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城出土西夏文古佚医方萆薢丸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
11月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36卷第6期
《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0册编号为ИHB.NO.4384的西夏文医方共公布9页[1],各页字体差异较
大,有行书、草书、行草,内容上似乎关联不大。

本文对第1页第1首医方进行录文、释读考校,认为此方名曰“萆薢丸”,为治疗风冷湿痹、虚劳、腰脚疼痛、补脾肾、益气力之类药方,药物组成为杜仲、补骨脂、萆薢、附子、胡桃、茯苓、沉香,此西夏医方所依据的底本应为某种已佚的汉文医籍。

1俄藏ИHB.NO.4384(9-1)药方录文及译释
黑水城出土的这则西夏文药方保存完好,共6行79字,第1行为药方名称,第2~3行为药物组成、炮制方法及用量,第4~6行为药方的配制和服用剂量、方法。

为方便起见,改竖排为横排,断句处用“/”隔开,前一列数字编号为此方在《俄藏黑水城文献》中原位置,后面括号内编号为此药方的顺序,今转录并翻译如下。

录文:
译文:
9---1---1(1)萆薢丸9---1---2(2)杜仲二两
补骨脂五两萆薢一

附子半两
9---1---3(3)胡桃二十粒,去黄皮茯苓一两
沉香半两
9---1---4(4)
前列各药共混,捣为细粉,酒面糊中为丸,如豆大
9---1---5(5)
每次五十至七十丸,热酒9---1---6(6)
中服,一切和顺□□。

方中杜仲“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

脚中酸疼痛,不欲践地”[2];补骨脂“能暖水脏,阴中生阳,壮火益土之要药也”[3];萆薢“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瘳,热气。

伤中恚怒,阴痿失溺,关节老血,老人五缓”[2],能“入肝搜风,故能理风与筋之病。

入胃祛湿,故能理浊与疮之病”[4];附子“疗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2],“后世补虚寒,则须用附子”[5];胡桃“食之令人肥健,润肌,黑发”[6],“为滋补肝肾、强健筋骨之要药”[7];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焦舌干,利小便,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6],“故益心脾不可阙也。

”[5]沉香“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去邪气,止转筋,吐泻,冷气,破症癖,冷风麻痹,骨节不仁,湿风皮肤痒,心腹痛,气痢”[6],为“治冷气、逆气、气郁气结,殊为要药”[3]。

诸药合用,共治风冷湿痹、腰脚疼痛之疾。

2药方依据底本来源考
本西夏文药方名曰“萆薢丸”,药物组成为杜仲、补骨脂、萆薢、附子、胡桃、茯苓、沉香。

其所载药物和剂量之写法、药方炮制和服用方法等均与一般汉文医药传统类似,但是却无主治疾病的说明。

查检现存汉文医籍,名曰“萆薢丸”之方众多,仅《太平圣惠方》即载14首,《圣济总录》载12首,《普济方》载
18首,但多为同名异方,并无一首与本西夏文“萆薢
丸”方完全一致。

兹仅举几则类似之方:
其一,《太平圣惠方》卷十九“治风湿痹不仁诸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古佚医方“萆薢丸”考
梁松涛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科技史研究所,河北保定071002)
[摘要]对《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0册,编号为ИHB.NO.4384的西夏文医书中第1页所载药方进行了释读、考校。

认为此方为治疗风冷湿痹、虚劳、腰脚疼痛、补脾肾、益气力之萆薢丸,药物组成为杜仲、补骨脂、萆薢、附子、胡桃、茯苓、沉香。

此西夏医方所依据的底本应为某种已佚的汉文医籍。

[关键词]西夏文医书;萆薢丸;风冷湿痹;补虚益气;底本[中图分类号]R28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9X (2012)06-0522-02
[收稿日期]2012-04-0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08XTQ007);中国博士后基金第五批特别资助项目(编号:2012T50833)
[作者简介]梁松涛(1972-),女,河南镇平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主要从事黑水城出土西夏文文献、中医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
第36卷第6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Vol.36,No.62012年11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CM Nov .2012522
2012年11月第36卷第6期
方”所载“萆薢圆”[8]:治风冷湿痹,五缓六急。

