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成考生态学基础(专升本)试题及答案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人高考成考生态学基础(专升本)复习试题(答案在后
面)
一、Ⅰ卷-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A、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B、生物体内的化学变化
C、生物种群的空间分布
D、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2、下面属于第二级生物群系的是()。
A.阔叶落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竹林
D.针叶林
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A、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具体模式
B、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和多样性
C、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D、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的适应机制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 生态系统是由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一个开放系统
B.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自组织、自调节和自更新的特点
C. 生态系统是一种静态、稳定的系统
D.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遵循法则
5、下列关于生态学中碳循环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B. 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形式传递
C. 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
D. 碳从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是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
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包括哪些?
A. 单向流动,不循环
B. 双向流动,可以循环
C. 可以循环,但能量损失
D. 单向流动,能量损失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A、能量流动
B、物质循环
C、物种演化
D、土壤风化
8、环境问题的形成与表层元素亏缺和营养物过量有关,土壤与其他环境介质不同,其特点是()。
A. 即使营养物过量也不会出现表层元素亏缺的现象
B. 与其他介质相比,土壤所容纳的一个元素种类和数量都更多
C. 营养元素的过量会使退化生态系统出现纳德帕米尔现象
D. 环境问题不仅仅与环境介质有关,与生产方式、人口问题、资源利用、社会发展等也有很大关系
9、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组成单位是( C )
A、种群
B、群落
C、个体
D、生态系统
10、生态位是指:
A. 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B. 生物具体的生存环境
C. 生物所占的生物量
D. 生物在食物链中的地位
二、Ⅱ卷-填空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植物界中最低级的是藻类,_______ 通常呈悬浮状态,_______ 呈胶体状态,而真核藻类的聚集体称为_______ 。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主要遵循 ______ 定律,即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
3.生态系统是由 ______ 和它们的 ______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则是指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请填写括号中的内容,并简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4、生态系统中的光能固定主要通过 __________ 作用吸收和转换太阳能。
5.食物链中营养能量的流动遵循的规律是 ______ ,能量随着 trophic level 的增加而 ______ 。
6、中国传统园林中常使用假山造景,是以 ____ 为主的造景手法。
7.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可分为 ______ 种群和 ______ 种群。
其中, ______ 种群数量在数量上占优势,对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8、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通过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在 __________ 之间,指的是生态系统中某一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的平均值,相对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入量。
9、群落演替的过程是 ____ 群体代替 ____ 群体,直止趋向某个 ____ 平衡的过程。
10.生态系统是由 ______ 和它们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网络。
三、Ⅱ卷-判断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
2、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包括所有的生物个体和相关环境。
3、生态系统中能量始终呈现单向流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最后转换为不可利用的热能。
( )
4、合理的林业规划可以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
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不能逆向传递。
6.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
7、下列哪个选项不是生物膜系统的功能?
A. 细胞内物质运输
B. 细胞内信息传递
C. 细胞内能量转换
D. 细胞形态维持
8、生物群落在时间上的物种更替称为生态演替。
9.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只能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10.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再到分解者。
()
四、Ⅱ卷-名词解释(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第一题
题目:请解释“生物多样性”一词的含义。
第二题
解释生态位(Niche)。
第三题
在解答这道题时,先界定“物种”和“种群”这两个概念,然后比较两者的异同点。
第四题
题目:简述种群生态学中的“竞争排斥原理”。
五、Ⅱ卷-简答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第一题
题目:简述种群生态学中的竞争排斥原理,并举例说明。
第二题
题目:简述生态学中的生物多样性及其重要性。
第三题
题目:简述种群生态学中的竞争排斥原理,并举例说明。
六、Ⅱ卷-论述题(20分)
题目一:论述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成人高考成考生态学基础(专升本)复习试题及答案指
导
一、Ⅰ卷-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A、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B、生物体内的化学变化
C、生物种群的空间分布
D、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答案:A
解析: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的科学。
因此,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选项B属于生物化学研究的范畴,选项C
虽然涉及到生态学中的群落和生物地理学部分,但不是主要内容。
选项D与生态学无关,
更偏向于历史学和地质学。
因此,正确答案是A。
2、下面属于第二级生物群系的是()。
A.阔叶落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竹林
D.针叶林
正确答案:B
解析:生物群系主要依据有关特征划分,群落的类型很多,但群系的划分级别只有三级,常被划分出来的是:第一级叫做顶级生物群系,非地带性的、特定的环境条件形成一些过渡性的生物群系。
第二级生物群系如常绿阔叶林或落叶阔叶林等,具有较多的地带性特性,三个群系的划分例如:竹林、松林等是过渡性的群系。
生态因子主要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生物等各个方面的因子。
这里的气候专指温度和降水量;即气候因子。
土壤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条件,土壤条件可概括为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植被特征;即土壤因子。
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A、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具体模式
B、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和多样性
C、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D、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的适应机制
答案:A
解析: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具体模式,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分布、多样性和
演替,以及生态过程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
A选项最全面地概括了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 生态系统是由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一个开放系统
B.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自组织、自调节和自更新的特点
C. 生态系统是一种静态、稳定的系统
D.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遵循法则
答案: C
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自组织、自调节和自更新的能力,却并非静态稳定的系统,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
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和能量流动存在着不断的变化和更新。
5、下列关于生态学中碳循环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B. 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形式传递
C. 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
D. 碳从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是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
答案:B
解析:生态学中的碳循环是指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
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动物通过食物链摄取有机物,有机物中的碳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到生物群落中。
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而碳从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是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
因此,本题中错误的描述是选项B。
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包括哪些?
