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
李银花
淄博市中心血站,山东 淄博 255033
【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并总结护理措施。

方法:抽选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本血站采集血液标本并进行血液生化检验的200例献血者,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两组,每组100例。

其中对照组仅作一般护理,研究组采取针对性护理,组间对比血液标本合格率、检验结果准确率,分析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的血液标本采集影响因素。

结果:研究组的血液标本合格率、检验结果准确率分别为99%和97%,均比对照组的96%和87%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的血液标本采集影响因素主要有采集部位、血液采集量过少、标本放置时间过长或保存不当。

结论:血站应加强对血液标本采集环节的针对性管理,以确保血液标本的合格和检验结果的准确。

【关键词】血液标本;采集环节;血站;检验结果;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07-0165-02
我国医院的医疗用血主要来源于无偿献血,血站在采集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后会进行一定的检验,以保证献血者的血液可以投入使用,可以说血液检验结果直接关系到用血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若是血液检验结果出现偏差,轻则浪费血液,重则给用血者带来生命危机[1]。

而血液标本从采集到检验经历了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许多对检验结果造成干扰的因素。

本文抽选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本血站采集血液标本并进行血液生化检验的200例献血者,试分析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并总结护理措施。

1 方法及资料
1.1献血者资料 抽选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本血站采集血液标本并进行血液生化检验的200例献血者,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两组,每组100例。

研究组:男性61例,女性39例;年龄18岁~68岁,平均(43.77±13.11)岁。

对照组:男性63例,女性37例;年龄19岁~67岁,平均(43.74±13.17)岁。

比较平均年龄、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可采取统计学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仅作一般护理,在献血者进行血液采集前便给予其常规指导。

研究组则采取针对性护理:①回顾分析既往出现结果偏差的案例,分析影响因素并总结经验,针对送检不及时、采血部位不当等因素进行重点干预。

②采血前:明确血液标本采集与检验目的,准确分类血清标本、血培养标本、全血标本[2];采血前对献血者进行健康宣教,使其了解血液生化检验的目的和方法,借助采血前指导平稳献血者情绪,使献血者积极配合禁饮禁食等采血前准备工作。

此外,定期检修采掘器械设备,确保其运行良好。

③采血中:按照检验的要求选择正确的检验时间,严格遵照无菌操作要求为献血者采血,以比例正确的降凝剂处理血液标本并摇晃均匀,在2小时内将血液标本送达实验室进行检验,运送过程中不得震荡试管。

1.3观察指标 组间对比血液标本合格率、检验结果准确率,分析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的血液标本采集影响因素。

1.4统计学方法 在17.0版本的SPSS统计学软件中对比数据,计数资料分别以n(%)形式表示,检验方式则为χ2值,若统计学计算结果为P<0.05,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血液标本合格率、检验结果准确率 研究组的血液标本合格率、检验结果准确率分别为99%和97%,均比对照组的96%和87%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表1 血液标本合格率、检验结果准确率的组间对比[n(%)]
分组血液标本合格血液标本不合格检验结果准确检验结果出现偏差研究组(n=100)99(99.00)1(1.00)97(97.00)3(3.00)
对照组(n=100)96(96.00)4(4.00)87(87.00)13(13.00)χ27.6607.66026.59626.596 P0.0060.0060.0000.000
2.2血液标本采集影响因素 两组共有16例检验结果出现偏差,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的血液标本采集影响因素主要有采集部位(4%)、血液采集量过少(4%)、标本放置时间过长或保存不当(8%)。

3 讨论
血液标本在检验前需要经历采集、保存、送检等一系列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疏漏或差错,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即使以上环节都做到万无一失,也有可能因为献血者的运动因素、生理因素、药物因素等而使检验结果出现偏差[3-4]。

本文从血液标本采集因素入手进行分析,通过结果可以发现使检验结果出现偏差的标本采集因素主要有:采集部位4%、血液采集量过少4%、标本放置时间过长或保存不当8%。

其中,常规采血时成人多选择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部分献血者若选择其他管径较细的血管,则会导致血量不足,一般情况下采血时应保持坐位或卧位,部分肢体保持屈曲状态,若是采血位置位于关节处,则会影响到采血效果。

血站一般会在采血后将血液标本保存在真空管中,真空管负压不足,一次采血通常使用多个采血管,若是采集量过多,便会导致血管塌陷,使标本量不足。

此外,标本在采集完毕后应尽快平稳地送交实验室进行检验,若未冷藏并放置时间过长,血液中一些成分将会发生改变,引发溶血问题;当然,运输过程中使试管振荡,也会导致标本溶血[5-6]。


