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产与⼯业⽣产
专题六农业⽣产与⼯业⽣产
⼀、农业区位选择
直击⾼考考点
农业⽣产活动是⼈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产活动。
重要的知识点有农业⽣产的特点、分类、区位和地域类型。
在教材更加突出⼈地关系主线的形势下,今后的考题会对农业区位的选择有更加深刻的反映。
在复习时注重以家乡或中国的农业区位选择实例论证基本原理,理解农业区位选择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际问题的分析。
对四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要识记并能对其典型代表区进⾏区位分析。
对亚洲的⽔稻种植业和澳⼤利亚的混合农业要注重分析⽣产特点的成因;对美国的商品⾕物农业要注重分析区位因素,对阿根廷的⼤牧场放牧业要注重分析发展的措施。
注重四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类⽐,及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近⼏年本单元的热点内容主要有:
1.农业区位因素。
对⼀个农业区域的区位因素进⾏评价,要⽤综合思维⽅式进⾏。
(1)任何⼀个地域的农业⽣产都要受⾃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该地域农业⽣产的主导因素。
(2)从影响农业⽣产的因素出发,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分析其⼀地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确定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及农业发展的类型,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科技因素和市场因素已成为我国农业区位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这将可能成为今后⼏年⾼考命题的⽅向。
2.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在影响农业⽣产的所有区位因素中,不同地域、不同⽣产⼒的发展阶段,农业⽣产的区位因素不同,特别是社会经济因素,其发展变化性最⼤,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也较⼤,因此,要⽤发展的、动态的观点,看待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要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并根据其发展变化的规律,预测农业⽣产的发展,及时做出相关的调整。
我国已加⼊WTO,来⾃⾝的压⼒和国外农业的挑战已摆在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前。
⼜如我国⽬前进⾏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五”规划有关我国农业发展的⽅针、措施以及各地农业发展的地理事实。
将成为今后⾼考命题的重点。
3.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稻种植业、⼤牧场放牧业、商品⾕物农业、混合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等。
我国各地的⾃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地域差异较⼤,如何因时因地制宜的发展既适合农业现代化要求、⼜充分利⽤当地的农业区域因素的农业地域类型是摆在我们⾯前的重⼤课题。
阿根廷的⼤牧场放牧业、美国的商品⾕物农业、澳⼤利亚的混合农业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将可能成为今后⾼考命题的⽴意所在。
4.粮⾷问题。
粮⾷问题是世界性问题,如何解决贫困地区的粮⾷紧缺问题是当今问题的迫切问题之⼀。
联系实际分析粮⾷问题产⽣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将成为今后⾼考命题的重点。
知识⽹络构建
知识要点串讲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然因素:⽓候(光照、热量、⽔分)——决定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产量;
地形(类型、海拔、坡向)——影响作物种类分布、规模化⽣产;
⼟壤(肥⼒、盐碱性)——影响作物的产量、宜种作物;
⽔源(灌溉条件)——是半⼲旱、⼲旱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
