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说是坐凳,其实是一个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驮着一块寸把厚的树桩。这些 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A.大象的鼻子像(), 耳朵像(), 身子像(), 四条腿像(), 象背上驮着()。 B.所以说构思新奇,栩栩如生。 C.指导读。 D.没有买回来,真是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真实的大象的样子,训练学生说比喻句,从而使眼前 出现了大象的画面,使学生懂得这样的木雕真是“栩栩如生”“构思新奇”啊! 在语境中理解了词语,积累了词语。】 ③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A.从哪些词语能够看到作者对象墩子的喜爱? B.还能说我怎么着象墩? 预设:拿、提、抱、举、端…… C.用哪个好呢? 生:“捧”好,更加体会出作者的喜爱。 D.指导朗读。 E.不买遗憾。
1、填一填: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 观)。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其中象墩(构思新奇), 大象雕德(栩栩如生),我一看就(爱不释手)。
2、把你要对这位少年说的话写在写话本上。 3、阅读《同步阅读》中的文章《新结识的伙伴》,把感受写下来。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通过的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 活动,通过个性化的朗读体会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体会友好的 情感是相互的,爱的表达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大胆尝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由 于种种原因,整堂课下来,自己觉得有许多不足之处,譬如:在课堂教学中自己 的激情不够,对于学生的回答也没有精彩的评价,再者,课堂气氛不活跃。
1.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卖木雕的少年》。今天,老师找到 了许多非洲木雕的图片,让我们伴随着非洲击鼓乐的节奏,我们一起看看吧!
【设计意图:通过非洲击鼓乐和木雕的图片,感受非洲人民的淳朴和智慧, 在情境中走进文本,唤起学习愿望。】
2.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词语?由此你想到了文中的哪一个 情景?
赞铁路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卖木雕的少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积累了
哪些四字词语呢? 1、复习词语 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十分壮观清晰可辨 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奇栩栩如生 仔细观赏爱不释手五官端正语无伦次 2、运用词语 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和“木雕”是非洲的两大特色,想不想去看看?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读一读,换一换,比一比等词语教学的方法,使 学生通过研读重点词语,读懂了句子的意思。】
④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 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A.比较: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 子?
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不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B.指导朗读。 C.不买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改一改、比一比等方法,训练学生读懂反问句和陈述句的 不同,体会到作者遗憾的心情。】 (2)少年的遗憾: ①出示:“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②体会少年的内心。 ③师生读对话。 ④质疑:为什么少年因为作者是中国人而感到遗憾呢?
(看木雕) 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3.读词语,回顾课文中的故事情景。一组一组读,一组一组体会。 4.根据“看木雕”“选木雕”“卖木雕”“送木雕”等画面,概括文章的主 要内容。 【设计意图:词语是有生命的。通过看图片,想词语,看词语,想情景,使 学生在文字和画面之间建立起联系,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和生动的画面联系起来, 继而复习了词语,积累了词语,又理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 容。】 二、研读第一次见面,体会遗憾 1.自由读全文:哪个自然段写了作者和少年都感到遗憾? 生:第九自然段 2.出示第九自然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老师请同学们搜集的有关世界各国风景名胜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找到了 吗?谁来给大家进行展示或介绍?(请学生到前面展示)
2.老师找到了一段非洲南部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录像,请大家一同观赏。 看过之后请你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观看录像后自由表达。 4.在这个大瀑布的不远处,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下面让我们来结识 一位卖木雕的少年。(板书课题) 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想一想课文写了 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学习。 a.小组长利用自制的生字卡片带领小组成员认读生字,并想办法快速记住字 形。 b.认读生词卡片,讨论词语意思。 c.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d.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朗读展示:谁愿意读哪段便站起来朗读。 4.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研读感悟 1.自主阅读思考: 想想卖木雕的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
总结收获 1.想一想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2.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读读写写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快速认读。 2.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想一想怎样把这些字写美观。 3.教师范写个别生字,如掏、辨、齿等。 4.学生练习书写,同桌互评。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巩固文中的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 3.了解课文背景,让学生感悟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及中非人 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难点: 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 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回顾内容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1 一、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2、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
民的友谊,体会友好的情感是相互的,爱的表达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 二、教学重难点 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
