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知识完整复习(单元检测):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考试版+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定——先秦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

这主要说明当时
A.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
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
C.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
D.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
2.西周时期,许多彝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载有“铸兹宝簠,以享以孝于大宗皇祖、皇妣、皇考、皇母”和“其万年子子孙孙永用享孝于大宗”等词语。

这些铭文反映了当时
A.宗法关系与皇权相结合
B.血缘关系影响政治生活
C.祭祀旨在宣扬君权神授
D.僭越周礼的行为被遏制
3.《荀子·富国》云:“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

”由此可见A.粮食作物的品种已十分丰富
B.小农经济已成为农业经营的基本模式
C.精耕细作技术已有较大发展
D.政府的经济政策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
4.《战国策》记载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王自图之!”这段记载反映了
A.秦国已经采用牛耕技术
B.水路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C.战国时期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
D.秦国统一六国成为当时民心所向
5.战国后期,儒家、道家、法家都希望以自己的思想统一天下学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

这反映了
A.吕不韦企图统一各学派
B.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
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
D.“百家争鸣”局面结束
6.西周在开国分封的过程中,形成了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

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他们都是替周天子司牧一方的诸侯
B.不同爵位反映出了他们功勋的大小
C.西周分封与商朝分封有着本质不同
D.西周为维护统治而进行了层层分封
7.郭沫若说:“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邦。

”这说明A.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B.中国古代社会有家国同构的特点
C.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国家
D.一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8.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

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

这说明西周
A.宗法礼乐制度文化的广泛传播
B.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
C.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9.“家国同构”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某位学者绘制了如下所示结构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血缘关系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纽带
B.小农经济是封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C.儒家思想是宗法观念产生的思想基础
D.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扩展延伸
10.周朝揖让之礼分为三种,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面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这最能反映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B.血缘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
C.礼乐制度极其复杂和繁琐
D.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
11.钱穆认为春秋时期“当时霸政,有二大要义:一则为诸夏耕稼民族之城市联盟,以抵抗北方游牧部落之侵略,因此得保持城市文化,使不致沦亡于游牧之蛮族。

二则诸夏和平结合以抵抗南方楚国之武力兼并,因此得保存封建文化,使不致成为郡县的国家。

”由此可以推断出,春秋时期
A.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导致分封制崩溃
B.南方楚国已率先实行郡县制
C.“霸政”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宗法分封制
D.南北边患造成周王室衰微
12.
上表为不同地区发现的战国晚期手工制品署名统计表。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官营手工业者私造现象严重
B.国家已无力垄断商品生产
C.民间手工业已经普遍存在
D.官营手工业注重品牌效应
13.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
各有两种写法。

一个“安”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

这反映出
A.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
B.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D.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14.春秋战国时期,“士无定主”,他们以“仕”为业,靠出卖智力往来于诸侯之间,奔走于卿相之门,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列国政治舞台的风云变幻。

这反映出当时士人
A.迫切建功立业
B.巩固分封制度
C.维护礼乐秩序
D.支持列国争霸
15.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频繁,管仲提出:“国之所以为国者,民体以为国。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表明他
A.代表平民阶层的利益
B.推崇儒家的治国理念
C.反对频繁的争霸战争
D.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
16.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

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也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令行禁止于天下”。

这种现象反映了
A.诸家思想日益趋同
B.统一成为诸子共识
C.儒学地位逐步提升
D.诸子认同民本思想
二、非选择题(36分)
17.(24分)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

“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

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
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

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

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

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6分)
(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

(6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学术界普遍认为小农经济是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的原因。

但也有学者认为,小农经济的生产水平并不低,只是政府拿走的太多。

经谢天佑、王家范等学者的计算,汉唐农民要拿出总收入的50%才能完成各项政府的负担。

请根据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分析。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定——先秦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

这主要说明当时
A.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
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
C.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
D.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
【答案】C
【解析】异姓诸侯国所用青铜等器物并没有违背礼乐制度,无法说明礼乐制度日渐受到各诸侯的冲击,故A 错误;当时的手工生产达不到标准化生产的程度,故B错误;这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却使用与周王朝相似的器物,这说明分封制有利于将中原文化传播至边远地区,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华夷观念,并且华夷观念不利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故D错误。