因素影响实例
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
⽣产的类型和规模
“订单农业”的发展;城郊乳、⾁、禽、蛋、菜、花农业
⽣产基地的发展
交通运输交通便利有利于商品农业
的发展
成。
美国、加拿⼤、澳⼤利亚等国成为世界粮⾷输出国;阿根廷、丹麦、新西兰等国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
品供应国;拉丁美洲、⾮洲、东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
济作物⽣产基地
政策(收
购指
导影响作物种类、播种⾯积、
产量
收购指导价⾼,单产低的地⽅也可种植;
收购指导价低,单产⾼的地⽅才可种植
价)
劳动⼒
数量的多少、素质的⾼低影
响着农产品的成本和
质量
云南昆明附近发展“彩⾊农业”(花卉业)具有地价低、
劳动⼒廉价⽽丰富的优势
科技
通过机械化、良种化、化肥
化、⽔利化等农业现代
化过程影响农业的发
展
①通过培育良种扩⼤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如我国将⼩麦种植⾼限扩展到海拔4000⽶⾼度;将双季稻⽣产推
⼴到江淮平原
②利⽤农业科技,提⾼⼟地⽣产率和粮⾷产量,如北美单产⾼,⾮洲单产低
③改变农业⽣产⽅式,如利⽤玻璃温室和塑料⼤棚⽣产反季节蔬菜;⽆⼟栽培和植物⼯⼚可使农作物全年播
种、全年收获;智能机器⼈从事农业⽣产
(⼆)、农业区位的合理选择
1. ⼤范围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
农业类型或作物农业区位的选择
种植业湿润、半湿润平原和盆地地区
畜牧业半⼲旱、⼲旱地区
渔业湖泊、⽔库、沿海海域
⽔稻⽔分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
⽟⽶夏季⾼温多⾬、⽣长季较长的地区
棉花光照充⾜、夏季⾼温的平原地区
⽢蔗⾼温多⾬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甜菜⽓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柑橘⽓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
苹果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
考虑因素农业区位的选择
农业类型
单位产值
从单位产值看,由⾼到低的顺序⼀般是:
花卉>乳⽜>塘鱼>果园>蔬菜>粮棉
地价
距城镇越近,地价越⾼,农业⽣产成本越⾼。
城镇周围只能布局单位产值⾼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业、禽蛋业、蔬菜业等
需⽔量需⽔量⼤的花卉等应接近河流、湖泊等⽔资源丰富的地⽅
交通运输
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乳⽜、花卉等⽣产应布局在近城镇和交通⽅便的地⽅
1. 季节性→因时制宜——不违农时
2. 地域性→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1)⽔热配合好的平原、三⾓洲地区——种植业→充分利⽤⽔热资源
多数⼭区——发展林业→可以涵养⽔源、保持⽔⼟
半⼲旱、半湿润草原地区——发展牧业→垦荒种⽥会引起⼟地荒漠化
降⽔丰富、河湖较多的地区——不能围湖造⽥→阻塞⽔道,洪⽔泛滥
作物名称主要分布的⽓候区主要分布国家或地区
⼩麦温带⼤陆性⽓候区、温带季风⽓候区
美国、加拿⼤、阿根廷、俄罗斯、
中国、澳⼤利亚、南⾮等
⽔稻热带与亚热带季风区、热带⾬林区东亚、南亚、东南亚
⽟⽶⾼温多⾬区美洲、亚洲、欧洲、⾮洲
分布基本概况案例分析
⽔稻种植
业
东亚、东南亚、南亚
的季风区;东南
亚的热带⾬林
区
区位条件:
①⾼温多⾬的⽓
候
②平坦的地形
③丰富的劳动⼒
亚洲⽔稻种植特点:
①⼩农经营
②单产⾼,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平低
④⽔利⼯程量⼤
⑤科技⽔平低
⼤牧场放
牧业
美国、澳⼤利亚、新
西兰、阿根廷、
南⾮
①特点:技术⽔平
⾼,商品率⾼
②条件:⼤⾯积⼲
旱、半⼲旱⽓
候区
③畜种:⽜、⽺
①潘帕斯草原的区位条件:⽓候温和、牧草优良、地⼴⼈稀、距海港近
②潘帕斯牧场的促进措施:培育良种⽜、改善交通、开辟⽔源、种植饲料
美国、加拿⼤、阿根
廷、澳⼤利亚、
俄罗斯、乌克兰
①特点:⽣产规模
⼤、机械化程
度⾼
②作物:⼩麦、⽟
⽶
美国商品⾕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①⾃然条件优越
②⽔陆运输便利
③地⼴⼈稀
④⾼度发达的⼯业
⑤先进的科技
混合农业
欧洲、北美洲、南⾮、
澳⼤利亚、新西
兰
①作物:⼩麦、⽟
⽶
②畜种:⽜、⽺、
猪
墨累-达令盆地的优点:
①农场是良性⽣态系统
②农民可有效安排农事
③对市场适应性强
墨累-达令盆地的不⾜:灌溉与东⽔西调
乳畜业
种植园农
业
分布地区
九⼤商品粮基地
⽣产条件和基础好的地区——①太湖平原、②洞庭湖平原、③江汉
