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模拟数学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镇江市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模拟数学试题
一、选择题
1.如图,以数轴的单位长度为边作一个正方形,以原点为圆心,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半径画弧,交数轴于点A ,则点A 表示的数为( )
A .12+
B .21-
C .2
D .
32
2.下列实数中,无理数是( ) A .
227
B .3π
C .4-
D .327
3.人的眼睛可以看见的红光的波长约为5810cm -⨯,近似数5810-⨯精确到( ) A .0.001cm
B .0.0001cm
C .0.00001cm
D .0.000001cm
4.下列图形中的五边形ABCDE 都是正五边形,则这些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5.下列标志中属于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
B .
C .
D .
6.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48.0110⨯,精确到( ) A .万位
B .百位
C .百分位
D .个位
7.关于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1: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条边不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角也不等,大边所对的角较大;
命题2: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不等,大角所对的边较大;
命题3: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最大的边所对的角是锐角,这个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命题4:直角三角形中斜边最长; 以上真命题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8.下列一次函数中,y 随x 增大而增大的是( )
A .y=﹣3x
B .y=x ﹣2
C .y=﹣2x+3
D .y=3﹣x
9.为了解我区八年级学生的身高情况,教育局抽查了1000名学生的身高进行了统计分析所抽查的1000名学生的身高是这个问题的( ) A .总体
B .个体
C .样本
D .样本容量
10.小明体重为 48.96 kg ,这个数精确到十分位的近似值为( ) A .48 kg
B .48.9 kg
C .49 kg
D .49.0 kg
二、填空题
11.如图,在ABC ∆中,90ACB ∠=︒,点D 为AB 中点,若4AB =,则
CD =_______________.
12.已知实数x 、y 满足|3|20x y ++-=,则代数式()2019
x y +的值为______.
13.式子
1
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的条件是__________. 14.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8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____度; 15.在实数:311-
50.2-803.010010001 (72)
π
、、、、、、中,无理数有______个. 1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 的坐标为(0,4),直线y =
3
4
x -3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A 、B ,点M 是直线AB 上的一个动点,则PM 的最小值为________.
17.如图,在ABC ∆中,AB AC =,4BC =,其面积为12,AC 的垂直平分线EF 分别交AB ,AC 边于点E ,F .若点D 为BC 边的中点,点P 为线段EF 上的一个动点,则PCD ∆周长的最小值为______.
18.如图,矩形ABCD 的边AD 长为2,AB 长为1,点A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1,以A 点为圆心,对角线AC 长为半径画弧,交数轴于点E ,则这个点E 表示的实数是_______
19.用四舍五入法将2.0259精确到0.01的近似值为_____.
20.如图,一次函数y kx b =+与y mx n =+的图像交于点(2,1)P -,则由函数图像得不等式kx b mx n +≥+的解集为________.
三、解答题
21.如图,已知某开发区有一块四边形空地ABCD ,现计划在该空地上种植草皮,经测量∠ADC=90°,CD=6m ,AD=8m ,BC=24cm ,AB=26m ,若每平方米草皮需200元,则在该空地上种植草皮共需多少钱?
2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1,3)A ,点(3,1)B ,点(4,5)C .
(1)画出ABC ∆关于y 轴的对称图形111A B C ∆,并写出点A 的对称点1A 的坐标; (2)若点P 在x 轴上,连接PA 、PB ,则PA PB +的最小值是 ; (3)若直线//MN y 轴,与线段AB 、AC 分别交于点M 、N (点M 不与点A 重合),若将AMN ∆沿直线MN 翻折,点A 的对称点为点'A ,当点'A 落在ABC ∆的内部(包含边界)时,点M 的横坐标m 的取值范围是 .
23.(1)如图1,在Rt ABC ∆中,90ACB ∠=︒,60A ∠=︒,CD 平分ACB ∠. 求证:CA AD BC +=.
小明为解决上面的问题作了如下思考:
作ADC ∆关于直线CD 的对称图形A DC '∆,∵CD 平分ACB ∠,∴A '点落在CB 上,且
CA CA '=,A D AD '=.因此,要证的问题转化为只要证出A D A B ''=即可. 请根据小明的思考,写出该问题完整的证明过程.
