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红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南阳市红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淡水供应已达到极限,五大洲50多个国家或许很快就将因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冲突,除非他们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
目前全球各地都在谈论夺水战争。
2001年3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对淡水的激烈争夺很可能成为未来的冲突和战争的根源。
”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最近一份报告得出的结论认为,在未来15年内,“随着各国可利用的水达到极限”,国际之间冲突的可能性将增加。
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而历史似乎站在他们一边。
惟一记录在案的夺水战争于4500年前发生在两河流域,即我们如今所知的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拉可什和乌玛之间。
相反,从1805年至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其中许多条约在处理这种至关重要的资源方面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
对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的分析表明,这些事件的2/3具有合作性质。
例如,一些国家商定进行科技合作,并签署了157个用水条约。
然而,另一些人认为,就淡水而言,过去将不是未来的可靠指南。
淡水作为一种可再生但并非无穷的资源,正在变得日益稀缺。
即使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几乎与4500年前一样多,全球需求也已稳定地增加,仅仅从1950年以来,随着世界人口从25亿增至60亿,人均可再生淡水供应量已下降了58%。
此外,与石油以及其他大多数战略资源不同,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是无可替代的。
淡水对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虽然历史表明,与水有关的合作是一种规范,但并非规律。
在过去50年里,1/4与水有关的事件是敌对的。
尽管这些敌对事情的绝大多数只涉及口头对抗,但对立国家在37次记录在案的事件中不仅仅彼此辱骂,而且开了枪,或者采取了其他形式的军事行动。
1. 选出对画线句“就淡水而言,过去将不是未来的可靠指南”理解正确的一项
A. 过去不发生战争,不等于将来不发生。
B. 过去不短缺淡水,不等于将来不短缺。
C. 淡水过去不能再生,不等于将来不能再生。
D. 淡水的大多用途过去不能替代,不等于将来不能替代。
2. 第三段中说,“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以下不能支撑这些人所持见解的一项是
A. 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之间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夺水战争。
B. 从805年到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
C. 在处理至关重要的水资源方面许多条约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
D. 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2/3具有合作性质。
3.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即使各国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也未必能防止和消除争夺水资源的冲突发生。
B. 历史经验证明,国家之间缔结条约进行合作是解决用水争端,防止发生冲突和战争的有效途径。
C. 淡水稀缺是由于世界可用淡水总量减少,而人口增长导致全球需求量增加,从而使供求比例失调引起的。
D. 石油资源同样存在短缺的问题,但它可以通过用其他能源替代的方式解决。
参考答案:
1. A
2. A
3. C
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语句内容理解。
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
“就淡水而言,过去将不是未来的可靠指南”,结合文本内容“在未来15年内,‘随着各国可利用的水达到极限’,国际之间冲突的可能性将增加”“淡水作为一种可再生但并非无穷的资源,正在变得日益稀缺……人均可再生淡水供应量已下降了58%”分析可知,B项,“淡水”不当;C项,“再生”分析不当;D项,“替代”于文无据。
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
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第三段中说,“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以下不能支撑这些人所持见解,A项,以“发生过战争”来证明“不会再发生战争”,显然不行。
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
A项,第一段有“除非它们……”一句,“除非”表必要条件,第四段有“与水有关的合作是一种规范,而不是一种规律”也可推出。
B项,由文章第三段可以知道。
C项,从第一段“即使全球需求已稳定地增加,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几乎与4500年前一样多”一句可知,世界是可利用淡水总量“几乎一样多”,并未减少。
D项,由第三段中“此外,与石油……无可替代的”一句推知。
2. 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英雄
立夏
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亮的眸子映照出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
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
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滋滋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向远方,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
她的眼中噙满了泪水,蒙眬间,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充满了亲切的味道。
“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
”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学生们去农村体验生活。
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个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
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地笑着,脸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
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
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还是没过去。
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些什么。
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
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再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