增产潜⼒的地区——⑦江淮平原
粮⾷商品率⾼的地区——⑧松嫩平原、⑨三江平原
五⼤商品棉基地
①江汉平原②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③长江中下游滨海、
沿江平原④黄淮海平原⑤南疆
油料
作物基地
花⽣温带、亚热带沙⼟和丘陵地区,⼭东、辽东半岛产量⼤
油菜长江流域最多,有“北移南迁”趋向
糖料
作物基地
⽢蔗热带、亚热带地区,川、粤、桂、滇、闽、台是主产区
甜菜中温带地区,内蒙古、新、吉、⿊四个省区是主产区
出⼝
商品基地
花卉、蔬菜、⽔果、
塘鱼禽畜
①太湖平原②珠江三⾓洲③闽南三⾓地带
⼆、⼯业区位选择
直击⾼考考点
任何⼯业⽣产,总要落实到⼀定的地区和地点,并在这个范围内同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其它⽣产部门发⽣联系,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业区和经济区。
由于各地的⾃然条件、资源优势、社会经济条件、开
发历史和科技⽔平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业区。
从全球范围来看,形成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中南部⼯业区(包括伯明翰、曼彻斯特、设菲尔德)、德国的鲁尔区是典型的以煤铁资源为基础,以钢铁⼯业为代表的“煤铁复合体”型⼯业区。
此种类型还
包括美国五⼤湖南部(芝加哥、匹次堡、底特律等)、俄罗斯的乌拉尔⼯业区、我国的鞍⼭等。
第
⼆种类型是以⽇本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临海型⼯业区,它兴起于20世纪中叶,依靠发达
的海运进⼝铁矿、煤矿、⽯油等,形成了以钢铁、机械、⽯油化⼯为主的“临海型”重⼯业区。
第
三种类型是以油⽥的开发为标志,形成了中东波斯湾,美国的休斯敦、英国的阿伯丁,中国的⼤庆
等新兴⽯油⼯业中⼼。
第四种类型是以电⼦⼯业为标志,形成了诸如旧⾦⼭硅⾕、⽇本九洲硅岛等“临空型”的⾼科技⼯业区。
电⼦⼯业的兴起改变了过去⼯业发展严重依靠原料、能源的态势。
转
⽽依靠⾼科技⼈才和⾼速交通,形成了耗能少、产品体积与质量⼩、环境污染⼩的新型⼯业。
第五
种类型是以韩国、泰国、菲律宾、我国台湾等为代表的“出⼝加⼯区”。
依靠本国廉价劳⼒和地租、
潜在的消费市场发展起来的“出⼝加⼯业”。
当然,这种“劳⼒型”企业从发达国家迁往发展中国
我国地域辽阔,⼯业⽣产的地域差异与特征也⼗分明显。
譬如东北重⼯业发达,珠江三⾓洲出⼝加⼯业
的⽐重特别⾼。
长江中上游⽔电和有⾊⾦属冶炼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等。
应该讲,每种⼯业地域类型
特征的形成基础是⾃然条件和资源基础,但交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政策的倾斜等都有助于强化
某项特征的形成。
从历年⾼考地理试题来看,常见的考查⽅式有:
1.提供某区域的轮廓图,要求填写相应的城市及主导⼯业类型,分析归纳其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发
展⽅向。
2.从宏观⾓度要求说出某种⼯业布局,如临海型的全球分布的具体地区及分布规律,归纳其形成的条
件。
3.从历史的⾓度和空间的⾓度,分析某国(如英国)不同时期的⼯业地域类型的演变情况与空间格局。
4.从空间的⾓度、分析归纳某种⼯业地域类型的迁移情况。
如电⼦组装业从⽇、美向东南亚的迁移⾛向及原因。
5.⽐较同⼀种类型的⼯业布局模式(如钢铁⼯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情况,说明其形成机制。
知识⽹络构建
知识要点串讲
(⼀)、影响⼯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鞍钢区位特点:近煤铁产地→接近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
宝钢区位特点:海陆交通便利,铁矿⽯主要从澳⼤利亚、印度、巴西进⼝;煤来⾃安徽淮南、⼭西等地。
→接近消费市场(1)⼯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主要因素:原料、动⼒(燃料)、劳动⼒、市场、交通运输、⼟地、⽔源、政府
主导因素影响⼯业的区位选择
⼯业部门
类属名称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代表部门
原料指向型⼯业运输原料成本较⾼(原料到产品重量⼤⼤
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动(易变
质等)
甜菜、⽢蔗制糖等
⽔果、⽔产品加⼯
市场指向型⼯业运输产品成本较⾼(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
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
破碎等)
家具、印刷、啤酒
