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初中语文文言文真题阅读专项训练真题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复习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
1.(2019连云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宦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躬.耕于南阳
②先主器.之
③先主遂诣.亮
④孤不度.德量力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②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三顾茅庐”这一史实,诸葛亮为何要在“三顾”“三往”后才见刘备?
【分析】参考译文:
【甲】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

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

先帝不因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

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

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

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乙】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

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

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解答】(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

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

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

①句意为:在南阳亲自耕田。

躬:亲身,亲自。

②句意为:刘备很器重他。

器:器重,看重。

③句意为: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

诣:拜访,访问。

④句意为: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

度:衡量,估计,推测,考虑。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句意为: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停顿为: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字词:以,因为;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顾,拜访。

句意:先帝没有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而看轻我),亲自降低身份,三次到茅草屋拜访我。

②重点字词:然,但是;犹,还;已,停止;安,怎么。

句意: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停止),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通读两文,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先主遂诣亮(诸葛亮),凡三往,乃见”中可知,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猥自枉屈”表明诸葛亮被刘备的礼贤下士、渴求人才打动;“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明确诸葛亮被刘备的真心诚意感动;“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诸葛亮认为已遇到明主,可以出山辅佐刘备,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答案:
(1)①亲身,亲自;②器重,看重;③拜访,访问;④衡量,估计,推测,考虑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①先帝没有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而看轻我),亲自降低身份,三次到茅草屋拜访我。

②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停止),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4)①诸葛亮被刘备的真心诚意感动;②诸葛亮被刘备的礼贤下士、渴求人才打动(猥自枉屈);③诸葛亮认为已遇到明主,可以出山辅佐刘备,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点评】“鄙”的解释:
1、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2、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光”:
1、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2、仿佛若有光(光线)
2.(2019泰州)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

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

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

”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

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①任元受:名尽言。

②事:侍奉。

③迨(dài):及。

④辟:征召。

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
..
②或以语话稍.多
③尽言方.养亲
④必持以遗.老母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译文: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
译文: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

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分析】参考译文:
任元受侍奉母亲非常孝顺,母亲年纪大了经常生病,不曾离开母亲身边。

任元受自言自语:“老母亲有病,她生病的原因,或许因为天气燥热闷湿,或许因为话语稍多,或许因为忧喜稍多。

我早晚伺候,没有什么顾及不到的,母亲心中的事都能够想到,不用把脉就可以知道。

所以用药一定有效果,即使名医也比不上。

”张魏公做都督,想征召他作幕僚。

任元受极力推辞说:“我正侍奉母亲,假使能够得到一个神丹可以延年益寿,一定拿来送给母亲,不把它想给都督。

怎么能够舍弃母亲而参与都督的军事呢?”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子翻译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

左右:身边;
②句子翻译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

稍:稍微;
③句子翻译为:我正侍奉母亲。

方:正;
④句子翻译为:一定拿回去给母亲。

遗:给。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注意结合语境分析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例句:介词,因为;
A.介词,用;
B.介词,把;
D.介词,按照;
D.介词,因为。

故选:D。

(3)本题考查句子的停顿,注意结合句子意思分析句子的成分。

“名医”为名词,作主语,其前后停顿。

句子翻译为:即使名医也比不上他。

句子停顿为:虽/名医/不迨也。

(4)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有:太息:表示某种感情,这里可以翻译为“感动”;许:答应。

句子翻译为: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

②重点词语有:亲:亲近;所以:……原因;兴隆:兴盛。

句子翻译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5)本题考查人物的刻画,作答时先概括人物特点,然后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本文中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刻画任元受。

答案:
(1)①身边;②稍微;③正;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

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点评】解释文言词语要注意:
(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根据平时积累判断其意思和用法;(2)在学习时应灵活掌握。

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3)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

3.(2019徐州)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①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

”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②,为质③于吴。

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

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吴告急于王。

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

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

吴士民罢④弊,轻锐尽死于齐、晋。

而越大破吴。

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

周元王使人赐匀践胙⑤,命为伯。

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

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注:①种:指越国大夫文种。

②成:讲和,和解,③质:人质。

④罢:通“疲”,⑤胙:祭肉。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两处
...)
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越王勾践反.国
②厚遇.宾客
③为.质于吴
④勾践已去.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欲使.范蠡治国政②使.老有所终
B.①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②忠之属.也
C.①以淮上地与.楚②念无与.为乐者
D.①与鲁泗东方.百里②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女忘会稽之耻邪?
②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5)下列分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世人,在艰难困苦中,应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B.范蠡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他推荐文种并主动请缨前往吴国,表现了他举贤任能、不怕牺牲的可贵品质。

C.越王勾践趁着吴王在黄池与诸侯会盟,后方空虚之机,一举打败吴国留守的军队,杀了吴国太子,这是吴越争霸的转折点。

D.吴王一方面被越国君臣表面假意示好所蒙骗,另一方面因为与其他诸侯的战争而使军民疲惫不堪,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分析】【参考译文】吴王已经赦免了越王,(让他回了越国,)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劳累地思索着,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仰起头尝尝苦胆的滋味,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