女儿香甜地啃着煎饼,她的心却一直不能平静。
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吵闹着,要去看英雄。
ks5u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
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深深的敬意。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
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
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追加困难补助的。
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迭声地说谢谢。
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续,而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此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
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
犹如被雷击般,她手中的茶杯怦然落地。
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伙劫匪,一车人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被刺数刀身亡。
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里的英雄典型。
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
一瞬间,泪水又模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小小的她坐在台下仰望。
16.这篇小说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请概括小说的这两条线索。
(4分)
17.文中划线处关于“英雄”形象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5分)
18.结合本文,联系现实,谈一下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英雄。
(6分)
参考答案:
16.(4分)一是“她”眼中英雄形象的发展变化;二是英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每点2分)
17.(5分)写出了英雄在生活中已经归于平凡,甚至卑微(2分),表现出作者失望的心情(1分);和英雄的壮烈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衬托出英雄的伟大(1分)。
(每点2分)
18.(6分)英雄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是平凡的,甚至可以是卑微的,但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这就是真正的英雄。
(联系实际略)(也可以谈“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了一辈子”等,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对英雄的认识4分,联系实际2分。
)
略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错位之思
凸凹
(1)记忆里,母亲有一双美丽的手,纤长、白皙,但却不善女红。
纳鞋底时,常把针尖扎到自己的手上,布面上便血迹斑斑。
但她依然要勤勉地纳,因为有三个顽皮小儿等鞋穿,她要怜惜他们的脚。
待手艺渐渐娴熟起来,她的手也渐渐地变了形,手指短粗、弯曲,即便是抚在平展的几案上,也放不平。
(2)然而,现在的她,都到了七老八十的年纪,一双丑陋的手却异常灵巧,不仅把鞋垫纳得精美得让人不忍心穿,还能剪出线条繁复、构图精细的窗花,让人不忍心往窗上贴。
(3)母亲也曾有袅娜的身姿,即便是在硬冷的石头村路上,也走得柔软温暖。
但这个柔美浪漫的身姿,却要负重——上山背粪肥,下山背苞米和谷黍。
渐渐地把腰背驼了,把腿背撇了,到了现在,即便是走在平阔的街道上,也蹒跚而瘸,步态老丑,令人惋惜。
(4)她自己打趣道:“怜惜步子,就怜惜不了肚子,身子重了,日子才过得轻松,老天对人是公平的。
”
(5)她从不自哀、自怜,内心洒满阳光。
(6)现在的她,虽身姿老丑,却不管不顾地在街上行走,好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光。
她到建筑工地捡砖头瓦块、破铜烂铁,到商店酒肆门前捡包装盒和啤酒瓶子,且常跟收破烂的小贩计较斤两,眼睛发亮,乐在其中。
(7)儿女们碍于虚荣,纷纷劝阻,说,您腿脚已不灵便了,应该养在家里,却满世界捡,外人见了,会对我们产生质疑。
母亲说,正因为腿脚不灵便了,才需要动,这跟年轻时不同,年轻时是为了填乎日子,不得不动,现在是为了心里盈满,乐意动。
动一动就满心欢喜,觉得活出了自己。
(8)从母亲身上,我想到了什么是岁月。
所谓岁月,就是无论如何都要过的日子,这其中的行止,都是被迫的动作,人不能左右,只能顺应,生活的状态就常出现错位。
(9)岁月不居,心灵的深处便多了生命的沧桑之感,即面对生活的种种错位,不再诧异、惊恐,更不再抱怨,而是以豁然的心境泰然处之,随遇而安,一如水里加盐会变咸,刺破了伤口会流血,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这样一来,人就自在了,从被动的顺应,到主动的顺生,最后进入乐生之地,俗生活也有了佛门禅意。
(10)儿时的我,即便是瘦小无力,也莫名其妙地觉得强。
母亲到山顶的堰田去点种,我也执意地跟去。
(11)堰田离家颇有段路,便装了干粮和水。
堰田很窄,正容我与母亲并排点种。
起初还与母亲保持相同的节奏,愈到后来愈跟不上母亲的步调了,便被母亲远远地甩在身后。
母亲回过头来,看着她气喘吁吁的儿子,怜爱地微笑着。
但在我眼里,她的笑疑似嘲弄,我便愤怒地追赶。
到中午,我感到极端的疲乏,筋骨似被抽去。
母亲将干粮摊在地头,我却无一点胃口。
这时我总想笑,看到一只蚂蚁爬进地隙里,呵呵地笑;看到一只小虫在树梢上蠕动,也呵呵地笑。
(12)“你是累脱了神经了。
”她说。
(13)待我把下巴笑酸了,我极想睡上一觉。
(14)“你就在干草上仰一会儿吧,但千万别睡着了,四月的风还硬哩。
”母亲说。
(15)母亲独自点种去了,我依旧在干草上仰着。
不让睡,我就仰面望天空。
山顶上的天空没有山树的遮蔽,就显得特别空阔。
空阔之上,也无一丝云,就蓝得无边无际。
一只苍鹰在上边翱翔,虽然不断振翅,却看不出在飞,好像一直就停在那里。
(16)再回看母亲——不老的山谷,一片空茫;荷镐而立的一介农妇,相映之下,渺小如蚁,几近虚无。
(17)现在的我,不仅身形伟岸,气壮如牛,而且还得到了许多额外的拥有,譬如官位,譬如文名,在外人看来,是有力量、有分量的人了,足可以傲然挺立,纵横左右。
但那空阔的天空、苍茫的大地上的生命暗示却从未离我远去。
苍鹰之小、人力之微,是无声的天启,让人懂得敬畏,从而师从自然、内敛守成。
(选自2016年7月1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 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勤劳善良、乐观向上的农村妇女,她对生活有着朴素而深刻的理解,教育孩子也有独到之处。
B. 第(8)段从母亲联想到岁月,在岁月的艰难中,人们往往难以左右生活,而只能顺应生活,这就导致了错位的出现。
C. 第(11)段中,母亲怜爱的微笑却被我怀疑为嘲弄,并因而奋力追赶,表现出儿童特有的好胜心,符合人物当时的心理。
D. 第(15)段中的景物描写,借天空的空阔,写出了“我”因疲劳不堪、百无聊赖而产生的寂寞、空虚之感。
5. 在母亲身上,“错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6. “错位”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
参考答案:
4. D
5. (1)母亲的手美丽、纤长、白皙时却不善女红,丑陋、短粗、弯曲时却异常灵巧。
(2)母亲的身姿袅娜、柔软、温暖,却要负重而变得蹒跚而瘸、步态老丑。
(3)母亲的生命年轻时迫于生计而不得不劳碌奔波,内心却洒满阳光;年老时本该颐养天年,却不安于清闲且乐此不疲。
