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刻舟求剑预习案(新版)苏教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刻舟求剑
预习案(新版)苏教版
【学习目标】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
【学习难点】
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知识链接】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
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分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六卷,约二十万字。
当时秦国即将统一中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渐告结束,思想界也需要总结百家争鸣的成果。
《吕氏春秋》便是适应这一时代需要,为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而产生的。
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阅读导航】
1.自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画出课文中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自己查阅工具书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然后放声朗读全文。
)
2.课文疏通(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着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划出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准备在课堂上交流)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
..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
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
若此,不亦惑.乎!
【我的疑惑】:
《刻舟求剑》活动案
活动一:熟读翻译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需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小组内
个体展示读(在个体展示读的过程中,组内成员互相点评)→各小组推举一名选手参加全班朗读竞赛(在其他同学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点评他人的朗读并记录下容易读错的句子→全班齐读课文,展示预习问题二。
2、根据预习中的重点字词翻译课文,展示预习问题三。
(小组交流预习题三中关于加点字的解释→各小组分工展示重点字词及句子翻译(脱稿展示)→自主口头翻译课文→小组内互动,以提问形式巩固记忆→小组间随机提问重点字词句的解释。
)
活动二:文言现象积累
在字词疏通的基础上,小组讨论本文中重要的字词及句子,作好归纳,并向大家展示:1、古今异义词:
2、一词多义:
3、特殊句式积累
活动三:自主思考并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①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什么?②这个故事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启示?组内讨论并指派一名同学将答案板演到黑板上→小组间互
相订正补充
①
②
活动四:尝试背诵课文及重要字词→小组内一对一背诵,过关
【我的收获】
当堂检测(总分100分)
1.填空。
( 4分)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是组织编写的。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 5分)
遽契
..其舟()()
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 5分)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区别下列加点的词不同的意义。
( 20分)
(1)先自.度其足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至之.市
而忘操之.
是吾剑之.所从坠
5.翻译下列各句。
( 10分)
(3)是吾剑之所从坠。
(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6.文中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①然归,谓其子曰:“今日病②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①芒:疲乏。
②病:劳累。
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 20分)
(1)悯.其苗之不长(2)揠.之
(3)趋.而往视之(4)苗则槁.矣
8.选出对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 10分)( ) (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2)返归取之.
(3)其子趋而.往视之(4)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9.翻译下列句子。
( 15分)
(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2)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3)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0.读了这一则寓言以后,你一定有话要对宋人说。
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他和你一样明白道理。
( 5分)
自我评价________ 学科长评价___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