感情。 三、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图片、非洲木雕工艺品图片、中国援建坦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2 学习目标 1.认识尼、驮等 11 个生字,会写卖、售等 14 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 艺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4.请学生搜集有关世界各国风景名胜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5.教师准备一段介绍非洲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录像及课文配乐录音。 6.每个小组自制一套字词卡片。 第一课时 资料共享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 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生读。读出遗憾的语气。 3.默读课文 1-8 自然段:作者为什么感到遗憾?少年又为什么感到遗憾呢? 边读边画出有关的语句。 【设计意图:通过抓住两个遗憾,凸显全文的主要矛盾。从而通过理解为什 么遗憾,如何弥补遗憾,辐射全篇。】 4.学生汇报: (1)作者的遗憾: ①木雕,是非洲最常见的工艺品。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 想到朋友的叮嘱,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 a.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挑选。 因为木雕,是非洲最常见的工艺品,所以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挑选。 因为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所以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挑选。 因为想到朋友的叮嘱,__________所以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挑选。 b.带着喜悦读一读。 c.没有买回来,真是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填写句子的训练,帮助学生读懂这个自然段的三个意思, 体会到三个意思的并列关系,以及和“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之 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读懂了这个自然段的结构,体会到了作者买不回去木雕的遗 憾。】
交流第二个问题(他怎样做才能不遗憾呢?) ①理解我是怎么做的? ②研读第二次对话(课件出示)读 10-15 自然段 ③少年送给“我”的木雕是什么样子?(体会“拳头大小?的木雕)怎么会 沉甸甸的? 想象:从白天到晚上,这段时间里少年在干什么?这个小象墩从何而来?沉 甸甸仅仅是重量吗? 师:“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少年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只木雕, 这木雕里饱含了对我沉甸甸的情谊。(板书礼轻情意重) ④当我掏出钱包就要付钱,少年却连连摆手,不要钱,这是为什么?(板书 我们是朋友) ⑤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非洲少年为何单单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老师 收集了一些资料,请读一读。 三、补充资料:中国援建坦赞铁路 四、情感升华 师:友好的感情是相互的,爱的传递也是相互的。正是中国人民的付出,才 赢得了非洲少年的感情!我们已被黑人少年那诚恳的态度,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 的美好品质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深深打动了。此时此刻,你想对黑人少年 说点什么? (1)、学生自由表达。 (五)、布置作业
(1)、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谁能用一个或几个积累的四字词夸 夸它吗?(课件出示)
(3)、出示“木雕图”(看了这些木雕,你脑海中蹦出了哪些四字词语?) 二、品读课文 抓重点词句,深入感受黑人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寻找深入感知课文的切入点。 1、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中谁遇到了遗憾的事? 2、出示句子: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引导理解:遗憾 3、质疑:读了这个句子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①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 ②他怎样做才能不遗憾呢?(课件出示) 4、指导自主学习。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 第一个问题: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 ①理解少年为什么遗憾?引导学习第一次对话。 ②、指导朗读(读出年“诚恳”、“猜测”的语气)。 ③、理解“我”为什么遗憾? ④、小结: 过渡:“我”带着遗憾离开了出售木雕的摊点。少年是怎样做的?(等、赠 木雕)
画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语句反复读读,结合上下文想象他当时是 怎样想的。
2.同桌交流,谈谈自己的探究结果,相互启发,一起再来深入探究。 3.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语句, 引导学生感悟少年的思想感情,相机指导朗读。 4.说说卖木雕的少年是怎样一个人。 第二课时 品读入情 1.激情导入:同学们已被卖木雕的少年那诚恳的态度、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 的美好品质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深深打动了。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那动人 的情景。(播放配乐朗诵的课文录音) 2.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请大家畅谈自己的感受。 3.把你们深切的感受带到朗读中去吧!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读全文也行,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也可以;自己读也行,与别人分角色读也可 以。 4.朗读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学习发现 1.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跟小组内的同学说 一说。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新发现。 2.每位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下面请大家大胆公布自己的新发现。 教师启发学生从文章的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探究、发现。如课文里有许多四个字 组成的词语,请学生写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通过少年的前两次对话,读懂他非常希望自己的木雕能够卖出 去的心情。通过作者的语无伦次,体会到作者的矛盾和遗憾。最后通过质疑,使 学生突然明白:少年的遗憾,主要来自于作者是个中国人。】
(3)背景介绍。 A.周总理曾三次赴非洲十国; 中国派出了 100 多个医疗队支援非洲; 帮助修建了全长 1860 公里的坦赞铁路。为建设这条铁路,中国政府提供无 息贷款 9.88 亿元人民币,共发运各种设备材料近 100 万吨,先后派遣工程技术 人员近 5 万人次,高峰时期多达 16 万人。在这项工程中,中方有 64 人为此献 出了宝贵的生命。 B.图片: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 中国物资运到非洲; 中国医疗队给非洲人民看病; 中国科学家教非洲人民如何种植蔬菜; 坦赞铁路。 【设计意图:通过对故事背景资料的补充,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体 现了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的优势,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升 了情感。】 (4)拓展练习,动笔书写: A.此时此刻,少年的内心无法平静, 他忘不了作者()时的喜悦, 忘不了作者()时的犹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