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高考》观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高考》观后感
纪录片《高考》观后感
纪录片《高考》观后感
《高考》,最近央视热播纪录片。
一共6集,讲述的是2014年高考的一些人和事情。
今天花时间看了已经播出的头四集——除了第三集略有软宣传的嫌疑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外(实际上第三集我几乎是快进着看的,实在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不否认,第三集的立意还是不错的,但是选材上……)另外三集两个故事,看完我还是非常震撼的!
片子一开头就以中国高考最大的“工厂”——毛坦厂中学——作为主角,无论是故事本身还是画面冲击力,都非常的强悍。
而且这种强悍一直持续了两集!看完,我的心脏都有了承受不住
的感觉了。
相比而言,第四集关于宏志班的就多了些柔情,虽然其所呈现的现实也同样残酷。
震撼主要两点:
1. 毛坦厂的高考工厂。
在这里,一切以高考为中心,甚至这
个镇的经济发展都是以高考引发的。
高考,就如撒旦一般,把一个中学,一个镇,变成了活生生的集中营和地狱。
在这里,学生就是流水线上的产品。
这里,体会不到一点人味儿。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或者家长,或者周围的其他人。
每个人的头上顶着“高考”二字麻木的行走,犹如真正的行尸走肉。
虽然片中的学生也会有些许的叛逆,但是在老师和家长不停
的耳提面命下,也都为了高考二字而屈服了。
虽然我也是经历过高考的人。
但是毛坦厂的高考集中营,给
我的震撼还是非常深——我甚至怀疑,这跟我参加过的高考是同一类吗?
2集,在不停的听着老师和学生的“失败者”的称呼(好吧,一次高考失利=失败者),不停的听着老师的“拯救孩子、拯救家庭”——我的心脏也随着我的世界观的扭曲而受到了严重挤压感
觉到了呼吸困难。
这是2014年的高考。
其实到了这一年,对于很多孩子来说,高考早已没有了以往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压力(好吧,我十几年前参加高考的时候,其实高考还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自主招生,出国,甚至创业……人生的道路早已变得丰富多彩了许多,高考,也只是众多选择的一种而已。
但是,在毛坦厂,在片子中,所呈现出来的,高考,依旧是
这里一万多个孩子唯一的选择!家长、老师都跟着孩子的成绩和
名次上下起伏。
而孩子也因此如在悬崖边上跳舞。
在这个纪录片之前,虽然也听说过毛坦厂的事迹,不过因为
都是文字性的东西,冲击力自然没有视听语言那么的强烈。
但是所有深埋的东西总是要有一个出口的,否则便会爆炸。
于是在片中,我们便戏剧性的在唯物主义论教学的隔壁是家长和
学生的求神拜佛。
人性是什么?No, 只有高考。
虽然片中也出现了一些反思类
的采访,但是在浩浩荡荡的高考大军中,这样的声音显得特别的
无力,甚至很快就淹没在了“高考至上”论中。
2. 其实相对于第四集宏志班的孩子来说,毛坦厂的孩子幸运
多了。
毕竟他们中的大多数至少不用为钱发愁。
即使是片中的那
个相对贫困的女生,也是可以靠自己家庭的力量解决在外租房子
所需要额外付出的几千元。
而家长们要求孩子高考的唯一目的,
不仅仅是为了改善贫困,而是为了改善生活地位——不得不说,
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缺少的不是钱,而是一种受人尊敬的地方。
他们向往上层人的生活,于是他们得不到的,便把希望压在了孩子身上,而实现这一希望唯一可能的途径便是——高考,考上好
学校,找份有地位的工作。
只是家长们的想法是否太单纯了点呢?或者说他们或许也知
道如今的大学毕业即失业,但是他们的心结依旧紧紧的系在了高
考上。
相对于毛坦厂扭曲的高考心理来说,我倒是更能理解宏志班
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土地实在太过于贫瘠了。
这里的孩子如果要
摆脱贫困的生活,甚至仅仅为了吃饱饭这一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他们也不得不通过高考来实现。
但是高考也只是第一步。
这里的孩子和家长甚至在高考前就
要去面临考上后的经济压力。
“因教而贫”——一方面读书是
唯一改变贫困面貌的途径,另一方面读书却让一个家庭雪上加霜,穷上加穷。
但即使如此,这里的人们还是愿意让孩子们放手一搏,这是几乎带有赌博性质的一搏,形式便是高考!
虽然高考对于宏志班的孩子来说是关乎生存和毁灭,但这里
的备考氛围却还是充满着温情和人性(只是片子中所呈现出来的)。
我突然想起一句话——高考,不仅仅是孩子一个人的战斗。
我庆幸,我已经过了高考的年龄,我也庆幸,我的高考过得非常
的平坦甚至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