2.西周时期,许多彝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载有“铸兹宝簠,以享以孝于大宗皇祖、皇妣、皇考、皇母”和“其万年子子孙孙永用享孝于大宗”等词语。

这些铭文反映了当时
A.宗法关系与皇权相结合
B.血缘关系影响政治生活
C.祭祀旨在宣扬君权神授
D.僭越周礼的行为被遏制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大宗皇祖、皇妣、皇考、皇母”和“子子孙孙永用享孝于大宗”强调大宗的特殊地位,宣扬血缘继承关系,西周时期将大宗的地位刻在青铜器上体现了血缘关系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故B正确。

3.《荀子·富国》云:“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

”由此可见A.粮食作物的品种已十分丰富
B.小农经济已成为农业经营的基本模式
C.精耕细作技术已有较大发展
D.政府的经济政策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
【答案】C
【解析】“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意思是只要善于管理,就能获得更多的收获物,这体现了精耕细作的思想,故C正确。

4.《战国策》记载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王自图之!”这段记载反映了
A.秦国已经采用牛耕技术
B.水路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C.战国时期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
D.秦国统一六国成为当时民心所向
【答案】A
【解析】由材料“秦以牛田,水通粮”可知,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可见秦国已经使用牛耕技术,故A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秦国用河流运送粮食,不能得出水路是主要运输方式的结论,B错误;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技术普及全国,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秦国的强大而非统一六国的趋势,D错误。

5.战国后期,儒家、道家、法家都希望以自己的思想统一天下学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

这反映了
A.吕不韦企图统一各学派
B.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
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
D.“百家争鸣”局面结束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吕氏春秋》综合各家学说之长,指导秦国统治阶级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体现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故选B。

6.西周在开国分封的过程中,形成了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

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他们都是替周天子司牧一方的诸侯
B.不同爵位反映出了他们功勋的大小
C.西周分封与商朝分封有着本质不同
D.西周为维护统治而进行了层层分封
【答案】A
【解析】B应为军功爵制,与题目中的信息“西周……分封”不符合,故排除;商周时期的分封制本质均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故C的表述错误;题目中未涉及诸侯、卿大夫等在自己封疆内进行层层分封,故排
除D;由题目中的信息“西周在开国分封的过程中,形成了五等爵位”可知“公、侯、伯、子、男”均为替周天子司牧一方的诸侯。

故本题应选A。

7.郭沫若说:“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邦。

”这说明A.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B.中国古代社会有家国同构的特点
C.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国家
D.一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受宗法制的影响,有家国同构的特点,故B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而且宗法制有利于共同的民族心理的形成,故A排除。

中国古代已产生真正的国家,故C排除。

一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说法错误,故D排除。

8.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

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

这说明西周
A.宗法礼乐制度文化的广泛传播
B.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
C.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周天子通过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的方式,使周人使用的文字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包括偏远的楚或吴、越之地,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C正确。

9.“家国同构”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某位学者绘制了如下所示结构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血缘关系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纽带
B.小农经济是封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C.儒家思想是宗法观念产生的思想基础
D.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扩展延伸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家国同构”,意即宗法家族,其实就是国家政府功能的扩展和延伸,故D正确;血缘关系并非所有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纽带,例如,郡县制就不注重血缘关系,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封建政府财政来源的问题,B不符合题意,排除;宗法观念产生早于儒家思想,所以儒家思想不可能是宗法观念产生的思想基础,C不符合题意,排除。

10.周朝揖让之礼分为三种,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面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这最能反映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B.血缘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
C.礼乐制度极其复杂和繁琐
D.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体现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等级关系,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B表述与题目中“周朝揖让之礼”无关,故B错误;C表述属于主观臆测,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D表述与题目中“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面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相符,故D正确。