A. 单向流动,不循环
B. 双向流动,可以循环
C. 可以循环,但能量损失
D. 单向流动,能量损失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征为单向流动,不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首先由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然后通过食物链传递给消费者。
能量的传递效率仅为大约10%左右,即大约90%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能量并不能在生态系统内循环。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A、能量流动
B、物质循环
C、物种演化
D、土壤风化
答案:D
解析:
•生态系统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物质生产性。
•土壤风化是地质过程,与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没有直接关联。
8、环境问题的形成与表层元素亏缺和营养物过量有关,土壤与其他环境介质不同,其特点是()。
A. 即使营养物过量也不会出现表层元素亏缺的现象
B. 与其他介质相比,土壤所容纳的一个元素种类和数量都更多
C. 营养元素的过量会使退化生态系统出现纳德帕米尔现象
D. 环境问题不仅仅与环境介质有关,与生产方式、人口问题、资源利用、社会发展等也有很大关系
答案:D。
解析:概述污染物的环境特征和防治方法,它主要介绍主要自然资源的污染问题,包括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阐述了资源的污染及防治,强调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问题,还是社会问题、资源问题,甚至人口问题。
而土壤与其他环境介质不同,其特点之一是,除保有所有介质共有的特点外,土壤所容纳的一个元素种类和数量都远其它介质多。
9、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组成单位是( C )
A、种群
B、群落
C、个体
D、生态系统
答案:C
解析:在生态学的研究中,个体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组成单位。
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群落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在这些概念中,个体的地位是最为基本的。
10、生态位是指:
A. 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B. 生物具体的生存环境
C. 生物所占的生物量
D. 生物在食物链中的地位
答案:A
解析: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包括其所需要的生活条件、所占领的资源、与其他种群的相互关系等方面。
二、Ⅱ卷-填空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植物界中最低级的是藻类,_______ 通常呈悬浮状态,_______ 呈胶体状态,而真核藻类的聚集体称为_______ 。
答案:蓝藻绿藻藻簇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藻类的区分。
藻类指生活在海中或淡水中的低等植物,包括蓝藻(蓝细菌)、红藻、绿藻和褐藻等。
藻类是不真正的根、茎、叶体,没有维管束。
蓝藻一般呈悬浮状态,绿藻呈胶体状态,而真核的藻类的聚集体称为藻簇。
此外,藻类具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在自然环境中,藻类对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水域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成分。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主要遵循 ______ 定律,即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
答案: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或能量传递定律)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学基础中的能量流动规律。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主要遵循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也就是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是有方向性的,从绿色植物(生产者)开始,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传递到各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并且在传递过程中能量会逐级递减。
这是生态系统功能的核心内容之一。
3.生态系统是由 ______ 和它们的 ______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其中,生
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则是指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请填写括号中的内容,并简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答案:生物群落;非生物物质
解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是指能量以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中传递,按照十分之一定律进行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4、生态系统中的光能固定主要通过 __________ 作用吸收和转换太阳能。
答案:光合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光能固定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转换太阳能,使得植物能够将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质,这一过程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础,也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的基础。
5.食物链中营养能量的流动遵循的规律是 ______ ,能量随着 trophic level 的增加而 ______ 。
答案:
营养传递,损失
解析:
•食物链中营养能量的流动遵循能量传递的规律。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随着 trophic level 的增加而减少,一般在一级到下一级之间只会传递约10%的能量,其余能量会因为排泄、代谢或其他途径损失。
6、中国传统园林中常使用假山造景,是以____ 为主的造景手法。
答案:峰、矶、洞、壁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中国园林造景的基本元素。
中国传统园林造景手法多样,其中包括花香山、水石洞天、世界意象、取名引典等。
而这里的填空题,旨在强调中国园林中常用的假山造景手法,主要包括峰、矶、洞、壁等元素。
这些元素并非实际的山水,而是通过人工的手法,如模拟山的弯曲、石的质感、洞的空间感以及壁的垂直感,营造出自然景色的艺术效果。
其中,“峰”是指仿自然山石的突兀高峰;“矶”则多是临水而建的、略带坡度的石头地面;“洞”指模拟的石洞;“壁”则指石墙或峭壁的设计。
通过这些元素的组合,园林设计者能创造出一种自然与人工相融合的景观。
7.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可分为 ______ 种群和 ______ 种群。
其中, ______ 种群数量在数量上占优势,对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答案:主,次,次
解析:在生态学中,通常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分为主种群和次种群。
主种群数量在数量上占优势,对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次种群可能数量较少,但对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8、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通过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在 __________ 之间,指的是生态系统中某一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的平均值,相对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入量。
答案:10%-20%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向另一个营养级,但是在每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能量被损耗,包括生物体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和未被下个营养级的生物所捕食的能量的丢失。
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并不是百分之百的,而是大约在10%-20%之间。
这个比
例强调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高效率和生物对能量的高效利用。
9、群落演替的过程是 ____ 群体代替 ____ 群体,直止趋向某个 ____ 平衡的过程。
答案:优势种、前优势种、稳定
解析:群落演替是指一起生态系统内生物群落随时间推移的有序演变的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某一种群逐渐被另一种群所代替,直至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人类活动等。
在此过程中,优势种的更替是群落演替的核心,因为它反映了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最初的群体(如先锋植物)先成立,形成一个简单而稳定的生态系统。
