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
末质量检测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鹿善继,字伯顺,定兴人。
父正苦节自砺县令某欲见之方粪田投锸而往急人之难倾其家不惜远近称鹿太公。
善继端方谨悫。
由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授户部主事。
内艰
..除,起故官。
辽左饷中绝,廷臣数请发帑,不报。
会广东进金花银,善继稽旧制,金花贮库,备各边应用。
乃奏记尚书李汝华曰:“与其请不发之帑,何如留未进之金?”汝华然之。
帝怒,夺善继俸一年,趣补进。
善继持不可,以死争。
乃夺汝华俸二月,降善继一级,调外。
汝华惧,卒
补银进。
泰昌改元
..,复原官,典新饷。
连疏请帑百万,不报。
天启元年,辽阳陷,以才改兵部职方主事。
大学士孙承宗理兵部事,推心任之。
及阅视关门,以善继从。
出督师,复表为赞画。
布衣赢马,出入亭障间,延见将卒相劳苦,拓地四百里,收复城堡数十,承宗倚之若左右手。
在关四年,累进员外郎、郎中。
承宗谢事,善继亦告归。
先是,杨、左之狱起,魏大中子学洢、左光斗弟光明,先后投鹿太公家。
太公客之,与所善义士容城举人孙奇逢谋,持书走关门,告其难于承宗。
承宗、善继谋借巡视蓟门,请入觐。
奄党大哗,谓阁部将提兵清君侧,严旨阻之。
狱益急,五日一追赃,搒掠甚酷。
太公急募得数百金输之,而两人者则皆已毙矣。
至是,善继归,而周顺昌之狱又起。
顺昌,善继同年生,善继又为募得数百金,金入而顺昌又毙。
奄党居近善继家,难家子弟仆从相望于道。
太公曰:“吾不惧也。
”崇祯元年,逆榼既诛,善继起.尚宝卿,迁.太常少卿,管光禄丞事,再请归。
九年七月,大清兵攻定兴。
善继家在江村,白太公请入捍城,太公许之。
与里居知州薛一鹗等共守。
守六日而城破,善继死。
家人奔告太公,太公曰:“嗟乎,吾儿素以身许国,今果死,吾复何憾!”事闻,赠善继大理卿,谥.忠节,敕有司建祠。
(节选自《明史·鹿善继传》)
A.父正/苦节自砺县令/某欲见之/方粪田/投锸而往/急人之难/倾其家不惜/远近称鹿太公/
B.父正/苦节自砺/县令某欲见之/方粪田/投锸而往/急人之难/倾其家不惜/远近称鹿太公/
C.父正/苦节自砺县令/某欲见之/方粪田/投锸而往/急人之难/倾其家不惜远近/称鹿太公/
D.父正/苦节自砺/县令某欲见之/方粪田/投锸而往/急人之难/倾其家不惜远近/称鹿太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艰,即丁内艰,指朝廷官员遭遇父母丧事,需停职回乡守孝。
B.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会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C.起,指起用人任以官职;迁,古指调动官职,这里指提升官职。
D.谥是指古代帝王、官员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赠予褒贬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鹿善继灵活变通,关心边事。
担任户部主事时皇帝坚持把运往朝廷的金花银收入国库,鹿善继不死守旧制,要把这些金花银转拨为边塞的军饷。
B.鹿善继擅于谋划,深入士卒。
他深受大学士孙承宗信任,在替孙承宗做赞画时,谋划有方,开疆拓土,收复了不少失地,其间深入边塞慰劳将卒。
C.鹿善继很重情义,不惧奸佞。
在杨、左及周顺吕受阉党之害时,鹿善继不惧牵连,挺身而出,为救助他们,先后多次为他们筹措了数百两黄金。
D.鹿善继大义凛然,忠贞爱国。
大清军队攻打定兴,鹿善继入城与知州薛一鹗等一起坚守城池,六天后定兴城被攻破,他以身许国,谥封为“忠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怒,夺善继一年,趣补进。
善继持不可,以死争。
(2)太公客之,与所善义士容城举人孙奇逢谋,持书走关门,告其难于承宗。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角儿
黄建东
庆和班班主蔡魁,在小城绝对称得上是个角儿。