部分⾷品
动⼒指向型⼯业消耗⼤量电能的⼯业炼铝⼚、冶⾦及化⼯等重⼯业
廉价劳动⼒指向
普通服装、电⼦装配、
包带、制鞋等
技术指向型⼯业技术要求⾼,应接近⾼等教育和科技发达
地区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
精密仪表
(2)⼯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原料地对⼯⼚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如宝钢
交通运输仍对⼯业布局很⼤吸引⼒,但在发达国家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已不再成为主要因素,如⽇本沿海,我国沿江沿海。
信息⽹络的通达性越来越突出
劳动⼒的素质和技能对⼯业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增加
2.社会需要对⼯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举例
国防需要50年代我国的“三线”⼯程
改⾰开放政策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解决就业将⼯⼚设在不盈利区
个⼈偏好华侨对家乡的投资
⼯业惯性保留区位不合理的⼯业
3.环境需要对⼯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业部门污染类型区位选择
⽔泥⼚、酿造⼚空⽓污染将⼯⼚设置在居民区最⼩风频的上风地带
或与常年盛⾏风向垂直的郊外
印染⼚、造纸⼚、
电镀⼚、⽪
⾰⼚
⽔源污染污⽔排放⼝远离⽔源地及河流上游
化⼯⼚、炼油⼚既污染⼤⽓⼜污染⽔源综合以上两条
发电⼚、钢铁⼚空⽓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置在居民区最⼩风频的上风地带或与常年
盛⾏风向垂直的郊外;远离居民区和
农⽥
发达国家集中→分散,发展中国家以集中为主;从经济⾓度⽽⾔,需要集中,从⽣态环境⽽⾔,需要分
散。
(⼆)、世界⼯业区主要类型
(1)丰富的煤炭资源。
鲁尔煤⽥储量⼤,开采条件好。
鲁尔河附近多为露天煤⽥,可⾃南(鲁尔河附近)向北(利珀河附近)逐渐开采。
(2)离铁矿区较近。
本区铁矿资源贫乏,但离法国东北著名的落林洛林铁矿区近。
(鲁尔区的铁矿最初来⾃法国,后来则来⾃瑞典等国。
主要经荷兰⿅特丹港通过内河运⼊。
(3)充沛的⽔源。
莱茵河及其⽀流鲁尔河、利珀河等
(4)便捷的⽔陆交通。
⽔运⽅⾯:莱茵河及其⽀流鲁尔河、利珀河等天然河流和四条⼈⼯运河,连成⼀体,⽽且都可通航,
并能直通海洋。
(请同学分析原因,教师总结与地形、海洋性⽓候的关系)
陆上交通:鲁尔区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字路⼝。
(德国邻国多,连接欧
洲东西部和南北部的铁路都经过这⾥)
(5)⼴阔的市场。
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业提供⼴阔的市场。
2.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1)⽣产结构单⼀。
鲁尔区的⼯业⽣产集中于煤炭、钢铁、电⼒、机械、化学五⼤传统⼯业部门。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世界能源的消费构成中,⽯油和天然⽓的⽐重上升,⽽煤炭的⽐重逐渐下
降。
另⼀⽅⾯,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下降。
(3)世界性钢铁过剩。
①20世纪50年代以后,产钢和出⼝钢的国家越来越多,世界性的钢铁市场竞
争激烈。
②70年代经济危机,以及钢产品的替代产品的⼴泛应⽤,使世界钢材消耗量急剧减少。
(4)新技术⾰命的冲击。
①鲁尔区⼯业企业传统的⽣产和组织⽅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新技术⾰命产⽣了⼀⼤批新兴⼯业部门,也改变了传统的⽣产和组织⽅式。
②鲁尔区⽤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
原因,新兴企业不愿到这⾥落户。
3. 鲁尔区的综合整治
(1)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由原采矿区,到现采矿区,再到规划中的采矿区⾯积减少。
1956年后停⽤的矿井多,⽽使⽤中的矿井
和规划中的矿井少。
煤炭、钢铁⼯业⼚矿企业数量减少,每个⼚矿的⽣产规模⼤幅度提⾼。
新建或迁⼊企业:技术精良的中⼩型为主,电⼦、汽车、⽯油化⼯等多个部门。
(2)调整⼯业布局,保证各⾏业均衡发展。
例如:钢铁⼯业⽇益集中到西部;有些钢铁公司以联营的⽅式把炼铁⼚建到荷兰海边,再把⽣铁运到鲁尔炼钢、轧钢。
原因是就近通过⿅特丹港进⼝铁矿⽯,降低运费。
(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
问题:德国有发达的陆上(铁路、公路)交通⽹,为什么铁矿⽯还是靠⽔运?