6. (1)在错位中,人们失去的同时也在收获,其中蕴含着公平、平衡;(2)在现实中,泰然面对错位,化被动为主动,方能进入乐生佳境;(3)在自然中,可以认识天地之大、人力之微,进而懂得敬畏自然,内敛守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鉴赏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D项,“借天空的空阔,写出了‘我’因疲劳不堪、百无聊赖而产生的寂寞、空虚之感”赏析错误,应是以天空的空阔反衬苍鹰的渺小,引发对生命卑微的思考。
故选D。
5.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在母亲身上,‘错位’体现在哪些方面”,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力。
通读文章,从文章中筛选出“母亲有一双美丽的手,纤长、白皙,但却不善女红”“待手艺渐渐娴熟起来,她的手也渐渐地变了形,手指短粗、弯曲,即便是抚在平展的几案上,也放不平”“一双丑陋的手却异常灵巧,不仅把鞋垫纳得精美得让人不忍心穿,还能剪出线条繁复、构图精细的窗花,让人不忍心往窗上贴”“母亲也曾有袅娜的身姿,即便是在硬冷的石头村路上,也走得柔软温暖。
但这个柔美浪漫的身姿,却要负重——上山背粪肥,下山背苞米和谷黍”“她自己打趣道:‘怜惜步子,就怜惜不了肚子,身子重了,日子才过得轻松,老天对人是公平的’”“她从不自哀、自怜,内心洒满阳光”“现在的她,虽身姿老丑,却不管不顾地在街上行走,好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光”“脚已不灵便了,应该养在家里,却满世界捡”“母亲说,正因为腿脚不灵便了,才需要动,这跟年轻时不同,年轻时是为了填乎日子,不得不动,现在是为了心里盈满,乐意动。
动一动就满心欢喜,觉得活出了自己”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体现在母亲身上“错位”。
6.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错位’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旨能力。
通读文章,可以根据文章中“从母亲身上,我想到了什么是岁月。
所谓岁月,就是无论如何都要过的日子,这其中的行止,都是被迫的动作,人不能左右,只能顺应,生活的状态就常出现错位”“岁月不居,心灵的深处便多了生命的沧桑之感,即面对生活的种种错位,不再诧异、惊恐,更不再抱怨,而是以豁然的心境泰然处之,随遇而安,……人就自在了,从被动的顺应,到主动的顺生,最后进入乐生之地,俗生活也有了佛门禅意”“苍鹰之小、人力之微,是无声的天启,让人懂得敬畏,从而师从自然、内敛守成”等信息,分析概括“错位”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
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
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平遂至修武降汉。
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
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顾楚有可乱者。
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
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
汉王为太牢具,举进。
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
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史记. 陈丞相世家》)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善,陈孺子之为宰 B.陈涉起而王陈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D.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良乃入,具告沛公。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奇谋的一组是( )
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③更以恶草具进楚使④宣言……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⑤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⑥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
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
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
这样的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范增颇有谋略、性情刚直。
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人的计谋得逞。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5分)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2)(5分)吾入关, 秋毫不敢有所近, 籍吏民, 封府库, 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参考答案:
4.A (A.“之”,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前“而”,表承接,后“而”,表转折;C.前“因”,“因”,趁着,趁势;后“因”,依靠。
D.前“乃”,原来是,后“乃”,于是,就。
)
5.C(排除①⑥,其中①是评价项羽的长处带来的结果;⑥是交待范曾病死,“项王不信,不肯听”才是陈平的反间计造成的结果,并非策划反间计使范增病死)
6.C(“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错,应是项羽恭敬爱人,那些正直有节的人大都归附他)
7.文言文翻译(10分)
(1)(5分)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
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
(2)(5分)我入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给官吏和百姓登记造册,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B.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C. 火尚足以明也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1. “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不属于“所得”的一项是()
A.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B. 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C.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D.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12. 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 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 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 平坦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参考答案:
10. B 11. D 12. C
13. (1)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2)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10. 试题分析:“侧”是名词作状语,“明”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幽暗昏惑”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点睛: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