(2)参照(1)中小明的思考方法,解答下列问题:
如图3,在四边形ABCD 中,AC 平分BAD ∠,10BC CD ==,17AC =,9AD =,求AB 的长.
24.如图1,已知ED垂直平分BC,垂足为D,AB与EK相交于点F,连接CF.
(1)求证:∠AFE=∠CFD;
(2)如图2.在△GMN中,P为MN上的任意一点.在GN边上求作点Q,使得
∠GQM=∠PQN,保留作图痕迹,写出作法并作简要证明.
25.如图,四边形ABCD中,∠B=90°,AB=4,BC=3,CD=13,AD=12,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四、压轴题
26.如图,直线l1:y1=﹣x+2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点P(m,3)为直线l1上
一点,另一直线l2:y2=1
2
x+b过点P.
(1)求点P坐标和b的值;
(2)若点C是直线l2与x轴的交点,动点Q从点C开始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x轴正方向移动.设点Q的运动时间为t秒.
①请写出当点Q在运动过程中,△APQ的面积S与t的函数关系式;
②求出t为多少时,△APQ的面积小于3;
③是否存在t的值,使△APQ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7.如图,已知△ABC中,AB=AC=10cm,BC=8cm,点D为AB的中点.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cm/s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1)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s后,BP= cm,CQ= cm.(2)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s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3)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与△CQP全等?
(4)若点Q以(3)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相遇?
28.已知在△ABC中,AB=AC,∠BAC=α,直线l经过点A(不经过点B或点C),点C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为点D,连接BD,CD.
(1)如图1,
①求证:点B,C,D在以点A为圆心,AB为半径的圆上;
②直接写出∠BDC的度数(用含α的式子表示)为;
(2)如图2,当α=60°时,过点D作BD的垂线与直线l交于点E,求证:AE=BD;
(3)如图3,当α=90°时,记直线l与CD的交点为F,连接BF.将直线l绕点A旋转的过程中,在什么情况下线段BF的长取得最大值?若AC2a,试写出此时BF的值.29.ABC是等边三角形,作直线AP,点C关于直线AP的对称点为D,连接AD,直线BD交直线AP于点E,连接CE.
(1)如图①,求证:CE AE BE +=;(提示:在BE 上截取BF DE =,连接AF .)
(2)如图②、图③,请直接写出线段CE ,AE ,BE 之间的数量关系,不需要证明; (3)在(1)、(2)的条件下,若26BD AE ==,则CE =__________. 30.(阅读材科)小明同学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两个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如果具有公共的项角的顶点,并把它们的底角顶点连接起来则形成一组全等的三角形,小明把具有这个规律的图形称为“手拉手”图形.如图1,在“手拉手”图形中,小明发现若∠BAC =∠DAE ,AB =AC ,AD =AE ,则△ABD ≌△ACE . (材料理解)(1)在图1中证明小明的发现.
(深入探究)(2)如图2,△ABC 和△AED 是等边三角形,连接BD ,EC 交于点O ,连接AO ,下列结论:①BD =EC ;②∠BOC =60°;③∠AOE =60°;④EO =CO ,其中正确的有 .(将所有正确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延伸应用)(3)如图3,AB =BC ,∠ABC =∠BDC =60°,试探究∠A 与∠C 的数量关系.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出正方形对角线的长,然后根据实数与数轴的关系解答即可.
【详解】

∴点A.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以及实数与数轴,主要是数轴上无理数的作法,需熟练掌握.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分别根据无理数、有理数的定义即可判定选择项.
【详解】
A.22
7
是有理数,不符合题意;
B.3π是无理数,符合题意;
C.=-2,是有理数,不符合题意;
是有理数,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无理数的定义,注意带根号的要开不尽方才是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为
无理数.如π,0.8080080008…(每两个8之间依次多1个0)等形式.
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把数还原后,再看首数8的最后一位数字8所在的位数是十万分位,即精确到十万分位.【详解】
∵5
810-
⨯=0.00008,
∴近似数5
810-
⨯是精确到十万分位,即0.00001.
故选:C.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科学记数法与有效数字,正确还原数据是解题关键.
4.D
解析:D
【解析】
分析:直接利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画出对称轴得出答案.
详解:如图所示:直线l即为各图形的对称轴.

