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

2.学习赏析名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之美,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难点
1.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赏析名句的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徼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的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二、作者简介
1.陈子昂(约661~702),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2.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

三、知识小窗
1.介绍古体诗
古体诗,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五言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登幽州台歌》背景介绍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那时武则天当政,任用酷吏,滥杀无辜。

他不畏迫害,屡次直言上谏,对武则天后期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得他心情非常苦闷。

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陈子昂作为参谋,屡次向武则天进言,屡遭降职,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登幽州台歌》。

四、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

借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2.熟读并背诵两首诗。

五、分析诗歌
一、学习《登幽州台歌》
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贤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忧愁。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
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慨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情感。

“怆然而涕下”逼真地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作者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在这里集中体现。

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3.分析《登幽州台歌》的写作特色。

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
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4.背诵、默写诗歌。

二、赏析《望岳》
1.找出诗中起统领作用的词语。

——起统领作用的词:望。

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2.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

这是远望。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

这是近望。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

这是细望。

3.诗中“钟、割”二字用得非常好,请你分析好在哪里?
“钟”:聚集,宠爱、钟爱,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明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明暗隔开,
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4.尾联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和哲理?
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

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5.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6.归纳主旨。

诗人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上节课学习的两首诗。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登幽州台歌》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望岳》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二、分析诗歌
一、赏析《登飞来峰》
1.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用“/”划出诗句的朗读节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了解作者、背景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作“王安石变法”。

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写作背景: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
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3.品读诗歌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①②句描写景物,③④句抒发情怀。

(2)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
——山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前两句突出了飞来峰高耸云天的气势。

(3)后两句抒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以及对自己对未来充满雄心壮志的情怀。

(4)结尾两句写出了什么样的道理?
——写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似浅近,其实用了典故。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
二、赏析《游山西村》
1.作者及背景简介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浚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

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

这首诗作于次年春。

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2.理解诗的意境。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

“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

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

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像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个村庄。

这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

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写村中所见所闻。

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戴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

这两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拐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

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村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三、赏析《己亥杂诗(其五)》
1.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

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

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2.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3.朗读诗歌,理解赏析。

(1)前两句写景。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

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2)后两句抒情。

——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萎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

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小结全诗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

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教学反思
朗读教学是诗歌的重要环节,在学习五首诗时,我注重了诗歌的朗读,无论是理解内容,赏析诗句,还是把握思想环节,都要求学生多角度地朗读诗歌。

多种朗读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探究如何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并初步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1)知人论事;(2)分析诗人选取材料构成的艺术形象之间的逻辑关系。

分析诗歌语句应注意景和人、物与人、景和情、物与情之间的关系。

唤起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这是这堂课最大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