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课文学习作文方法 ——以《祖父的园子》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课文学习作文方法——以《祖父的园子》为例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篇1
早上,我上了《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感觉颇多。
下面我简单地说说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的目的。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读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新课
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东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给你留下哪些难忘的记忆呢?告别童年东阳下的骆驼队,我们走进了第7课《祖父的园子》。
(齐读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文章的生字新词。
读好后想一想:
这篇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2、自由读,交流:
(园子里有很多可爱小动物;“我”跟祖父一起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菜;“我”在园子吃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园子里的小动物自由自在的;“我”在园子里睡觉……)园子是丰富多彩的,我的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
3、默读课文,想一想: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从哪里体会到?
2、交流:(快乐的,自由的……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板书“自由自在”
三、学习“我”在园子的做的事情,重点为朗读。
3、交流:(5-12自然段)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做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
”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
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
(1)动作:伏在、乱钩(哪个句子说明我是乱钩呢?)、抛给。
(板书)
(2)语言:
A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把最后一句话改成直接叙述,再师生分角色
朗读;
你从我和祖父的对话中体会到什么?(无拘无束、调皮、惬意、漫不
经心、调皮、懒散;祖父的亲切、慈祥、宽容、哭笑不得)
B再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读着读着,我们会发现,祖父有一个典型
的动作——笑(板书),透过“笑”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祖父的话”你对祖父又有哪些深刻的认识?
祖父的“笑”和我的自由有什么关系呢?(正是祖父的爱放飞了我自
由的天性)
(调皮地、大声地、不耐烦地、嬉皮笑脸地、没大没小地、一本正经、天真地、满不在乎地……)
D同桌合作:练习、展示(多么和谐的画面!多么温馨的情景!)
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
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
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钩一阵。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
开火车读读这几个典型的句子。
四、学习园子里其他生物的表现,重点为练笔。
1、过渡:慈爱的祖父,对“我”的瞎闹是这样的宽容,他对“我”倾入了无限的爱心与耐心,放飞了“我”的自由,于是“我”眼中一切都是自由的,特别是课文的第17自然段,字里行间都流淌着自由的气息。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果,就结一个果。
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
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2、自由读,思考:你有什么感受?
3、交流朗读:(我体会到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
哪个句子让你的这种感受特别深刻?
三个“就像……似的”——拟人排比——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啊!(男生朗读)
板书:“就像……似的”、“愿意”
4、只要我们的心灵是自由快乐的,那么我们眼中的一切都是无拘无
束的!你们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指名学生说,如:我今天考了好
分数,特别高兴,觉得校园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有一天,妈妈带我公园
里放风筝,我很高兴,觉得公园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有一天我一个人在家,特别自由,觉得家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6、交流
五、回归全文,领悟写法
1、小结: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份自由,重新回到祖父的园子。
因为
我的心“情”是自由自在的,所以我看到的一切“景”色都是自由自在的;也正因为满眼的“景”色都是自由自在的,所以我的心“情”就更加自由
自在了。
这就叫做“情景交融”。
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
(板书“情”“景”“交融”)。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4、阅读补充材料B《呼兰河传》(节选),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做
到“情景交融”的。
(在1和2之间选择一题;在3与4之间选择一题。
)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瞎闹、一动不动”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与快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今天,我们将跟随著名女作家萧红走进她祖父的园子,看看她的童年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组织谈话,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用文中的语句表达。
三、细读品味,感受快乐。
1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
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
心情,达成共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
对园子的印象(1—3小节)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什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
都有。
……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
①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
②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
(4—15小节)
“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了园子不
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大课堂。
这几个小节围绕着“我”错把谷
穗当野草割掉的趣事展开,通过对话表现“我”的年幼无知和天真顽皮,
也表现出祖父对“我”的喜爱和呵护。
一老一少,形象鲜明,语言生动,
特别是人物心理很耐人寻味。
教学中,还可安排角色表演的形式,激发兴趣、丰富内容、加深体验。
③小结:“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我”在园子里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
④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捡了这个,扔了那个,心里却又想着另一个”,这种微妙的心情,是每个孩子共有的心理特点,因此,这一环节应重视孩子的朗读体验,读出孩子所特有的俏皮可爱。
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
(16—17小节)
①思考: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②交流、讨论: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
(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
③重点朗读17小节,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有感情地朗读后面三段话,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四。
拓展谈话,领悟写法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3、在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我们读到一个孩子自由的空间和快乐的心情,请大家课后去读读萧红的《呼兰河传》,用心去感受一下。
板书设计:
7、祖父的园子
园子在心中的印象——充满生命的气息
在园中童年生活——自由自在
教学反思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篇4