故选:D .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轴对称图形,正确把握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是解题关键.
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根据对称轴的定义,关键是找出对称轴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解:根据对称轴定义 A 、没有对称轴,所以错误 B 、没有对称轴,所以错误 C 、有一条对称轴,所以正确 D 、没有对称轴,所以错误 故选 C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对称轴图形的判定,寻找对称轴是解题的关键.
6.B
解析:B 【解析】 【分析】
由于48.0110⨯=80100,观察数字1所在的数位即可求得答案. 【详解】
解:∵48.0110⨯=80100,数字1在百位上, ∴ 近似数48.0110⨯精确到百位, 故选 B.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熟记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7.D
解析:D 【解析】 【分析】
根据三角形边与角的关系逐一分析即可得解. 【详解】
假设它们所对的边相等,则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对等角”知它们所对的角也相等,这就与题设两个角不等相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故原结论成立,同时根据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可知命题1,2正确;因为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所以当最大边所对角是锐角时,可知另外两个角也为锐角,则命题3正确;因为直角三角形中,直角所对的边时斜边,而另外两个角为锐角,所以直角所对斜边最大,所以命题4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边与角的关系,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8.B
解析:B
【解析】
【分析】
根据一次函数的性质对各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即可.
【详解】
解:A、∵一次函数y=﹣3x中,k=﹣3<0,∴此函数中y随x增大而减小,故本选项错误;
B、∵正比例函数y=x﹣2中,k=1>0,∴此函数中y随x增大而增大,故本选项正确;
C、∵正比例函数y=﹣2x+3中,k=﹣2<0,∴此函数中y随x增大而减小,故本选项错误;
D、正比例函数y=3﹣x中,k=﹣1<0,∴此函数中y随x增大而减小,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一次函数的性质,即一次函数y=kx+b(k≠0)中,当k>0时,y随x
的增大而增大,函数从左到右上升;k<0,y随x的增大而减小,函数从左到右下降.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总体是指考查的对象的全体,个体是总体中的每一个考查的对象,样本是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而样本容量则是指样本中个体的数目.根据概念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
解:了解我区八年级学生的身高情况,抽查了1000名学生的身高进行统计分析.所抽查的1000名学生的身高是这个问题的样本,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解题要分清具体问题中的总体、个体与样本,关键是明确考查的对象.总体、个体与样本的考查对象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范围的大小.样本容量是样本中包含的个体的数目,不带单位.
10.D
解析:D
【解析】
【分析】
把百分位上的数字6进行四舍五入即可.
【详解】
解:48.96≈49.0(精确到十分位).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近似数:近似数与精确数的接近程度,可以用精确度表示,精确到哪位,就是对它后边的一位进行四舍五入.
二、填空题
11.【解析】
【分析】
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求出CD.
【详解】
∵D是AB的中点,
∴CDAB=2.
故答案为:2.
【点睛】
本题主要是运用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
解析:2
【解析】
【分析】
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求出CD.
【详解】
∵D是AB的中点,
∴CD
1
2
AB=2.
故答案为:2.
【点睛】
本题主要是运用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12.-1
【解析】
【分析】
先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求出x、y的值,再求出的值即可.
解:由题意可得,3+x=0,y-2=0,
解得x=-3,y=2.
∴=(-3+2)2019=(-1)2019=
解析:-1
【解析】
【分析】
先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求出x 、y 的值,再求出()
2019x y +的值即可. 【详解】
解:由题意可得,3+x=0,y-2=0,
解得x=-3,y=2.
∴()
2019x y +=(-3+2)2019=(-1)2019=-1. 故答案为:-1.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非负数的性质,熟知算术平方根具有非负性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3.【解析】
【分析】
直接利用二次根式和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析得出答案.
【详解】
解:式子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的条件是:x-1>0,
解得:x >1.
故答案为:.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有意
解析:1x >
【解析】
【分析】
直接利用二次根式和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析得出答案.
【详解】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的条件是:x-1>0, 解得:x >1.
故答案为:1x >.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正确把握定义是解题关键.