蔡魁很小就随庆和班走南闯北,唱、念、做、打,样样功夫俱佳,且扮相极好,唇红齿白,活脱脱一个赵云传世,出道不久,便有“活赵云”之美誉。
老班主病逝后,年
然茶庄的老板周复古为其父举办六十寿诞,蔡魁一出《长坂坡》,一亮相便技惊四座,一夜间,庆和班红遍小城。
之后由周复古出面延请庆和班在小城多逗留些日子,没想到,这一留,庆和班就在小城扎下了根。
在蔡魁的眼里,周复古爱戏,更懂戏,两人经常在一块儿聊戏、品茗,高兴了还会对上几句,让蔡魁颇感惊讶的是,周复古的“老生”角色表演得竟也字正腔圆,很见功夫。
那一年元宵节,原定在祥和戏院公演全本折子戏《将相和》,可就在两天前,饰演蔺相如的老生在出城办事途中,被一伙悍匪误杀。
演出广告早已张贴出去,救场如救火,周复古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他和蔡魁的配合可谓天衣无缝,小城再次沸腾,这下算是挽救了庆和班。
自此后,蔡魁视周复古为恩人,两人遂成生死之交。
后来周复古还把自己一个远房表妹介绍给蔡魁,两人又搭上了一层亲戚关系。
转眼已至民国二十六年的年底,日本人占领了小城,平静的生活被打破,许多人没有了听书看戏的雅致,庆和班的日子举步维艰,蔡魁眼瞅着支撑不下去了。
这个时候周复古再次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兄弟,听我的,咱哥俩就照着小林太君的意思,再合唱一出《将相和》,你的庆和班也就起死回生了。
”
小林纯一郎,小城驻军中佐,是个中国通,一心想把小城打造成“大东亚共荣”的典范。
《将相和》这出戏突出一个“和”字,只有“和”了,一切才会顺。
小林纯一郎被此起彼伏的地下组织搞得焦头烂额,还是维持会会长周复古为他出了这个主意,到时候再请上一些报社记者大肆宣扬一番,表面上看绝对是一个太平世界。
可此事遭到了蔡魁的抵制。
小林纯一郎恼怒异常,却又冲动不得,他知道,蔡魁毕竟是个角儿,在小城地区影响很大,只有请蔡魁出场,那演出的效果才会达到,否则……于是周复古主动请缨,前来说服蔡魁。
“兄弟,我知道你不愿意,可如今这世道,生存才是最主要的,一旦惹怒了皇军……”周复古发现蔡魁依旧不为所动,遂换了一种口气,“兄弟,你不为自己想想,也得为雪儿和壮儿着想吧,万一他们……”雪儿、壮儿是他的亲人,周复古的话触到了蔡魁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他不能不低头。
“你别说了,我同意唱。
”
“这就对了嘛。
”周复古如释重负,他虽然看到了蔡魁眼中闪亮的东西,却佯装不知,上前想要握住蔡魁的双手,以示亲热,却被蔡魁闪开了,不禁有点尴尬。
自从周复古投靠了日本人,蔡魁便不愿再与其为伍,两人关系日渐冷落。
此时周复古笑了笑也并
当晚,蔡魁就将此次演出告知了庆和班的全体成员,据说那一晚,班子里的灯一直亮着……
毕竟是角儿,蔡魁有自己的准则,那就是要对得起每一位观众,哪怕这样的演出,心里是万分抵触的。
蔡魁简直将廉颇演活了。
“廉颇闻言,暗思忖,良言打动懵懂人,我赵邦列国称千乘,将相不和难挡强秦,我好比井底之蛙多愚蠢,不识大体狭隘胸襟,老夫若不将错认,怎见满朝文武臣!”
高潮处,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伸手相扶,正所谓将相和。
然而就在“蔺相如”伸手的时候,“廉颇”却一跃而起,手中的一把匕首刺进了“蔺相如”的前胸。
“啊!”周复古大叫一声。
“你……”
“对不起,你对我的恩情是私义,而我杀你,却……”这个时候,枪响了,蔡魁身中数枪,“却是公义。
”蔡魁的身子重重地压在周复古的身上。
小林纯一郎血洗了庆和班,却不见雪儿和壮儿的身影,庆和班上所有演员的子女都找不到了。
有人说蔡魁事先做了安排,也有人说是地下抗日组织将他们秘密转移了,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数年后,庆和班复生了,班主虽说岁数不大,但身板做派颇有老班主蔡魁的神韵,分明又是一个角儿……
(《小小说大世界》2016年第8期,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对主人公庆和班班主蔡魁的身份、演技以及他与周复古的关系做了简要介绍,为小说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小城民风淳朴,居民待人诚恳,让蔡魁的庆和班在小城扎根,而蔡魁与周复古的角色身份和关系的变化,是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重要因素。
