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粉彩瓷的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粉彩瓷的历史
粉彩是景德镇窑在五彩的基础上及“珐琅彩”的影响下创制成功的又一种彩瓷。

它的独特之处,是在彩绘时搀加一种白色的彩料“玻璃白”。

“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现一种粉润的感觉,因此被称为“粉彩”或“软彩”。

其作法是用经过“玻璃白”粉化的各种彩料,在烧成的白釉瓷器的釉面上绘画,经第二次炉火烧烤而成。

粉彩初创于康熙晚期,盛烧于雍正、乾隆,成为清代瓷业生产的一个主要品种。

直到现代,景德镇的许多瓷厂仍继续生产。

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并与绘画技法紧密结合,这是景德镇陶工们的一项新的创举。

经研究化验,所谓“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浊剂,属氧化铅、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浊作用,可以使彩绘出现浓淡凹凸的变化,增加了彩绘的表现力,让画面粉润柔和,富于国画风格,因此博得“东方艺术明珠”的美称。

粉彩瓷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

它是在康熙五彩瓷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发明的一种釉上彩。

由于它的色调淡雅柔和,有粉润之美,故称为“粉彩”。

清中期的粉彩瓷,其工致细腻、粉润柔和、色彩丰富,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宝”,价位也是一直居高不下。

到了民国时期,粉彩瓷采用传统的粉彩画法,并多以宋、元、明、清及近代名画为题材。

作品在造型、线条、光线、色彩等方面都吸取了近代画之长。

因民国距今不足百年,其粉彩瓷器传世量较多,所以价位不是很高,非常适合大众收藏者的口味。

在近几年的一些拍卖会上,民国的粉彩瓷器已越来越受到藏家们的青睐。

民国瓷器主要是指1911年到1949年烧造的瓷器作品。

民国时期,瓷器胎骨较粗,民窑产品较多,如与历代瓷器相比较,差距很大。

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釉面经常出现气泡和脱釉现象。

青花瓷器颜色昏暗发蓝,俗称洋蓝。

洋蓝是光绪末期出现并延续到民国,这时民窑青花瓷器大部分施用洋蓝。

绘画精细的渐少,草率的增多。

水彩是
光绪末期出现的一种瓷器彩色,此种彩色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玻璃质釉的特征。

如民窑生产的日用陶瓷,帽筒、壶、碗、杯、罐等。

装饰图案也由过去的山水、人物、花卉图案,演变为一面是绘画,一面是诗词文字装饰。

多数为江西景德镇、天津、唐山等瓷厂烧制。

其中以江西景德镇烧制的全彩(双面彩绘的)较好。

新粉彩瓷是民国瓷中的一大亮点,尤其是代表人物的第二代新粉彩画师“珠山八友”。

1928年瓷板画开始流行,为了便于接受订货,在王琦倡导下八位画师成立月圆会,称为“珠山八友”,前后共十位画师参加,分别是王琦、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何许人、徐仲南、邓碧珊、田鹤仙、毕伯涛和刘雨岑。

之前还有第一代和第三代,都留下一批艺术个性非常强烈的作品,有些作品甚至在当时就已超过清代官窑瓷器的价格。

在民国精品瓷中,以汪友棠等为代表的浅绛彩瓷以及王琦、汪野亭等为代表的“珠山八友”新粉彩瓷,一直是这一板块的佼佼者。

由于民国瓷器相对价格比较低,所以在不少月、季度小拍卖会上,该类拍品较多。

据业内人士介绍,尽管民国时期这部分作品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和之前瓷器鼎盛时期的作品比,但是在民国初期还是有一些值得关注的作品。

例如民国初期,袁世凯称帝,为了效仿封建王朝,在江西景德镇建立了御窑厂,派郭世五(古代传统瓷器爱好者)监督窑务,因为时间短,烧制数量不多。

这个时期的瓷器选料精细,胎骨很薄,主要用于烧制水彩和软彩瓷器,有的落“洪宪年制”或“洪宪御制”蓝料或红料款。

值得注意的是民国时期,除了生产日用陶瓷外,还出现了大量仿古瓷器,这一时期的仿古瓷器范围广、数量多,不仅仿制历代名窑陶瓷,还有民国后期仿前期的瓷器,常见的仿制古瓷器有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仿隋唐五代的白瓷;仿宋元时期官、汝、钧、哥、定五大名窑瓷器;仿明、清的瓷器也很多,收藏者应该掌握各个时期瓷器的特点,多加鉴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