14.50
【分析】
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又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用“180-80=100”求出两个底角的度数,再用“100÷2”求出一个底角的度数;
【详解】
底角:(180
解析:50
【解析】
【分析】
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又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用“180-80=100”求出两个底角的度数,再用“100÷2”求出一个底角的度数;
【详解】
底角:(180°−80°)÷2=100°÷2=50°
它的底角为50度
故答案为:50.
【点睛】
此题考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题关键在于利用内角和定理进行解答. 15.3
【解析】
【分析】
根据无理数的三种形式求解即可.
【详解】
解:=-2,
无理数有:,共3个.
故答案为:3.
【点睛】
本题考查了无理数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无理数的三种形式:①开方开
解析:3
【解析】
【分析】
根据无理数的三种形式求解即可.
【详解】
, 3.010010001 (2)
π
、、,共3个. 故答案为:3.
本题考查了无理数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无理数的三种形式:①开方开不尽的数,②无限不循环小数,③含有π的数.
16.【解析】
【分析】
认真审题,根据垂线段最短得出PM⊥AB时线段PM最短,分别求出PB、OB、OA、AB的长度,利用△PBM∽△ABO,即可求出本题的答案
【详解】
解:如图,过点P作PM⊥AB,
解析:28 5
【解析】
【分析】
认真审题,根据垂线段最短得出PM⊥AB时线段PM最短,分别求出PB、OB、OA、AB的长度,利用△PBM∽△ABO,即可求出本题的答案
【详解】
解:如图,过点P作PM⊥AB,则:∠PMB=90°,
当PM⊥AB时,PM最短,
因为直线y=3
4
x﹣3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
可得点A的坐标为(4,0),点B的坐标为(0,﹣3),在Rt△AOB中,AO=4,BO=3,22
345
+=,
∵∠BMP=∠AOB=90°,∠B=∠B,PB=OP+OB=7,
∴△PBM∽△ABO,
∴PB PM
AB AO
=,
即:7
54
PM =,
所以可得:PM=28
5

【解析】
【分析】
连接AP ,AD ,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可知AD 为△ABC 的高线,求出AD 的长度.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AP=PC,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AP+PD 最短AD,由此可求周长的最小值
解析:8
【解析】
【分析】
连接AP ,AD ,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可知AD 为△ABC 的高线,求出AD 的长度.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AP=PC,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AP+PD 最短AD,由此可求PCD ∆周长的最小值
【详解】
解:如下图,连接AP ,AD.
∵△ABC 是等腰三角形,点D 是BC 边的中点,
∴AD ⊥BC ,DC=122
BC =, 1141222
ABC S BC AD AD ∴=
⋅=⨯⨯=, 解得AD=6, ∵EF 是线段AC 的垂直平分线,
∴AP=PC,
∴DP+PC=DP+AP≥AD=6.
∴PCD ∆周长=DP+PC+DC,当DP+PC=6时周长最短,最短为6+2=8.
故答案为:8.
【点睛】
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能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求得DP+PC 的最小值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8.—1
【解析】
【分析】首先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出AC 的长,进而得到AE 的长,再根据A 点表示-
1,可得E点表示的数.
【详解】∵AD长为2,AB长为1,
∴AC=,
∵A点表示-1,
∴E点表示的数为:
1
【解析】
【分析】首先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出AC的长,进而得到AE的长,再根据A点表示-1,可得E点表示的数.
【详解】∵AD长为2,AB长为1,
∴=
∵A点表示-1,
∴E,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关键是掌握勾股定理:在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长的平方和一定等于斜边长的平方.
19.03
【解析】
【分析】
把千分位上的数字5进行四舍五入即可.
【详解】
解:2.0259精确到0.01的近似值为2.03.
故答案为:2.03.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似数与有效数字,近似
解析:03
【解析】
【分析】
把千分位上的数字5进行四舍五入即可.
【详解】
解:2.0259精确到0.01的近似值为2.03.
故答案为:2.03.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似数与有效数字,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就看它的后面一位,进行四舍五入计算即可.
20.【解析】
【分析】
观察函数图象得到,当x2时,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都在一次函数y=mx+n的图象的上方,由此得到不等式kx+bmx+n的解集.
【详解】
∵当x2时,一次函数y=kx+b的
x≥
解析:2
【解析】
【分析】
观察函数图象得到,当x≥2时,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都在一次函数y=mx+n的图象的上方,由此得到不等式kx+b≥mx+n的解集.