C.小说中写周复古为庆和班“救场”,使得庆和班绝处逢生,可见周复古也曾是一个急人所困,侠肝义胆的义士,后来给日本人当走狗,定是日本人逼迫所致。
D.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手法,主要人物蔡魁的刻画综合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法,尤其是细节刻画更是逼真出色。
2.小说中的蔡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分析。
3.蔡魁刺杀周复古完全可以在平时甚至暗中进行,但作者偏偏把这个情节安排在舞台上。
这样设计情节有什么好处?试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现代文化的种种扭结与怪异,集中体现为两层皮:下面一层的大众文化,以铺天盖地的段子和商业娱乐节目为代表,锋锐大胆,全无禁忌,嘲讽怒骂,妙趣乃至恶趣横生;甚至走鄙俗路线,越俗越红,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之俗到极致却连播十年的广告,创造了百亿以上的销售额,至今无人能及。
其策划者向媒体公开了他的诀窍:“在中秋、春节期间大量地投,让你烦,你就记住了!”举一反三,有些娱乐明星不惜炒作丑闻,以赚取票房,其伴生物,是娱乐文化圈里产生了极尽尖酸刻薄的“毒舌评委”。
而上面一层的官场文化,却以枯燥僵硬、滔滔不绝又令人昏昏欲睡的空话、套话为代表。
比较典型的是前不久榆林市所属的子洲县政协主席王玉朴,在市政协闭幕大会上仰头大睡,其睡相被记者拍下来,迅速红遍网络,网友还为他们设计了对白:市领导批评他:你到这儿来不是睡觉的!他反唇相讥:你到这儿来也不是催眠的!什么样的话语能具有如此巨大的催眠魔力?自然是穿鞋戴帽,用在哪儿都行,说一千遍也不会被挑出毛病的车轱辘话。
现代人最不爱听的一句话就是被人说没文化,却又不认真学文化,尊重文化。
“下面”什么都敢说,全不正经,“上面”废话连篇是假正经,假正经也是大不正经。
他们常常离开满纸假大空的稿子就不会说话,硬说便要说漏了,诸如迅速传遍全国的一些著名“官话”,向公众解释饮用水变质:“水发红不等于不合格!”呵斥记者:“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叱责群众:“你知道什么叫恶吧?跟政府作对就是恶!”这些官员只有霸气,缺少文气,到关键的时候硬气有余,底气不足,乃至激化矛盾,引发事端。
官场文化“化”不了大众,大众文化也“化”不了官场,这就是当下文化上的两层皮。
当然也是文化的尴尬。
文化的两层皮带来的结果是人的两层皮,表里不一,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前后不一。
桥垮了,专家说和质量没有关系!房价高了,专家说和地价没有关系!泥石流了,专家说和植被没有关系!发育早了,专家说和奶粉没有关系!两层皮的人丢掉了做人最基本的诚信,遇事先怀疑,除去自己谁也不信,有时连自己也不信。
比如谁敢相信自己每天吃的东西是没有毒的?“横竖都是笑话,反正都是不对”,而诚信恰恰是中国文化的内核,是灵魂。
人的两层皮,又造成社会的两层皮,文化与现实脱节,网络与生活脱节,“只要是路人,百分之百都是见死不救的;只要是网友,百分之百都是义愤填膺的”。
这是因为“网友基本不上街,上街的人基本不上网”。
网上一个世界,现实中又一个世界。
两层
为什么这样的“文化两层皮”会形成普遍的社会现象?有个口号流传了许多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明目张胆地打文化的旗号,行招商集资之实,不过是用文化给自己贴金。
我们热闹了好多年的所谓“文化热”“国学热”,并没有热到根上,还需从文化的本意、文化的核心价值上开始预热、升温,而不是只用来表面贴金。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2.根据文本,文化的两层皮有什么危害?
