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登高》课件16长春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四句写景,是所谓“诗之媒”; 后四句抒情,是所谓“诗之胚”。落笔的 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 “悲秋”。
艺 术 特 色 (二)
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 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 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五、七两句相承接, 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 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 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 相紧密联系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任课教师:杨晓彩
(1) 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与创作。
(2) 掌握本诗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 在本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3) 通过本诗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杜 甫律诗的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 自称 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出身于 巩县(今河南),唐代现实主 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 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 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 成都筑草堂,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 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艺 术 特 色 (一)
诗中又多用双声迭字,大大加强了诗 的音乐美。读者密咏恬吟,就能在深沉重 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 苦心情。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 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
--明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
艺 术 特 色 (二)
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四个字不仅指作者自 己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艰辛境况和身 世遭遇,同时也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广大人民的辛酸痛苦。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使他头上的白发愈来愈多, 而又衰年多病,独自登台,心情更加落寞, 更加痛苦。此时正须借酒排遣,但多病而不 得不暂停饮酒,内心更沉郁不舒。这种曲折 顿挫的笔法,既使文势有波澜,也使感情表 达更为深刻、沉痛。
➢对仗:八句全用对仗,在律诗中是不多见
的
➢用韵:句中韵字“哀、回、来、台、杯”
都是上平声灰韵 ,是完全合乎格律要求的。
➢相粘:二句二字与三句二字同为平,四句
二字与五句二字同为仄,六句二字与七句二 字同为平,都是相粘的。
由此可见,古人的推崇是有理由的, 不仅此诗的艺术境界高妙无比,而且它合 乎格律诗的一切要求,一首不合格律的诗 是不可能被推崇为古今律诗之冠的。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由上文写景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 两句写出自己身多疾病长期漂泊的艰难 处境和秋景萧瑟触景生悲的愁苦心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前句是就空间方面说,即所谓“横 说”;后句是就时间方面说,即所谓“纵 说”。两句承上启下,点出全诗主旨。在 结构上,则层层递进,步步转折,包含着 极其丰富的内容。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 高远眺的壮阔图景。
“天高”“沙白”“猿啸”“鸟飞”, 这些又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 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 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也极雄浑高远, 饱含着诗人无穷的情思。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 ‘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 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 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
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十)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上句写自己艰苦备尝,白发弥添;下 句写自己潦倒日甚,多病缠身。全诗就在 沉重的感叹声中收结,结得悲愤深沉,而 又寄慨遥深。
思想主题:
这首诗糅合了登高和悲秋两大主题,登高是 从空间上感受自然的博大永恒,悲秋是从时间上 把握生命的脉搏。一位潦倒多病的老翁,在肃杀 的秋景里,抒发着沉郁的家国之痛。
艺 术 特 色 (一)
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对得自然、工整, 而且还用句中对,尾联虽不全对,但句法布局 极整齐。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仅符 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 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 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 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 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 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 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 落句,大有高屋建瓴之形,坂上走丸之气 势,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 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
作者简介: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 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诗史”,有《杜工部诗 集》。代表作《自京赴奉 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 “三吏”“三别”。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 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之前,他寓居在在梓 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 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 未能实现。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 境遇每况愈下,只好买舟南下。来到夔州的三个 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 因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
独登台。”两句,古人说十四 字中包含多层涵义,请具体说 明其中的情感内容。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写远眺之景,从大处落笔,上句写山 景,承首句;下句写江景,承次句。
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 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两句又多用双声迭 字,读来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
视线从高到低,上句是诗人仰视所望, 下句是诗人俯视所见,举目四望,侧耳聆 听,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选择富有 表现力的意象,勾勒出一幅富有立体感的 深秋三峡图。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72022/1/17January 17,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72022/1/172022/1/171/17/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1/172022/1/17
创作背景:
《登高》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前 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
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pzpppzp zppzzpp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ppzzppz zzppzzp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zzpppzz zppzzpp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ppzzppz zzppzzp