【详解】
∵当x≥2时,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都在一次函数y=mx+n的图象的上方,
∴不等式kx+b≥mx+n的解集为x≥2.
故答案是:x≥2.
【点睛】
考查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从函数的角度看,就是寻求使一次函数y=ax+b 的值大于(或小于)0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从函数图象的角度看,就是确定直线
y=kx+b在x轴上(或下)方部分所有的点的横坐标所构成的集合.
三、解答题
21.19200
【解析】
【分析】
连接AC,在Rt△ACD中,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C2,由于AC2+BC2=AB2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求出∠ACB=90°,由S四边形ABCD=S△ACB-S△ACD可得最终结果.
【详解】
解:连接AC,
在Rt△ACD中,AC2=CD2+AD2=62+82=102,
在△ABC中,AB2=262,BC2=242,
而102+242=262,
即AC2+BC2=AB2,
∴∠ACB=90°,
S 四边形ABCD =S △ACB -S △ACD =
12•AC•BC -12AD•CD , =12×10×24-12
×8×6=96. 所以需费用96×200=19200(元).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灵活应用.
22.(1)详见解析;1A 的坐标(-1,3);(2)25;(3)1<m ≤1.25
【解析】
【分析】
(1)根据轴对称定义画图,写出坐标;
(2)作点B 根据x 轴的对称点B ',连接A B ',与x 轴交于点P ,此时PA+PB=A B ',且值最小. (3)证AE//x 轴,再求线段AE 中点的横坐标,根据轴对称性质可得.
【详解】
解:(1)如图,111A B C ∆为所求,1A 的坐标(-1,3);
(2)如图,作点B 根据x 轴的对称点B ',连接A B ',与x 轴交于点P ,此时PA+PB=A B ',且值最小.
即PA+PB=A B '=22224225AD DB '+=+=
(3)由已知可得,BC 的中点坐标是(
3415,22++),即(3.5,3) 所以AE//x 轴,
所以线段AE 中点的横坐标是:3.51 1.252
-= 所以根据轴对称性质可得,m 的取值范围是1<m≤1.25
【点睛】
考核知识点:轴对称,勾股定理.数形结合分析问题,理解轴对称关系是关键.
23.(1)证明见解析;(2)21.
【解析】
【分析】
(1)只需要证明'30A DB B ∠=∠=︒,再根据等角对等边即可证明''A D A B =,再结合小明的分析即可证明;
(2)作△ADC 关于AC 的对称图形AD'C ,过点C 作CE ⊥AB 于点E ,则'D E =BE .设'D E =BE=x .在Rt △CEB 和Rt △CEA 中,根据勾股定理构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解:(1)证明:如下图,作△ADC 关于CD 的对称图形△A′DC ,
∴A′D=AD ,C A′=CA ,∠CA′D=∠A=60°,
∵CD 平分∠ACB ,
∴A′点落在CB 上
∵∠ACB=90°,
∴∠B=90°-∠A=30°,
∴∠A′DB=∠CA′D -∠B=30°,即∠A ′DB=∠B ,
∴A′D=A′B ,
∴CA+AD=CA′+A′D=CA′+A′B=CB.
(2)如图,作△ADC 关于AC 的对称图形△AD′C .
∴D′A=DA=9,D′C=DC=10,
∵AC 平分∠BAD ,
∴D′点落在AB 上,
∵BC=10,
∴D′C=BC ,
过点C 作CE ⊥AB 于点E ,则D′E=BE ,
设D′E=BE=x ,
在Rt △CEB 中,CE 2=CB 2-BE 2=102-x 2,
在Rt △CEA 中,CE 2=AC 2-AE 2=172-(9+x )2.
∴102-x 2=172-(9+x )2,
解得:x=6,
∴AB=AD′+D′E+EB=9+6+6=21.
【点睛】
本题考查轴对称的性质,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1)中证明∠A′DB=∠B不是经常用的等量代换,而是利用角之间的计算求得它们的度数相等,这有点困难,需要多注意;(2)中掌握方程思想是解题关键.
24.(1)证明见解析;(2)答案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证明三角形CFB是等腰三角形,进而证明∠AFE=∠CFD;(2)作点P关于GN的对称点P′,连接P′M交GN于点Q,结合(1)即可证明∠GQM =∠PQN.