(4)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等院校⼏⼗所(鲁尔⼤学、多特蒙德⼤学等);中等技术学校;⼤批科研机构。
(5)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控制回收处理绿化)
均绿地⾯积超过130平⽅⽶。
(⼆)、新⼯业区
1. 意⼤利新⼯业区
(1)意⼤利中部和东北部⼯业区的形成条件
①⼤批廉价的劳动⼒;②原料和能源的涨价;③发达的银⾏信贷体系;④经济的⾼度开放;⑤政府的⼤
⼒⽀持;⑥⼩城镇⽤地⽤⽔⽅便;⑦交通运输⽅便。
(2)对我们国家温州商业的借鉴意义
ⅰ:⽐较温州乡镇企业与意⼤利新⼯业区的发展的异同
同:主要条件相似:①⼤批廉价劳动⼒;②经济⾼度开放;③资本集中程度低
⽣产特点相似:①企业规模⼩;②以轻⼯业为主;③企业⽣产⾼度专业化;④⼯业多分散在城镇
不同:最⼤的不同之处是意⼤利⼯业⼩区不同企业密切联系、协作,共同形成巨型企业集团;⽽温州虽
是⽣产同种产品,但联系、协作不如意,形成多家企业竞争的局⾯,规模效应⼤减。
意⼤利新⼯业区:银⾏信贷体系发达、社会服务机构完善;⽤⽔⽤地⽅便;交通运输便利;政府的⼤⼒⽀持等。
温州乡镇企业:商品⼿⼯业发展历史悠久;海运条件便利;⼭区为主,平原少,⼈多地少,⽤地紧张等。
ⅱ:温州乡镇企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同⼀个专业商品产销基地中,多家企业同时⽣产⼀种⾯向时常的
最终产品,企业间互不联系。
解决问题的措施:①加强技术投⼊;②企业之间联系和协作③杜绝恶性竞争;④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⑤提⾼⽣产和管理⼈员的技术⽔平;⑥加强与意⼤利等发达国家中⼩企业的合作
(3)新⼯业区与传统⼯业区的差异
意⼤利新兴⼯业区传统⼯业区
⽣产规模以中⼩型企业为主以⼤型企业为主
主要⼯业部门轻⼯业重⼯业
⽣产过程分散集中
资⾦集中程度低⾼
⼯业分布分散集中
2.⾼技术⼯业
(1)对⽐⾼技术⼯业和传统⼯业的特点
⾼技术⼯业传统⼯业
科技⼈员⽐例⾼低
⽣产增长速度快慢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长
投⼊中的研究开发费⽤多少
(2)⽐较美国“硅⾕”与意⼤利新⼯业区的差异
⽣产结构⾼技术产品轻⼯业产品为主
⽣产特点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期短;研究开发费
⽤⾼
⽣产过程分散或家庭承包
分布特点⾼等院校周围、环境优美分散在⼩城镇甚⾄农村
劳动⼒技术条件从业⼈员具有同⽔平的知识和技能廉价的劳动⼒
政府因素军事定货政府的⼤⼒⽀持
(3)对我们国家中关村的借鉴意义
①与美国硅⾕相⽐,中关村的发展的相同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形成也紧邻⾼校和科研院所,获得政府的⼤⼒⽀持,交通便利。
不同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研发费⽤投⼊不⾜、科技创新不够,拥有⾃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尚未形成发达的专业化分⼯配套体系,市场化制度和法规不够完善和健全。
②中关村的优势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拥有雄厚的科技⼒量。