艺 术 特 色 (二)
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 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 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五、七两句相承接, 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 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 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 相紧密联系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任课教师:杨晓彩
(1) 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与创作。
(2) 掌握本诗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 在本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3) 通过本诗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杜 甫律诗的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 自称 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出身于 巩县(今河南),唐代现实主 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 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 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 成都筑草堂,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 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艺 术 特 色 (一)
诗中又多用双声迭字,大大加强了诗 的音乐美。读者密咏恬吟,就能在深沉重 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 苦心情。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 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
--明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
艺 术 特 色 (二)
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四个字不仅指作者自 己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艰辛境况和身 世遭遇,同时也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广大人民的辛酸痛苦。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使他头上的白发愈来愈多, 而又衰年多病,独自登台,心情更加落寞, 更加痛苦。此时正须借酒排遣,但多病而不 得不暂停饮酒,内心更沉郁不舒。这种曲折 顿挫的笔法,既使文势有波澜,也使感情表 达更为深刻、沉痛。
➢对仗:八句全用对仗,在律诗中是不多见
的
➢用韵:句中韵字“哀、回、来、台、杯”
都是上平声灰韵 ,是完全合乎格律要求的。
➢相粘:二句二字与三句二字同为平,四句
二字与五句二字同为仄,六句二字与七句二 字同为平,都是相粘的。
由此可见,古人的推崇是有理由的, 不仅此诗的艺术境界高妙无比,而且它合 乎格律诗的一切要求,一首不合格律的诗 是不可能被推崇为古今律诗之冠的。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由上文写景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 两句写出自己身多疾病长期漂泊的艰难 处境和秋景萧瑟触景生悲的愁苦心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前句是就空间方面说,即所谓“横 说”;后句是就时间方面说,即所谓“纵 说”。两句承上启下,点出全诗主旨。在 结构上,则层层递进,步步转折,包含着 极其丰富的内容。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 高远眺的壮阔图景。
“天高”“沙白”“猿啸”“鸟飞”, 这些又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 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 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也极雄浑高远, 饱含着诗人无穷的情思。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 ‘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 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 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
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十)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上句写自己艰苦备尝,白发弥添;下 句写自己潦倒日甚,多病缠身。全诗就在 沉重的感叹声中收结,结得悲愤深沉,而 又寄慨遥深。
思想主题:
这首诗糅合了登高和悲秋两大主题,登高是 从空间上感受自然的博大永恒,悲秋是从时间上 把握生命的脉搏。一位潦倒多病的老翁,在肃杀 的秋景里,抒发着沉郁的家国之痛。
艺 术 特 色 (一)
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对得自然、工整, 而且还用句中对,尾联虽不全对,但句法布局 极整齐。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仅符 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 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 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 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 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 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 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 落句,大有高屋建瓴之形,坂上走丸之气 势,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 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
作者简介: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 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诗史”,有《杜工部诗 集》。代表作《自京赴奉 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 “三吏”“三别”。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 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之前,他寓居在在梓 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 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 未能实现。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 境遇每况愈下,只好买舟南下。来到夔州的三个 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 因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
独登台。”两句,古人说十四 字中包含多层涵义,请具体说 明其中的情感内容。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写远眺之景,从大处落笔,上句写山 景,承首句;下句写江景,承次句。
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 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两句又多用双声迭 字,读来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
视线从高到低,上句是诗人仰视所望, 下句是诗人俯视所见,举目四望,侧耳聆 听,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选择富有 表现力的意象,勾勒出一幅富有立体感的 深秋三峡图。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72022/1/17January 17,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72022/1/172022/1/171/17/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1/172022/1/17
创作背景:
《登高》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前 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
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pzpppzp zppzzpp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ppzzppz zzppzzp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zzpppzz zppzzpp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ppzzppz zzppz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