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生播下一颗智慧的种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人生播下一颗智慧的种子
作者:王佳文
来源:《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8年第06期
杨昆华老师199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同年7月分配到昆明市第一中学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工作,2000年又从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研究生班毕业。

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昆明市首席高级教师,昆明市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春城教学名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贰级教练员,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教27年来,担任班主任工作9年,备课组长3年,数学教研组长10年。

27年来一直在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辛勤耕耘,乐于奉献。

杨老师学科造诣深厚,对云南省、昆明市的优秀数学教师培养、中学数学学科教育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教书育人成绩显著,深得同行所公认。

1999年起,杨老师先后荣获昆明市第六届青年教师教书育人大奖赛一等奖、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等多项荣誉,2007年成立特级教师、首席高级教师杨昆华名师工作室。

始终坚守“人的发展”的教育情怀
杨昆华老师认为,教与学是需要感情交融、智慧碰撞的。

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教师的一个眼神就能抚慰学生的心灵,激发他对学习与生活的热情。

徜徉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学生需要智慧,教师更需要用睿智的头脑和激情唤醒他们对知识的感悟,对人生的感悟,为人生播下一颗智慧的种子。

杨老师所教的第一届学生是从“初一”直到“高三”的大循环,后来又是十多届的高中毕业班,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从教学大纲到教材的研究,从备课到课堂教学的组织,从课后的教学反思到教育科研的开展,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虚心向同行求教,认真总结,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探究知识悟本质,应用知识寻规律,兴趣相伴育智慧,教学相长图发展。

教学中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注重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强调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意识,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材施教,做到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结合。

杨老师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我们应该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教育的根本在于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心智,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构建学生学习的“生态平衡”,使之真正能够“可持续发展”,这就是杨老师倡导的教学理念。

杨老师在“因材施教”的教学中,认为个体间的差异及同一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决定了我们的教学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过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同样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实施应根据数学内容及对象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更好地为学生的数学认知活动服务。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
中,要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及方法理解的信息反馈,灵活调整教学方法,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及知识储备,为学生找寻一个个发展的台阶,使学生处于“跳一跳摘桃子”的状态,达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理想状态。

正如要一步跨上一张课桌,很多人难以做到,如果我们在桌边搭一至二个台阶,那么人人都能跨上课桌,这就是数学教学中把“学术形态”转变为“教学形态”的一种重要策略,是“深入浅出”的最佳诠释。

这种数学教学的深加工,就是要把冰冷美丽的数学学术形态转化为火热激情的教育形态,使数学返璞归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数学家发明创新的火热思考,碰撞出数学思想方法的火花。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这是杨老师始终坚持的教育信念。

他认为:教育理念及由此指导下的教学行为及方法、手段,应始终围绕“人的发展”这一根本目的。

“人的发展”在教学中的体现应为“可持续的发展”,个体间存在差异,同一个体的不同发展阶段也存在差异,尊重差异,才能紧紧抓住教育的本质,正确把握教学的“度”。

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表现在学习同一知识时的理解程度不同,形成的数学能力强弱不一,因此,数学教学就存在整体提升与个体促进的问题。

课堂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需要教师对数学知识、教材及学生理解的整体水平有清晰的认识。

此时,教学设计要体现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符合整体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设置恰时恰点的系列问题,为学生构建有效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思想的平台,使教学指向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和理性精神的发展;二是符合当前教学内容的数学理解要求,细化到经过教学,学生将会有什么变化,能解决哪些原来不会处理的问题,使设计成为有效教学的依据,为检查学习效果提供具体的目标指向,从而避免“高、大、全”“假、大、空”等“一步到位”不切实际的教学目标。

现在各种新的教育理念满天飞,对待理念,杨老师提倡应保持一个清晰的头脑,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才是我们要学习、树立的教育观。

各种理念有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形势需求,我们要选择与我们的文化背景和教育实践相适合的思想为我所用。

杨老师认为理论研究可以极端一点,但教学实施应兼顾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在新的理念面前,不保守但也不盲从,这才是教育改革的思考方式,更是教育创新、教学研究的前提。