存在哪些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离市区近,环境质量较差,交通拥挤,⽤地紧张、地价⾼;研发费⽤投⼊不⾜、科技创新不够,拥有⾃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等。
[要点热点探究]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与我国重要农业区的⽐较、分析与借鉴
1. 亚洲的⽔稻种植业与我国南⽅⽔稻种植区的区位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1)突出两⼤优势:⼀是优越的⽓候条件,即季风⽓候区的⾬热同期;⼆是丰富的劳动⼒资源。
(2)存在三⼤问题:⼀是农产品的商品率低,农业结构单⼀;⼆是劳动⽣产率低,农民收⼊增长缓慢;三
是科技⽔平低。
(3)对策:⼀是调整农业⽣产⽅式与结构,实施联产承包和多种经营,农林牧渔副业综合发展;⼆是发展农产品系列加⼯,把农业⽣产从⾃给经济转向商品农业经济;三是加⼤科技投⼊,向优质、⾼产、⾼效⽅向发展。
2. 美国的商品⾕物农业与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较与借鉴。
(1)了解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与美国的商品⾕物农业的区位共同之处:地形、⽓候、⼟壤等⾃然条
件相似。
(2)美国的商品⾕物农业的特殊区位条件分析:⾼度发达的⼯业基础、先进的农业科技、农⼯商⼀体
化(即经营专业化)等。
(3)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区位优势分析:⼤⾯积垦荒地、肥沃的⿊⼟等。
(4)借鉴之处:⼤规模经营在国际市场中有竞争⼒;先进的科技和⼀流的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体化经营,延长⽣产链,提⾼综合效益。
3. 阿根廷⼤牧场放牧业与我国牧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内蒙古牧区与潘帕斯草原相似的⾃然条件分析。
(2)阿根廷在发展牧⽜业领域所做的⼯作对我国的启⽰。
(3)我国牧区存在的问题:“靠天养畜”、⽣态破坏、载畜率低、效益低等。
(4)借鉴:⼈⼯草场建设;放牧⽅式;牧区交通条件与加⼯体系的发展。
4. 混合农业与我国南⽅丘陵地区的农业多样化发展。
(1)澳⼤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产的特点分析。
(2)我国南⽅地区农业资源的多样化以及⽣产结构的单⼀性
(3)借鉴:⽣态农业体系,南⽅丘陵⼭区应建设良好的林地—农⽥⽣态系统防⽌⽔⼟流失;多样化经济,
南⽅丘陵⼭区应充分利⽤⼟地资源优势,发展林草⽥塘等多种经济;市场灵活性,根据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变化,有侧重地发展⼭区特⾊农业。
有关⼯业⽅⾯的问题:
⑴⽇本⼯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原因:
①本⼟资源匮乏,⼯业原料需⼤量进⼝;
②国内市场狭⼩,⼯业产品要⼤量出⼝;
③沿海为平原,利于建⼚;
④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利于原料与产品的进出⼝。
⑵埃及的经济⽀柱:⽯油、运河、侨汇、旅游.
新加坡的经济⽀柱:炼油、造船、电⼦电器、海上钻井平台制造.