(下转第167页)
采集、运输、保存等过程中,因接触化学物质、遗传病等因素,导致血液标本出现溶血现象。

除上述因素外,血液标本采集时操作不规范、医疗器械清洁质量不合格、采血方式不当、止血带包扎过紧等也会导致溶血的发生。

3.2溶血现象的预防措施 综合性对溶血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的溶血现象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点:①在进行血液标本采集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证采集管清洁工作符合国家标准;对于止血带的应用,松紧、位置要适宜,以血液能平稳流入为最佳。

在血液采集结束后,要轻拿、轻放采血管,防止因震荡剧烈导致溶血的发生。

如果在检验过程中,血液样本出现溶血或者血液样本存在污染,则需要立即停止检验操作,需要更换血液样本再次检验。

②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定期对医护人员的血液标本采集、操作注意事项等进行培训,并进行考核。

③医院的医疗器械,应从正规的厂家购入,清洁时,要严格按照医疗器械的要求说明进行清洁,并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维修、保养,及时进行消毒、灭菌,保证医疗器械的有效性,减少因医疗器械导致溶血的发生。

3.3结果分析 分析本次研究结果,研究组GLU、TC水平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对照组、研究组的TG水平对比,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研究组LDH、ALT、AST指标水平均比对照组高,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研究组UA水平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BUN、Cr水平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

综合性分析发现,溶血的发生对血脂、肝功能、肾功能指标均存在一定的影响,且与血脂指标、肝功能指标比较,溶血发生对肾功能指标相对较轻,对其原因分析在于溶血的发生,红细胞内的部分物质(如谷胱甘肽等)对过氧化氢(尿酸中)具有吸收作用,进而减少了对肾功指标的影响效果。

综上,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影响极大,不利于临床的诊断,有必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溶血现象发生率,保证生化检验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席源.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及防预措施[J]. 临床
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9, 8(04): 114-115.
[2] 阿米娜·萨依提. 探究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及相
关性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47): 161-162. [3] 邱玉萍, 潘广娣, 黄明珠, 等. 溶血现象对于临床生化检验项目
的影响与预防策略探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9, 40(10): 1218-1219.
[4] 任丽峰, 周雪红. 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干扰和影响及对策
研究[J].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8, 7(1): 117-118 .
[5] 陈燕.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及防预措施[J]. 世界
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20): 209-209.
好,对脑血管疾病中的各类病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可以客观反映血管异常情况,便于临床判断血管狭窄情况。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较好,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医疗人员对脑血管病诊断及治疗方案制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铮, 王铭洁, 杨颖, 等.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管成
像对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筛查诊断价值的ROC曲线分析[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8, 39(6): 703-706.
[2] 游文霞, 钟剑萍, 欧阳基鹏, 等. 516例缺血性小卒中患者SSS-
TOAST分型结果及颅内梗死灶分析[J]. 山东医药, 2017, 57(27): 9-13.
[3] 汪玲. CDFI与TCCS联合MRA在脑部疾病后循环缺血病人诊
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 17(15): 2362-2364. [4] 张翠兰, 郭书丽, 王延岗, 等. CTA与MRA在颅内不同部位动
脉瘤诊断及破裂出血风险预测的价值研究[J]. 中国医学装备, 2019, 16(7): 84-87.
[5] 蔡春柳, 程忠伟.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
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对比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 1(18): 256.
[6] 王津, 王勇.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鉴别主动脉夹层与主动脉壁内血
肿的准确性比较[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 16(22): 160-163.
[7] 岳海霞. 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脑
狭窄的诊断价值[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5, 16(3): 272-274. [8] 王述秀.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80例分析
[J].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5, 11(05): 119-120.
[9] 石凯.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J]. 中国保健
营养, 2016, 26(9): 350-351.
[10] 李亮, 徐夏菲, 靳文勋. 低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硬
化的价值[J]. 世界中医药, 2015, 10(A01): 534-535.
(上接第164页)
对于血液标本可能在采集环节出现的问题,本文研究组采取了针对性护理,针对采集前后各个环节进行了严格的护理管理,结果显示其血液标本合格率、检验结果准确率均比对照组高(99%和97% vs 96%和87%),可见针对性护理确实可以减少血液采集环节不良因素带来的干扰。

综上所述,采集部位、血液采集量过少、标本放置时间过长或保存不当均是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的血液标本采集影响因素,血站应给予针对性护理,以减少偏差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赵海萍. 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 中外女性
健康研究, 2018, 26(20): 118+123.
[2] 陈晨, 董晓红, 刘万秀, 等. 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
素及护理措施[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46): 9001. [3] 郭矿玲, 区冠华. 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7, 38(04): 442-443.
[4] 李艳红. 医学标本检测前误差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 人民军医,
2015, 58(2): 154-155.
[5] 彭瑞娇. 血液检验标本误差原因分析[J]. 河北医学, 2007, 13(5):
615-616.
[6] 张金环. 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齐鲁护
理杂志, 2009, 15(23): 114-115.
(上接第16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