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培训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培训4
一、总则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水平,根据我国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小学教育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德育工作指南。
本指南旨在为班主任提供一套科学、系统、可操作的德育工作方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关爱学生。
班主任要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关心学生生活,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温馨、和谐、团结的班级氛围。
2.全面发展,注重个性。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知行合一,注重实践。
班主任要将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规范,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4.家校合作,共同育人。
班主任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协作,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共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5.以德为先,注重实效。
班主任要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注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确保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6.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班主任要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德育工
作方法,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班主任工作新途径。
遵循以上基本原则,班主任要以本指南为指导,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切实加强德育工作,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小学生贡献力量。
三、德育目标
1. 总体目标
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文明行为和健康心理,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具体包括: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团结协作、勤奋好学等;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个性,具备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
2. 学段目标
(1)小学低年级(1-2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如守时、守信、守纪,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培养初步的集体荣誉感。
(2)小学中年级(3-4年级):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使其具备诚实、勤奋、团结、友善等品质,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学会遵守公共秩序。
(3)小学高年级(5-6年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其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德育内容
1. 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
班主任要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开展“我的中国梦”、“从小学习做人”等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班主任要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
通过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心中”、“传承红色基因”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良好行为习惯。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班主任要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经典诵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4. 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生活习惯。
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开展“绿色校园行动”、“低碳生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5.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
康,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如“心灵驿站”、“成长快乐”等,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调控情绪、增强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
五、实施途径和要求
1. 课程育人
(1)将德育内容融入各学科教学,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因素,实现全科育人。
(2)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贴近学生生活。
(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道德讲堂”、“法治教育”等,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制观念。
2. 文化育人
(1)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优秀文化中接受熏陶。
(2)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橱窗、板报等宣传阵地,宣传先进文化,弘扬正能量。
(3)举办各类文艺活动,如诗歌朗诵、书画比赛等,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3. 活动育人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运动会、科技节、读书节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定期举办班会、团(队)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培养集体荣誉感。
4. 实践育人
(1)加强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品质。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组织研学旅行活动,让学生在行走中学习,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5. 管理育人
(1)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落实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2)实施个性化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激发学生的潜能。
(3)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
6. 协同育人
(1)加强家校合作,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家长座谈会等活动,增进家校沟通,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2)加强与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合作,整合社会资源,拓宽德育渠道。
(3)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
班主任要充分运用以上实施途径,注重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同时,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六、组织实施
1. 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要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校长为德育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副校长具体负责,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格局。
2. 制定实施方案。
学校要根据本指南,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德育工作实
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和保障措施,确保德育工作有序开展。
3. 加强队伍建设。
学校要加强对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德育工作能力。
同时,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德育课题研究,不断提升德育工作水平。
4. 落实工作责任。
班主任要切实履行德育工作职责,将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各科教师要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德育工作。
5. 加强监督检查。
学校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检查评估制度,定期对德育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同时,加强对德育工作成果的总结和推广,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质量。
6. 保障德育经费。
学校要合理安排德育工作经费,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保障,确保德育工作所需设施、设备和活动顺利进行。
7. 加强宣传引导。
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宣传德育工作成果和典型经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8. 家校社会协同。
学校要积极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共同推进德育工作。
加强家长学校建设,提高家长德育素养,发挥家庭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9. 定期评估反馈。
学校要定期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估,了解工作成效,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工作策略。
同时,要注重听取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