得当,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过程》一书中,将经济成长划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一种是进入“矛盾凸现时期”,因为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各种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整个社会出现动荡和倒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定位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率领中国人民进行的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的伟大实践在理论上的升华和最高认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科学成果,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科学发展观是在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汲取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增长。
(20世纪60年代期)。
第二阶段: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
(60年代期—70年代)第三阶段: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尤其是可持续的发展)(70年代)第四阶段: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人的发展。
一、六个“为什么”问题的提出2008年12月18日,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中央领导同志在谈到“切实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时,明确要求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深入回答六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理论版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陆续就这些问题作出了解答。
(一)六个“为什么”的提出背景1、六个“为什么”是在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光辉历程、辉煌成就,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主旋律的背景下提出的。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不是搞一党制参政议政、民主协商、科学决策、相互监督(2)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同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三三制”原则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3、这一政党制度符合我国国情这一制度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这一制度有利于执政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这一制度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这一制度有利于促进执政党的建设。
5、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1)中国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
(2)中国要进行的“民主”,也是要符合中国需要的国家内部民主。
轻率地搞什么西式政治“民主化”,弄不好就会出现“政治买办”。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的优越性表现在生产目的上: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平等劳动,走向共同富裕的关系。
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上: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由以上优越性可以看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改革开放三大目的①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②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2)改革开放的意义改革开放创造了我国生产力持续、快速发展的奇迹。
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改革开放使中国共产党以崭新的风貌重新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是一场规模空前的社会变革,是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涉及广泛的社会领域、思想领域。
什么是国际地位?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
一是综合国力。
二是外部世界。
综合国力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基础。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它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高低和作用强弱的主要标志,反映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能力与在国际社会中发挥影响的外在能力的总合。
综合国力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基础外部世界是影响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联系。
国际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所面临的外部世界的结构和状况。
外部联系即一国与国际体系联系的性质和程度。
客观地讲,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
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