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会说·善说培养小学生数学说理能力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03从“想说”“会说”“善说”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创设学习情境,营造说理氛围;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完整、准确、简练、有条理表达数学道理;加强说理训练,适时抓住生成,开展课堂辩论,帮助学生深度学习,从而提高思维品质。
摘要
关键词
说理能力;创设情境;说理方法;问题辩论
想说·会说·善说:培养小学生数学说理能力的策略
连年辉
(福州市台江第三中心小学,福建台江350004)
“说理”指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本体、应用、生成脉络或是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阐述,从而透彻理解知识,深度把握知识内涵,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往往忽视“说理”,只求会算、会做,长此以往,将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因此,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讲数学道理,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从“想说”“会说”“善说”三个方面,加强学生的说理训练,帮助学生深度学习,从而提高思维品质。
一、“想说”:创设学习情境,营造说理氛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要“在生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真实的数学,营造说理的氛围。
一切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
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寻找能触发学生主动思考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学生感知思维的对象,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学生才有想问、想
说的欲望。
[1]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分一分》一课时,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较为抽象的概念。
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情境,边出示课件边提问,并要求学生伸出手指来回答。
师:4个梨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几个梨?(生伸出两根手指)
师:2瓶橙汁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几瓶橙汁?(生伸出1根手指)
师: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多少?(部分学生伸出半个手指)
师:“一半”用手指个数表示显然不合适,还能用
什么方式表示“一半”呢?
生1:我用文字“一半”来表示。
生2:我用“0.5”来表示。
生3:我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师:说说你为什么用“二分之一”?
[2]
这个案例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紧扣生活实际,将学生已有的整数平均分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
教师说,平均分4个梨、2瓶橙汁,学生们都非常迅速地伸出手指。
这时,教师抛出“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人”的问题,学生不会回答,因为在他们的知识体系中只有整数的概念。
思考后,学生纷纷举手表达观点,说明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是有生活经验的。
教师再顺势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表示,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深刻领悟学习分数的意义,切实掌握新知。
教师以学习情境为桥梁,在整数和分数之间建立联系,唤起学生说理的欲望,使学生“想说”。
二、“会说”:掌握说理方法,明晰解题思路
朱光潜曾说:“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发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阐述观察和操作的过程,用精练语言讲清解题思路和算理,使学生学会使用数学语言讲数学道理,而且准确、简练、完整、有条理。
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规范训练,使学生掌握说理的方法,提高说理的能力。
1.训练语言表达,奠定基础。
及时纠正学生发言中存在的问题,学会用规范的语言、数学专用术语来说理。
比如说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必须用“完全相同”这个词。
教师平时严格训练,学生就能学会清晰表达。
2.训练读题能力,提供保证。
首先,学会不添字漏字,读题要读得清楚、流畅。
其次,学会圈出关键字或词,反复揣摩,经历寻疑、释疑、解析的过程。
3.训练说理方法,创造条件。
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说理。
教学研究
2021·03比如看图说理,动手实践说过程,看算式说算理,解决
问题讲思路。
[3]例如,教师出示题目与一幅购物图(见图1)。
读完题思考后,让学生分组讨论。
文具盒25元,书包比文具盒贵多了,书包可能是多少元?
师:这道题最关键的是要理解什么?生:贵多了。
师:贵多了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生:我们这组同学认为,“贵多了”暗示书包比文具盒贵了至少有一倍。
表格中的58元比25多了一倍以上,所以判断书包可能是58元。
图1
这是一道图文结合题,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信息量较大,有图、有文字、有表格,还有一定的干扰信息。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读题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相互补充信息,完整自己的信息链。
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贵多了”,通过对“贵多了”的理解,淘汰前两个单价,最后选择“58元”这一选项。
教师训练学生读题提取信息,分析关键信息,进而判断推理,层层推进。
掌握说理方法,明晰解题思路,使学生“会说”。
三、“善说”:组织问题辩论,推进深度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教学机智,要善于抓住生成,对问题适时开展课堂辩论。
引导学生在问题驱动中深度思考,形成不同的结论时,让学生按不同的观点分组辩论,明析道理,解决问题。
“真理愈辩愈明”,问题辨论说理有助于学生深度感知和理解知识,
让语言表达和数学思维都得到锻炼和发展,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例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出示题目:
“哥哥吃了一块月饼的14,弟弟也吃了一块月饼的1
4
,
哥哥说他俩吃得一样多,对吗?”学生们各持己见。
教师没有立即呈现答案,而是让意见不同的双方组队,展开辩论,说出自己的理由。
正方:他们吃得不一样多。
反方:我们认为“他们吃得一样多”,因为都是一
块月饼的1
4。
正方:他们的月饼可能大小不一样,如果一块大
一些,另一块小一些,平均分成4份,大块的1
4
就会比
小块的1
4大些,所以他们吃得不一样多。
反方:我们没有注意到单位“1”有可能不同。
案例中,教师在双方各持己见时捕捉到课堂生成,引导持相同意见的学生合作探究、商量对策,然后让持相反意见的学生展开辩论。
最终双方达成共识:他们的月饼大小不一定相同,即单位“1”不一定是相同的,所以就不能说他们吃得一样多。
学生们通过辩论,轻松突破理解单位“1”的难点。
辩论说理不仅解决问题,而且让双方深刻理解数学问题背后的道理,增强了学生说理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提高说理能力,进一步推进深度学习,使学生“善说”。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88.
[2]罗鸣亮.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89.
[3]薛剑刚.小学数学心育艺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121.
(责任编辑:
陈志华)
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