宜服坚骨益筋、养血固发,萆薢丸方。

萆薢八两剉,牛膝三两去苗,丹参二两,附子二两炮裂去皮脐,白术二两,枳壳二两麸炒微黄去瓤。

右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五七百杵,圆如梧桐子大。

不计时候,以温酒下三十圆。

其二,《太平圣惠方》卷九八“补益诸方”所载“萆薢圆”[8]:治风冷,壮腰膝、暖脏腑、利血脉、补脾肾、益气力,萆薢圆方。

萆薢剉,牛膝去苗,杜仲去粗皮炙微黄剉,酸枣仁微炒,柏子仁,防风去芦头,天麻,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粗皮炙干,桂心,补骨脂微炒,附子炮裂去皮脐,五味子,磁石烧醋淬七遍捣碎细研水飞过,鹿茸去毛涂酥炙令微黄,熟干地黄,石斛去根剉,巴戟,以上各一两。

右件药,捣罗为末,磁石研令匀,炼蜜和捣三二百杵,圆如梧桐子大。

每日空心,以温酒下三十圆。

其三,《太平圣惠方》卷九八“补益诸方”所载“沉香圆”[8]:补虚惫,除冷,暖脾肾,益气力,思饮食。

沉香圆方。

沉香一两,补骨脂一两微炒,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青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槟榔一两,黄耆半两剉,石斛一两去根剉,熟干地黄一两,桂心一两,白茯苓一两,白术一两去根剉,芎䓖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干姜半两炮裂剉,牛膝一两去苗,五味子半两。

右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圆如梧桐子大。

每日空心,以盐汤下三十圆,暖酒下亦得。

此外《太平圣惠方》卷四四“治久腰痛诸方”之“治肾脏风虚冷滞,腰间久痛,连腿膝痹麻,或时疼,乏力羸瘦,沉香圆”[8]
,所载十九味药中亦含“杜仲、补骨脂、萆薢、附子、茯苓、沉香”六味药。

其四,《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治诸虚”所载“青娥圆”[9]:治肾气虚弱,风冷乘之,或血气相搏,腰痛如折,起坐艰难,俯仰不利,转侧不能,或因劳役过度,伤于肾经,或处卑湿,地气伤腰,或坠堕伤损,或风寒客搏,或气滞不散,皆令腰痛,或腰间似有物重坠,起坐艰辛者,悉能治之。

胡桃肉三十个去皮、膜,别研如泥;补骨脂用芝麻同于银器内炒熟;杜仲皮去粗皮,剉,麸炒黄色,去麸,乘热略杵碎,又用酒散匀再炒。

各六两。

上为细末,入研药令匀,酒糊丸,如梧
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圆,温酒、盐汤下,空心,食前服。

上述诸方名为“萆薢丸”、“沉香丸”等,多为治风冷湿痹、虚劳、腰脚疼痛、补脾肾、益气力之方。

本西夏文方萆薢丸中诸药,杜仲主腰脊痛,补肝肾,益精气,坚筋骨;补骨脂补肾助阳、纳气平喘、温脾止泻;萆薢祛风、利湿,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等;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胡桃为滋补肝肾、强健筋骨之要药;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沉香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有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之功效。

诸药均为补益之药,此方应为治风冷湿痹、虚劳、腰脚疼痛、补脾肾、益气力之类药方。

综上所述,此“萆薢丸”应是基于中原医学理论,所载药物、剂量、炮制方法及行文等均与汉文医药传统相同,且应为补益类药方,此“萆薢丸”所依据底本应为某种散佚的汉文药方。

本西夏文药方是中医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黑水城出土的这批西夏文医药文献,可与中国传世医药文献、考古资料相结合进行综合考察研究,对民族医学的研究有积极推进作用,对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医药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应引起中医学界的关注。

[参考文献]
[1]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
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0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33-241.
[2]唐·苏敬.新修本草[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06,
215,259.
[3]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
342,475.
[4]明·李中梓.本草通玄[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19.[5]宋·寇宗奭.本草衍义[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69,78.[6]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 ].北京:华夏出版
社,1993:574,348,363.
[7]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74:377.
[8]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541,
3144,3153,1328.
[9]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 ]//中华医书集成(第8册).北
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73.
欢迎赐稿欢迎订阅
!!!!!!!!!!!!!!!!!!!!!!!!!!!!!!!!!!!!!!!!!!!!!!!!!!!!!!!!"
!!!!!!!!!!!"
!!!!!!!!!!!!!!!!!!!!!!!!!!!!!!!!!!!!!!!!!!!!!!!!!!!!!!!!"
!!!!!!!!!!!"
梁松涛:黑水城出土西夏文古佚医方“萆薢丸”考5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