⑶⼯业集聚:
①传统⼯业区:
集聚原因:由于现代⼯业⽣产专业化程度⾼,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
性很强,⼯业集中布置可产⽣集聚效应。
集聚意义:充分利⽤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
降低运输费⽤和能源消耗;扩⼤总体⽣产能⼒、降低⽣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业集聚导致企业间争地、争⽔、争动⼒、争公共设施;加剧环境污染。
②新兴⼯业区:
⾼新技术产业在地区分布上常具有较为显著的地区集群特点的好处是:
共⽤基础设施;加强信息联系和协作。
⑷德国鲁尔区
A. 区位优势:
①煤炭资源丰富;
②离铁矿区(法国东北)较近;
③降⽔丰富,河⽹密布,⽔源充沛;
④河海联运,⽔运发达且为欧洲中部陆上交通⼗字路⼝,⽔陆交通便捷;
⑤德国和西欧⼯业发达,市场⼴阔。
B. 衰落原因:
①⽣产结构单⼀;
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新技术⾰命的冲击。
C. 整治措施:
①发展新兴⼯业和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
②调整⼯业布局,保证各⾏业平衡发展
③拓展交通,发展科技;
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⑸“硅⾕”:美国硅⾕、德国慕尼⿊、⽇本九州岛、英国苏格兰地区、印度班加罗尔。
A.区位分析:⾃然因素:地理位置优越;⽓候宜⼈,环境优美;
B.社会经济因素:①⾼等院校云集,技术⼒量雄厚;
②靠近航空港,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捷;
③军事定货(美国硅⾕)。
B. 特点:科技⼈才⽐例⾼;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
研究开发费⽤⽐例⾼;产品⾯向世界市场。
C. 发展变化原因:
D. 存在的问题:①⽤地紧张,地价上涨;
②交通拥挤,环境压⼒增⼤。
E. 解决的措施:①调整产业布局;
(将新⼯⼚转移到内地的德克萨斯州以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地,
利⽤这些地区劳动⼒、⼟地、住房都便宜的优势条件。
)
②完善基础设施,美化环境
⑹我国四个⼯业基地的主要区位劣势:
①辽中南重⼯业基地:能源、⽔源不⾜。
②京津唐⼯业基地:⽔源不⾜;污染严重。
③沪宁杭⼯业基地:能源、资源缺乏;⼟地紧张;污染严重。
④珠江三⾓洲轻⼯业基地:能源、资源不⾜。
⑺⼯业区位分析:
A. 辽中南重⼯业基地
区位分析:
①地理位置:濒临渤海、黄海;靠近俄罗斯、朝鲜、韩国;地理位置优越。
②⾃然因素:⽓候温和,地形平坦;⼟壤肥沃;以辽河为⽔源。
③社会经济因素:煤铁资源丰富;⽔陆交通便利;劳动⼒丰富;农业资源⽀持;
国家政策⽀持;国防安全,⼟地租⾦不⾼等。
不⾜:①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资源相对不⾜;
②⽔资源不⾜;
③科技发展⽔平不⾼;
④产业结构相对单⼀;
⑤区内环境污染⼤。
调整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②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③⼤⼒发展科技,提⾼劳动者的素质;
④加⼤改⾰开放的⼒度,积极引进外资;
⑤治理环境污染。
B. 京津唐⼯业基地(北⽅最⼤的综合性⼯业基地)
区位分析:
①地理位置:位于温带季风区,濒临渤海,区内有全国的政治中⼼和重要的经济中⼼,地理位置重要。
②⾃然因素:温带季风区,⽓候温和,地形平坦。
③社会经济因素:
资源丰富(华北油⽥、开滦煤⽥、长芦盐场、棉花等);交通便利(海运、铁路、⾼速公路、航空、管道类型齐全);科技发达;劳动⼒丰富;市场⼴阔;能源充⾜(靠近⼭西能源基地)。
不⾜:⽔源、能源不⾜;污染严重
发展⽅向:资源型⼯业和⾼新技术产业
C. 沪宁杭⼯业基地
(我国规模最⼤、结构最完整、技术⽔平和经济效益最⾼的综合性⼯业基地)
区位分析:
①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
②⾃然因素:亚热带季风⽓候,热量充⾜,降⽔丰富,⾬热同期;三⾓洲地形,地形平坦;⼟壤肥沃;河⽹密布,⽔源充⾜。
③社会经济因素:历史悠久;⼯业基础雄厚;科技⼒量强;⽔陆交通便利;
劳动⼒丰富,素质⾼;市场⼴阔;经济腹地宽⼴;⼯业联系好;政策扶持;
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
不⾜:能源、资源缺乏;⼈多地少,⼟地紧张;污染严重。
发展:⾼、精、尖⽅向发展;结构轻型化。
D. 珠江三⾓洲轻⼯业基地(轻⼯业为主)
区位分析:
①地理位置: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靠近港澳地区。
②⾃然因素:亚热带季风⽓候,降⽔丰富;三⾓洲地形地形平坦;
⼟壤肥沃;⽔源充⾜。
③社会经济因素:海陆交通便利;劳动⼒丰富;靠近港澳地区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