11.钱穆认为春秋时期“当时霸政,有二大要义:一则为诸夏耕稼民族之城市联盟,以抵抗北方游牧部落之侵略,因此得保持城市文化,使不致沦亡于游牧之蛮族。

二则诸夏和平结合以抵抗南方楚国之武力兼并,因此得保存封建文化,使不致成为郡县的国家。

”由此可以推断出,春秋时期
A.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导致分封制崩溃
B.南方楚国已率先实行郡县制
C.“霸政”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宗法分封制
D.南北边患造成周王室衰微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不致沦亡于游牧之蛮族”“不致成为郡县的国家”中可知存在着军事斗争,而这样做的目的是保存封建制,故C正确。

12.
上表为不同地区发现的战国晚期手工制品署名统计表。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官营手工业者私造现象严重
B.国家已无力垄断商品生产
C.民间手工业已经普遍存在
D.官营手工业注重品牌效应
【答案】C
【解析】材料不能说明手工业者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故A错误;材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品的制造状况,而未提及为官营手工业,故B错误;材料中手工业品普遍标注制作者姓名说明民间手工业现象比较普遍,故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间手工业的概况,且官营手工业具有很强的封闭性,故D错误。

13.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

一个“安”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

这反映出
A.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
B.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D.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答案】A
【解析】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之所以会出现字形歧异的问题,其原因正是战国时期政治分裂影响文字统一,故A正确。

14.春秋战国时期,“士无定主”,他们以“仕”为业,靠出卖智力往来于诸侯之间,奔走于卿相之门,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列国政治舞台的风云变幻。

这反映出当时士人
A.迫切建功立业
B.巩固分封制度
C.维护礼乐秩序
D.支持列国争霸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出卖智力往来于诸侯之间,奔走于卿相之门”可以看出,士人主要是想实现建功立业的目的,故A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阶层的崛起加速了分封制度和礼乐制度的瓦解,排除B、C;列国争霸促进士人崛起,排除D。

故选A。

15.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频繁,管仲提出:“国之所以为国者,民体以为国。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表明他
A.代表平民阶层的利益
B.推崇儒家的治国理念
C.反对频繁的争霸战争
D.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国之所以为国者,民体以为国”“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可以看出其关注民生,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故D正确。

16.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

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也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令行禁止于天下”。

这种现象反映了
A.诸家思想日益趋同
B.统一成为诸子共识
C.儒学地位逐步提升
D.诸子认同民本思想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各家分别强调“仁”“同”“心定”“令”,主张不同,故A错误;根据材料“‘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各家纷纷阐述如何定“天下”,天下一统成为各家的共识,故B正确;材料叙述了各家对定“天下”主张,故C错误;材料叙述了各家对定“天下”的看法,道家、法家不能体现民本,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36分)
17.(24分)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
今天去了解与认识。

“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

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

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

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

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6分)
(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

(6分)
【答案】(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传统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

(6分)
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

(6分)
(2)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

(6分)(3)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

(6分)
【解析】本题比较新颖,以“家谱”这种形式来考查宗法制度,要求比较高,注意语言表述也要得当。

第(1)题分析原因时,注意从政治、道德观念、经济等方面展开分析,并且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作用时注意多角度分析,抓住道德、人际关系、政治几方面展开理解。

第(2)题注意紧扣材料,全面分析,综合归纳;第(3)题注意从一分为二的角度展开。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学术界普遍认为小农经济是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的原因。

但也有学者认为,小农经济的生产水平并不低,只是政府拿走的太多。

经谢天佑、王家范等学者的计算,汉唐农民要拿出总收入的50%才能完成各项政府的负担。

请根据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分析。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一: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水平低,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

(2分)
论据: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使其发展缓慢,并阻碍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从而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

(10分)
观点二: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水平较高,不会阻碍封建社会发展。

(2分)
论据: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不断发展,水利灌溉设施的建设,农业技术的总结,天文历法的运用等,使得中国农业水平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但是,农民受政府剥削过多,长期处于困苦地位。

因此,小农经济并未阻碍封建社会发展。

阻碍它发展的原因应该是封建地主势力的腐朽。

(10分)
【解析】通过阅读材料可以发现,材料的核心是围绕小农经济水平高低,它是否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的原因而展开的。

所以我们在论证这一问题时,要根据史实,说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它对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