【详解】
(1)∵ED垂直平分BC,
∴FC=FB,
∴△FCB是等腰三角形.
∵FD⊥BC,
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可知:
FD是∠CFB的角平分线,
∴∠CFD=∠BFD.
∵∠AFE=∠BFD,
∴∠AFE=∠CFD.
(2)作点P关于GN的对称点P',
连接P'M交GN于点Q,
点Q即为所求.
∵QP=QP',
∴△QPP'是等腰三角形.
∵QN⊥PP',
∴QN是∠PQP'的角平分线,
∴∠PQN=∠P'QN.
∵∠GQM=∠P'QN,
∴∠GQM=∠PQN.
【点睛】
本题考查了作图−复杂作图,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25.36
【解析】
【分析】
连接AC ,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C ,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求出△CAD 是直角三角形,分别求出△ABC 和△CAD 的面积,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连接AC ,如图所示:
在△ABC 中,
∵∠B =90°,AB =4,BC =3,
∴2222AC AB BC 435=++=,
1143622
ABC S AB BC =⋅=⨯⨯=, 在△ACD 中,
∵AD =12,AC =5,CD =13,
∴AD 2+AC 2=CD 2,
∴△ACD 是直角三角形,
∴115123022
ACD S AC AD =⋅=⨯⨯=. ∴四边形ABCD 的面积=S △ABC +S △ACD =6+30=36.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勾股定理的运用,解题关键是将四边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来解.
四、压轴题
26.(1)b=72;(2)①△APQ 的面积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为S=﹣32t +272或S=32t ﹣272
;②7<t <9或9<t <11,③存在,当t 的值为3或9+2或9﹣2或6时,△APQ 为等腰三角形.
【解析】
分析:(1)把P (m ,3)的坐标代入直线1l 的解析式即可求得P 的坐标,然后根据待定系数法
即可求得b ;
(2)根据直线2l 的解析式得出C 的坐标,①根据题意得出9AQ t =-,然后根据12
P S AQ y =⋅即可求得APQ 的面积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②通过解不等式273322t -<或327 3.22
t -<即可求得7<t <9或9<t <11.时,APQ 的面积小于3;③分三种情况:当PQ =PA 时,则()()()2222(71)032103,t -++-=++-当AQ =PA 时,则
()()222(72)2103,t --=++-当PQ =AQ 时,则()222(71)03(72)t t -++-=--,
即可求得.
详解:解;(1)∵点P (m ,3)为直线l 1上一点,
∴3=−m +2,解得m =−1,
∴点P 的坐标为(−1,3),
把点P 的坐标代入212y x b =
+ 得,()1312b =⨯-+, 解得72b =
; (2)∵72
b =; ∴直线l 2的解析式为y =12x +72,
∴C 点的坐标为(−7,0),
①由直线11:2l y x =-+可知A (2,0),
∴当Q 在A . C 之间时,AQ =2+7−t =9−t , ∴11273(9)32222
S AQ yP t t =
⋅=⨯-⨯=-; 当Q 在A 的右边时,AQ =t −9, ∴11327(9)32222
S AQ yP t t ;=⋅=⨯-⨯=- 即△APQ 的面积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为27322S t =
-或327.22S t =- ②∵S <3, ∴
273322t -<或327 3.22
t -< 解得7<t <9或9<t <11. ③存在;
设Q (t −7,0),
当PQ =PA 时,则()()()222
2(71)032103,t -++-=++-
∴22(6)3t -=,解得t =3或t =9(舍去),
当AQ =PA 时,则()()222(72)2103,t --=++-
∴2(9)18,t -=
解得9t =+
9t =- 当PQ =AQ 时,则()2
22(71)03(72)t t -++-=--,
∴22(6)9(9)t t -+=-, 解得t =6. 故当t 的值为3
或9+
9-6时,△APQ 为等腰三角形.
点睛:属于一次函数综合题,考查了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面积,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
27.(1)BP=3cm ,CQ=3cm ;(2)全等,理由详见解析;(3)
154;(4)经过803
s 点P 与点Q 第一次相遇.
