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四平市第十七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强项令》教案3 长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忆、列举。
朗读自己的写作片段,学生间互评。
读写结合,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10分钟。
强项令
范晔
董宣执法(正面描写)
董家贫困(侧面描写)
教学后记:
《第11课强项令》教案3
"
课题:强项令
讲课教师:
学科:语文
课时:第3课时
总课时数: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文章பைடு நூலகம்容,了解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应用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行为等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欣赏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为官清廉,奉公克己的优秀品质
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
湖阳公主:仗势欺人
7、董宜除了具有执法严明,不畏强权的优秀品质,文中还写了他其他的美德吗?
三、解疑归类。
和学生共同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法?
5、课文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塑造董宣的形象,文中还用对比的手法——刘秀对董宣态度前后对比;烘托手法――豪强莫不战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来表现人物
课文通过介绍董宣执法的故事,赞扬了他秉公执法,不畏权贵,为官清廉,奉公克己的优秀品质。从侧面反映出刘秀知过能改、爱才的特点。文章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为主塑造人物形象。
4分钟。
10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四、查疑落实。
1、举出学习过的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的文章。
2、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一个人物。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行为等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应用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二、探疑互动。
通过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确以下
在教师提问后思考、讨论回答
复习上堂课内容。激趣,明确教学重点。
3分钟。
理解文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问题。:
1、归纳段意
2、找出“董宣执法”这一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3、汉光武帝刘秀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4、讨论:从湖阳公主包庇家奴的行为,说说当时社会的法制状况。
答:
1、第一段:记叙了“董宣执法”的故事。
第二段:记叙了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
2、起因:湖阳公主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高潮:公主回宫告状,董宣痛陈理由,皇帝命董宣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宁死不从。
结局:皇帝明白了个中道理,重赏董宣。
汉光武帝刘秀对董宣的态度先是“怒”,表现在“召宣,欲箠杀之”。接着听了董宣的陈述,改为“笑”,表现在“因敕”,“赐钱三十万”。最后,当董宣“卒于官”时,“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文章通过光武帝的言行变化,表现出他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4、从文中可以看出当时法制不健全,权贵们可以无视法律,甚至可以草菅人命,并且不受法律的制裁。刘秀起初对此并不以为然,直到董宣冒死陈言,才改变了看法,要“圣德中兴”。
18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5、课文在塑造董宣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6归纳人物形象
6、文中还表现他清廉的美德,、表现为:“惟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触,敝车一乘。”
五名学生总结。
1、人物性格特征和品质
秉公执法,不畏权贵,为官清廉,奉公克己。
2、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第一节是正面描写董宣,第二节是侧面写董宣,正面和侧面相互呼应。第一节是课文的详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内容,第二节是课文的略写部分,是课文的次要内容,文章详略得当,行文活泼,富于变化。
朗读自己的写作片段,学生间互评。
读写结合,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10分钟。
强项令
范晔
董宣执法(正面描写)
董家贫困(侧面描写)
教学后记:
《第11课强项令》教案3
"
课题:强项令
讲课教师:
学科:语文
课时:第3课时
总课时数: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文章பைடு நூலகம்容,了解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应用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行为等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欣赏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为官清廉,奉公克己的优秀品质
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
湖阳公主:仗势欺人
7、董宜除了具有执法严明,不畏强权的优秀品质,文中还写了他其他的美德吗?
三、解疑归类。
和学生共同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法?
5、课文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塑造董宣的形象,文中还用对比的手法——刘秀对董宣态度前后对比;烘托手法――豪强莫不战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来表现人物
课文通过介绍董宣执法的故事,赞扬了他秉公执法,不畏权贵,为官清廉,奉公克己的优秀品质。从侧面反映出刘秀知过能改、爱才的特点。文章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为主塑造人物形象。
4分钟。
10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四、查疑落实。
1、举出学习过的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的文章。
2、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一个人物。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行为等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应用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二、探疑互动。
通过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确以下
在教师提问后思考、讨论回答
复习上堂课内容。激趣,明确教学重点。
3分钟。
理解文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问题。:
1、归纳段意
2、找出“董宣执法”这一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3、汉光武帝刘秀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4、讨论:从湖阳公主包庇家奴的行为,说说当时社会的法制状况。
答:
1、第一段:记叙了“董宣执法”的故事。
第二段:记叙了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
2、起因:湖阳公主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高潮:公主回宫告状,董宣痛陈理由,皇帝命董宣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宁死不从。
结局:皇帝明白了个中道理,重赏董宣。
汉光武帝刘秀对董宣的态度先是“怒”,表现在“召宣,欲箠杀之”。接着听了董宣的陈述,改为“笑”,表现在“因敕”,“赐钱三十万”。最后,当董宣“卒于官”时,“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文章通过光武帝的言行变化,表现出他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4、从文中可以看出当时法制不健全,权贵们可以无视法律,甚至可以草菅人命,并且不受法律的制裁。刘秀起初对此并不以为然,直到董宣冒死陈言,才改变了看法,要“圣德中兴”。
18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5、课文在塑造董宣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6归纳人物形象
6、文中还表现他清廉的美德,、表现为:“惟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触,敝车一乘。”
五名学生总结。
1、人物性格特征和品质
秉公执法,不畏权贵,为官清廉,奉公克己。
2、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第一节是正面描写董宣,第二节是侧面写董宣,正面和侧面相互呼应。第一节是课文的详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内容,第二节是课文的略写部分,是课文的次要内容,文章详略得当,行文活泼,富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