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

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

他降低身份对待下面有贤能的人,对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

(勾践)想要让范蠡治理国家政事,范蠡回答说:“练兵用兵之事,文种大夫不如我;镇国安邦,让百姓拥戴,我比不上文种大夫。

”于是,全国政务都归文种大夫管理。

让范蠡和大夫柘稽去求和,到吴国做人质。

两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

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跟随吴王赴会了,唯独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都。

勾践攻打吴国。

吴军大败,越军还杀死吴国的太子。

吴国使者赶快向吴王告急,吴王正在黄池会合诸侯,怕天下人听到这种惨败消息,就坚守秘密。

吴王已经在黄池与诸侯订立盟约,就派人带上厚礼请求与越国求和。

越王估计自己也不能灭亡吴国,就与吴国讲和了。

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

吴国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晋之战中死亡。

所以越国大败了吴军。

勾践平定了吴国后,就出兵向北渡过黄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

周元王派人赏赐祭祀肉给勾践,称他为“伯“。

勾践离开徐州,渡过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给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

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给了鲁国。

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句意为:吴王正在黄池会合诸侯,怕天下人听到这种惨败消息,就坚守秘密。

所以其停顿为: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越王勾践回了越国。

反:同“返”,返回;
②句意:对宾客厚礼相赠。

遇:对待、招待;
③句意:到吴国做人质。

为:作为;
④句意:勾践离开徐州。

去:离开。

(3)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
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

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相同,均为“让”的意思;
B.不同,属:归属/属:类;
C.不同,与:给、赠送/与:和;
D.不同,方:方圆/方:正、刚。

故选:A;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女,同“汝”,你。

之,结构助词,的。

句意: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
②重点词:于,在。

皆,都。

句意: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

ABC.正确;
D.有误,吴国是因为越国不断地进攻而使军民疲惫不堪,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吴国与诸侯国订立盟约,他们之间没有战争。

故选:D。

答案:
(1)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

(2)①同“返”,返回;②对待、招待;③作为;④离开。

(3)A。

(4)①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②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

(5)D。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2019盐城)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三则》)【乙】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

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

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

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

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

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

令为僧,亦不从。

乃幽之民舍。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注】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往之女.家
②或.败奔
③同敞危坐不去.
④适.同敞自灵川至
(2)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行天下之.大道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C.乃.幽之民舍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军中以是服同敞。

②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5)【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分析】【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
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

女:通“汝”,你,你的;
②句意:有时遇到兵败逃跑。

或:有时;
③句意:同敞端正地坐着不走。

去:离开。

④句意:恰逢同敞从自灵川赶到此地。

适:恰逢。

(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句意为:即使不在同一屋子里,也能听到相互的声音,两个人每天写诗相互应答。

所以其停顿为: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3)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

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结构助词,的/代词,指借的书;
B.怎么、哪里/语气助词,啊、呀;
C.于是、就/竟然;
D.均为“真正、确实”的意思。

故选:D。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以,因为。

是,这。

服,佩服。

句意: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

②重点词:阅,经过、经历。

颜色,脸色。

句意: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从“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

令为僧,亦不从。

乃幽之民舍。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可以看出同敞不向敌军投降,被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甲文“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答案:
(1)①通“汝”,你,你的;②有时;③离开;④恰逢。

(2)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3)D。

(4)①(1)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

②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5)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5.(2020淮安)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回答问题。

【甲】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

山自清凉胚胎①,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

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

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

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

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②,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隋园,因其姓也。

后三十年,因倾且颓弛,禽鸟厌之,百卉芜谢。

余购以月俸,茨③墙剪阖④,易檐改涂。

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⑤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

”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

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赤随之而已。

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

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已巳三月记。

(节选自袁枚《随园记》,有删改)【注释】①胚胎:此指小仓山为清凉山余脉。

②堂皇:厂大的堂厦。

③茨:用茅或苇盖屋子。

④阖:草帘子。

⑤夭阏(è):阻塞。

【乙】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只标一处)
余购以月俸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自北门桥西.行
②为南唐避暑所.
③以一官易.此园
④太守之乐.其乐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4)阅读【甲】文,概括“随园”名称的由来。

(5)【甲】【乙】两部分文字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请简要分析。

【分析】【参考译文】
【甲】金陵从北门桥向西走二里路,有个小仓山,山从清凉山起源,分成两个山岭向下延伸,到桥才消失。

山岭蜿蜒狭长,中间有个清池、水田,俗称干河沿。

河没有干涸的时候,清凉山是南唐皇帝避暑的地方,当时的繁盛可想而知。

登上小仓山,这些景物就像漂浮起来一样。

江湖这么大,云烟变幻那么快,不是山拥有的景致,都被山拥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