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开展数学教学研究,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做个教学实践与探索的“有心人”。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学是教与学相长的过程,杨老师在研究教学时,首先考虑如何教的问题,其次考虑学生会如何学的问题,由“教师”换位为“学生”,从学习主体的角度反作用于教学的主导者,促使教师在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准备,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恰时恰点的问题情景,组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学习。

在研究教育教学中,更需要教师冷静地审视自我,沉下心来做“真数学”!“沉下去”是潜心钻研的最佳状态,“沉下去”是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教法与学法,“沉下去”是为了把已有的教学经验积累转化为业务素养的积淀,“沉下去”是为了审慎地看待自己已成雏形的教学风格,“沉下去”是为了系统地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及教学行为。

十年磨一剑,教师以“沉下去”的方式,才能迎来“厚积薄发”的飞跃。

在引领、示范中提升,在教学与研究中升华
杨昆华老师始终在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线辛勤耕耘,每当看到学生们灿烂的微笑,听到学生们的一声声问候,送走一届又一届的优秀毕业生,看着他们手中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心中感到无比自豪。

杨老师所教班级及实验班历次中、高考成绩十分突出,多次名列学校第一名;所教学生先后4人获高考省、市数学单科第一名,其中所教学生王翀数学高考取得满分(150分),创云南省数学高考满分历史记录,2015年朱冯同学数学高考取得满分(150分),获云南省高考数学单科第一名。

所任班主任的文(2)班周嘉同学获2000年云南省高考外语单科状元;所指导的学生4人高考获全省文、理科状元。

指导学生全国高中数学奥赛12人获省一等奖,一人获云南省第一名,两次被评为全国数学奥赛优秀教练员。

先后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数学教学通讯》等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8篇,论文获省一等奖11篇,主编教辅3套,参编教辅2本,在报刊发表文章23篇。

主持、参与国家重点课题两个,省级重点课题3个。

2005年至今被聘为云南省和昆明市高考数学统测命题组专家, 2010至2013年先后5次承担云南省新课程全省教师培训,三次承担省教育厅主办的全省数学新课程高考讲座。

以“杨昆华名师工作室”为依托,工作室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研究型教师方面作为许多有益的尝试,探索出一条师资建设的专业化培养之路。

从理念引导、制度保证,到构建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再到物化研究,促进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在培养理论水平高、教学业务精,创新能力强的国家级、省市级骨干教师,在培养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教师等教师培训中经验丰富,成效特别显著。

担任第二、第四届昆明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培养一名学员成为“云南省特级教师”和“昆明市首席高级教师”,并任名师工作室主持人;3人为云南省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4人为昆明市数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名学员评为春城教学名师,1人为“昆明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3人分别参加第四届、第六届、第八届全国高中数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均获全国一等奖。

任数学教研组长,在全组教师共同努力下,2009年数学教研组被昆明市总工会评为“昆明市工人先锋号(数学组)”。

2008年以来一直担任昆明教育电视台高中数学高考专题讲座专家(每年6个专题),近年来开展了由都市时报、昆明日报主办的四期大型公益讲座:高中数学学习方法、高中数学高考复习的策略。

2009年12月被聘为教育部中西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专家,参与国家级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

2010年被聘为云南省中小学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首席专家,2012年聘为昆明市中小学骨
干教师培训专家。

教育部一课一名师的高中及初中数学评委,昆明市高端骨干教师班的讲座专家及指导教师。

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工作室承担了云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高中数学教师远程培训工作,主持开展“高中数学教学策略与实践”省级重点课题研究,共进行八个子课题研究,工作室自主开发了“高中数学教学策略与实践”共8个专项内容,提供远程培训资源,以文本资源、课程资源两种形式对全省地州共2000多名教师进行培训,反响热烈。

积极投身地方教育, 2013年参加省教育厅送教到重庆、贵阳、遵义、丽江、迪庆、腾冲、保山、景洪、文山、丘北、会泽、石林、宜良、晋宁、嵩明等地为教师、学生做高考专题讲座100多场。

27年来,杨昆华老师始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为人师表,忠于职守,辛勤耕耘,乐于奉献,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不仅教育教学成绩突出,而且对云南省、昆明市的优秀数学教师培养、中学数学学科教育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杨老师在平凡的教育教学岗位上,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成绩显著,教书育人始终在路上。

责任编辑刘晓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