【解析】
【分析】
(1)速度和时间相乘可得BP 、CQ 的长;
(2)利用SAS 可证三角形全等;
(3)三角形全等,则可得出BP=PC ,CQ=BD ,从而求出t 的值;
(4)第一次相遇,即点Q 第一次追上点P ,即点Q 的运动的路程比点P 运动的路程多10+10=20cm 的长度.
【详解】
解:(1)BP=3×1=3㎝,
CQ=3×1=3㎝
(2)∵t=1s ,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
∴BP=CQ=3×1=3cm ,
∵AB=10cm ,点D 为AB 的中点,
∴BD=5cm .
又∵PC=BC ﹣BP ,BC=8cm ,
∴PC=8﹣3=5cm ,
∴PC=BD
又∵AB=AC ,
∴∠B=∠C ,
在△BPD 和△CQP 中, PC BD B C BP CQ =⎧⎪∠=∠⎨⎪=⎩
∴△BPD ≌△CQP(SAS)
(3)∵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
∴BP 与CQ 不是对应边,
即BP≠CQ
∴若△BPD ≌△CPQ ,且∠B=∠C ,
则BP=PC=4cm ,CQ=BD=5cm ,
∴点P ,点Q 运动的时间t=
433BP =s , ∴154
Q CQ V t ==cm/s ; (4)设经过x 秒后点P 与点Q 第一次相遇.
由题意,得
154x=3x+2×10, 解得80x=
3 ∴经过803
s 点P 与点Q 第一次相遇. 【点睛】
本题考查动点问题,解题关键还是全等的证明和利用,将动点问题视为定点问题来分析可简化思考过程.
28.(1)①详见解析;②
12α;(2)详见解析;(3)当B 、O 、F 三点共线时BF 最长,(10+2)a
【解析】
【分析】
(1)①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D=AC=AB ,即可证点B ,C ,D 在以点A 为圆心,AB 为半径的圆上;
②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AC=2∠BDC ,可求∠BDC 的度数;
(2)连接CE ,由题意可证△ABC ,△DCE 是等边三角形,可得AC=BC ,
∠DCE=60°=∠ACB ,CD=CE ,根据“SAS”可证△BCD ≌△ACE ,可得AE=BD ;
(3)取AC 的中点O ,连接OB ,OF ,BF ,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得,当点O ,点B ,点F 三点共线时,BF 最长,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可求10BO a =,2OF OC a ==,即可求得BF
【详解】
(1)①连接AD ,如图1.
∵点C 与点D 关于直线l 对称,
∴AC = AD .
∵AB= AC,
∴AB= AC = AD.
∴点B,C,D在以A为圆心,AB为半径的圆上.②∵AD=AB=AC,
∴∠ADB=∠ABD,∠ADC=∠ACD,
∵∠BAM=∠ADB+∠ABD,∠MAC=∠ADC+∠ACD,∴∠BAM=2∠ADB,∠MAC=2∠ADC,
∴∠BAC=∠BAM+∠MAC=2∠ADB+2∠ADC=2∠BDC=α∴∠BDC=1
2
α
故答案为:1
2α.
(2连接CE,如图2.
∵∠BAC=60°,AB=AC,
∴△ABC是等边三角形,
∴BC=AC,∠ACB=60°,
∵∠BDC=1
2
α,
∴∠BDC=30°,
∵BD⊥DE,
∴∠CDE=60°,
∵点C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为点D,
∴DE=CE,且∠CDE=60°
∴△CDE是等边三角形,
∴CD=CE=DE,∠DCE=60°=∠ACB,
∴∠BCD=∠ACE,且AC=BC,CD=CE,
∴△BCD≌△ACE(SAS)
∴BD=AE,
(3)如图3,取AC的中点O,连接OB,OF,BF,

F是以AC为直径的圆上一点,设AC中点为O,
∵在△BOF中,BO+OF≥BF,
当B、O、F三点共线时BF最长;
如图,过点O作OH⊥BC,
∵∠BAC=90°,2a,
∴24
==,∠ACB=45°,且OH⊥BC,
BC AC a
∴∠COH=∠HCO=45°,
∴OH=HC,
∴2
=,
OC HC
∵点O是AC中点,AC2a,
∴2
=,
OC a
==,
∴OH HC a
∴BH=3a,
∴10
=,
BO a
∵点C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为点D,
∴∠AFC=90°,
∵点O是AC中点,
∴2
==,
OF OC a
∴102
=,
BF a
∴当B、O、F三点共线时BF最长;最大值为102)a.