课文主要讲两部分内容,一是我和祖父在园中的生活,二是园中的景物。
我跟随祖父在园中摘花、拔草、种白菜;铲地认谷穗;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浇菜泼水;歇凉睡觉等活动。
其中铲地认谷穗写得最详细,在这一活动中,我采用让学生体会重点字词,并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体会祖父与我的浓浓亲情。
讲到“韭菜”和“狗尾草”时,孩子们也陷入了沉思,显然区分这两种植物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
重点讲教辨认的过程,在辨认两种植物的过程中,我把韭菜误认为狗尾草割掉,祖父不因这事儿生气,让我们感
受长辈对晚辈的宽容。
祖父教我认谷穗,教育方式独特,把知识寓于生活,从实践中让我体会生活常识。
园中的景物是另一个重点。
昆虫特别,树木特别,蝴蝶和蜜蜂写得最
详细,榆树写得也最详细,通过声、形、色来写榆树。
景物的另一个重点
写了太阳特别大,天空特别高,这两个特别实际不是指太阳和天空,而是
通过天空和太阳的特别反衬园子的特别。
这节课最成功之处是,让孩子们发挥想象,我结合生活实际与课文内
容进行比较,这是我课堂的一大进步,以学生为主题,走进学生内心,了
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童年。
这节课需要提高的地方是,园中的活动和园中的景物,这两部分内容
知识点零碎,教学过程衔接性不强。
课堂上让学生读的机会太少,特别是
学生感悟完之后缺乏再次有感情朗读。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篇5
本课我用三问引导学生学习。
先问:“‘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体会“我”和祖父关系的亲密。
再问:“祖父在劳动,‘我’
也真的在劳动吗?从一些词句中,你看出了什么?从而感受‘我’的童年
生活是怎样的?再说说形成这一切的原因。
通过解读,学生明白了为什么
把园子称作“祖父的园子”,感情朗读时,也就融入了对祖父的思念之情。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篇6
支玉恒老师曾经说过:“不管什么文章,只要让学生充分朗读,不管
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课堂上老师无须刻意提出许多问题让学生回答。
二、走近祖父,体会祖父的慈爱。
总之,在教这篇课文时,我觉得很轻松,学生也学得很愉快。
我深深体会到支玉恒老师讲的,只要让学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反复读书,不管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无须教师在课堂上过多的分析、概括、总结。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篇7
支玉恒老师曾经说过:“不管什么文章,只要让学生充分朗读,不管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课堂上老师无须刻意提出许多问题让学生回答。
整篇课文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氛围浓厚,想说的话特比较多,真正走进了祖父的园子。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篇8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沈大安先生认为:略读也就是大略地读,可以叫粗读,体现在教学上,就是不以精细、全面,但求大致理解,大致掌握即可。
教学步骤也相对粗放一些。
为此,我在执教略读课《祖父的园子》时,摒弃了繁琐的分析,把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体验和表达。
一是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园子。
二是默读课文,找出园子中我做的事、看到的物,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积累背诵精彩句段。
三是猜读,通过补充材料,拓展思维,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了学生的实践,凸显语用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
在读书上,我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课文,如:自由读、默读、接读、分角色读、跳读、范读、欣赏读等形式,从读中去找寻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趣。
在默读时,我让学生圈画关键词句,提取信息,为以后作批注打基础,在语言表达上,我把自由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在最后拓
展环节,通过猜想萧红长大以后得生活状态,推荐阅读《呼兰河传》和
《小学生萧红读本》。
由于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首先我让学生初读捕捉信息;其次聚焦重
点段,划出关键句段,不求一字一句全部哦去读,直接找出与园子有关联的,没有关联的内容直接跳过去。
帮助学生从整体上鸟瞰感知园子,初步
把握文章主旨。
在朗读形式的设计上,我力求营造“快乐、轻松、自由”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感受读书的乐趣。
教完这节课,发现课外阅读如果忽略了课内阅读,那么语文教学的主
题就显得单薄了,所以在教学中,应适当引入课语段来对比读,读出不同
的感受。
在这样的设计中去完善教学,把语文课上得有语文的味道,而不
是单纯地欣赏、熏陶,通过咬文嚼字培养语感,通过本课教学,通过这一
类文章的教学,给孩子语文学习的脚步打下坚实的根基,给孩子们的童年
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篇9
温儒敏教授认为:“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可见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然而,语文又是
一门实践性的课程。
无论是面对当前的考试还是学生今后的发展,仅仅培
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是不够的。
更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语言的积累,多进行练
笔活动。
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主要来自于课堂,评价课堂质量的高低不是看
老师教了多少,教得精不精彩。
而是看学生有没有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对
老师所教的内容有没有兴趣。
即使老师教得再精彩,可是学生没有兴趣,
这样的课堂教学也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正如课程论专家泰勒所言:“评价一堂课质量的高低不是看教师教了什么,而是看学生学会了什么。
”然而无论是今天的这节课还是前几节课中,都使我产生了一种这样的感觉:这种课堂并不是我所想要的课堂。
学生在课堂之中缺乏活力,不够投入。
我不知道是在哪里出了问题,但是一直都困惑着我。
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学生的读书兴趣还是比较浓的,自学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如何在教学设计
上多下点功夫,充分地发挥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
彩呢?在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地进行相关的探索,改进教学设计的方案,
使教学变得更加高效。
近年来,随着管建刚老师提出了“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的口号,以
及许多专家提出的“与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口号,导致语文教
学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重理解到重表达,这其中确实为语文教
学开拓了新的天地。
然而,无论怎么样的改变,言语积累始终是放在第一
位的。
学生的言语积累的质和量不过关,将是严重影响学生的言语表达能
力的。
然而,这一转向又给我造成了一些困惑:课文理解的内容在教学中
到底应该占据多大的比重?以言语形式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怎样进行教学
设计才能激活学生学习的生命力?以《祖父的园子》这课为例,文中第十
七自然段的语言表达形式非常优美,语言文字中透露出了一种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
这种感觉学生自己一读也能够读懂。
但是,要在课堂教学中
引导学生去体会这段文字的言语表达之美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我始终觉得,任何言语形式及的谋篇布局,最好是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只有
学生自己发现的,学生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这段话改成了诗的形式进行教学: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通过这样的改编,学生在朗读中会看得更加清晰明了。
学生欣赏了之后,自己就可以动笔进行写一写。
但是,我始终觉得在课堂中安排这样的读写结合活动,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并不是学生主动想尝试去写的。
即是说这样的教学设计并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
但是到底要如何进行改进呢?“假如你就是小萧红,你打算写一段相类似的文字来体现出你当时的自由自在与无忧无虑,你会怎么写呢?写好之后,请在同学面前大胆地展示一下吧,可以带上你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哟。
”进行这样的改进会不会好一点呢?
教学,教学,无非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才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什么是好的教学设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