3.请分析文化两层皮的形成的根源是什么?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
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
后遭母忧,弃官行丧。
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
太尉李固表荐,迁为乐安太守。
郡人周璆,高洁之士。
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
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稍迁,拜尚书。
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
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
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
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
” 又三署郎吏二千余人,三府掾属过限未除,但当择善而授之,简恶而
去之。
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
..太守。
后迁大鸿胪。
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
蕃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
复征拜议郎,数日迁光禄勋。
永康元年,帝崩。
窦
后临朝
..,以蕃为太傅,录尚书事。
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
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
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
灵帝即位,窦太后
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
..三百户,蕃上疏力辞。
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
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
谄事太后。
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
蕃常疾之,志诛中官
..。
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用理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
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
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
B.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
C.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
D.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章,是汉朝设置的郡,治所在现江西省南昌,唐初将其改为“洪州”。
B.临朝,即临御朝廷,处理政事。
也特指太后摄政称制,由西汉吕后开创。
C.食邑,指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也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D.中官,既可指宫中、朝内的官员,也可指宦官。
“中宫”与之意思相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蕃品行出众,为人所推重。
在郡中时就被推荐为孝廉,并被授予郎中一职。
母亲去世后,他弃官守制。
服丧期满,周景征召他担任别驾从事,后来他又受到李固的举荐。
B.陈蕃为政清廉,不惧显赫权势。
大将军梁冀威名震慑天下,派人送信请他办私事,陈蕃拒绝会见使者。
使者说假话以求见,陈蕃大怒,把信使鞭打致死,因此被贬为修武令。
C.陈蕃刚正不阿,竭尽臣子之责。
桓帝去世后,在没有确立皇位继承人的情况下,陈蕃针对当时尚书们托病不上朝办公的问题,写信责备他们,使得他们最终都去上朝办公。
D.陈蕃嫉恶如仇,为国除奸被杀。
陈蕃和大将军窦武不满曹节等人勾结赵娆、讨好太后、获爵封官,密谋消灭他们。
但因事情泄露,太后命曹节杀了窦武,王甫后又杀了陈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
(2)又三署郎吏二千余人,三府掾属过限未除,但当择善而授之,简恶而去之。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军司马,以诗贺之
白居易
谁能淮上静风波,闻道河东应此科。
泥埋剑戟终难久,水借蛟龙可在多?
四十着绯①军司马,男儿官职未磋砣。
(注)①着绯:穿红色的官服,唐制: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门见山,交代写作缘起。
“谁能”二字看似发问,实为肯定其卓越的才能。
B.颔联正面描写,赞美了李景俭具备“文可治世、武可定邦”的才华,充满敬佩之情。
C.尾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虽居低位、被贬江州,但仍思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D.诗歌整体语言风格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真挚地表达了对友人升迁的欣喜之情。
2.诗歌颈联不仅手法精妙,而且意蕴深刻,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子日:“___________,饮水,___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述而》)
(2)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日削月割,____________。
(苏洵《六国论》)
(3)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_,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___________,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5)矮纸斜行闲作草,___________。
__________,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7.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①家庭生活中一定有引发你关注的细节。
请以一次家庭聊天作为背景,刻画聊天场景以及你的心理状态。
150字左右。
②在疫情中奔赴一线有所作为的人,人们称之为“逆行者”。
请写一段抒情文字,向这些“逆行者”致意。
150字左右。
③请从《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及《老人与海》中任选一部,就其中某个片段写一段推荐阅读的文字。
150字左右。
8.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俞平伯品评《红楼梦》时说“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宝钗
故。
……”
你认同这个说法吗?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阐述你的理由。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人中流行一句话,叫“谁的青春不迷茫”。
可是,驻藏战士说:我告别霓虹和繁华,在绿色军营戍守雪域边关,我的青春有担当,我的青春不迷茫;快递小哥说:我告别农村与父母,在城市的街道穿梭往来,我的青春有责任,我的青春不迷茫;青年学生说:我走进学校与课堂,在知识的海洋自由徜徉,我的青春有信仰,我的青春不迷茫。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简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1.B
2.A
3.C
4.(1)神宗很恼怒,剥夺鹿善继一年的官俸,催促把金花银补进国库。
鹿善继坚持不同意,以死来争取。
(2)太公把他们当成客人,(他们)跟太公所交好的义士、容城举人孙奇逢商量后,拿着太公的信跑去山海关口,把他们的困难告诉了承宗。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C项。
“远近”作“称鹿太公”的主语,排除D项。
句意:善继的父亲鹿正,苦行守节,自我砥砺。
有一个县令想见他,他正在给田施粪,扔下铲子就走上前。
他替别人的困难着急,就是倾荡自己的家产也在所不惜,远近一带的人都称他为鹿太公。
故选B。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项,“内艰,即丁内艰”错误。
丁内艰,即丁母忧,旧指母丧;遭父丧则称丁外艰。
故选A。
3.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C项,“在杨、左及周顺吕受阉党之害时,鹿善继不惧牵连,挺身而出,为救助他们,先后多次为他们筹措了数百两黄金”错误。
结合“太公急募得数百金输之,而两人者则皆已毙矣。
至是,善继归,而周顺昌之狱又起。
顺昌,善继同年生,善继又为募得数百金,金入而顺昌又毙”分析,为杨、左筹措黄金的是他的父亲鹿太公。
故选C。
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怒”,恼怒;“夺”,剥夺;“趣”,通“促”,催促,督促;“持”,坚持;“以”,介词,用。
(2)“客”,意动,以……为客,把……作为客人;第二句省略的主语“他们”;“善”,交好;“谋”,商量;“书”,信;“关门”,山海关口;“其”,代词,他们;“难”,困难;“告其难于承宗”(状语后置句)。
【点睛】
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
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