【点睛】
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灵活运用相关的性质定理、综合运用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29.(1)见解析;(2)图②中,CE+BE=AE,图③中,AE+BE=CE;(3)1.5或4.5
【解析】
【分析】
=,连接AF,只要证明△AED≌△AFB,进而证出△AFE为等(1)在BE上截取BF DE
边三角形,得出CE+AE= BF+FE,即可解决问题;
(2)图②中,CE+BE=AE,延长EB到F,使BF=CE,连接AF,只要证明△ACE≌△AFB,进而证出△AFE为等边三角形,得出CE+BE= BF+BE,即可解决问题;图③中,AE+BE=CE,在EC上截取CF=BE,连接AF,只要证明△AEB≌△AFC,进而证出△AFE为等边三角形,得出AE+BE =CF+EF,即可解决问题;
(3)根据线段CE,AE,BE,BD之间的数量关系分别列式计算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1)证明:在BE上截取BF DE
=,连接AF,
在等边△ABC中,
AC=AB,∠BAC=60°
由对称可知:AP是CD的垂直平分线,AC=AD,∠EAC=∠EAD,设∠EAC=∠DAE=x.
∵AD=AC=AB,
∴∠D=∠ABD=1
2
(180°-∠BAC-2x)=60°-x,
∴∠AEB=60-x+x=60°.
∵AC=AB,AC=AD,
∴AB=AD,
∴∠ABF=∠ADE,
∵BF DE
=,
∴△ABF≌△ADE,
∴AF=AE,BF=DE,
∴△AFE为等边三角形,
∴EF=AE,
∵AP是CD的垂直平分线,
∴CE=DE,
∴CE=DE=BF,
∴CE+AE= BF+FE =BE;
(2)图②中,CE+BE=AE,延长EB到F,使BF=CE,连接AF
在等边△ABC中,
AC=AB,∠BAC=60°
由对称可知:AP是CD的垂直平分线,AC=AD,∠EAC=∠EAD,∴AB =AD,CE=DE,
∵AE =AE
∴△ACE≌△ADE,
∴∠ACE=∠ADE
∵AB =AD,
∴∠ABD=∠ADB
∴∠ABF=∠ADE=∠ACE
∵AB=AC,BF=CE,
∴△ACE≌△ABF,
∴AE=AF,∠BAF=∠CAE
∵∠BAC=∠BAE+∠CAE =60°
∴∠EAF=∠BAE+∠BAF =60°
∴△AFE为等边三角形,
∴EF=AE,
∴AE=BE+BF= BE+CE,即CE+BE=AE;
图③中,AE+BE=CE,在EC上截取CF=BE,连接AF,
在等边△ABC中,
AC=AB,∠BAC=60°
由对称可知:AP是CD的垂直平分线,AC=AD,∠EAC=∠EAD,∴AB =AD,CE=DE,
∵AE =AE
∴△ACE≌△ADE,
∴∠ACE=∠ADE
∵AB =AD,
∴∠ABD=∠ADB
∴∠ABD=∠ADE=∠ACE
∵AB=AC,BE=CF,
∴△ACF≌△ABE,
∴AE=AF,∠BAE=∠CAF
∵∠BAC=∠BAF+∠CAF =60°
∴∠EAF=∠BAF+∠BAE =60°
∴△AFE 为等边三角形,
∴EF=AE ,
∴CE =EF+CF= AE + BE ,即AE+BE=CE ;
(3)在(1)的条件下,若26BD AE ==,则AE=3,
∵CE+AE=BE ,
∴BE-CE=3,
∵BD=BE+ED=BE+CE=6,
∴CE=1.5;
在(2)的条件下,若26BD AE ==,则AE=3,因为图②中,CE+BE=AE ,而BD=BE-DE=BE-CE ,所以BD 不可能等于2AE ;
图③中,若26BD AE ==,则AE=3,
∵AE+BE=CE ,
∴CE-BE=3,
∵BD=BE+ED=BE+CE=6,
∴CE=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