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一些更有竞争力的生物种类如优势种逐渐出现并开始取代前优势种,这个过程会继续,直至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顶级群落”。
在这个阶段,群落内的生物群落会与环境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通常在这种状态下,群落的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与迁出率等达到动态平衡。
10.生态系统是由 ______ 和它们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网络。
答案:生物群落
解析:生态系统是由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如土壤、水、空气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
三、Ⅱ卷-判断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
答案:正确。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经过食物链依次传递到最高营养级,然后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到无机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是逐级递减的,因为每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消耗一部分能量,而这部分能量无法再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
因此,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2、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包括所有的生物个体和相关环境。
答案:判断题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是生物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不仅仅是生物多样性唯一的含义。
生物多样性还涉及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因此,该判断不完全准确。
正确的答案应该是“×”。
3、生态系统中能量始终呈现单向流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最后转换为不可利用的热能。
( )
答案:正确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一个开放性系统,能量始终从外源进入(主要是来自阳光),然后通过食物链流动,逐步递减,最终转化为不可利用的热能散失到环境中。
能量不会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而是以不可逆的方式流动着。
4、合理的林业规划可以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
答案:错误(×)
解析:合理的林业规划实际上是为了保持或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进行的,以确保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从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对生态系统施加合理的管理,包括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是实现可持续林业和保护生态
环境的基础,而不是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当林业活动损害到生物多样性或生态系统服务时,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最终对可持续性产生负面影响。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来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能力,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不能逆向传递。
答案:正确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就是熵增原理。
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中,总是有能量的损失和散失。
因此,能量的流动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的,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不能逆向传递。
这是因为能量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部分能量会以热能的形式损失掉,无法再次被生物利用。
6.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
答案:错误
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但严格来说,能量流动始于太阳能,因为太阳能是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根本能量来源。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从而成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
7.所有生物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
答案:错误
解析:并非所有生物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
垂直结构通常出现在森林、草原等具有明显分层现象的生态系统中。
而在一些环境均一、物种单一的生态系统中,如沙漠或极地,生物群落可能没有明显的垂直结构。
因此,该说法过于绝对,错误。
7、下列哪个选项不是生物膜系统的功能?
A. 细胞内物质运输
B. 细胞内信息传递
C. 细胞内能量转换
D. 细胞形态维持
答案:D
解析: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结构体系。
生物膜系统在细胞内发挥着多种重要的功能,如:
A. 细胞内物质运输:生物膜系统通过各种通道和载体,控制物质在细胞内的运输和分配。
例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负责物质的跨膜运输。
B. 细胞内信息传递:生物膜系统中的各种膜结构可以作为信号传导的通道,实现细胞内外的信息传递。
例如,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可以通过囊泡与细胞膜间接联系,将合成的蛋白质输送到细胞外。
C. 细胞内能量转换:生物膜系统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是进行能量转换的重要场所。
线粒体通过氧化磷酸化过程产生ATP,为细胞提供能量;叶绿体则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D. 细胞形态维持:生物膜系统通过对细胞内结构的包裹和支撑,维持了细胞的正常形态。
例如,细胞骨架是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能够保持细胞的稳定性和立体结构。
8、生物群落在时间上的物种更替称为生态演替。
答案:正确。
解析:
生态演替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生物群落(植被)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有顺序、
有规律的变化过程,包括一级演替和次级演替。
在生态演替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种类的生物会依次生长,最后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
时间上的物种更替是生态演替的重要特征之一,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具体来说,这个过程就是生物群落的生物种类(即物种的种类)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步更替的过程。
由于不同物种的生活习性和生命周期不同,所以在群落发展的不同阶段就会有不同物种的繁衍和更替,使得它们能够适应当前的环境条件,完成物种的“进化”。
因此,判断题的答案为正确。
9.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只能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答案:正确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这是因为能量在传递过程中会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损失掉,使得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具有不可逆性。
能量通常从绿色植物(生产者)开始,然后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传递到各级消费者(如植食动物、肉食动物等)以及分解者(如细菌和真菌等)。
因此,能量只能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10.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再到分解者。
()
答案:正确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不可循环。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到有机物中,消费者以这些有机物为食物获取能量,各级消费者依次传递能量,但在传递过程中会有损耗,且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给无机环境,所以能量是单向流动的。
四、Ⅱ卷-名词解释(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第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